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憩园》读后感

时间:2021-01-06 14:42: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憩园》读后感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国外发表的获奖作品之一。他主要记述了“我”姚家的憩园里借住时,看到的憩园的新主人和原主人的生活片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憩园》读后感,欢迎参考~
 

《憩园》读后感

  范文一:《憩园》读后感

  寒假,重温了巴金的《憩园》,也匆匆看了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或许是《家》名气太大的缘故,虽然它也是巴金先生创作生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我更偏向于《憩园》中那份恬静生活偶尔激起的丝丝涟漪,更喜欢《憩园》中所透露出的些许亲情、温情,而不是带有反封建性质的《家》中的冷漠、无情的家族关系。品读《憩园》,心情跌宕起伏于故事情节的时候,我看到了难能可贵的“情”,并为之震撼。

  看完《憩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感动呢,还是同情怜悯?无可名状!作者给予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仍有希望,明天由得我们构造。这种看似没有结局的结局,比作者原先设想的要好得多,要是他直接把结局呈现出来——“憩园”会卖掉,杨家小孩知道父亲已惨死,姚诵诗最后保不住他的公馆——作者也认为事情应当会这样发生,那故事的可读性就难免会降低了,给读者留的想象空间也就不存在了,这也是作者的成功之处,收了笔,却没有收掉生活。

  该得到幸福的姚太太终于可以幸福,可以少操一份心了,即使是以牺牲小虎为代价。小虎的死是一种悲剧,却又是必然的,要么天毁,要么自毁,那个世界,那个社会不允许他这种人的存在。可是,连怨恨他的下人老文都原谅他了,作为局外人的我,也该原谅了吧,这个被毫无原则地宠坏的富家小孩。而不知父亲已经远离人世的杨少爷依然可以带着希望生活下去,继续他没有希望的等待。“我”选择不把真相告诉他,是一种最大的恩宠!那么善良的一个孩子,是应该得到幸福快乐的,况且他也苦了十几年,即使以后他还会记得自己“失踪”的父亲,记得父亲给他既痛苦又幸福的回忆,记得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痛。其实,他根本不懂,死,对于他的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身心的解脱,也是一种赦免。只是,死得太冤罢了,连尸骨都无法安然下葬。

  最令杨三老爷痛苦的,是不能给疼爱懂事的小儿子一个完整的家,不能再继续把父爱完整地给儿子吧,他觉得丢脸,觉得惭愧,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选择了出走,无声无息地。岂不知,这也给儿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他明白,长痛不如短痛,他要小儿子和母亲哥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无忧无虑地。因为他的不被妻子、大儿子承认,已经使得他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家,再像以前那样一家团圆了。应该理解的,他身前的浪荡不羁,倾家荡产,养小老婆,自视清高又懒惰不做事,难怪大儿子到死都不肯原谅他,不肯认他这个爹,自食其果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很公平的事。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环境,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吧,连结局也给得理所当然的了。奇怪的是,或许是作者本身对他的怜悯吧,连给予他的笔墨都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了,除了给他一个不堪的结局。或许,可能是因为作者偏袒杨家小孩,对他宠爱有加吧,由于他,对他父亲也变得宽大并且原谅了。从中,也无不嗅到了作者的观点:人一旦犯了错,是可以被原谅的,然而,一旦屡训不改成了习惯,便连自己都无法原谅、宽恕自己了,更何况别人。仁慈,是优待那些知错能改的知道悔过的人的。然而,人最悲哀的,是永远都在犯同一个错误。

  作品里最引人回味,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杨三少爷和他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深,那么细腻,又那么真实。儿子以最大的宽容来容纳屡犯不改的父亲,尽管他父亲犯下的错误让人不可饶恕。是爱,让他俩不离不弃。儿子为了博得乞丐父亲展露笑脸,不惜冒着被打被骂的危险进入憩园摘茶花;为了寻找失去联络的父亲,不辞劳累地四处打听消息,尽管他只有十几岁。本来,儿子爱父亲,是人之常情的事,可是,像杨家小孩那样依恋父亲,原谅、宽恕父亲,痴心盼望父亲能回心转意,苦苦寻找父亲,一心一意要改变父亲不堪的命运,全心全意为父亲着想、付出的,就已不是“常情”了。杨家小孩的“死心眼”,让人看到了人性情的一面,使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情绪,被他的喜怒哀乐牵系着,悲他所悲,乐他所乐,是被感情所左右,还是作者的胜算?无论什么都好,真挚的情感是藏也藏不住的。这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父子,他们彼此惺惺相惜,与之相对照的,是“我”的老朋友老姚的父子。父亲的溺爱,使得儿子娇生惯养,而他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父爱;父亲的娇纵,使得儿子荒废学业,偏爱赌博,让儿子高兴,予取予求,他以为这也是所谓的父爱……最后,幸亏作为朋友的“我”的点醒,才使得老姚有所感悟,并采取了及时的补救措施。只是,谁也没想到,一场孩子间的打赌(看谁能游到河的对岸)就这样葬送了这个被宠坏的儿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两者之间,让我们看清的,是什么样的父爱才是真正的爱!爱,是付出,是体谅,是成全!

  姚太太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在这个人间看见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幸,可是我又看见更多的爱。”《憩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杨老三给他自己种下的恶果,结局悲惨得让人怜悯,但他儿子却爱得不离不弃,爱得宽宏大量。如果说这是亲情,亲子血脉所致,那“我”和姚太太对杨家小孩呢?无亲无故的他们,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慰藉。善良,使他们彼此关爱着。温情,存在于人本善的情理之中。

  憩园是一方净土,种植着各色鲜花,一花一世界,落入尘埃,谢了又开……

  我稍作憩息,又随即离开……
 

  范文二:《憩园》读后感

  今天刚读完巴金的《憩园》。我感到巴金的这部中篇写得还可以,如果让我打分的话能打个八十分吧!

  该小说围绕着憩园新旧两代主人的悲剧命运而写。旧主人杨三爷在那个以金钱为一切的时代,出生在一个为钱是举的地主家庭。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他养成了吃、喝、嫖、赌等各样恶习,把家财败尽,弄得妻离子判有家不能归流落街头,最后因偷窃进了监狱染上时疫而死。他的家庭也因他的种种恶习而饱受苦难:祖上留下的钱被他花光了,妻子陪嫁的钱也被她花光了,卖了家中的公馆,靠大儿子干小公务员度日,一家人整天就是骂架过日子,大儿子对他是那么残酷,小儿子对他好却也成了十几岁孩子的一块心病……新主人老姚因前妻故去而另组合了一个家庭,却还带着一个前妻留下的孩子小虎。小虎的外祖母赵家也是个大地主家庭,总是把小虎接回家去娇生惯养,十几岁的孩子就养成了赌钱吃酒等不良恶习,老姚又疏于管教,小虎便成了没笼头的马了,整天游手好闲,干了不少坏事。当老姚在别人的劝说下开始注意小虎的教育问题时,小虎也稍有纠正。可就在这时小虎的外祖母赵家又来把他接回家去了!小虎一去不复返,他在一次游戏时被水给冲走淹死了!

  读了这部小说,我觉得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在那个旧时代要十分注意,就是在当下也必须十分认真!现在也是物欲横流为钱是图的年代,现在的人也是张口闭口地都是钱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留给孩子不要是钱,而是一技之长和良好的品行。我想良好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正确的处事态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配之一样谋生本领,就能孩子一生受益!

  《憩园》这部小说思想比较深沉,写得是典型的悲剧故事,但文笔也只是一般,不及现代网络写手多矣!或许,那个时代的巴金也只能有如此的文笔吧!
 

  范文三:《憩园》读后感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国外发表的获奖作品之一。他主要记述了“我”姚家的憩园里借住时,看到的憩园的新主人和原主人的生活片断。憩园的女主人和原主人杨家小孩是作者极为青睐的两个人。

  女主人姚太太,年轻漂亮,每一次出场都带着微笑,一种可以温暖人,照亮人心的微笑。她是“我”的朋友的续弦妻子,是姚家小少爷小虎的`后母。她善良,明辨事理,却不能自己做主。特别是对儿子小虎的教育上,知道小虎在其外婆家沾染上不良的习惯的后果严重,也作出了派车接小虎回家的行动,但面对丈夫姚先生满有把握和外婆家的排斥时,却不能据力(理)以争,每每与丈夫意见相左时,总是被丈夫一两句的好话解除不快,很快和好如初,很快再次露出阳光或是满月般温暖的笑容。

  姚太太的思想算是新派人物,爱看小说和电影,但是母亲或丈夫让陪着看老戏时却从来没有表示过不喜欢。

  姚太太是善良的,不仅姚家上下交口称赞,“我”食客也深深感受到她待人的真诚与和善。言语不多,温言软语却能说到别人心理,而且好还有一双黑亮的会说话的眼睛,特别是姚太太无论是高兴还是忧郁,都带着微笑。

  她善良如菩萨,美丽如星空,洁净如月光。只能仰望。“我”这样住在姚家的一个朋友,用这样一处眼光来审视她的美丽善良、明辨是非的年轻女主人,没有半点的“歹意”和杂念。

  我看到了她在羡慕“我”“能自由自在地往各处跑”,她是一只笼子里的小鸟,虽然羡慕别人的翱翔天空,但她还没有要飞的耍愿望和决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善良若水的女人,作者对她却太残酷了。

  在书中,作者子是一位作家,在姚家居住的这一段日子在创作了一个车夫和瞎女人的故事。书中的“我”把他们安排成了悲剧人物,瞎女人跳水死了,那个车夫疯了。姚太太听完这故事后恳求“我”为什么不让那车夫和瞎女人得到幸福?书中的“我”答应了“为了你的缘故就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罢”。书里故事虽然满足了姚太太的这个善良的愿望。

  但却“我”要离开姚家的前两天,让姚家的小少爷游泳时淹死了。然而,就在这两天里,姚家夫妇还是在巨大的悲恸中安排了对“我”饯行和送别,而且还是那么诚恳。“我”就在这时离开了憩园,尽管小虎有很多的顽劣和恶习,但他的意外死亡对厚道待友的姚先生来说痛失爱子还是太不公平了。无论文章中多处露出“我”对姚先生的不满和明言相劝,但老姚却是永远地宽宏和没在意。老姚在教育孩子有时有些无知的意思,但对待朋友上是一片坦诚,待若上宾,无可挑剔。也就是这样,作者这样的安排,让姚先生痛失引以为荣的儿子,而朋友却在这时像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离开了一个毫不相干的环境,一幅曲终人散的画面。

  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直让“我”牵挂的憩园原主人,杨家小孩。倔强、早熟却悲伤。在整个故事中,泪水涟涟却又心思缜密。因父亲的不争气败坏了家产,致使他们离开了这个园子。面对父亲的无能、败坏品质和一家人悲惨的遭遇,总以爱的心思、同情的心思去理解,不管父亲做的多么不对,多么对不起一家人,他只可怜父亲。

  故事的结局有点凄凉,不如人意。

【《憩园》读后感】相关文章:

巴金的《憩园》读后感09-07

《憩园》读后感5篇04-12

榕园丰碑读后感06-19

《星际动物园》读后感01-04

星际动物园英文读后感09-16

《离开动物园》读后感精选02-16

《榕园丰碑》读后感800字06-30

教师关于《榕园丰碑》读后感想06-23

幼儿园老师爱的教育读后感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