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时间:2022-07-27 06:51:06 手抄报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古代的空调房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在赤日炎炎的夏日,现代人有空调可以降温,那么,古人采取何种办法度夏呢?

  我们的祖先除了用扇子,还不断研究出降温设施。在汉代,能工巧匠已经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卷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这段文字过于简练,我们无法得知这种“叶轮拨风”的详情,想象中它的拨风原理应该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人消费不起,皇家贵族才享用得了。

  到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唐诗人张仲素有《杂曲歌辞·宫中乐》一诗咏:“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但该诗名曰“宫中乐”,可见与老百姓是无缘的。

  宋代,在开封出现的“凉殿”比唐朝的“凉屋”更豪华。“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降温效果之好犹如进入冬天——当然,这种“凉殿”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受。一些地方权贵也纷纷仿效,建立起私家“凉殿”,或在宅院里造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使酷暑时节倍感凉爽。

  科学不断进步,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纳凉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进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也不乏科学道理。想来,古代的“凉屋”、“凉殿”和“霍都别墅”比起如今密不透风的“空调房”来,降温效果更好、空气更清新、也更符合环保理念哩!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度量衡

  日常生活离不开物件的计量,其中,长度、体积和重量是最常用到的计量项目,中国古代分别称为度、量、衡。度量衡的计量取决于它们所依据的标准单位,因此,中国古代计量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制订和统一度量衡标准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度量衡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度量衡体系越来越完善,但因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度并不统一。

  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中国后,随即颁布诏令,统一度量衡制度。今天,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秦代的量器和衡量,表明秦代统一度量衡的政令得到了有效实施。

  西汉末年,在著名学者刘(约前53—23)主持下,重新修订度量衡。刘以黄钟律管和粮食作物黍为标准,重新校定各级度量衡指标。刘定所用黄钟律管长度为9寸,中等大小的黍,90粒依次排列正好与律管等长。以这种大小的黍为标准,100粒黍的.长度就定为1尺。将这种黍倒入律管中,填满时正好 1200粒。这1200粒黍的体积就定为1(yuè),1200粒黍的总重量就定为12(半两)。在今天看来,刘所用的标准器物可能非常粗陋,但从中体现出来的标准化思想却与今天完全相同。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古代计量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此后历代,基本度量单位时有盈缩。虽也不时提出一些新的计量标准,但影响都不及西汉时期。1903年,清政府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1908年,又委托当时的国际权度局以铂铱合金制作中国的计量标准器。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统一度量衡的活动。

  综观中国历史,度量衡制度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与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密切相关。历朝历代,每当新政府上台,必然要推出自己的度量衡体系。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就有二件极具象征性的物品,一为象征授时的日晷,另一个就是象征度量衡的嘉量。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苏州胭脂扬州粉

  “苏州胭脂扬州粉”久负盛名。

  清朝,扬州戴春林香粉曾进献宫闱,名为贡粉。

  而谢春经营的老式香粉,在扬城昔日除戴春林外,没有其他店铺能及。自戴春林歇业后,谢春即成为首屈一指的扬州香粉名铺。主要是由于用料考究,研制精致。过去,谢春选用广东生产的铅粉和江都邵伯湖专为谢春加工的漂悬浮石粉,以及优质米粉和豆粉。在生产工序上较为繁复,结合节令花期,制成母粉储存。母粉有白兰、茉莉、珠兰以及玫瑰等。当时扬州北郊和南郊均盛产鲜花,至今仍有此风。

  谢春制作母粉时,先将花农清晨采集送来的花朵,用银皮纸包裹置于粉内,外面再用裱心纸或毛边纸包裹,每包净粉为三斤,鲜花约三两,用燃着的炭箕置于缸内,覆以炭灰,不能窥见明火,缸口嵌入铁丝网络,将包裹的粉体铺于络内熏染,掌握火候,不时注意翻覆,使鲜花的香气尽被粉体熏透。除去残花,将粉置于瓷坛内,纳满瓶口,盖紧瓶盖,再用银皮纸涂刷糊,层层叠封,放于阴凉处,储存备用。

  在制作块状香粉时,先将筛细的粉体加水,将鸡蛋去黄,纯用蛋清,以及研成细末的冰片、麝香一并掺入,揉成稠状,入铜圈内,直径约6.5厘米,厚约1厘米,用手心轻轻拍平,提放在光整的平砖之上,让其吸去部分水分,再将粉逐一移在竹筛上,置于阴凉处,待三五天后晾干,取出置于绢筛上,磨平光整,逐一置于盒内包装,名为上等冰麝香粉。中等者是将粉体仅加少量蛋清,如上法炮制,待粉体干后,用铜钱边缘(磨成薄口)旋转粉体中间,形成圆窠状,再将事先备制的冰麝母粉,入窠穴内,用手心磨平,用绢筛磨抹光整,逐一装盒包封。

  制作珠状粉和雀状粉时,则事先将各种粉料称好,投入蛋清,将研细的冰片、麝香,拌入粉内,通过三次筛磨,再加水揉捏,用手工器具制成珠状、粒状,置于阴处晾干,即为成品,再行分装;质量好者,每盒再加放鲜花母粉即成。

  制作粉状香粉,则采用瓶装,置于锦盒或纸盒内,最好直接将粉置于锡盒内。蛋清和鲜花母粉以及麝香等,均较其他香粉量多,通过绢筛筛磨,均匀即成。

  瓶装香粉使用者多半爱倒在掌心滴以清水,涂抹面部,也可以直接扑面,随其嗜好,确有甜香满颊之感。过去人们婚嫁礼物中,往往乐于购买此物。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27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资料07-27

中国人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31

201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27

201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资料07-26

201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内容07-27

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27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小暑节气的由来08-05

中国梦手抄报的资料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