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计量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2-07-21 11:24:5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计量经济学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量经济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计量经济学论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 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 外出旅游成为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指标, 与国内旅游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公路里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对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析他们的定量关系, 构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 给出了多种检验的详细过程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内旅游; 多元线性回归; 计量经济学;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发展与享受型消费, 旅游也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8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xx年的34195.1亿元人民币, 发展速度惊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增加就业, 且旅游业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 能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研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的设定

  2.1 国内旅游人数 (X1)

  按照经济学理论, 并根据现实的市场情况我们可知, 当一个市场或行业中的消费人数不断增加, 消费人群的大量集聚, 这个行业的便会蓬勃发展, 收入也会不断增加。旅游业也是这样, 国内旅游人数不断增加, 国内旅游收入就会随之增长,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选择国内旅游人数 (X1) 作为解释变量。

  2.2 国内生产总值GDP (X2)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GDP越高, 相对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越好, 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富裕, 从而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才会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 即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所以我们选择国内生产总值 (X2) 作为解释变量。

  2.3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X3)

  毫无疑问,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与国内旅游收入是成正比的, 旅游的人均花费反映了人们的支付能力, 人们的支付能力越强, 则人们的旅游花费便会越高, 从而国内旅游收入也会不断地增加。而国内人均旅游花费又分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 但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 在这里就仅选择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解释变量。

  2.4 公路里程 (X4)

  交通便利与否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交通越便捷, 出行越方便, 则对游客们的吸引就越大,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家庭都更加倾向于自驾游, 所以在此选择公路里程作为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

  2.5 其他因素

  2.5.1 家庭财产:

  每个家庭的家庭财产的多少无疑会影响到家庭的旅游消费支出, 但由于家庭的财产数量很难取得数据, 不能够实际的度量, 故将其归为其他因素。

  2.5.2 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影响, 消费观念越前卫, 其在未来消费中住房、子女上学等的比重就越低, 而在旅游等其他享受消费上的比重就越高;消费保守的节俭型消费者在未来的消费主要还是住房和子女学业等, 而对精神享受方面的投入较少。

  2.5.3 偶然性的灾害: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偶然性的灾害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 如20xx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的疾病使得20xx年的国内旅游消费收入较20xx相比明显的下降。这些因素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不易度量, 故将其归为其他因素, 在本文中用随机扰动项u表示。

  基于以上分析, 初步建立模型为:

  3、数据的收集

  本文收集了我国1996-20xx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数据。

  4、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用最小二乘法,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可得估计结果如下:

  4.1 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R2=0.9980, 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9974, 说明模型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8%, 表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

  F检验: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 F=1853.275, 大于临界值3.06, 其P值0.000000, 也明显小于α=0.05, 说明回归方程显着, 即“国内旅游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公路里程”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内旅游收入”有显着的影响。

  T检验: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 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国内旅游收入 (Y) 有显着影响。

  但由于变量X2、X4的符号为负, 就是说经济增长与交通的发展反而会使我国旅游收入减少, 这明显与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不符合, 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现对其进行计量经济检验:

  4.2 计量经济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选择的解释变量过多, 所以在进行模型估计前, 应对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以及分析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利用COR命令进行相关系数检验, 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通过计算表明, 各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为了消除重共线性, 将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对Y、X1、X2、X3、X4分别取对数, 采用OLS法估计模型参数, 得出模型估计结果为:

  对双对数模型检验后发现模型中的两个解释变量还不满足t检验时的显着性水平, 同时还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所以需要对该模型进行改进, 在双对数模型中将解释变量X2与X4去除, 再用OLS法重新估计模型得到:

  4.3 统计意义检验:

  拟合优度:R2=0.9999, 说明模型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99%, 表明模型对样本拟合的非常好。

  F检验: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 F=14864801, 其P值0.000000, 也明显小于α=0.05, 说明回归方程显着, 即“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内旅游收入”有显着的影响。

  T检验: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 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国内旅游收入 (Y) 有显着影响。

  4.4 经济意义的检验

  经检验, 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1.0005%;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0.9986%.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都与国内旅游收入成正相关关系, 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4.5 计量经济学检验:

  (1) 自相关检验: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 查DW表, 当n=20, k=2时, 得下限值dL=1.100, 上限值dU=1.537.

  因为DW统计量为1.4289, dL

  (2) 异方差检验。从White检验知n R2的P值明显大于0.05, 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所以本文的最终模型估计结果为:

  该模型表示, 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1.0005%;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0.9986%.

  5、结论与建议

  由于因素选择以及模型设定等问题, 通过计量分析可知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是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最主要、最显着的因素, 并且二者均与国内旅游收入是成正相关的, 所以为了提高国内旅游收入, 提出以下建议:

  5.1 国内旅游人数: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行旅游消费, 我国旅游企业可以对旅游客源目标市场进行细分,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的产品线, 将旅游产品及其价格差异化, 来满足我国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 旅游业需要不断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如分时度假旅游、古村、古镇与古院落整体开发的旅游、会展与生态旅游等, 以此增强人们旅游的乐趣, 吸引更多的人进行旅游消费, 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5.2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要增加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从根本上要提高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在城镇居民中, 要提高并稳定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消除其消费预期悲观心理, 增强其对未来收益的信心, 来有效的刺激消费需求。对于广大的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而言, 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增加其消费的最重要的措施, 如鼓励农村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振兴乡镇企业来吸收剩余劳动力等来改善农民收入, 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 让人们敢于消费,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xx.

  [2]叶银丹。国旅内游收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 20xx (04) :98-99.

  [3]刘文斌。关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初步研究[J].经济师, 20xx (08) :275-276.

  [4]田力。四川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xx.

  [5]李云鹏。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xx (06) :55-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计量经济学论文2

  空间计量经济学逐渐成为计量学的主流,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地理单元( 或由网络连接的个体) 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学科,它着力解决空间依赖与空间异质两大主题。空间依赖是某一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功能性关系,是空间过程与空间( 行政区) 边界不一致的结果。空间异质是空间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它在模型中体现为异方差、因空间变化的系数等。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空间计量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其发展过程,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

  1979年,Paelinck和Klaassen出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Paelinck和Klaassen全面论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基本模型,从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追溯到地理学的定量革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Berry和Marble(1968)《空间分析》,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经典的论文。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定量的地理学家开始研究空间模型的估计问题。第二个起源源于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工作,他们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

  萌芽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方法为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估计、模型的识别以及模型的识别检验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学者关注模型的识别和模型设定的'检验,这一时期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比如Anselin(1984,1986)提出的非嵌套假设检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空间计量时空模型的初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时空模型设定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方面的研究。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逐步正规化、严格化,尤其对模型估计量渐进性质的证明方面。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检验和估计方法对有限样本性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模拟实验方法也为有限样本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一阶段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型的设定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模型设定形式,如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技术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估计方法的应用,如贝叶斯方法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模型(MCMC)和吉布斯抽样在模型中的应用。在空间检验方法的研究方面新进展包括:考虑空间相关性与异方差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稳健形式的LM检验统计量,针对不同模型的莫兰指数统计检验方法的扩展等。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应运而生,已有的统计计量、软件都相继增加了对空间统计的软件包。

  进入21世纪后,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时期,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应用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传统领域。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也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其标志是为了检验和诊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各种误设情况进行的LM检验有了突出的进展。空间经济预测研究一直是空间计量研究较弱的领域,21世纪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地认可。这一时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杂志开始刊登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主流计量经济学教材增加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专门介绍的章节。空间计量经济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趋势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考虑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其三,空间异质性和变结构模型的处理问题。已有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围绕空间相关性展开讨论的,而较少涉及空间异质性的处理方式。因此,空间异质性的类型、检验方法和处理手段将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另一发展方向。

  其四,不同估计方法和模型设定的比较研究。目前的文献较少涉及不同方法和模型之间的比较研究,如GMM和ML两种方法的优劣、贝叶斯和非贝叶斯估计量之间的比较以及变系数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在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优劣性比较等。此外,把贝叶斯引人空间计量经济学,也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计量经济学论文3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首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然后,总结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主要包括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其教学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甚至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旨在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课,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挪威经济学家Frish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结合。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的学课特点[1]。首先,计量经济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现象。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甚至还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其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理论,模型的回归和假设检验等需要统计学理论,而最终目的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即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最后,计量经济学具有数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性非常高。计量经济模型能否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随机性的数据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数据。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这些学课特点使得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老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从未涉及。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内容非常欠缺。而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本科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本科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并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明确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为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等相关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必须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后,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经济学课程时更游刃有余。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应该设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避免过多讲授数理推导,着重讲解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计量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适当讲授一些比较前沿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參考文献:

  [1]刘亚清,吴福锁.浅析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xx,(15):106-108.

  [2]张永梅.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xx(9):116-118.

计量经济学论文4

  摘要: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还能交给我们一定的人生哲学。计量经济学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某些统计规律,这些规律将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世界进行认识和预测。

  关键词:统计观点计量经济学“决定论”观点萨缪尔森说“二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但大多数学经济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难学,它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学习的意义何在?本文试从计量经济学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叙述其魅力所在。

  一、两种世界观

  1.“决定论”的观点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在怎样运转?是有序的、有规律的,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按照某种秩序规则运行的,并用自己的理论为之做出了证明。自然科学家们关于宇宙的这种信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认为是人的自利动机维持着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这种认为人类经济社会本身能“完美和谐”运转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让人们认为政府的人为干预只会使市场混乱,使其本身的机制失效。

  2.统计观点

  消费函数c=a+by,其中a是自发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b是边际消费倾向。这个函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会被质疑,居民的消费量是不确定的,受很多随机因素的影响,比如自制力、心情等,有着一定的概率分布。前者(变量之间是确定性关系)是“决定论”的'观点,后者(变量之间是不确定性关系)是统计观点,正是这种观点,打破了原来思想家们头脑中的有序结构。

  二、两种观点的矛盾统一

  让人迷惑的是,当我们在利用统计方法的时候,却得出了一些几乎完全可靠的定律。统计总体越是偶然、紊乱,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统计规律和必然性。比如,我们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如果样本足够大,成绩分布将会呈现正态分布,且人数越多,成绩就越呈现标准正态分布。某些看起来无迹可寻的东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规律—某种稳定的关系。那么,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差别仅在于,统计观点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定律,任何所谓的定律其实都是有着某种概率的“可能的”情形,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只不过以不同的概率。

  但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并非就无法认识,我们能够在“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定律,这些定律是对某些事情本质的一种最好近似。或者说,这个世界会从无序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有序。而经济领域的统计定律的发现,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了。

  三、计量经济学的任务

  计量经济学就是为了在这个随机的世界中探讨统计性规律。因为只要得到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虽然这种认识不会是完全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全的,而只能根据部分“样本”来推断这个世界的整体状况。由样本对整体进行推断正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回归分析技术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推断。

  1.回归与相关

  “回归”一词最早来源于生物学。英国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根据1078对父子身高的散布图发现,虽然身材高的父母比身材矮的父母倾向于有高的孩子,但就平均而言,身材高大的其子要比其自身矮些,身材矮小的其子要比其自身高些,这种遗传上身高趋于一般、“退化到平庸”的现象,高尔顿称作回归。

  现代意义上的回归是指一个解释变量与对应的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在统计学中,回归和相关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回归分析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有解释与被解释之分,而在相关分析中的变量地位相等且都是随机变量,回归分析中的解释变量可以是非随机变量。

  2.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分歧

  统计资料表明,订牛奶人的死亡率高于不订牛奶人的死亡率。这是否意味着牛奶对身体有害呢?不是,只是由于订牛奶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者,老弱病残才是死亡率高的原因。再比如,这也经常被用来反驳统计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可能和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太阳黑子出现的情况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同样不能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在这个问题的区分上,就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分歧了。计量经济学讨论的是回归关系,是试图根据某些变量来估计另一个变量。这种估计依赖于两个量之间存在的理论上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充斥着统计学的各个方面,毕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计量经济学用数据说话

  认识世界的本质要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有两种分析方式:一种是对现象直接进行操作。便捷简单,但是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的结论可能广受争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现象的属性——数据来进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用的是这种方法。因为是用数据说话,可能争议较少。但是对数据的质量的要求很高。不过,数据的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完善加以解决。

  四、计量经济学的智慧与我们的人生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时段会遇到什么,未来似乎是随机的、紊乱的、偶然的和无序的。但这种无序和紊乱最终会走向有序。用计量经济学的说法,我们会从这些紊乱偶然的样本中得到一个回归方程——我们的人生轨迹。虽然对这个轨迹的认识只可能是后验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之前就得出一个回归轨迹作为我们人生的预测,但这种观念启示我们:不必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耿耿于怀,不必抱怨似乎不公的待遇。老子早有劝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生的轨迹在某些年里需要紊乱和无序,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思想,越是紊乱和无序的样本,就越容易得出稳定的统计定律——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人物传记里的人生大多起起伏伏,他们可能做过记者,参过军,当过演员,看起来和其最终的路径有很大的背离,可是这些背离最终回归到这条路径上,甚至可以说是这些背离的经历为为他们最终的那条路打下了基础。也许正是每个阶段的紊乱和无序最终造成了他们稳定的人生轨迹。

  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依照计量经济学的理念,要求样本——我们的人生经历足够大。因此,我们要主动追求人生,要勇于尝试,要勤于行动,因为,主动追求、付出行动才会有发现有惊喜有奇遇。消极和封闭的人生态度不利于扩大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样本不具有变异性,就难以得出好的回归方程。

  参考文献: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计量经济学论文5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

  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

  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

  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

  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

  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

  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计量经济学论文6

  1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一)经典教材未必是最适合的

  市面上《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也不乏名家编著的教材,但优秀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却不一定适合三本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使用。比如,国内高校普遍选用的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该教材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甚至成为很多高校的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但是,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的分析,书中大篇幅数学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使学生还未开始学习就产生了畏惧心理。且这本教材实践部分较少,案例陈旧,且没有软件操作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而国外名家教材,比如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以及伍德里奇德《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略去了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且引入了丰富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中美思维和表达存在差异,这两本国外名家的教材给中国学生学习带来了阅读障碍,且这两本教材也没有软件操作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无法运用理论进行实践。另外,这两本教材涉及知识点过多,一般3学分48学时根本不够安排。且这两本书的译本价格不菲,如果选作教材,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二)多媒体的缺陷

  多媒体的出现,把老师从繁重的板书任务中解脱了出来,大大地提高了老师的授课效率。多媒体除了能加大授课的信息量,还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多媒体并非是万能的,在加大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多媒体流畅的播放,缩短了老师思考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足准备,保证课堂上思维清晰连贯;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板书,在老师书写板书的间隙,学生可以对刚学习的内容作短暂的.回顾和整理,或者思考一下没弄清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空档",在相同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这要求学生上课精力高度集中,课前认真预习。而三本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高,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课前预习。如果教师完全借助多媒体手段,容易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三)一减再减的实验课

  按照48学时的教学安排,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到7个实验:一元与多元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检验、异方差检验与修正、序列相关检验与修正、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处理、虚拟变量的设置、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如果安排7次实践课让学生上机操作,剩下的34个学时根本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内容。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校把实验缩减到2到3个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取消了实验。考虑到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削弱学生动手能力。笔者精选了5个最为重要的实验,并把这5个实验安排到了3次实践课里。为了督促学生上机实践,笔者还将实验课与学生的课程作业关联起来,即学生通过实验,得到计量分析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学生提高了操作技巧,掌握了把计量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但缺陷在于把5个实验压缩到3次实践课里,哪怕有作业迫使学生不得不操作,但实践课信息量过大,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

  2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一)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涉及到大量的矩阵运算、概念、公式、图形和软件分析结果,教学完全回归板书并不科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且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讲解案例、展示计量软件的分析结果时,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既直观又准确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教学相关的视频和图像,能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笔者在讲解总体回归模型和样本回归模型时发现学生经常把两类模型的表达式弄混,于是,笔者借用了一张以一顶大帽子遮住整张脸的当红明星LadyGaga的图片,告诉学生,这是笔者带着帽子在模仿LadyGaga。然后再告诉学生联想着记忆,样本回归模型的表达式与总体回归模型的表达式最直观的区别在于样本回归模型的参数带着帽子,因为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模仿"估计总体回归模型。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非常牢固的记住了样本回归模型的意义以及其与总体回归模型的区别。主要应用多媒体,但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辅之以板书。在讲解较难知识点时,应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比如,介绍"虚拟变量陷阱"这一概念时,由于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可结合板书进行讲解。由板书一步一步推导,这样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也容易掌控学生的接受情况,并随时作出调整。

  (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老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然后老师再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这学期授课的经验,笔者认为安排4次实践课,7个实验比较合适。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仍然较多,时间较紧张。笔者思考,能否采取老师指导结合学生互帮互助的方式完成这个"困难任务"。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把成绩好积极性高的同学与学习主动性弱的同学均匀分配到各组里。课上,老师统一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操作环节,老师不针对每一位同学单独辅导,而是针对小组内部消化不了的问题进行集中辅导。这样,既保证了紧凑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得以完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教育部制定的经济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经济学类专业很多高级课程的基础,加上经济学前沿的研究大多需要运用到计量经济学方法,因此,怎么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本身较为难学,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等原因,使得三本院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面临不少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正视三本院校教学的特殊性,积极看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方法,一定会使三本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计量经济学论文7

  [HJ1mm][FL(K2][KG2]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论。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几大特点:一是学科的交叉性,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数学、统计学作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必不可少,而学生普遍对此有畏难情绪,导致教师授课比较被动。二是应用性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应用型经管人才将来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侧重于应用,需借助大量的应用实例来辅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计量经济方法论的掌握和應用离不开实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熟悉相应的分析软件。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和学都有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学起来感觉较抽象、枯燥,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笔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完善先选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量

  计量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多来自数学和统计学,因此,学习计量经济学前提是具备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先选课程未开设或者开设后讲授内容有限,都不满足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完善先选课程的设置。计量经济分析步骤缺一不可,所涉内容多,需要的课时量大,但很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而且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需要花时间对预备知识进行复习。教师讲授计量思想和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应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讨论甚至现场实验演示。实验课,学生熟悉应用软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足的课时来支撑。因此,不管是讲授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加大课时量,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强调经济学科实质,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JP+2]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授课时除了介绍方法和模型以外,还需注重计量经济模型和其假设的经济含义,并指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估计的模型,体现该课程的本质,提升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学数学或统计学。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以应用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觉得易学、有趣、有用。案例分析课与实验课的安排时间要恰当。据以往上课的情况看来,将案例分析的.内容贯穿于理论知识讲解中,学生更容易听懂。而实验课应安排在理论方法讲解之后且间隔时间尽量短,避免学生遗忘理论方法。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数学符号和公式,学生翻开教材的第一反应是难且抽象,尤其文科生源大多有“畏数学”情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模式,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如,讲解理论方法时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减少枯燥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演练;适时增加案例分析内容,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经济计量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省略部分理论推导,让其从例子中体会出原理;必要时采用板书教学,可以放缓教学节奏,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使其集中注意力,还能避免多媒体大屏幕翻页让学生难以上下衔接等。经验表明,如正规方程组的推导,联立方程组模型中使用阶、秩条件进行模型识别的例子等内容,使用板书讲解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重视课程论文环节,丰富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的写作可培养学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应用、结合经济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优化等综合能力。以往教学中大多没有讲解课程论文的写作,其弊端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据了解,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大多数学生对实证分析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增设课程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能极大提高实证分析的能力。

  课程论文环节可分组进行,组员间相互讨论可扩充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考核方式上,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可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应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中,还可纳入案例分析讨论与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试卷题目应偏重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计算。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期间,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方向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变更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其他改革配套措施。对此,我们应沿袭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继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王万珺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经济学院学报,20xx(3)

计量经济学论文8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涵盖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不同于其他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它对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更为突出的强调,也是经管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在深入分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先修知识的衔接问题

  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然而,我校的国贸专业基本都是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功底薄弱,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出现畏难情绪。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不能很好领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是由我院的教师任教,由于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程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的衔接。

  2.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我校已经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有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及电脑相关设备,但软件建设不到位,目前尚缺乏可供计量经济学实验的相关软件。每次实验课时都需要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破解版的相关软件,临时安装的机子上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时可控性也得不到保证。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验室计算终端的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布置实验内容和任务,下达操作指令,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提示,同时,在实验室计算机保持联网的状态下,学生在浏览查找数据时可能因其他信息干扰而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验课期间的行动有所监控,而目前我校实验室还不具备实现实时可控的条件。

  2.3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3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夯实先行课的知识

  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3.2加强实验课环节

  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完整性、配套性。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课堂教学部分建议将2/3学时用于讲授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讲授相关的方法在软件上的实现,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更好。

  3.3完善考核机制

  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设定、模型的优化和估计,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的水平作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量经济学论文9

  摘要:计量经济学指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通过经济学及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和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计量经济学它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独特的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计量经济学也具有不精确性。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xx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xx(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 Econometrica,pl.

计量经济学论文10

  内容摘要:将经济增长引入拓展模型可知,空间位置对区域内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且其经济类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空间计量经济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我国各省市行政区纷纷引入了这种经济管理分析模式。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数据处理、意义参考、结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对空间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系统分析区域内经济增长的特点。

  关键词:空间计量 经济视角 区域经济增长 研究与分析

  引言

  空间单位行政区内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采用横截面数据处理方式,此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空间经济增长变化的“缺失”,这种数据变化缺失不仅会造成各空间单位行政区内个体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还会使空间计量出现明显的固定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索洛―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空间位置与区域内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考察空间计量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并比较全国和五大区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特点。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经济学模型

  1.空间权重矩阵。此经济学模型的空间以及位置信息的数据信息表现力非常强,且主要强调其空间位置的关联性。通常情况下,空间权重矩阵会依照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空间区域划分,一种为距离标准,一种为临界标准。两种分类方式都建立在假设距离的基础上,单元距离的经纬信息是衡量距离标准的主要依据,空间权重元素是空间临界判断的主要依据。

  2.线性回归模型。最近几年,线性回归模型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与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相比,该模型的空间依赖性很强,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该模型中的空间变量元素都会随着因变量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当存在误差项的元素引入线性回归模型时,其模型中的各因变量都会存在空间滞后项。

  3.空间误差模型。误差是进行空间经济分析不可避免的一种数据处理现象,任何数据及时经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之后都会存在出现误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模型中的变量因数出现空间自回归现象,随即抽取的变量因素会在变化位置上引发函数紊乱现象,造成误差项空缺。

  (二)模型选择方法

  通过上述对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不同区域特质,引用的经济学模型不同,其主要依据如下:

  1.数据干扰情况。对于区域空间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而言,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更为实用,该模型可以将空间内各经济数据以及相应的变化参数都如实的描述在模型当中。

  2.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对于空间权重矩阵模型而言,在数据描述之后,应对其数据反应的假说进行经济学分析,分析显示假说不能被拒绝,则该计量数据所反应的经济增长情况真实,如果被拒绝,则该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的元素引入分析方式是失败的,并不能如实反应出区域内空间经济增长情况。

  3.使用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学模型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混杂,则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方式来进行数据处理,有时甚至会应用到两种经济学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在模型数据处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测算出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

  (一)索洛-斯旺模型

  索洛-斯旺模型表现出的扩展形式空间计量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发展的主要经济学依据,在空间计量模型中是颇具代表性的经济学模型。其方程式如下:

  式中qi表示在一段时间区域内居民的稳定收入;T表示对区域地区经济情况的考察时间;Ai-r表示在考察时间内经济增长水平;α表示区域经济的总生产值占总体国有经济增长值的份额;s表示国民经济的储蓄率;n表示区域内人口的增长速度;g表示社会市场经济技术含量的增长速度;δ表示相关生产设备的折旧率。

  (二)区域经济增长特点案例分析

  1.研究样本。本文以单元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市级行政区内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与省级经济区相比,市级经济区在现代经济建设、经贸发展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客观的反应出经济增长的惯性特点。与县级经济区相比,市级经济区的发展能力较强,影响其经济增长效果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市级行政区可以充分体现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变量选取。人均GDP:本文对全国市级行政区20xx-2012年的人均GDP数值进行了整理,其具体数据见表1。

  资本存量比:资本存量在区域内的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增长流量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各市级物质资本存量可以增加投资价格的内部结构,保证投资价格处在一个恒定的区间内,使区域内的经济增长速率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人口增长率、经济生产设备折旧率、技术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对市级经济区域的劳动力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折旧率与技术增长率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空间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市级经济区域内的劳动力份额。

  3.结果。将样本数据以及其他变量引入索洛-斯旺模型之后,得出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三)基于索洛-斯旺模型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

  通过对上述方程式进行分析可知,固定空间内的市场经济份额和空间区域内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密切关系,通过拓展形式的空间计量出来的结果,其测量值在预期的三分之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重心转移等都有密切关系。通过论述影响市级区域经济的因素可知,在特定的模型效应下研究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须要充分考虑其变量因素和定量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下,开展扩展形式的经济增长研究。其主要分析内容如下: 1.除特定模型效应外,不同模型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性论述结果和论述过程各不相同,其不同点不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个别因素上,还表现在影响区域内经济市场的政府政策。

  2.空间自回归模型对误差的检验效果很好,通过LM检验可以精准地测量出市级区域内经济空间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将样本数据、变量因数、人口增长率、经济生产设备折旧率、技术增长率引入索洛-斯旺模型之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发现经济在空间环境上发展具有一定的误差性。

  3.从拟合的角度上分析,截面和时间效应不仅可以增加其研究模型的拟合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模型的特定效应。包含亚变量的空间面板上必须制定相应的传统非空间变量,以满足研究人员对经济增长情况的分析。

  4.资本比重是检验索洛-斯旺模型是否具有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因为资本比重是所有经济猜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资本比重指标,研究人员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界面特定相应是否优于该研究模型。

  五大经济区空间计量分析与横向比较

  利用拓展空间计量模型对市级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系统空间计量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特点突出,从空间视角上看,五大经济区都符合空间计量分析标准。

  (一)区域划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全面复苏的时代,以功能性为划分依据,我国被分为4个经济区域,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南城市的发展,我国西部经济区逐渐演变为西南部和西北部两部分。五大经济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政策上、还是在经济建设上都体现出了形态迥异的发展特征。

  (二)模型的设定

  截面固定效应和空间面板模型是分析效果最好的空间计量模型,本文将采用上述两种空间计量模型对五大经济区的空间经济增长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五大经济区所表示的空间误差数据相对真实,能体现出数据在空间形态中的变化特点,在5%显著性水平下,空间误差模型所表现出的经济增长特点,适用于五大经济区。

  2.西部的数据在模型中的拟合程度很高,中部、东北部数据的拟合程度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中部、东北部国有企业所占份额比较大,其经济增长受我国市场的影响较小。

  3.资本比重在模型效应上依旧保持三分之一,可以体现出空间对经济区域的影响力是趋于稳定的,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劳动力等其他因素都不会对其空间经济形态产生较大影响。

  (三)横向比较

  1.特定效应对五大经济区的拟合优度影响非常弱,目前非空间因素在模型中已经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分析重心,并能够在对数似然的水平下完成模型数据对比,这种对比结果可以加大数据系数,提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

  2.从解释能力上分析,空间拓展空间计量分析模型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特征分析模型,其在数据条件分析上具有一定的环境优势。东部、西部、东北部各省市经济区域都能够满足非空间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体现较强的经济收敛性。

  3.邻近经济体在模型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初始收入水平可以在模型中显现出独特的正效应,体现收入系数在经济体自身上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数据验证还可以发现,两个相邻经济体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看作是空间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向伟.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与地区比较[J].南昌大学财经学报,20xx,12(7)

  2.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xx,15(8)

  3.陈华.中国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0(2)

  4.高圆圆.基于空间计量分析的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xx,13(15)

  5.李建豹,白永平,李建虎.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以兰新铁路辐射带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xx,13(8)

  6.李航飞,唐承财,徐树辉.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6(7)

  7.张继红,吴玉鸣,何建坤.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xx,13(11)

  8.孙健.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财经学报,20xx,13(7)

  9.范月娇,王健.海西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性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3(11)

计量经济学论文11

  摘要:本文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数学推导,轻经济直觉,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等问题;然后分析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开放性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高校经济类本科生三门核心理论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大量应用,因而在经济学界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确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既要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又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与理论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就成了经济类本科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同时并存的局面[1]。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数学推导,轻经济直觉

  计量经济学所使用的经典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高深,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有较大难度。近年来,国内经济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多本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推导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因而,绝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都侧重于数学推导,缺乏简明而实用的经济学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觉得像是一门数学课,从而望而生畏,且感觉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后又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的经济问题,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学科属性[2]。我国大多数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因此,他们普遍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

  2.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应该包括经济问题的提出、理论模型的建构、参数的估计与检验、理论模型的经济解释等。在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计量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对如何从经济现象中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应用计量理论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却很少讨论,学生在这些方面接受的训练也很不够,许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相关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主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导,经济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它,不知道如何提出经济问题,不知道如何进行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三、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经济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统计学与数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已不适应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要求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并借助计算机,从定量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学科,势必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放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寻求者,这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进行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1.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3]。开放性实践教学倡导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广个性化培养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要求,并能够较熟练使用Eviews与Stata等计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开放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选择

  从培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地选择与调整,就必须以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为工具,以经济理论教学为基础,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结合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学习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库,针对开放性实践教学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编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内容实用即可,改变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让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学习它[4]。以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设定计量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与检验,通过项目的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逐步构建使学生受益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3.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开放性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开放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给出相应的实践教学成绩,采用这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不容易作弊,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以此作为优先推荐评审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多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研究性、探索性与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开放式实践教学,激励学生进行应用性和创新性研究,参加各类应用技能竞赛,并解决相关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宣讲,并接受老师与同学的提问,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计量理论与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五、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应不断探索计量经济学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开放性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广大经济学教师所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的几点建议,能够对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到达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xx(2):69-83.

  [2]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xx,94(20):212-213.

  [3]鲁嘉华,成琼,张燕.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机制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33(3):172-175.

  [4]陈国平,张勇.实践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xx(44):12-14.

计量经济学论文12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现状与改革创新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实际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也阻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统计工作现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

  一、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企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精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化活动内容,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优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的功能,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充分的完善。企业发展诈略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经济统计人员设置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从而统计出更加精准、完整的数据内容,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估,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经济统计的创新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一是很多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当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经济统计工作制度,使得企业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精准、完整的统一报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也比较凌乱,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时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同时,一些新兴的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在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立起标准的企业统计制度,相应的统计部门与人员也没有进行标准的划分和合理的配置,统计报表也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进行报送,职员也没有按照相应的统计制度去开展统计工作,进行报表的计算和统计。

  二是企业经统计人员缺乏法制理念。在开展统计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统计中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制造一些虚假数据,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逃避税收而瞒报一些重要数据,严重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数据不仅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也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三是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统计经验,企业也没有对相关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造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而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由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运用的统计方法也难以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统计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导致企业统计信息不断弱化,也使得企业统计工作无法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

  四是企业统计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对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手段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企业也没有为统计部门配备符合工作要求的办公设备,不仅使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也导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取得显着的提高。

  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认为经济统计只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如数据报表的制作和填写等这种简单的统计工作,造成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常常缺乏真实和完整性,也有很多企业由于严重缺乏统计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部门,使得很多企业逐渐忽略了统计部门和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内容分析。

  (一)统计思维理念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统计理念早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开展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我们也必须要正视经济统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并分析总结出问题的成因,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统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还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并要求统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统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统计工作情况,建立其合理的奖惩机制,从而充分调动起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多为职员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统计人员的全面发展,也确保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

  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活动条件、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同时还要将一些已经过时的、没有实质价值的原始凭证,以及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同时还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呈现出来,使统计人员的工作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将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充分反映出来。

  (三)统计功能和方法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完整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功能的创新,其功能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判断标准与评估数据,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分析功能的创新,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统计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以及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对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而企业统计方法的创新则要求统计人员,要充分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不断完善企业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统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的管理,要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出能够被更多统计人员所接受和认可的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也要为人员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使其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统计理念和手段,知识结构和统计水平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提高,同时也要给予统计人员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倔,并探索和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

  经济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开展的经济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因此,统计人员必须要深入分析和总结不同阶段统计工作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实行创新性统计,从而使经济统计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东晟,李晓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xx,12(20):25-32.

  [2] 牟钟捷。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23(36):12-14.

  [3] 王小红。关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探究[J].经济视野,20xx,15(21):77-78.

  [4] 林琳。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xx,25(20):23-25.

计量经济学论文13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之后,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推广普及”阶段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提高阶段和应用研究的推广阶段”,再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阶段”[1(]李子奈,20xx),其经历了与传统经济学内容的不断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以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都为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普及和不断创新又为提高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纵观国内外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主要经济管理类期刊中,以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比已超过50%。计量经济方法在应用经济学及管理学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它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2]洪永淼,20xx)。计量经济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使用广度上在国内都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且其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在部分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结论的错误,进而使一些学者开始怀疑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多讲授和传播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试图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象[3](李子奈,20xx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当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在学习和使用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将归纳目前部分学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计量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

  二、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在经济理论的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经济问题的实际分析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生为了赶上这趟“潮流”,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积极地开发和使用各种前沿的计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满足的一些外部条件,例如模型设定的假定、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模型的经济意义等。本部分将主要归纳几个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第一,计量软件的多样化,弱化了学生对很多基础计量方法的探究。随着计量经济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开始注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使用计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的相关软件也越来越丰富,促使其应用变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这种软件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方法理论基础的探究,如模型估计前一些必要的检验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计量方法时,只是简单地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到一个类似“黑箱子”的软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结果。

  第二,过分强调计量方法,而忽略了经济理论。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是,还有部分学生也许对计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时,缺少必要的经济理论支撑和分析。众所周知,目前在国内一些经济类核心期刊中,超过50%的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这种现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欢在论文写作中加入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当很多学生陶醉于学习和应用各种先进的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忽略了也需要阅读大量经济学、金融学或财政学等与本专业理论相关的文献或教科书,进而缺乏对实际经济现象深入的观察。因此也许他们可以采用计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结果,但他们根本无法对结果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硕士生的写作中看到———很多的结果图表,文字却很少,看上去更像一个经济学的实验报告,而不像一个学术论文。这正是由于很多学生片面追求计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复杂性,而忘记了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如果计量模型的使用和结果分析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撑,则变成一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漂亮的图表,而无法体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真正地位。

  第三,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分析。在科学研究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常见的两种分析方式,实证分析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主要解决“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在应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中经常将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手段,然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分析过程也要满足一定的规范性。然而,很多学生在应用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方面不够规范,缺少必要的检验或分析步骤。很多教科书和文献都对现代应用经济学研究应遵循的步骤给予了充分的介绍[2][4][5(]洪永淼,20xx;杰弗里?M?伍德里奇,20xx;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20xx等),而且实际教学中,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骤通常在课程开始时会介绍(一般会在前几次课),对于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并不熟悉,故而忽略了或不能完全领悟分析方法的规范性。

  三、提高对计量经济学方法认识的建议

  为了提高计量经济方法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的正确性,提高实证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针对目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实际学习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的掌握。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早些年很多学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这一点被大多数学校采纳并实施,而且很多学校实验教学的课时已经占到总课时的大约1/3,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完全智能化的软件,如Eviews,正如上文提到的,这种计量方法应用的普及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本文建议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Sta—ta、R、Eviews等软件包中的程序语言。这样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操作智能化的软件,而需要通过掌握方法,编写必要的程序才能完成。最终起到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掌握的效果,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另外,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列举一些常犯的错误或在实验报告常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

计量经济学论文14

  摘要:建立计量经济建模的目的就是用来模拟现实,以达到经济分析。政策测定。预测与决策。理论的实证与检验等多角度的使用需求。然而在现实的应用中却存在着许多的不恰当使用问题,主要表现为模型不检验。甚至未通过检验就使用的问题。这些不恰当的使用主要是对模型及建模工具的理解偏差等原因造成的。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但达不到经济分析的目的,甚至会误导后续的研究,以及错误的决策,还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协整检验。

  计量经济模型是对复杂的现实进行抽象和简化的有效工具。其将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关系以方程式的形式表达,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同时,这些主要关系往往都是经济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的反映。所以一个好的模型就应该反映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因果关系就可以有依据的制定政策和计划方案,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率。然而在现实的模型使用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将就模型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对模型的理解及其使用偏差。

  在学生的论文答辩或中期的检查中,经常会遇到为什么不在文章的某处建个模型?或者是我想在某处建个模型该怎么做?甚至某些高校的论文规范中要求论文中都要包含模型才能及格等等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就是对模型一词的理解偏差,即认为模型就是一个方程式,所以在文章的某处加入表明某种关系的方程式就算是建模了。这种错误可能产生的后果就是局部的关系与全局系统是否恰当问题。即局部的关系在全局中是否真的起作用并没有得到实证,甚至是局部关系与全局的关系相矛盾。如果在论文写作的制度规范中要求有模型,则这种制度规范必然会引起学生们对模型理解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不但会迅速扩大,还会很容易导致大量的形而上学式的分析结果。

  我们所写的`任何一篇学术研究类的论文,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模型,或者是更大模型中的局部细化。即使你没有使用模型一词,也没有想构建什么模型,你都避不开文章的框架和对现实的各类描绘。现实属于客观的存在,你的描绘就是对现实存在的抽象缩影,这种抽象就属于建模。只不过你使用的是语言描述,并非方程式而已。现代意义上的计量经济模型,是以方程式(组)加残差的形式构成的。往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简化描述,它应该是论文的核心,而论文的其他部分则是对模型解释、铺垫、基础说明等内容。

  二、建模理论的恰当性。

  任何一个模型的构建都有着其观察视角,及其理论或经验依据。只有你依据的理论符合现实时,你才能得到有代表性的有效模型。这种有效性在模型的使用阶段主要表现为预测性误差很小。这一点在现实的模型使用中是很难做到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我所依据的理论经验,多是盲人摸象式的观察和感受得到的。这种有偏感受的代表性,自然要影响到模型的质量。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形式化片面发展,使得其经济理论很难符合我国的现实,其解释力也很有限,而我们的很多学者又以学习和借鉴西方理论来构建模型,所以这是目前的大量模型无效的根本原因。

  其次,计划经济的实验性道路的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建时间不长。还有很多理论和猜想需要实践的检验。在没有实践检验之前,我们的猜想所产生的任何偏差都会引起模型的无效。

  三、对现实观察的恰当性。

  统计观察数据是决定模型有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在模型的初步设计后,我们多会感觉到观察数据的短缺,于是会产生很多获取统计数据途经,进而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代表性问题。这在论文写作中又是普遍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其具体的表现及成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相当一部分论文采取以相关数据来替代实证所需的观察数据,而已有数据的代表性就成为模型有效与否的主要问题。由于已有数据多是国家统计局的公开信息,因此很多模型的内涵不同,实证的结果却都很相近,甚至模型的经济意义都变了味道。

  第二,有部分论文采取了自己组织问卷或采访等方式来获取所需数据。这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但是由于观察范围的有限,很难获得会面有代表性的系统数据。进而使得模型也不具有代表性了。

  四、模型应用的条件及其恰当性。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性模型很多,常见的模型及其应用条件是人们经常忽略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第一,最简单和最常用的系统模型就是期望值为零,方差为固定常数的随机干扰系统。它是计量经济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模过程中以残差的方式出现。如果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能够很好的解释被解释变量的话,则残差将是零均值、同方差、无自相关的平稳变化的随机干扰子系统。否则,残差将表现出存在异方差或自相关等严重问题。

  第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规律的研究,可以通过自相关、偏自相关、互相关等函数的分布特征,来确定计量经济模型中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即当某变量的自相关函数是拖尾的,而偏自相关函数表现为 P 阶截尾的特征时,则说明该变量为 P 阶自回归过程 AR(P);如果某变量的自相关函数是 Q 阶截尾的,而偏自相关函数却是拖尾的,则该变量为 Q 阶移动平均过程 MA(Q);如果一个变量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都是截尾的或都表现为拖尾的特征时,则该变量就是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 ARMA(P,Q)。在回归模型中如果被解释变量是自回归过程,则该模型就叫做自回归模型 ARM;如果解释变量是自回归过程,则该模型叫做分布滞后模型 DLM;如果两者都是自回归过程,该模型就叫做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ADLM。ADLM 的分布滞后阶数可以通过互相关系数的阶数,或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来分析判断。

  五、模型的估算和检验的恰当性。

  模型的估算和检验多是采用固定的程序进行的,其中的算法、应用条件、使用原则等方面的不恰当使用,或者根本不进行检验等情况的广泛存在,使得模型的有效性大大减弱。常见错误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没有进行各类检验或检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

  在上期有关计量模型的检验知识介绍中,我们将对模型的检验分为四类,其中的绝大多数检验都是要做的。而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做检验就使用的模型,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很避讳的事情,然而这种避讳却是目前很容易出现问题。模型构建中的某些检验是必须要做的,如变量的显着性检验、残差的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检验等等都是不能缺省的。

  (二)模型估算上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计量建模中的估算方法很多,尤其是机器学习思想引导下,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得到估算方法更多。而这些算法所产生的偏差及随机干扰性的误差,多数是不可控制的。其中经过证明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很少,很多方法需要逐步修正来完善。而这一完善过程需要收敛集中才有意义。可在实际建模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只适合内插预测,不适合外推预测的估算模型。

  如大量的存在条件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类模型,以及向量自回归的、两点法、三点法、指数平滑和移动平均等方法得到的估算模型,往往都存在着这类不收敛问题。

  (三)回归与协整分析的恰当使用问题。

  回归分析的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广泛使用,且效果很好。但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却广泛的存在着伪回归的问题。为了避免伪回归,恩格尔和格兰杰等学者研发出协整分析的相关内容,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我们在使用和理解这些知识时却产生了很多问题:

  首先,将协整与回归分裂开来,并视为豪不相关的东西。在自然界的大量平稳现象中,回归关系是稳定的,所以回归分析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绝大多数都是非平稳的(即单整过程)。在非平稳的现象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很容易产生伪回归的结果。即本来豪不相关的现象,往往被认为是因果关系,且统计上是显着的。只有协整系统所表现出的回归关系,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我们称之为协整回归。

  协整系统是指由一系列不平稳的单整序列构成的复杂稳定系统。在该系统中,就各个单整序列而言,都是不稳定的。而它们综合在一起时,却表现为平稳的状态。所以在求解回归方程时,需要进行协整性检验,即观察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的,若残差平稳,则回归方程就是协整的回归。

  其次,为了避免伪回归,提高寻找协整回归的效率,在建立协整回归之前,先要对各回归元素进行平稳性检验。一般要求各回归元素都是同阶单整过程,若单整阶数不同,则要求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能单独高于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且最高阶的单整变量要在两个以上。这是保证多阶协整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

  六、模型能否好用问题。

  模型的作用一般认为是预测、政策模拟、结构分析、理论验证等四个方面。其中经济预测是最基本的使用,所以保证能够预测是对模型好用与否的最基本要求。由于早期的计量经济建模多是截面数据模型,用于动态性预测时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又开发出很多时序分析的方法。然而时序分析用于预测时,又多基于“鉴往知来”的统计经验规律进行的,所以在不平稳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中,由于历史重演的可能性不大的,因此预测也很准确。这样人们比较热中的向量自回归 VAR、AR、ARMA、DLM 等一系列序列模型的使用都未必是有效的。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倍受关注的面版数据模型,可以使用静态数据验证动态规律,使用动态数据来验证静态规律,这很可能是较为有效的建模途径。

  上述所涉及的各类问题,都是我在教学和科研中发现的,多数同学容易犯的错误。而处理原则也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仅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计量经济学论文15

  与经济学专业相比,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有它们本身的特点。本文从老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就本科这两个专业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实践课、案例教学与课程论文这四个环节,探讨课程中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统计与经济学为一体的方法论学科,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目的,在以精确地量化分析代替模糊问题描述各国经济研究和经济政策的这种明显趋势下,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就很突出的显现出来[1]。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金融研究分析的比例非常大,所以为这两个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且学好这门课程非常的有必要。

  我校应用数学专业与统计专业分属于金融学院和商学院,在各自的学院偏理工科类别,属交叉学科,为此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并由笔者主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与经济金融类专业相比,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有它们本身的特点,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有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所以笔者从老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就本科这两个专业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实践课、案例教学与课程论文这四个环节,探讨课程中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1 注重数学推导的优势,轻视经济理论的劣势

  老师与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注重对于数学与统计方法的推导以及模型建立的讲解与学习,是数学与统计学专业老师与学生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很注重数学与统计方法的推导,而对于经济理论的介绍与讲解却很概括与笼统。老师侧重于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观察调查-抽样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结论检验-分析预测” [1]以及理论部分的公式模型的推导,而应用数学与统计两专业的学生也对于这些数学与统计方法上的推导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计量经济学之前要先修很多经济类课程,比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等经济类学科[2],笔者发现应用数学与统计专业学生对于这些经济金融课程中的数学与统计部分也掌握得比较好,这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这些特征,恰恰也让老师与学生轻视了更重要的另一面。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它是用来解决经济和金融领域里的问题,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推导和建模过程是为了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即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质应该是“从经济问题中来,最后要回到经济问题中去”,所以由于老师和学生都轻视对于经济理论的讲解和学习,使得学生们对于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缺乏一定的敏感,也不知道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来建立模型,在取得了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后,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和模型的意义,即不能很好地实现“从经济问题中来,回到经济问题中去”的本质,有点本末倒置了。

  2 注重软件操作的优势,轻视分析数据经济含义的劣势

  实践课即计量经济学的软件学习应用课,计量经济学需要建立模型并求知结果和统计分析,所以要借用到一系列的软件,现在最常用的是EViews,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案例也是使用这个软件来分析结果。笔者发现,在实验课的上机操作上,数学与统计专业的学生由于身处理科中,逻辑性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多的锻炼,对于计算机上机操作很快能掌握,也掌握得比较好,而老师们对于上机软件的操作也非常熟练。这是笔者多年在上机实验课上的感受,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很少在实验课上“从问题出发”来上机实验,即直接选取一个案例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再建立模型,而对于为何选取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数据我们在软件上如何对于数据做出合理的分析,对于模型取得的检验结果能说明更深层次的问题,探讨得比较少,所以这是我们以后要多思考和分析的问题,也是劣势所在。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一般的高校在此专业的教学中都是将实验课安排在理论知识结束之后,即快期末之前的几个星期,一般在3~5个学时,在笔者所处的学校这两个专业我们安排的是8个学时,专门的上机操作时间,刚开始的几年安排在学期的期末,同样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但是笔者发现,这样的安排虽然能在软件的应用上有连贯性,让学生连贯性的掌握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分析,但是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每一个章节过后,都有一定的模型需要软件的操作来求解分析,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几个书面案例远远不够学生们对模型求解与检验分析的掌握,很多高校和我们系的这两个专业一样面临着实验课的时间安排得不够多,与理论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不够合理的问题。

  3 注重案例教学中的模型求解的优势,轻视案例模型的建立和案例回归的劣势

  案例教学是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的本质“从问题中来,回到问题中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安排和策划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对典型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按照所学的计量知识建立模型,并求解模型,最后回到经济问题中去,对经济现象作出评价[5]。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也能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即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很多高校有选择性的开设,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感受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笔者所教授的这两个专业,案例教学还比较欠缺,在选择少有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偏重于对于模型建立的步骤,而学生们也侧重于对模型中数学和统计部分的掌握,而轻视了如何在经济活动中找出经济问题,也即缺乏从经济问题入手的这种思维。多开设案例教学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开设案例教学,以达到案例教学的最大效果,是我们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探讨和实验的重点。

  4 注重论文数据处理的优势,轻视论文经济意义的劣势

  课程论文是在学生学完了所有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取材,建立模型,并且分析模型,最后回到经济问题中所做的一篇小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都会安排学生4个学时来做课程论文,笔者学校数学和统计学这两个专业计量经济学的开设在大三上学期,离毕业做毕业论文刚好一年的时间,所以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预演,对于形式和格式的要求如同毕业论文的要求,很多同学在大学的三年间,没有接触过写论文,如何写好一篇小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通过近几年的课程论文的安排教学,笔者发现数学系和统计系的同学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在寻找数据和对数据的处理,以及对于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上,运用得比较好,这是这两个专业同学的优势。但是在选材和最后依据模型的结论来分析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依据所得到的结果,对于所选问题的分析上缺乏经济意义。

  二 计量经济学教与学的若干问题的改革建议

  1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堂内容调整

  讲述和学习计量经济学模型最终是为了解决经济金融的问题,理论背景知识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摇篮,是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而模型的学习和推导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对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前者是弱势,后者是强势,所以教师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讲述理论背景知识上,以“问题”为导向,讲述产生各类经济问题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理论,而模型的推导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简单必要的推导,而把更详细的推导过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自己在课下推导,这样就可以把握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本质,从本质出发,学习如何产生问题,怎么利用模型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着重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课堂上,既要学习如何熟练的操作软件,处理数据,又要学会如何“从问题出发”来上机实验,即分析数据的来由,对比数据的合理性和数据的质量,在对使用数据后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探讨检验和结果代表什么样的经济意义,即“回到经济问题中来”。所以笔者建议,把实验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书上的例题为主,简单分析数据的由来,教学生操作软件,发挥数学与统计专业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得心应手的掌握软件的操作,很熟练的得到操作结果,然后对于数据的结论进行广泛和深刻的讨论。第二部分则在熟悉了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后,让学生在课下带着问题选择一些数据,在实验课上输入自己的数据,通过软件分析,得出自己所选择的数据的结果,自主的分析模型想要的结论,看是否简单的解决了选择的问题。这样做即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课上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乐趣。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笔者认为在每一个章节过后安排一两次上机课,立即进行“葫芦画瓢”的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前面这一阶段的知识和应用,体现计量经济学应用性强的特点,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上只重视模型操作而轻视分析模型数据结论的经济意义的劣势,也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劣势。实验课的时间可由各个老师自己考虑安排,如果此章的课程内容较多,则可多安排一次上机课,做更详细的分析,这种安排比在学期末统一安排上机实验课的效果好很多,但是同时对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要比较准确的安排好理论课的时间,这也需要老师平时的经验积累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的能力。时间长短上笔者建议安排16个学时,即8节实验课,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掌握和熟练软件操作,且能自我选择数据,自主建模,使用软件来解决问题,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上只重视模型操作而轻视分析模型数据结论的经济意义的劣势,又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劣势,为学期末的课程论文打好实践基础。

  3 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对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于近几年所发生的热点经济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出若干个实际的问题来作为案例教学的实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针对于所要选择的案例所处的经济环境,引导学生进入经济背景和经济事件来进行一定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可能的经济问题,继而引出所要选择的案例,充分体现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确定经济问题后,针对这一经济问题进行“建模—分析—求解—‘回到经济问题中去’”。对于案例教学的时间,笔者建议安排四节案例教学,每个案例教学安排四个课时,在这四个课时中,前两个课时安排经济背景,经济事件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最后提炼问题。后两节则演示如何解决问题,则建模,求解,分析的过程。对于何时安排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安排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全部结束后比较合适,在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后,再安排案例教学,让学生体会如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真正的体会计量经济学的本质:“从问题中来”到“回到问题中去”。这样的安排即发扬了案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对于模型求解的优势,又弥补了对于如何建议模型和模型最后回归经济问题的劣势。

  4 学生验证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论文

  根据笔者近几年所开设的课程论文教学,发现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非常有意义。笔者把做课程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理论课、实践课以及案例教学都结束之后,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写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去验证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做课程论文可以单独或者几个同学一组,寻找他们自己觉得有问题可研究的题材,在课程论文结束后,笔者会对学生所有的论文进行批改和点评,从选材的问题,建模的过程和求解以及对于结论的分析,还有论文的格式,从题目、摘要、主题词以及正文和参考文献的书写都会给予示范性的分析和要求。对于各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论文,比如题材新颖、格式标准、模型处理完美、经济意义分析比较透彻的各类论文做出好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独立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学习到了如何去做一篇比较标准和规范的期刊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在课程论文的教学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两个专业的同学还是习惯性的把重点放在模型求解上,而对于模型代表的“问题”是否有较大的经济意义,还有所欠缺,笔者相信在前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和学习的话,老师和学生一定可以既发扬应用数学和统计学这两个专业在这方面的优势,又可以弥补在这方面的劣势,解决好问题,让课程论文这一环节真正的实现它的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

  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专业,本身属于经济类别和理工科类别的交叉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在学习同样具备应用性较强的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中,如何发扬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值得同行们共同探讨,希望笔者在本文的探讨分析能尽到绵薄之力,共同推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

【计量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的评语11-02

挫折论文06-22

英语的论文12-28

焊接的论文12-12

论文的教案01-15

什么是论文?01-09

论文开题报告06-17

论文的个人总结06-14

护理中职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