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

  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开题报告范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

  gompertz 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 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

  篇二: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 号: xxxxxxxxxx

  姓 名: xxxxxx

  论 文 题 目:我国基层政府绩效管理 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指 导 教 师:刘军

  工 作 单 位:周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政府绩效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前沿课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潮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都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政府的绩效管理质量。

  乡镇政府处于国家政权管理体系的末梢,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执行载体之一,其绩效管理的质量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乡镇政府绩效管理的不到位,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乡镇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试图从静态的角度,通过对我国乡镇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国外政府在绩效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对我国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进一

  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价值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政府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数量的增减、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就相对有限的政府绩效管理成果来看,也多局限于中央、省、市等较高层次的政府,而对乡镇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更是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从乡镇政府的层面研究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术界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而且文章的研究视角和观点也是对相关成果的重要补充。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2.2现实意义

  当前,由于乡镇政府工作的错综复杂性,其绩效管理还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即使某些地方出台了一些绩效管理办法,也存在定位不够准确,操作困难等问题。但总的来看,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不

  完善,是当前我国乡镇政府绩效管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人权意识、民生需求等都以更直接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与乡镇政府效能不高、公共服务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问题亟待需要强化政府的绩效管理制度加以解决,现有的研究往往存在着理论上的早熟与现实主体缺乏的错误,研究对象比较模糊,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导致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诸多问题无法得到理论的正确指导。本文作者基于较长的基层工作经验,通过对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问题和成因进行探讨,以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优化乡镇政府的绩效管理,提供一些决策参考。因此,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研究现状述评

  2.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西方学术界对于政府绩效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包括:克拉伦斯·里德利和赫伯特· 西蒙在1938年合著的《市场活动的评价》,针对市级政府繁文缛节、政绩不彰的现象,提出用绩效评估的方法来改进政府绩效,西蒙在《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中也对如何改善政府的行政效率,如何运用绩效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

  随着20世纪80年代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美国政府再造运动的兴起,绩效管理成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著作大量涌现,包括战略管理、标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预算等方面。其中,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西方学者就促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路径,提出了如下观点和思路:

  (1)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相关学者认为,不同的制度有各自不同的优势,集权便于统一指挥调控,对下级的控制力强,而分权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简单地选择其中一种制度形式来提供某种特定服务并不能带来高绩效,只有在充分弄清两种制度的不同优势,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实现集权与分权的平衡,才能最终实现公共部门的高绩效。学者迈克尔·麦克尼斯

  提倡一种混合的制度安排,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集权或分权的制度设计,对不同的公共服务或者统一服务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制度设计,从而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

  (2)通过明确目标提高公共部门绩效。戴维·奥斯本和彼德·普拉斯特里克认为,凡是取得了绩效改进的机构都是那些高度重视组织使命、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等问题的组织。①组织可以通过优先选择审查、日落法则、绩效和项目评估等方法制定组织战略目标,并根据各个组织要达成目标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职能,而那些对核心目标实现无用的职能则转移给其他组织,同时要注意目标的不断改进,在改进过程中要将掌舵能力、获得政党的支持、寻求立法部门的参与等各个因素考虑在内,通过使用战略开发、绩效的短期与长期预算和应用会计等工具不断改进目标。

  (3)用激励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绩效。许多学者对此都有研究,这也是组织提高绩效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史蒂文·科恩和威廉·埃米克认为,绩效激励的关键在于“匹配”,让员工通过做自己喜欢并且可以胜任的工作,来得到自己期望的奖励,以此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在每一层次的激励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该层次人员的偏好、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该层次工作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重要性。通过组织与员工的双赢激励,达到高收益、低成本。②而学者戴维·奥斯本和彼德·普拉斯特里克认为对个人进行激励应通过财政激励与心理激励并用的方式。其中,财政激励必须以客观的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而心理激励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期望。此外,为扩大激励的影响力应在对个人激励的同时实行团体激励。

  (4)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来改善绩效管理。公众参与能够增加绩效评估的可信度,让公共服务更适应群众的需要,从而达到改善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度和水平。托马斯在《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指出,增加公共经理所制定公共政策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公众参与。

  (5)运用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绩效。学者史蒂文·科恩和罗纳德·布① 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1.

  ② 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61.

  兰德主张提高公共部门绩效应使用全面质量管理( TQM ) 。①他们把公共部门的各项工作看做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工人们从供应商处取得供应物,通过追加价值使它能够适应顾客需求”,同时形成由本单位工人、供应商和顾客三类主体组成的供应链,同时要考虑与供应商协作、持续不断地对员工工作进行分析和与客户协作这三个要素,从而使这一过程达到更高的绩效。而学者 E.S.萨瓦斯认为合同承包能给公众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这种自由选择能够推动竞争,竞争又能带来更高绩效的公共服务。他用大量确凿的证据,证明合同承包是最有效率的。②此外,美国帕制里夏·基利在《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中分析了政府实施标杆管理所具有的条件及对政府变革会产生的影响,系统阐述了标杆管理的实施步骤,对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还有学者从其他方面也对绩效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如史蒂文·科恩和威廉·埃米克认为信息的准确性影响到组织的各个方面,可以通过信息需求矩阵来找到组织需要的信息并过滤冗余的信息。通过建立标准化操作程序和机制,控制并改善信息的流动,从而有助于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2.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绩效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多。学者颜如春认为我国政府的绩效评估还处在一个自发、半自发状态,评估缺乏统一的做法,没有专门的立法和评估机构,当务之急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增强其权威性和规范性,使政府绩效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指出,当前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技术准备不足和信息不畅等问题。③范柏乃教授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中以政府绩效评估为核心,通过对英、美等西方① 史蒂文·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35.

  ②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2:321-339.转引自:叶庆平.地方政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4.

  ③ 颜如春.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探索,2005(2):51-54.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 下一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2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