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

时间:2022-07-31 14:35:45 传统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七十二候

  古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即七十二候:

  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日期 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315° 2月3——5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330° 2月18——20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345° 3月5——7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 3月20——21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15° 4月4——6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30° 4月19——21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45° 5月5——7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60° 5月20——22日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芒种75° 6月5——7日 螳螂生、鹏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90° 6月21——22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105° 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大暑120° 7月22——24日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135° 8月7——9日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处暑150° 8月22——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165° 9月7——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180° 9月22——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寒露195° 10月8——9日 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210° 10月23——24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225° 11月7——8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240° 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

  大雪255° 12月6——8日 鹃鸥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270° 12月21——23日 (苗历新年) 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小寒285° 1月5——7日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

  大寒300° 1月20——21日 鸡始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二十四风

  二十四风,又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申遗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衢州市的“九华立春祭”、浙江省遂昌县的“班春劝农”、贵州省石阡县的“石阡说春”等气”主题邮局,通过邮件办理有关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邮票品的寄递业务。把二十四节气这项民俗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以二十四节气为元素的邮册、首日封等摆放在显眼处。工作人员还为集邮爱好者加盖首发纪念戳、二十四节气主题邮戳等。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相关文章: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历09-17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08-07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故事08-23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08-23

中国传统节日财神节08-21

中国传统节日详细资料09-22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08-06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传说08-09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09-25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