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巴金的《憩园》读后感

时间:2021-01-06 14:43: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巴金的《憩园》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的《憩园》读后感,欢迎参考~
 

巴金的《憩园》读后感

  篇一:巴金的《憩园》读后感

  寒假,重温了巴金的《憩园》,也匆匆看了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或许是《家》名气太大的缘故,虽然它也是巴金先生创作生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我更偏向于《憩园》中那份恬静生活偶尔激起的丝丝涟漪,更喜欢《憩园》中所透露出的些许亲情、温情,而不是带有反封建性质的《家》中的冷漠、无情的家族关系。品读《憩园》,心情跌宕起伏于故事情节的时候,我看到了难能可贵的“情”,并为之震撼。

  看完《憩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感动呢,还是同情怜悯?无可名状!作者给予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仍有希望,明天由得我们构造。这种看似没有结局的结局,比作者原先设想的要好得多,要是他直接把结局呈现出来——“憩园”会卖掉,杨家小孩知道父亲已惨死,姚诵诗最后保不住他的公馆——作者也认为事情应当会这样发生,那故事的可读性就难免会降低了,给读者留的想象空间也就不存在了,这也是作者的成功之处,收了笔,却没有收掉生活。

  该得到幸福的姚太太终于可以幸福,可以少操一份心了,即使是以牺牲小虎为代价。小虎的死是一种悲剧,却又是必然的,要么天毁,要么自毁,那个世界,那个社会不允许他这种人的存在。可是,连怨恨他的下人老文都原谅他了,作为局外人的我,也该原谅了吧,这个被毫无原则地宠坏的富家小孩。而不知父亲已经远离人世的杨少爷依然可以带着希望生活下去,继续他没有希望的等待。“我”选择不把真相告诉他,是一种最大的恩宠!那么善良的一个孩子,是应该得到幸福快乐的,况且他也苦了十几年,即使以后他还会记得自己“失踪”的父亲,记得父亲给他既痛苦又幸福的回忆,记得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痛。其实,他根本不懂,死,对于他的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身心的解脱,也是一种赦免。只是,死得太冤罢了,连尸骨都无法安然下葬。

  最令杨三老爷痛苦的,是不能给疼爱懂事的小儿子一个完整的家,不能再继续把父爱完整地给儿子吧,他觉得丢脸,觉得惭愧,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选择了出走,无声无息地。岂不知,这也给儿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他明白,长痛不如短痛,他要小儿子和母亲哥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无忧无虑地。因为他的不被妻子、大儿子承认,已经使得他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家,再像以前那样一家团圆了。应该理解的,他身前的浪荡不羁,倾家荡产,养小老婆,自视清高又懒惰不做事,难怪大儿子到死都不肯原谅他,不肯认他这个爹,自食其果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很公平的事。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环境,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吧,连结局也给得理所当然的了。奇怪的是,或许是作者本身对他的怜悯吧,连给予他的笔墨都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了,除了给他一个不堪的结局。或许,可能是因为作者偏袒杨家小孩,对他宠爱有加吧,由于他,对他父亲也变得宽大并且原谅了。从中,也无不嗅到了作者的观点:人一旦犯了错,是可以被原谅的,然而,一旦屡训不改成了习惯,便连自己都无法原谅、宽恕自己了,更何况别人。仁慈,是优待那些知错能改的知道悔过的人的。然而,人最悲哀的,是永远都在犯同一个错误。

  作品里最引人回味,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杨三少爷和他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深,那么细腻,又那么真实。儿子以最大的宽容来容纳屡犯不改的父亲,尽管他父亲犯下的错误让人不可饶恕。是爱,让他俩不离不弃。儿子为了博得乞丐父亲展露笑脸,不惜冒着被打被骂的危险进入憩园摘茶花;为了寻找失去联络的父亲,不辞劳累地四处打听消息,尽管他只有十几岁。本来,儿子爱父亲,是人之常情的事,可是,像杨家小孩那样依恋父亲,原谅、宽恕父亲,痴心盼望父亲能回心转意,苦苦寻找父亲,一心一意要改变父亲不堪的`命运,全心全意为父亲着想、付出的,就已不是“常情”了。杨家小孩的“死心眼”,让人看到了人性情的一面,使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情绪,被他的喜怒哀乐牵系着,悲他所悲,乐他所乐,是被感情所左右,还是作者的胜算?无论什么都好,真挚的情感是藏也藏不住的。这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父子,他们彼此惺惺相惜,与之相对照的,是“我”的老朋友老姚的父子。父亲的溺爱,使得儿子娇生惯养,而他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父爱;父亲的娇纵,使得儿子荒废学业,偏爱赌博,让儿子高兴,予取予求,他以为这也是所谓的父爱……最后,幸亏作为朋友的“我”的点醒,才使得老姚有所感悟,并采取了及时的补救措施。只是,谁也没想到,一场孩子间的打赌(看谁能游到河的对岸)就这样葬送了这个被宠坏的儿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两者之间,让我们看清的,是什么样的父爱才是真正的爱!爱,是付出,是体谅,是成全!

  姚太太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在这个人间看见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幸,可是我又看见更多的爱。”《憩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杨老三给他自己种下的恶果,结局悲惨得让人怜悯,但他儿子却爱得不离不弃,爱得宽宏大量。如果说这是亲情,亲子血脉所致,那“我”和姚太太对杨家小孩呢?无亲无故的他们,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慰藉。善良,使他们彼此关爱着。温情,存在于人本善的情理之中。

  憩园是一方净土,种植着各色鲜花,一花一世界,落入尘埃,谢了又开……

  我稍作憩息,又随即离开……
 

  篇二:巴金的《憩园》读后感

  《憩园》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巴金的作品。它不似巴金《激流三部曲》那样一开始就显露它的光芒,却总有一种叫人爱不释手的吸引力。作为一位激情型的作家,巴金在早期的作品中,往往化激情为快速流动的文字,酣畅而淋漓。而在《憩园》中,作者也已入了不惑之年,青年时期的热情,已经渐渐冷却,代之以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因而反映在作品中,就似乎添了几分厚重。就像钱理群说的那样:“到了四十年代,巴金的整个创作风格变了,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憩园》这部作品在巴金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的。尽管很多人认为比之《激流三部曲》来,它不是进了一部而是退了一步,更有人认为它是巴金《第四病室》、《寒夜》、《憩园》这三个长篇中最差的一个“。然而,巴金本人却对此毫不理会,仍然对它情有独钟,并一再宣言:”我今天还是比较喜欢它,它是真实的。“

  这部书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首先作者选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实现了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转变。在巴金前期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是用全知视角来完成的。《憩园》不同于前期作品,作者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故事之外,作高屋建瓴式的全景鸟瞰,而是化名”黎德瑞“走到了故事中来,拉近了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

  再就是双层的叙事结构。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憩园》里还写了第三个家庭——劳动人民的家庭的灭亡,这就是黎先生笔下所写的”一个老车夫和一个唱书的瞎眼妇人的故事“。在小说中,这个故事是作为小说家的黎先生在憩园客居时所虚构的一个文本,但是有趣的是:这个文本的完成是和本文的故事发生持同一步调的,在我为了理清姚杨两家的历史而不断奔波时,老车夫和瞎眼妇人的故事也在缓缓地进行。

  《憩园》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心城市重庆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叫”憩园“的花园豪宅的精细叙述,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寄生生活对人的生存能力以及精神空间的巨大腐蚀。它表达的是一种人对自身命运无力主宰也不想主宰的生存状态,是生命本体被封建寄生生活彻底蛀空后的失重情形。这里,憩园不仅是一种权利阶级的代表,优越的生存地位的象征,而且也是一种深厚的封建文化的隐喻,陈腐的、毫无生机的传统价值秩序的符号。

  然而这部批判性作品却注入了众多的人性化特征,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像充满同情心的黎先生,温柔善良又纯洁的姚太太,对亲情有着执着热烈感情的杨家小孩,还有念旧情的看门老头等等都让人在窒息的封建制度下感到一丝温暖。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巴金借人物而宣扬的写作理念:”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揩干每一只流泪的眼睛,让人们欢笑。“

  《憩园》是一部探索人生和人性的精美之作,巴金也一直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去践行自己的文学信仰:“文学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变得更美好。”

【巴金的《憩园》读后感】相关文章:

《憩园》读后感09-07

《憩园》读后感5篇04-12

巴金的《家》读后感02-22

巴金《家》读后感01-23

巴金的《春》读后感02-07

巴金家的读后感精选04-10

巴金家读后感11-08

巴金《家》读后感范文07-21

巴金家读后感范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