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齐鲁家风的读后感

时间:2022-03-02 17:03: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齐鲁家风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齐鲁家风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齐鲁家风的读后感

  齐鲁家风的读后感 篇1

  《齐鲁家风》意在从齐鲁文化的源头提炼和呈现良好家风的意涵。纪录片以山东大地漫长历史中涌现出的真实历史人物、事件为依托,从齐鲁家风中追溯齐鲁文化渊源,在齐鲁文化源流中探索齐鲁好家风、中华好家风形成的历史轨迹,涉及的文化领域多元,故事牵动人心,既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好家风共同激励人、塑造人、培养人。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齐鲁家风的读后感 篇2

  自周以降,中国遂有礼教,而后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及至孔子,追求“内圣外王”和“德治”,主张“为政以德”。绵延几千年,上至庙堂下至草野,德已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乃至理政治国之本。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与法互依互存,相辅相成。束之以法,导之以德,如此德法并用,才能教化百姓、安定社稷。道德于古人眼中,的确是具有崇高地位。

  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个人修身进德来带动家庭和谐发展,进而治理国家进而安定天下。孙中山先生所言“政是众人之事”,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此为一切工作中必须践行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时刻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先进性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保持先进性,其根本在于自身,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否高度的道德标准,有否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为政者不修身齐家,又何以谈治国平天下?上位者贪渎不廉,又怎能取信于民、亲密群众,做到令行禁止,更何谈政治清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共产党人来自群众,不仅仅要注重修身进德,更要把一个“廉”放在首位,要用比人民群众更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让群众信服和尊重,才能做到到群众中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齐鲁大地人杰地灵,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春秋以降,孔孟儒学深深地陶染了山东人的性格和文化,形成了山东人崇礼尚学、重义轻利的特点。晏子克己行俭,箪食瓢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圣人先贤所言所行,传之后世,熏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风气作用于潜移默化,而教诲重在耳提面命。风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诲则多为疾风骤雨,待风息雨停,其收效实在难以评述。二者一静一动,纵观古今,窃以为淳淳之家风胜于谆谆之教诲。所谓修齐治平,以个人修身进德来正家风其后才能裨益社会、国家。以家风育人并非朝夕之间可见成效的。几千年的陶染,方才有了齐鲁大地独特的文化氛围。教化育人是个浩大又细琐的工程,但假以时日,却可以有令人惊叹的收获。

  我们虽没有“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的才量,但是有向慕教化的心,有先为天下忧的责任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世上没有圣人,但圣人不远。有百年树人的恒心,用德行做传家之宝,则政通人和的大同社会离我们不远了。

【齐鲁家风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12-13

家风家训的名言警句12-15

我家的家风作文范文01-05

家风主题的手抄报01-20

关于家风名言警句12-16

《家风》观后感02-19

我家的家风手抄报资料11-29

关于家风的手抄报资料11-30

家风故事手抄报简单的01-30

关于家风故事的手抄报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