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时间:2021-06-21 17:06: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选」

  三十年,对国家而言,只是滚滚历史长河中及窄的一个片段,特别是对我们这个长达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就像是巨人的一次眨眼。但三十年,对于建国尚不足百年的新中国而言,却影响颇深。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就是与我们相邻的朝鲜。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选」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第一篇

  大学的时候就读过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最近又重温了一遍。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读了《激荡三十年》后最大的感慨。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本书,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中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改变我们国家和无数国人命运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1978年的中国,充满了“创世纪”的气质,所有的一切都亟待改变,每一个渴望变化的人都是梦想家。那一年,终止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这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许多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陈伟荣、黄宏生和李东生一起考入华南工学院,十多年后,他们因创办康佳、创维和TCL而被成为“中国彩电三剑客”;沈阳铁路局的工人马蔚华考入吉林大学,二十一年后,他出任招商银行行长;一个陕西国棉八厂的工人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他叫张艺谋;那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年仅12岁,他叫张亚勤,后来出任了微软全球副总裁。

  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作者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中被这种伟大的时代气息所深深地震撼与感染。

  回望这三十多年,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经历了几次大的经济形态的转型。1978年以前,我们是计划经济模式,实践证明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经济形态,使得我国在很长时间里面处于一种物资及其贫乏的状态。1978年以后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步入了商品经济形态,这一时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生产线上,如“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马胜利、“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等,都是1980年代中国企业界的英雄。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物资和商品开始丰富起来,有人开始在报纸上打广告了,企业也开始设计自己的商标,商品要通过“吆喝”才能卖出去了。到1992年,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一时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营销能力上。那些响当当的品牌,如联想、海尔、长虹、TCL、哇哈哈等等,都是90年代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企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商品卖到消费者的手里。21世纪以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明星企业同样面临着困扰,那就是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与挑战,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巨头横空出世,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而现在,我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当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大师李世石,当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的告诉公路上飞奔,当智能家居慢慢进入千家万户,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来回顾历史,总是会不自觉地拿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可能比后者更清晰更洒脱地看待那个时代。翻开中国改革开放这近四十年的历史,无数改革者前赴后继,一路走来,不得不感叹那一批改革者与企业家的睿智与勇气,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经济改革史。虽然我们的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改革的意志如历史潮流般不可阻挡。

  细看今天的中国,虽然有点浮躁,也正面临着发展过程种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繁荣与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前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肯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海纳百川”的河流。

  让我们再窥视一下那段历史中的细节,其实许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成功者,也曾走过一段荆棘的路。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过,在深圳街头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却主动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研究所中不过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是他所拥有那个时代年轻人少有的经营热情与创业头脑。当年的许多人都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的救赎。然而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每当掩卷沉思,想想我们的人生同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我们每个人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一刻起,同样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弯路撞南墙,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逐渐的找到自己新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学会担当与责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以《庄子》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多读书,读好书,用实践去证明“腹有诗书气自华”。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第二篇

  《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共365页,全书通过1978—2008这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以鲜活的人物,以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件串在一起,描述了期间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通过最近几天对该书的通读,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完全吸引,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们们经历的事情影响着我们,他们的故事对我很有启迪,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都有以下的共同点,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

  不甘于现状,穷则变,变则通

  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不知道自已姓什么,因收养他的人是养牛的,所以起名牛根生,牛根生养父去世后,实在被逼无奈,只能到一个奶制品厂当刷瓶工,没想到创办了蒙牛,成了中国最大的奶制品公司。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1978年睡在建筑工地的竹棚里,但他不甘于现状,矢志改变,最终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集团。1978年最著名的事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给中国农村带来举世公认的变化。

  由此可见,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想要做成一件事,只有逼一把才行,都要勇于打破现状,正所谓变则通。

  勇于创新,改变现状

  健力宝集团创始人李经纬,把一个只有几口洒缸的作坊工厂做成中国最大的饮料集团,正是借助1984年奥运会上的赞助及广告,一夜之间而为天下知。

  由此可见,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做事专注,坚持到底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把76台残次品冰箱砸成废铁(一台冰箱相当于一个职工两件的工资,当时普遍的做法是低价处理给员工);中国最大的万向节厂创始人鲁冠球,从一开始做农机、轴承、链条等最后只做万向节,只生产万向节,只把这一件产品做好,最后白手起家,做成享誉世界的万向节厂。

  由此可见,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专注,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一件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眼光独特,具有前瞻性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创业初期,敏感的意识到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市场一定是个人计算机的天下,与他的同伴及公司内部的科学家发生激烈的争吵,日后的事实证明,正是柳传志的准确让联想成为中关村最传大的公司。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从卖雪糕的小商贩开始,意识到保健品市场的潜力,最终创造了娃哈哈集团。

  由此可见,对未来、对行业发展的准确判断和认识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重要因素。

  学历、出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专注、持续的学习、改变、创新

  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学历低,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但他们做事专注、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不断的学习、改进、创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他们成功路上的重要保障。如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等。

  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华西村的吴仁宝,健力宝的李经纬,一个与当地政府部门关系良好,得到政府支持,创造了中国第一村的神话。健力宝的李经纬由于与当地政府部门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三水市政府的支持,最终企业被贱卖,李经纬郁郁而终。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第三篇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春;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题记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言,一个大时代从来不可能简单的一眼望穿,而是错综复杂令人深思。《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作为拥有岛屿的作者和商人,他不仅从事着出版事业,同时也雷打不动的坚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既有文人的情怀,又有商人的干练和精明。纵然外界对自己褒贬不一,却依旧云淡风轻、坦然面对,并用自己的智慧和阅历告诫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

  作为一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简史,《激荡三十年》以记者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股势力斗争的协奏,无数企业家与改革家们共同谱写的强国之歌。作者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感知离我们最近也是最为重要的中国经济改革史。跟着作者的笔触细细感受三十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让我总是忍不住感叹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被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所震撼折服。

  在这激荡的三十年中,无数企业家的名字留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有的成功抓住机遇、登上了成功的高峰;有的却在博弈的棋盘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他们的命运让我或羡慕或唏嘘,但无疑这群思维敏捷、懂得把握时机又敢于果断行动的企业家,在这个艰难的时代步履维艰不断向前,克服着种种困难,不顾法律、制度、政策、观念的壁垒和束缚,在前行中不断挣扎。他们以独特的先进意识形态和质朴的'草根特性谱成三十年色彩斑斓的企业史,也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当中有出身体制的蛇口缔造者袁庚 ,也有放弃科研事业投身商海的中关村先驱陈春先;有率领乡镇企业跻身主流的鲁冠球;也有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而高考落榜、凭借成立的小养殖场若干年后成为首富的刘永好兄弟。当任正非还在烦恼能否顺利入党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两万年起家的华为能在日后迅速崛起并成为让国际同行头痛的企业;还在回民奶厂做工的牛根生也一定不会想到,日后他和他的团队能一起使蒙牛成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奶制品公司;抱着那本《大卫·科波菲特》的文艺青年王石,在沉溺与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一定想不到后来的万科会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佼佼者……就是如此多到数不清的让现在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共同构成了这篇民族崛起的强国乐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这起起伏伏的三十年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崛起和艰难变革同样令人唏嘘不已。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犹如星星之火,虽然条件恶劣,却燃起燎原之势。正是这样一群刚毅坚韧、嗅觉灵敏的草根群体,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之外不断壮大,虽然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让后辈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的故事,无一例外的教给我们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往无前的抓住机遇。当今的我们生活在另一个更为严肃的大时代,科技的发展让一切变得更加瞬息万变,机遇也变得更加难以把握。那么如何才能够准确的抓住它?这就要求我们在如此好的年纪里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不断积累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同时眼观八方,感受当今时代的局势,在机遇的东风拂过自己时,一往无前地乘风远航。

  都说时间是包治百病的庸医,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视任何的人情冷暖,只顾医好所有的喧嚣与躁动,留下刚劲的力量捱动历史不断前行,无数的波澜壮阔至变成长河中的点点繁星。所以当下一个三十年回到过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人物是否也能有过担当与开拓,最终成为历史长河里的点缀呢?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06-09

激荡三十年的读后感01-06

HR高层智慧风云激荡02-05

激荡磨难与考验创业故事04-06

激荡的青春,在文字里飞扬01-28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12-08

流年花事激荡碧海情天美文04-08

浅谈e-HR高层智慧风云激荡07-11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