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优秀

时间:2020-12-22 18:42:41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现代旅游业,根据旅游业形势的发展培养拥护党的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优秀范文一:

  摘要: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提出,促使各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产业转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通过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找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旅游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在这三次浪潮中转移地、承接地从美国向日本,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次进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剧进行。产业转移是指特定形式的产业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产业中的企业等主体将生产形式整体或部分从原产地迁移到其他区位进行生产活动[1]。产业转移不仅是发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也是发展中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外向型产业发展战略,我国迅速跻身于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地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地位的逐步提升,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是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安徽开始着手推进皖江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颁布,掀起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安徽东邻江苏和浙江、北接山东、西邻河南和湖北、南接江西,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尤其是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优势区位,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建设,承接长三角地区旅游业产业转移提供了先天优势。

  一、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比较。

  1.1 旅游资源比较。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本源和依托,提高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将会带动旅游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从而促使旅游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级景区数量作为衡量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由图1可见,安徽A级景区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达到350处,其次为江苏、浙江,上海A级景区仅有50处。就4A级景区而言,江苏在100处以上,居第一位,其次为安徽、浙江,上海仅有25处,数量最少;就5A级景区上,江苏11处、安徽5处、浙江3处、上海2处。总体而言,江苏、安徽的旅游资源较丰富、级别较高,如江苏有拙政园、周庄古镇、同里景区、环秀山庄4处世界遗产,安徽有黄山、西递、宏村3处世界遗产。

  1.2 旅游企业比较。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大型知名旅游企业一般采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决策制、总经理和高层管理人员聘任制、经营成本核算制等,未来旅游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饭店和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的正常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图2可见,浙江星的级饭店和旅行社数量在4省市中均居第一;而在四星级和五星级数量上,江苏遥遥领先,其四星级接近200家、五星级在50家以上。而安徽五星级饭店数量只有10家,四星级有82家,总共92家,在4省市中最低;国内社870家、国际社20家,总共890家,为4省市最低。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江苏、浙江、安徽省旅游政务网……图1 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A级景区数量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旅游政务网、浙江省旅游政务网和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

  图2 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数量比较。

  1.3 旅游业经营状况比较。

  2005—2009年,安徽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2.14%、31.49%,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2%、27.2%,但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其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都较低(表1)。从入境旅游来看,安徽旅游外汇收入仅占江苏的14.1%、浙江的17.6%、上海的11.9%,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仅占江苏的28%、浙江的27.4%、上海的29.3%。从国内旅游来看,安徽旅游收入仅为浙江的35.6%、江苏的25%,接待人次仅为浙江的50.3%、江苏的41.3%,安徽与上海接待人次相差不多,但旅游收入仅占上海的45.1%。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和2010年4省市的《旅游统计年鉴》。

  二、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绩是旅游业发展成果的体现。如图1所示,安徽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旅游资源优势较明显。但正如图2所描述的那样,安徽在星级饭店和国际社拥有量方面,离长三角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相对于安徽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言,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旅游经营业绩较落后。由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旅游业业绩构成的一部分,因此旅游企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发展状况的差异(表1)。安徽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同时承接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等。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区域内旅游企业呈现出资本、管理、服务不断向安徽输出的趋势,安徽省要在这一大背景下,抓住机会承接这些企业的产业转移,利用消费溢出、市场溢出、资本溢出和品牌溢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技术实力,改善旅游业发展薄弱环节。

  三、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

  3.1 区域粘性存在,产业转移受到制约随着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而努力。江、浙、沪地区的旅游企业由于所处环境较为优越,拥有良好的客源及旅游基础设施,相比较安徽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而言,来皖投资成本较大。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综合性旅游企业很难向安徽地区扩散或转移。

  3.2 配套企业实力较弱,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

  目前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的整体转移,而安徽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总体不强,综合性旅游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由此带来的企业负担抵消了来皖投资所获得的景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阻碍了龙头企业的进入,加大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

  3.3 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困难

  一般说来,进行产业转移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强,产品研发技术、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对潜在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很容易争夺省内旅游企业在客源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尤其是那些技术较落后、经营效率较低的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那些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的旅游企业将很难生存。

  3.4 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上所述,安徽与长三角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借力发展安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出路。因此,要贯彻实施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切实落实《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融入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3.4.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旅游企业产业转移。

  通过图1中对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发现,安徽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与上海市相比,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就旅游产品而言,安徽省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资源富集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其中黄山、齐云山、牯牛降、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游客云集吸引了大量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的关注,提高了他们参与景区内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调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业的转移。

  3.4.2 改善旅游薄弱环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到2015年,安徽省计划实现旅游星级饭店650家、旅行社1100家、A级旅游景区50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50家的发展目标,届时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合肥、黄山机场等扩容升级,交通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同时,高水平旅游产业园区的打造,有助于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的整体提升。

  3.4.3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在各地基础设施和专项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竞争,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安徽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通过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建设等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要加快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推动安徽省旅游智库建设,指导旅游科学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能为安徽省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如对长期举办的技能大赛而言,高级厨师、调酒师、优秀导游的参与,既能加大比赛的挑战性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又能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3.4.4 注重承接内容,控制承接水平和数量。

  一般说来,转移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本素质较高、发展理念较为先进、经营决策较注重长远发展,这对承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集约型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安徽省而言,《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大主题旅游功能区”建设正是集约型发展理念的体现。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十大主题展开,针对主题举办大型旅游活动,以活动带动项目发展,以项目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著名旅游企业加入,实现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旅游企业的引进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引进的技术也并非越先进越好。一是产业转移成本随转移数量的增大而以较快速度上升;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的限制,产业转移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大;三是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水平过高容易导致技术断层和转移成本快速上升,转移效应得不到发挥。因此,安徽省要根据旅游业自身情况对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进行有力把控,达到转移效应最大化。

  参考文献:

  郭元日希,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33-37.

  王智新,梁翠,杜涛。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 望,2009,(5)∶50-53.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黄远水,赵黎明。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J].旅游学刊,2005,(5)∶62-66.

  郝明丽。加速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之我见[J].东方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2011,(3)∶147.

  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0,(4)∶24-27.

  张琴。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47-50.

  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4)∶24-26.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优秀范文二:

  摘要: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在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已逐渐被公众认可和实践。在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与海岛进行低碳旅游发展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基于政府、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为基点的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旨在引导、推动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低碳; 海岛旅游; 低碳旅游; 旅游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马英九在台湾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二、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三、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四、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DIJKGRAAF E,GRADUS R H J M. Cost savings in unit-based pricing of household waste: 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 [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 4) : 353-371

  [2]刘啸。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 中国集体经济,2009( 5) : 154-155

  [3]黄文胜。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 生态经济,2009,218( 11) : 100-103

  [4]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 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25( 1) : 13

  [5]ROBERTt W. Tourism and Society : A guide to Problems and issues[M]。 Wyllie: 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2

  [6]麦金托什。 旅游业教程[M]。 大连: 大连理工出版社,2003

  [7]郑向敏,饶品样。 中国沿海岛屿旅游发展分析[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 3) : 257 -261

  [8]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9]黎遗业,覃朝膺。 广西南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25( 2) : 215-219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06-28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1-15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纲02-11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1-02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纲参考02-07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02-11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纲02-11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提纲范例02-11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