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藏医-藏族医药简史

时间:2022-10-23 09:14:31 医师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藏医-藏族医药简史

  藏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千百年来,它广泛吸收汉族医学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某些疾病有独特见解和疗效,使其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成为祖国文化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藏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原始社会,藏族先民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医疗卫生经验。

  据藏族史书记载,聂赤赞普在位时,他的心中存在一些疑虑的问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诅。当时,他的臣下集拉嘎玛月德对他说:"可以用赔偿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付毒物,用禳解来对付咒诅".这表明,在二三千年前的西藏地区,尽管当时的生产水平还十分落后,但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药物,用来治疗中毒和其他病症。这段时期估计是在由原始社会制度向私有制过度的时期。大约在这个阶段,人们由图腾崇拜而产生原始的宗教观念,这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进步。

  高原上的原始宗教是本教。本教的教旨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个世界,上界为天神所居,中界为念神,下界为龙神。本教徒为人们卜卦祈福,上观天象、祀天神,下镇鬼魔,还能预卜吉凶,为病人乞求神药,息灾送病,为死者营建墓穴。这种巫术与医术混为一体的现象,表明医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例如从敦煌出土的藏文卷就有“人神不悦,引来魔怪、妖精、瘟疫、厉鬼等。国王与尚论生命危险,凶”;还有“属于‘火土’,身无病,生命平安,吉;……病人无须服药能愈”。史料还表明,公元前1、2世纪的统治者巩杰赞普也请本教巫师卜病:“囊辛百脱坚以卜卦召福,祈神乞药……楚辛百村坚息灾送病……”。这表明本教徒确是用祈卜与医药合用的方法来为人治病的。

  本教不仅相信多神,而且认为人体的疾病与“龙”神有关,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龙”,这些“龙”能引致癞病、水疱、疱疮、痘疮、瘟疫、跛子、梅毒等,病种可多达400种以上,而引致这些病的“龙”也各不相同。

  所有这些都表明,本教时期虽然医药知识很原始,也很朴素,而且带有一些宗教和迷信的色彩,但却已脱离了那种听天由命、对疾病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也表明医药是人们在生活、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与疾病斗争的产物,而不是某些圣人、神仙的赐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对付疾病的手段也逐渐多了起来,第司。桑吉嘉措在《藏医史》中记载: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已经会用酥油汁涂抹伤口、结扎脉口以治疗出血,而在学会用青稞酿酒以后,就利用酒糟治疗外伤,还知道饮食的益处和害处。

  在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地区之前,他的父亲朗日松赞就已经开始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医药知识。

  《西藏王统记》和《红史》都说:"朗日松赞(6世纪)时,从汉地(汉族居住地)传来医药和历算".可以认为,从内地和邻近国家吸收其他医学体系的精华,促使藏医学产生了飞跃。由此看来,藏医在有史记载以前的一段漫长时间里,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疗经验,只是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公元581年,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西藏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松赞干布励精图治,建立自成体系的政治、军事和法律体制,更重要的是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自此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使吐蕃文化产生了飞跃的发展。当时,吐蕃王朝正处在汉地、波斯、印度几个古代文明国家和地区之间,必然受其文化的影响。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向唐王朝请婚获准,文成公主入藏。这不仅是藏汉两个民族政治上的联盟和修好,更是先进的中原文化向西传播,对藏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开端。藏汉史书对这一重大事件都有较多记载。《西藏王统记》提到:文成公主入藏时,随带“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这是吐蕃王朝首次大量接受汉医学的记录。这些医著由汉族医僧大天、藏族译师达玛郭夏译成藏文《医学大全》,这是已知藏医学中第一部医学专著,可惜已不复存世。

  继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向邻近国家、地区以及内地请求再派医生入藏,传授医学经验和交流医疗技术。据第司。桑吉嘉措《藏医史》记载,当时应邀入藏的有中国内地医生亨文杭德、印度医生巴拉达扎和大食医生嘎林诺。三人各自把自己带来的著作献给藏王,其中有印度的《新酥油药方》、大食的《雄鸡、孔雀及鹦鹉治法》、汉地医生的《大小汉地治法拾遗》。这些医书都被译成藏文。后来,三人又合著了一部综合性的医书,书名《无畏的武器》,全书共七卷,内容包括了三种不同来源的医学。此书虽也相继失传,但它无疑对藏医早期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关于《无畏的武器》一书的作者,近年来有学者从史学、语言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进行了考证,认为这三位人物并非真有其人,而是代表古印度医学、西方古代医学和汉族的中医学等医疗体系的象征性人物,是仅次于《医学大全》之后的最早藏医典籍,也是最早综合各国各族医学内容的医著,对古代藏医学的形成影响深远。

  公元8世纪,藏王赤德祖赞(公元704~754在位)再次与唐王朝联系,要求通婚。唐中宗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藏王。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再次带去大量医著。这些医著都被译成藏文。后来,汉族医僧摩河衍和藏族著名译师毗卢遮那又综合译稿,编译成一部既有外国及汉族地区医学内容,又有藏族本民族医疗卫生经验的综合性医书,书名《月王药诊》。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藏医经典著作。

  公元8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执政(754~797),他十分重视医学,当时从内地礼聘汉族中医马哈金达高僧、冲姆地区的医生比吉。占巴希拉哈,还有印度医生达马拉扎,这三人在当时被誉为"三神医".其中,占巴希拉哈曾任王室侍医,他编撰的医书计有《活体和尸体测量》《黄色比吉经函》《晶鉴续五十章》。对这些医书,藏王十分重视,把它们统一命名为《王室养生保健经》,珍藏在王宫。

  赤松德赞为了进一步发展藏区的医学,又从全国各地和国外聘来9位名医,他们是内地唐王朝的东松岗哇、马哈巴拉、杭地巴达,天竺的先地嘎巴,克什米尔的古雅巴札,大食的哈拉先弟,吐谷浑的生多维钦,堆伯的却玛如孜和尼婆罗的达玛希拉。这九位名医各自勤于著作,并由藏王责成藏族译师嘎瓦白兹和觉古。路伊坚赞把这些著作译成藏文。这些著作主要包括生理解剖、各科病症诊治、草药配方、治疗技术等等。藏王甚为重视,称之为《紫色王朝保健经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