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座山的工作报告散文

时间:2018-09-28 12:06:10 工作报告 我要投稿

一座山的工作报告散文

  天平山在我居家小城的东南面,因峰高体臃挡来风抗霜雪,成了小城的依靠,高高昂起的峰,有着雄厚的父恩。那肥臃体态的凹处流出一溪山泉,成了滋润小城的唯一小溪,城里的所有人都喝着它长大,母性的体恤流在城里人的每一根血管。一座天平山融汇了阴阳,贯通了天人。怪不得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又在一方的头带领下发展发达于一方水土上,一代代,一任任的父母官,也总想让一方的水土富足美丽,让一方人安居乐业。山也知,水也想,人更是向往。然而为什么现实中总是山是山来,水为水,要改变这一切为何这么难,也许也只天平山才知道。

一座山的工作报告散文

  时间与空间

  天平山拔地而起时,这块土地上大概还没有生灵,更不用说有人记下她的生辰纲。这不知年岁的天平山,对时间有了自己的诠释,她没有确切的一天天日历,一刻刻的钟点记时,只有大概念的春来吐绿,夏夜萤光,秋风落叶,冬寒冰冻。天平山对时间的慷慨和粗心,影响了山脚下的人,他们秉承了这一大气,说:我们有的是时间,时间比树叶还要多。这时间的富翁自然就丢天忘月,往往以年为计时单位,今年不景气,长长一叹,算了明年再来。平日里也是慢慢地消受时光,在大声诵读着“春眠不觉晓”的同时,告诫子孙说,好儿郎不赚六月钱。还说秋收过后镰刀上壁,锄头上吊。男女老少在丽日晴天下,靠在墙边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外地人确实感觉到天平山下人们的时间富足。

  人一旦富裕了,就想过得多彩些,要说过得精彩,就是一个个的欲壑能得到填补。山脚下的人,依旧是以食为天,逢人便问吃了吗?所有的精彩仿佛就在这吃字上,不论是新朋,还是老友,几人凑合便是推杯换盏。虽说山里没有太多的海鲜生猛,然而飞禽走兽各类山珍让酒席丰盛,再佐以富足的时间,就会赢得许多精彩。一喝就是几个钟头,还以吃饭的时间睡眠的工来自我安慰,在慢慢的吃喝中把时间消受。许多人大声地呼喊宁可撑着死,也不做饿死鬼。

  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备食,有充足时间享食。一二十人,花上一两周,办上十来桌,百把人吃上三五天,今天是这家婚庆,明天是那家乔迁,吃这家喝那家,不知不觉中,仓里的粮,兜里的钱随酒气蒸腾而去。春天又来了,他们说:但愿今年比去年好过些。说这句话时他们又拥有了一年时间,又成了这时间的主人,又如天平山慢慢地支配着这时间。

  山脚下的人,不知天平山的生辰,也不知天平山的高大。见,云走山腰,雾冒山坳,就想大概很高很高,到底多高,说低了不行,说高总没事,就与天一样高吧!于是便有了与天平高的山。这么一座大山,把本就不大的山中平地占去了许多面积,让山脚下的人,心里慌了。这一慌至今不醒,说起空间的大小,他们时而争大,时而争小,几乎是乱了分寸。几亩的田地便以洋称之,一块稍大的碗,也称作海缸。然而真正面对空间的拓展,又格外的小心,就连朝前走这几字都不敢说,明明是向前走总说是转一转。大概是这天平山锁住来去之路,让山脚下的人在这里面转个不停。

  在这里转的人多了,自然拥挤,楼房是一座连着一座,一块空地就会有人谋划着卖买,一线泥土,就有人种上几颗葱,怪不得许多的邻里会为一条小水沟,争吵成世代冤家。怪不得外乡人说,怎么一个县城没有一个广场,一条街没有一个公厕。大概是天平山,太高大,一落地,让山脚下的小平地满是皱折,这一波一折,揉皱了生长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心。

  工作报告,不知是那位高人起草的,我想他一定上过天平山,要不然他不会看到山外,说什么跳出山城看山城。制定出“交通活县”的思路:打通二级路,开通高速路,以路通赢来人流通、物流通,信息通,促进脑通……路,道也,“道可道,非常道。”一条丝绸之路,传送了华夏文明,一条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繁荣。富足了江浙,滋润了两岸……。但愿这路通的日历有确切的时间,把天平山浓郁的山风引向各处。到时山脚下的.人会说:再过三天签合同,保三十天交贷,不要太多的明年。山脚下的人也能说出天平山的海拔1563米,这个确切的高度。

  田野与庄稼

  山脚下的人,为了生活,不断地在天平山的山脚下挖土刨食,渐渐地学会了把土和水组合起来,培植庄稼,而后养育自己。这种水和土组合的园地被称为田。由于一个跟着一个,一群跟着一群,一代接着一代不停地刨,这一丘丘的田就联成一片片田野。田野随着山脚下人的增加,它也从小面积到大面积,又从大面积变成小面积。

  虽然人口越多,田野的面积越小了,地里长的粮食总会养活这方人,于是在这方水土上就流传着出米石的故事:一块石头,有一个小舀,每天都会流出米来,来一人出一勺,来两人出一升,总之,不管来多少人,它出的米足够让来人糊口。可是有个贪心的人想让它多出些米,在凿大米舀时把那神力给凿没了。这故事天平山脚下可以说无人不晓,于是他们也表现得极为谨慎,心贪而行为不颇,意贪而魄力不足,于是山脚下的口头禅是:小船靠岸行,寿长吃得多;告诫子孙说:树大易招风,铳打出林鸟。

  记得当年矮秆新稻种引进,这山脚下的人就有一百个的不从,以至政府要采取除秧拔苗,才让他们种上新的品种。如今虽说田野里庄稼种类繁多,有人自己也搞上小块的实验田,但绝对没有弃农的非分之想,仓里有粮心里不慌的信条,就像祖传的山契地契一般,封存在一家一户的箱子里,经商、做手艺被认为是生理上有障碍的人才不得已而适从。

  如今上天平山的,大都是老师学生,干部职工,他们身着运动服,脚登旅游鞋,手拎矿泉水,俨然找不出农家相。可是不经意,在田野呆上数分钟,便会发现,他们许多人还是在路的转弯处,背过脸就拉起小便,矿泉水的瓶子就如当年投掷小石块,大嚎一声,抡臂挥出……这一切我好像又见祖辈身影。吐一些口水,握紧锄,卷起裤管洒把尿,许多的许多都在田野和锄头间解决。大概田里长出的庄稼一直是水稻,水稻脱粒总是大米,大米饭养育的人大概就是这种特性。

  我带着几分怀旧的情思,走过了一垄垄田埂,被我惊吓的虾蟆,不停地叮咚叮咚跳到了田里。记得孩子时我走到田野,虾蟆,青蛙也是这样回避我的。它们跳进水田钻到土里想躲藏起来,但总隐藏不深,一层土油只给它上了土色,虾蟆的蹶屁股轮廓非常的明显,没想到它隐藏的只是自己,我们要逮它更加容易了。田里的庄稼品种一轮轮的替代,但这虾蟆总还是虾蟆,大概这水田养的东西进化就是慢。

  写报告的人大概看到这缓慢的进化,于是提出“强工富县”想通过缩小农耕队伍,水田少种庄稼,盖上厂房,用工业产品来换取养生的食品,多进中原生产的小米、面粉,多食大海来的鱼虾海鲜。促进农村向小城镇进化,县城向市区进化。报告中指出:要筑巢引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出台园区兴办工业的优惠政策。让国营、外资、民营等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在天平山脚下生根,开花,结果!报告透出的鲜活气息,有如当年蒸汽机里的一股股气流,但愿能推动天平山这台几千年来一直以天地为厂房,田野锄耙为机床的大机器,生产出新工业品。

  寺院与僧众

  从天平山的山脚到山顶,共有三寺两仙阁,上天平山的途中能遇香客,见僧尼。初来乍到者会陪上几分敬重,也喜欢进山门,点一炷香,参神拜佛,道一声阿弥陀佛,而后心安理得再攀登天平山。当地人并不都是这样,有相当的人只知道神、仙、佛都是他要恭敬的神灵,殊不知神是神来,佛是佛。更不用说佛中,还有佛祖、菩萨等区分。只知如来,不知释迦牟尼,常道观音佛、弥勒佛保佑,殊不知尊神是菩萨。只知道剃发是和尚,不知和尚则是得道高僧。天平山脚下的人见庙焚香,见神跪拜是为了五谷丰登、五子登科、五福临门。这里的人说弥勒管天下,谷子盈仓装不下;还说观音救苦又救难,还能送子传宗又接代。于是见弥勒坐守大雄宝殿堂下的天王殿,观音菩萨又在殿后,大为不服,指责僧人,怎能让这样开口便笑的弥勒佛去看守门户,让观音菩萨去守望后门。更令人不解的是,这里居然流传着,释迦牟尼是盗弥勒法杖的一个盗佛,他们说,弥勒治理天下时,五谷丰登,每天的生活如过年一般,人们用米粿捏玩具,用埘粑捏团打土仗,弥勒佛见天下百姓如此富足安康,笑眯了眼,那神奇的法杖被释迦牟尼佛盗走了,天下从此又轮回苦难。有恩而尊,有慈而敬,有威而屈,有怕而避。正如我们常说的趋利避害。不管哪路神仙,一概如此。

  寺里的僧众,不这么迷惑,但若说寺院的掌故,他们也如同许多人对佛的理解,只能说个大概。僧众、道人对寺庙来说,既是主来亦是客。寺庙对他们来说,既是家来又是驿站。居则鸣钟诵经,焚香礼佛。离去道声,阿弥陀佛,一切随缘。普度众生是佛之宗旨,僧众尚未成佛,自度中还业障重重,谈何容易普度。于是有禅语,隔岸舍舟,能放下即放下。管他寺院建于何朝,修于何时,扩建于何年。

  怪不得山脚下有许多人礼佛不亲僧,向佛不出家。把出家人看成是命里多艰的懒汉,把道士看成是不修边幅的游手好闲客。他们信佛信道,大概遵循的是儒家的“宁可信其有,不可说其无,敬而远之”的法则,一边把神恭敬在神龛,一边拼命强调勤耕莫忘苦读,求得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报告起草者,可能常熏香,走寺庙,看到游离在这方百姓之外的灵魂。在报告中指出:以德为先,加快三个文明建设。要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还特别指出,要保护中原的古老农耕文化,建立起一个以县界为墙,幕天席地的农耕博物馆。

  听,天平山的山风;看,天平山的霜雪。再回首那寺庙的飞檐殿宇,再聆听这报告,有悟:若以天平山为佛,寺庙和小城皆为僧。这报告是不是这里的“经文”,我想:起码是现时期内小城这个僧人诵读的“经文”。也许念好这则“经文”,可能真的人人皆为弥勒。

  风景与游客

  天平山,观其形不见有奇峰突兀,攀其峰也没有险峰之境。然而就在这臃容丰满母性十足的大山里,的确深藏许多异景奇观,有幽洞、有深潭,有奇岩、有怪石。再添山脚下的历代文人墨客一番番描绘,确实是景趣横生,意味缠绵。不知是景触文人的灵根,还是文人给景注入灵气。这里的奇岩怪石都有了名字,都有了传说,这里有海豹参禅、灵龟爬壁、神牛饮水、八戒看榜、五指朝天、仙桃遗落……这里有禅泉洞、通天洞、留云洞、蟠龙洞。这里有听泉台、一览台等等,等等。还因四时不同,天平山还有应时之景,诸如春有杜鹃花海,夏有空谷来风,秋有芦苇散花,冬有霞岭积雪。这并不起眼的天平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又因为这山有来风,谷有流云,给山下人留许多的想像,这里有仙、这里有道,这里有神、这里有佛。要求得风调雨顺,这里的人也登山祭神。这一来山添灵气,人增依靠。或就那被誉为黑龙潭的潭边,成了祭坛,并深深刻下“雩坛”二字,记下了祭祀的历史足迹。我不去想像当年上山祭神时的状况,是因为当年即便再热闹,它还没有惊动过山外。我在其它地方还没见过记载。

  这天平山有风景,有灵气,按常理是闻名遐迩。然而却因地偏人善,却因园里长的田里收的只能自给,民者安居,官者无忧而安安然;却因重臣不问,迁客不知,兵家不争,骚人不墨而不见经传。这里的游客,都是这山里的,山里的人还是奉行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从不昭然,从不宣扬。于是这里的风景也就只能静静地在树荫下听梵音,唱山风。

  工作报告起草人深知掌故,在报告中浓墨重彩写道: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包装,打造旅游精品。虽说报告中的旅游资源之指,不是以天平山为主体,是以天平山下,县域内的“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白水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的鸳鸯溪为主体。但这品牌意识,宣传促销意识,市场开发意识。我想与前人在天平山奇岩怪石上摩崖同出一辙,也许比前人更胜一筹,前人点活的是一块石,一潭水。这报告也许吹醒的是整座天平山,是这一县域的旅游业,及其产业的开发。

  风景是山,风景是水,风景是石,风景更是人,风景更是文化。虽说风景长驻,人是游客,游客匆匆,然而就是这匆匆游客又留下许多人文,这人文又成了无限风景。

  草木与季风

  山,以草木为装,以云水养颜,以风为信使,春夏秋冬应时而妆。天平山虽也如是,但不知是她的独有喜好,还是因为她反应的迟钝,不论是春风荡漾,还是秋风萧瑟,她不变的是那永久的绿,变化的只是一束胸花,一带围巾,一顶礼帽。

  天平山这顽固的绿原色,是因为绿根植于这深厚的山体,是因为绿体篱笆于祖辈一代代的训诫里。“天平山上的林木是风水树,有神明看护,我们不可随意砍伐。”于是这里的树,有的上千岁,有的百来岁,当然也有的是一秋一冬。由于根深而风难移,由于树附神灵而风不敢贸然。既是一枝枯黄,一杆夭折,只要须不断,根不移,枯木逢春是这里的法则。如是天平山览胜中就留下了“拥翠青山展画屏,嶙峋巨石露峥嵘。条条曲径通幽处,尽是游人信步行”的良境佳句。这一来,天平山季风的影响力仿佛不是那么明显。

  山脚下的人,饱吸绿树吐氧,沉浸花香草气,病来草医,进补草药为膳。一定程度秉承了天平山草木的气息,说起话来爽朗如杜鹃开放,欢聚一群那笑脸笑声就如杜鹃花海。顽固起来又坚如古树老根,牛拉不动,刀砍不绝,火烧不尽。粘糊起来四季界线不清,不明不断。问他想吃啥,总是一句,随便;问他要住什么样的地方,总是一句,跟大家;问他要喝点什么,常常是客随主便……许多的谦卑就来自粘糊。随意时,任你折枝摘叶,随风摇摆,说上一句随大流吧,大家都这样还差我一个。天平山的树,腾绿浪,起涛声,大概也就是同样有着这样的随大流和谦卑,一风而来千树涌,一岗鸣来千谷和。这一切也聪明了这里的风,走梢末,绕主干,少触根。春来发几枝,夏至伴蝉鸣,秋高红叶爽,冬日唤雪归。

  工作报告指出:要按照“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的要求,允许试,鼓励干,不随意贴封条,扣帽子,打棍子。指出要以“能力看实绩、实绩看发展、发展看比较。”作为重要的原则。对干部的能力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对于天平山脚下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季风了,季风中还有利斧。她是带春风,带夏雨,看树绿,看花开,看果实。春不吐绿,夏无花红,秋无果实,我想她会在季风中被嫁接。

  尾声

  如今上天平山的人多了,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有的砍树,有的采石,有的健身,也有的是焚香许愿还愿。还有一族与众不同,他们是寻古探源,一回两回,摇头叹气后,大声疾呼,要保护天平山的植被,保护天平山的石矿。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是天平山依旧默默地看着山脚下的人。

【一座山的工作报告散文】相关文章:

1.送你一座昆仑山阅读答案

2.《送你一座昆仑山》阅读答案

3.一座铜像的教学设计

4.山外有山

5.观《一座城池》有感

6.读《一座城池》有感

7.读一座城池有感

8.一座铜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