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实践报告

时间:2022-08-06 21:06:40 社会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实践报告

  活动设计是指对所要参加的活动制定出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如下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语文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实践报告

  语文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实践报告篇【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许多新的教学工具走进课堂,语文课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比较片面,“架子美、内在虚”的公开课、“以教师表演为本”的作秀课屡见不鲜;教学目标游离,教师对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难于正确把握目标;教学手段单一。于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在追求有效课堂教学中,哪些问题才是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怎样才能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对课堂的观察与思考,从以下三方面就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有效设计课堂学生活动的前提

  基于学生的教学设计是学生有效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准确了解学情非常重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再完美的教学设计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意义。

  首先,学生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其次,组织学生活动的思维容量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第三,学生活动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强化几个意识,是有效设计课堂学生活动的基础

  实施新课程应有新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中要强化以下基本意识。

  1.目标意识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明确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要有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一节课的目标,而每节课的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它是我们盖高楼大厦的基础,没有它,单元目标、学期目标都无法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好的目标呢?笔者认为,要看目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准确、明确。教学目标的全面指的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学生有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2.问题意识

  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问自己这节课教什么,还要问自己怎么教,如何导入,如何突破,如何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问。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有效问题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问题应具有一定的价值,有一定的导向性,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并且能为课堂提供一个讨论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要有思维含量,有一定的梯度,有系统性。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师生活动呈现多向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问题可以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发现。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平等对话,一起合作探究,锤炼思维,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3.方法意识

  目前有些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学生活动形式丰富,朗读、讨论、表演、多媒体,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我们只看到了眼花缭乱的活动形式,而很少去质疑教学方法的实际收效。有的语文课上的小组讨论或表演徒具形式,热闹过后没有留下“语文”的东西,甚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学生活动方法的运用游离了“语文”,活动是无效的,当然也就不成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了。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关注活动设计的外在表现方式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活动的内在品质,并将活动不断深化,即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帮助学生成为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不仅要使每项教学方法中的学生活动都对应教学目标,还应力求设计的每一项教学方法中的学生活动融合多个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三、变“教”的设计为“学”的设计,是有效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活动的关键

  实践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比较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反应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所以相对于过去的教案而言,要变教学过程为教学环节,要变过多地讲解(教师说)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说)。

  首先,我们要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在知识目标�p能力目标�p情感目标等个方面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当前,学生的学习都是非常被动和机械的,上课基本上就是带上一支笔,将老师所说的所写的都记在笔记本上,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为什么这么答都不去思考,只知道课堂记下来,课后背下来,考试就基本无忧。因此,很多的语文常态课就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一笔堂”。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曾头疼,后来发现问题的关键就是怎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怎么去思考和理解问题,怎么去认识课本,思考课本,挖掘课本。后来,笔者将班级40名学生分为五个学习小组,实行各方面的量化加减分考核。其中,课堂教学实行量化加分制。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的,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成绩的高低,实行不同的加分,既计入自己的考核分里,也算进本人所在小组的总分里,每月评出最佳个人和最佳小组进行表彰。制度一经实施,上课的气氛完全不同了,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并指出别人回答的不足。学生一旦得到老师认同的加分后,那种高兴劲就好像考试得了满分一样。

  其次,教师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教学目标。在《渔夫的故事》这课的教学中,学生将渔夫和魔鬼的性格都分析好后,笔者试着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渔夫真的在前三个世纪救了魔鬼,魔鬼会承诺自己的诺言么?为什么?”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和争执再次掀起课堂的高潮,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都期望我做仲裁。我笑着说了一句,你们刚才不是分析了魔鬼的性格么,为什么在换了一个问题后答案就不同了呢?学生恍然大悟,我于是顺势讲解,我们不要被事物或者问题的表象迷惑,应该怎么利用文本回答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兴奋之余学会冷静的思考。语文学科的味道就出来了。

  第三,笔者在学生互助小组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前一天将下节课的目标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工具,自己或者小组合作,去深层次挖掘文本,将课文的重点语段提炼出来,并针对这个语段,模仿考试形式进行考试命题。第二天,大家相互探讨,相互质疑并解答,对命题者和解答者都进行加分,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讲解,并给提出这种题目的学生进行最高荣誉和最高加分。这样的教学模式实施之后,教师想要占主体地位,那也是万万不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来印证和检验我们课前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并让学生在归纳中学会怎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语段命题,从而提高命题的质量。

  教学设计是课堂实践前的预设,从某种角度讲,设计是死的,而课堂教学却是活的,它会出现许多课前无法预设的情况。因此,教师适时而有效的引导就成了学生有效活动的保证。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设计中,只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强化相关的设计意识、变教的设计为学的设计,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方法,关注生成,学生活动就一定会灵动、高效。

  语文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实践报告篇【二】

  内容提要:

  本课题致力于语文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探索构建“语文学科课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型大语文课程模式,创设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开展语文实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全面发展;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一、 前言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改革已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改革拓展到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提出课程实行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适应性。语文课程结构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实践论认为,知识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有专家认为,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满足儿童的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语文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改革农村中学语文单一统编教材的课程模式、改变学生普遍厌学的现状 的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生活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机会。1999年,根据本地及本校语文教育教学实际, 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的实验设想,并进行了艰辛认真的研究探索。

  (二)本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致力于语文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探索构建“语文学科课程+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大语文新课程模式。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从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来看,主要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即学科课程为主,虽然近年来在语文教材中已经有意识的增加了语文活动的内容 ,这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主体性、自主性和主动性上提供了可能。但至少在多数农村初中有系统的开展活动的却不多见。这固然跟教师素质及其思想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语文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有关。一方面教材没有相应的提示和严格的要求,有些内容又脱离农村学生实际,另一方面它不是作为课程编排在课程表中,有很大的随意性。近年来,我国各地许多学校也先后开展了各类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也因为它的随意性而未普及开来。本课题实验探索构建以校本课程形式固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使活动内容符合学情实际,又克服了活动开展的随意性。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内容及语文活动内容与形式看,随着语文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提出,以往的教改实验取得的语文活动课的教改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例如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运用。本课题将从农村初中的角度探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为农村初中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作出有益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将促使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习个体的教育,它要求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研究无疑将使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实践研究走向深化。同时还将有助于锻炼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的理论假设是: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果能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设计与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初中语文初中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构建语文学科课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型大语文课程模式,创设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旨在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生主体活动过程,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与创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用发现法、探究法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几方面:

  1、探索和建立与学情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之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课”区别于“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它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每周安排 1课时与每周5-6课时的语文学科课程共同构建成开放 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体系。同时更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构建包括学科课程体系、活动课程体系和潜在课程体系的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

  2、探讨和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依据实质教育派与形式教育派课程新结合的创新课程理论,即在课程及教材内容取舍上,以实用为原则,教材的内容结构设计上以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原则,结合本地、本校学情实际,对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设计、实施与评价。

  3、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本课题以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动手实践、研究探索为课程的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以趣味性,自主性、综合性为原则,以学生的个性养成、健全人格为课程的基本任务,构建成语文学科课程+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型综合型大语文课程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语文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学生设计实践报告03-07

综合实践设计报告03-24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11-18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10-10

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02-28

设计社会实践报告07-07

艺术设计实践报告03-21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心得05-13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11-28

学生实践报告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