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苍茫大地张新科读后感

时间:2021-06-19 09:08: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苍茫大地张新科读后感

  张新科,1966年9月出生,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教授,著名作家。现任徐州工程学院院长。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苍茫大地张新科读后感,欢迎参考~

苍茫大地张新科读后感

  张新科的求学历程——从上蔡到南京,从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德国汉堡,他算是1993年我们国家比较早的公派出去读博士的学生。那时候出国留学是很难的,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张新科从北方到南方,从上蔡到南京,从南京到上海,上海更有一点海派的味道。到欧洲,我们国家的东方文化和文明与西方的文化就有了一个交融,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也有了一个交融。

  张新科认为,有时候文学是人学,它不仅是文字的问题,还有胸怀、见识、文化交融和冲突等问题,这为他后来在文学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张新科原来学工科,后来由工科到文科,再后来学教育学也喜欢文学,这些学科之间也有交融。搞纯文学的人有他的长项,特别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但他们也有弱点,文学的面很宽,不仅要有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的;不仅需要文字表达,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而理工科的学生有这方面的强项,比如数字的、逻辑的、空间建构的,有些小说需要空间建构能力,文科的.学生有时候某些方面比不上工科,这里既有冲突又有交融。

  张新科原来学英语,后来学德语,汉语、英语和德语等语言的习惯、表述、优美的地方,张新科弄懂了之后也受到启发。他在国内读书的地方多,懂几种方言,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当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张新科没有写小说,平时也就写些散文、诗歌、评论等。真正开始写作的动机,是他在德国偶然看到了一些犹太人的材料,他觉得特别感人。

  到目前为止张新科去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的城市就更多了。他读的书比较多,理工科的书、文科的书、哲学的书、国内外的书读的都比较多。他见证了家乡上蔡县的变化,不管是教育、文化、经济,还是城市发展、农村嬗变,给他比较多的感触是上蔡的文化历史和其他国家其他城市的一样。他认为,这种人性的东西,这种爱的东西是有共性的。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成长,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从这些东西中能折射出来很多它的历史、文化、变迁。张新科创作的作品更关注于文化,更关注于人,更关注于用国际视野来看一个地区的变迁。

  很多题材关注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一些题材,张新科认为用论文写,它的影响小;用报道写出来,它的影响也小。他就想到别人的建议,看能不能写成小说,以后再拍成电视剧。他认为这个建议挺好,他没写过长篇小说,因为《远东来信》是一个大部头大题材的作品,他想把它写成小说,但是又有点担心,自己没写过,就想能不能先从中短篇小说开始。

  回国以后,张新科创作了小说《天长夜短》,许多报刊杂志都连载了,《扬州日报》也连载过。《天长夜短》是写农村露天电影放映员的,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当地跟过年一样,很热闹。但是这一业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红火,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到九十年代后期就衰落败了。

  小说写了这样一个上蔡县的电影放映员,他的一生反映社会的变迁、农村的变化,是很感人的一部作品。为了练笔,张新科就写了这样一部小说。他回到老家上蔡,还到江苏、安徽、山东等很多地方去采访他们的电影放映员,写出了这部中篇小说。写完之后很快就在《十月》上发表。为了这部作品,张新科采访了上百个电影放映员。

  张新科告诉记者:“文学、化学、教育、体育学科之间,虽然研究对象不一样,但基本规律是一样的,一个学科的规律你搞懂的话,另外一个学科的规律你就很容易发现,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迁移、可以拓展的。你把化工搞得很清楚、教育学研究得很透彻的话,你再研究文学、物理学照样会很快,基本规律是一样的。”紧接着,张新科又在《当代》《小说月报》《中国作家》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后来才开始创作这个大部头的《远东来信》。

  著名作家二月河讲过这样一句话:“你真想当作家你还倒不一定能当上作家,特别是好作家。你越不想当作家,你有丰富的积累、有很好的沉淀,有时候你还真能当上作家。”张新科认为二月河讲的有一定道理,生活的积累、文字和小说的建构能力一旦具备,转过来是很快的,这些都是得益于张新科在上蔡时、在大学里以及后来在国外的这种启蒙教育、这种见识和这种经历。还有,张新科记忆力特别好,跟这个也有关系。

  《远东来信》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2015年1月20日,江苏省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在南京颁奖,张新科历经18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远东来信》获“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第一名。

  《远东来信》以一个二战时期漂泊中国的犹太孤儿的故事切入历史,勾勒出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两个民族之间的关联。这部有着“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美誉的小说已于2014年5月出版,填补了我国文学领域这一题材的空白。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对张新科说:“每个作家都有一部‘命运之作’,《推拿》是我的命运之作,《远东来信》是你的命运之作。”

  这一天,张新科已经等待了18年。

  在德国留学时,他经常与一帮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一起议论二战话题,“中国军民只是为自己而战”“中国不是一个有大爱的民族”,这些论调让他耿耿于怀,却苦于找不到有力的证据去反驳。

  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张新科无意间从一张德文报纸的夹缝中看到了一段往事。二战期间的中国上海收留近三万名犹太人的事实,在这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心底激起了巨大浪花,他终于可以为自己的民族发声了。

  可是由于时间久远,大量历史资料遗失等都对还原事件真相造成了困难。

  然而他没有退缩,反而快马加鞭地开始探寻之旅。理工科出身的他决定采用“文本分析,实地调研”的方法写作小说,这也意味着他将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

  张新科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造访了各地的二战纪念场馆、博物馆与集中营,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出于对历史的敬畏,他在留德的7年里,虽然搜集到了大量素材,却始终没敢动笔。回国后,他多次到上蔡、开封等地采访,又多次去了上海,走遍了犹太人当年待过的码头、住地、教堂等,找到了当年与犹太人比邻而居的上海老人们。

  “写这本书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全世界都知道,在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在自己遭受日本侵略者迫害和屠杀的时候,还在无私地庇护着大批犹太难民。”张新科说。

【苍茫大地张新科读后感】相关文章:

张新科《苍茫大地》读后感06-21

长篇小说《苍茫大地》读后感06-01

纪念雨花英烈小说《苍茫大地》读后感06-01

张逸舟读后感精选02-17

小兵张嘎读后感05-25

《小兵张嘎》读后感02-12

小兵张嘎的读后感04-13

《泥人张》读后感05-26

一千张糖纸读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