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3-11-05 10:04: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我从小就热爱阅读,从天文到地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到科学……其中令我受益匪浅的一套书莫过于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明朝那些事儿》。

  每每看到这套书,我总会想起朱元璋勤奋工作时的场景;每每想到这套书,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永乐大帝金戈铁马的日子;每每回忆起这套书,我的心中总会出现万历帝运筹帷幄的场面……朱元璋,朱棣,刘基,胡惟庸,常遇春,蓝玉,张玉,郭子兴,汤和,李善长,陈友谅,宋濂,王保保,徐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可是翻开这套书,我仿佛身临其境,那已远去八百多年的人物和事情又鲜活地在我的面前上演着属于大明的'是非成败。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和历史沟通的桥梁,也是我认识大明的解说员。这套书一共九本,每一本都记载着一段时间里的要事。整套书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大明“公司”里各个“领导”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一个个黑白不分、奸诈虚伪而又国强民富的大明场面跃然纸上。其间,有许多复杂、纷乱的人物关系,作者都巧妙地用图表、插图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了,让读者一目了然。由此我不得不佩服起书的作者。

  这套书的作者的确非同凡响,他就是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当年明月。他不仅是一位史学者,而且是一名才富五斗的作家!

  每次读这套书,我总会被作者那幽默风趣、自由豪放的笔调所吸引。作者抛弃了以往老套、拘泥的写法,以炉火纯青的手法,自由自在地描绘着明朝那些事儿,把历史这种本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叙述得生动有趣;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把历史的本质突显得淋漓尽致!让死板、枯燥的史书变得通俗易懂,可谓“妙笔生花”啊!

  合上《明朝那些事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人物多是在不停地斗争中,这是封建社会的残酷。哪怕是朱元璋,这开国皇帝,他也是以其疾风怒涛之势,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国皇帝的伟大转变,统一了泱泱天朝,终成那个时代的超人,传奇由此开始。俗话说:“自古人生多磨难”,正是明朝那些事儿蕴藏的精神,才铸就了那些年辉煌的历史。那些年,每个名人辉煌的历史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史。他们或受人诬陷、锒铛入狱;或受人嫉妒,脱离官场。在沟沟壑壑中几进几出!只有守得住自己的底线,守得住自己的理想,才能反败为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在凄风冷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终究攻成名就!

  这就是令我感动、令我终生难忘的大明。他是伟大的、神奇的、特别的。这套书犹如浩瀚书海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也犹如我人生道路上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路。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20xx届6班李嘉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汉族统治的时代,明朝一直是史学家们评论的焦点,这个让人"喜忧参半"的王朝也颇为神秘。暑假中我读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明朝,以及其灭亡的真相。

  不得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七本书我都是笑着看完的,作者用风趣无比的语句展现了当年那段神秘的历史,仿佛是想告诉我们:历史要笑读才能记住。而读到第七本末尾,明朝经历了所有封建王朝必须经历的灭亡时,我却笑不出来了。因为我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灭亡是必然的,但如果不学习,故步自封,灭亡的会更快。

  不得元朝末期,火药技术得到了最大规模的发挥,使元朝的武器装备达到鼎盛。火药在明朝中期虽有所发展,但后期便将其荒废,而清朝则从俄帝国学来战术、战法自然就"入关灭明"了。

  不得"学习是一件必须努力做的事"——巴顿。这对于已经被"疾风骤雨"般的课外班压榨得"心力交瘁"的同学们似乎有些太不公平了……

  不得其实"学习"不应只是学习知识、能力,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别人的美好的品格和精神。这个暑假我去了日本。这个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前还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人们每天只知道吃饭、睡觉、打仗这几件事,可"明治维新"时,人们积极学习西方思想、道德、制度,引进各种技术,使得国家不断发展,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不得可能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追求更进步的思想,不研究更先进的"国防",归根到底不学习,就是等待学习的人来反超你,来攻击你,来亲手覆灭你。一个原本强盛的王朝就因为自身的不奋进而加速覆灭。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不奋进就会加速落后。不能因为自己偶尔的成功而不学习,更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强大就放弃学习。

  不得明朝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无数的精彩从那里走出,无数的文学佳作在那里诞生,可历史没有"如果","永远"两词,明朝已经沦为历史,希望在未来类似的失败不再发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这一周,我读完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这套书主要讲了:明朝两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所发生的大事。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里面讲述的故事有很多,如知名的土木堡之战,鄱阳湖之战,靖难之乱等等。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迷上历史这门学科。

  这套书中,我最讨厌的人物是王振。它学历有限,道德败坏,能力不足,却因净身入宫当宦官,成为了当时社会人的领导,上至皇帝明英宗,下至平民百姓都得听他的话。他贪污受贿,杀害反对他的正直大臣,十分可恶!在土木堡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他的领导下丧命,皇帝被捕了,自己被杀了,大明王朝几十年的`努力全白费了,导致明朝由盛到衰。

  这套书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于谦。在土木堡之战后,明朝实力大大衰减,许多人都主张南迁,是他大喊一声:“建议南迁者,该杀!”顿时,所有人都怔住了。终于,在于谦和王直等人的努力下,主战派压倒了南迁派。于谦文武双全,从小以文天祥为偶像,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在北京保卫战中,他使用了军战连坐法,在与石亨的努力下,保护了明朝。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一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王振,和珅那样贪污受贿的小人。为了国家,人人应当竭尽全力。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它以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它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之首选。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去年冬天,我在家里发现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儿》的书,便兴致勃勃地读起来。没想到,这本书的作者仅以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读到妈妈叫我吃饭还舍不得放下。

  这是一套有六册之多的书,它向我们详细的讲述了从元末到清初之间的.事,也就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的事,作者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作了展示。作者以制表工人的耐心、导弹科学家的严谨、诗人的情怀和演员的幽默讲述了3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笔下的历史不但严谨真实,而且又不乏幽默,可以作为茶余饭后学习历史的最佳读物。

  本套书第一册《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赞扬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当时文官武将的超强军事才华,他们一次又一次机智勇敢地杀敌和他们超强的忍耐与明智的判断力也让我敬佩万分。每当讲到一位将领在痛苦的抉择中沉思时,我便加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见解,给这位将领出主意,可见我是早已身临其境。

  这本书教会我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真理有时候只站在少数人那边,不要因为看了别人的主意后改变自己的观点,我很想和《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聊一聊,因为他写的这部书我真的很喜欢。我还想响应读者们在网上的号召,把这本书顶入中小学课堂。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当年明月(石悦),这本书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说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说的笔法,对明朝的十七个皇帝、王公权贵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一个全景描述,尤其是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的笔墨最多。还加入了21世纪最流行的字眼,连朱元璋也时不时说说“股份”这样的金融词汇。里面还有精彩的古代宫廷尔虞我诈,权谋之术、战争之术、诡诈之术、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阉党的徐阶、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宫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个不小心就要人头落地,而且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胆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启(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样……皇帝、太监、大臣成了一个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这里面好多的人物读来都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画面都出现在脑海里,虽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给灭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就会让读者们感到明朝就出现在眼前,即便明朝灭了,但是这就是历史。

  当年明月将《明朝那些事儿》写的幽默风趣、诙谐、有时令人心情舒畅,让人不由自主的拿起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6

  明朝那些事儿!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讲的是明朝的那些伟人,他们是怎样保守江山的,攻取江山的。

  这篇故事开始讲了明朝的农民朱重八经过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千难万险,最后当成了人们心中的皇帝,社稷江山的皇帝。他用他的智慧击倒了敌人陈友谅,击退了北原的王保保……成为了统治明朝的朱元璋。当他年晚之际,已经疲惫不堪,因为他的前半生生中都在战场上度过,他不想后半生也在战场上度过,于是他把这个重大的任务托付给了孙子朱允坟,还杀掉了当朝的所有功臣,以免他们起了贼心想造反。不久,朱元璋就含笑九泉了。朱棣不服,他是朱元璋的大儿子,皇位本应让他当,再加上他从小于许多将军跟随打仗,经验丰富,我凭什么白白的让给那个侄子朱允炆!于是他用他聪慧的头脑和有效的策略与盛庸等人打起了战,最终还是屈服于朱棣。

  读了这这本图书,我感触非常的.深。觉得自己也好比那个朱允炆。我在读书时就是没有一颗竞争的心,总是不给自己机会。老师让我当学习委员,我不当。老师让我当升旗手,我不当。则朱允炆则对任何的事请掉以轻心,觉得此战术了也罢,不输也罢,都没有干系,我有那么大的兵权,那么多的士兵。这最终导致他输给了朱棣。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奋发图强。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7

  其他缺点也是一样。原来爱情是因为得不到而变得更加凄美。初次相识的喜悦,让你觉得似乎找到了知音!参加别人的婚礼,不再激动。毕业典礼时,我在手机上发现了一封简讯,这是十天前,我掩面大哭时传来的,只是我一直没有去开过机。爱情虽美,却不是生活的全部: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爱情微乎其微;

  这本书开头首要报告的是自幼是农夫身世的朱元璋由于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僧人,后被人诬陷说他要叛逆,被迫投靠了其时的叛逆步队。逐步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气徐徐显示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余比他强的叛逆步队,后又颠末与元的数十年的交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天子,同一了中国。

  中间又报告了朱元璋的改良和明朝的政法。个中,朱元璋成立明朝后便操作胡淮庸这个“导火索”,清扫了丞相制度。又缔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利归于君主,然则他错了,后头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貌寝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阉人,一个个财迷心窍的奸臣,虽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尚有独守正道的孤胆好汉。读完了这本书,回过甚来想想,才发明本身从书中看到了许多几何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情形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好处”起:兄弟相互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好处”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服气的人就是铁铉。他不外是一个诗人,然则在面临朱棣的叛逆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去了前列,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教育着他们与朱棣睁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平凡通的诗人,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平凡的诗人,就可以在国度危难时自告奋勇,这声名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我们拥有信心做好的前提下,我们将寻找更便捷的路走下去,使我们的人生越来越顺畅。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8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9

  听说,人的一生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发现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努力争取的时候。

  《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最勤政的崇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第三次长大的含义。“最后”这个词,是多么的悲凉。最后一位皇帝,就是亡国之君。正是因为亡国之君,一个王朝才会覆灭。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万历沉迷丹药;嘉靖久不上朝;天启专研木工;偏偏崇祯最为勤政,却无奈是亡国之君。

  崇祯“尽到了一个皇帝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利”。从登基起,他便每天勤于政务,杀奸宦,抗辽金,平叛乱,他一直在为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尽全力着。他是一个极为精明的政治家,优秀的帝王,否则,怎能刚登基便打败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怎能一次次延长着这衰微王朝的寿命?

  想一想崇祯当年的处境,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悲凉。山河破败,内忧外患,气数已尽……但是,他却不能像失意的文人一样隐居山林,也不能像徐霞客一样游遍祖国、寄情山水,更不能像普通的官员一样小富即安,他只能去努力争取,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他明知败局已定!

  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传奇朝代,朱元璋军事奇才、建立大明帝国,朱棣征战四方、豪气冲天,张居正十年首辅、千古名相。而我,偏偏对于崇祯这位屡战屡败的落魄皇帝,心生敬意!

  他的一生,虽然失败,却敢于直面最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勇士!虽败犹荣!

  而今,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们,最缺乏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奋力拼搏、不怕失败的勇气吧!

  90后的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最好的时代,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学习上的顺风顺水,人生中的一路坦途,都让我们习惯了去享受成功,习惯了去迎接胜利,也习惯了去选择风险低、回报高的速成道路,却少了一份“纵然可能无能为力,可我偏要努力争取”的倔强和坚持。读后感入职至今,感触最深的时刻,是在入职集训时集体挑战的“生命动力环”项目。70多名新员工,在教官的指挥下,围坐成一个圆圈,每个人都全力向后拽紧绳子,本来柔软的麻绳瞬间成为了钢铁般坚硬的“大铁环”,大家齐心协力同时按照上下左右的节奏同步摆动,开启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团队合作。

  七月流火,烈日当头,“生命动力环”训练时做到100次的时候,大家就已经胳膊酸痛、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了,大家也很“稳妥”地为自己设定了800次的目标。

  然而,真正挑战的时候,在教官和左老师的鼓励下,大家纵然心理没底,却仍然“努力争取了”一次,最终达成了200次这个震撼了在场所有人的最终目标。

  知其不可而为之,做好失败准备偏偏又抵达成功彼岸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决定挑战200次目标那一刻,无论成败如何,所有人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勇士!思绪飘回,翻到《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页,读到篇尾那首诗的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结束了吗?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今后独一无二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0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颗烁大的金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起初看标题,以为是写的是一些风流往事的杂书,也就没太在意,可网络上频繁的爆光和群众的评论依然那么火热。于是也就看了起来,好东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欢阅读历史,看过《世界通史》、《资治通鉴》、《中国皇帝传》等能记得起名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那种写作风格很幽默诙谐,把史书通俗化、现代化,加入个人心里思考,把无趣的历史写得更生动。整书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以前我比较喜欢唐朝和清朝前期两个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为之澎湃,对里面的一些历史人物特别的崇拜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 心学派的倡导者,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学的精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让我顶礼膜拜的至理名言。以 57岁的年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叹命运短暂,生命不可以重来,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医疗水平也相对落后,如果让我们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计他的影响力定可以与老子、孔子相媲美。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我记得应该是出自唐朝太宗对魏征逝去时说的一句名言。历史、万物都存在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法则和轮替。这也是我读完明朝这段历史的一个感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1

  “内阁不相信眼泪”,听到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个大臣十分活跃的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只修道不干活,宦官又被压制,于是大臣们进入了“黄金时代”,忠臣奸臣明争暗斗,文人武将各显神通,官场的得意失意,边疆的斗智斗勇,文坛的百花争艳,在当年明月先生的笔下妙趣横生,丝毫不冗杂。

  严嵩二十七岁即成为庶吉士,进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却因不堪与在朝奸臣为伍,丧母回家守孝之后便坚决不入朝为官。

  此时的严嵩年轻气盛,也想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十年后小人们下台,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可严嵩一进京便被冷落了。“这一年严嵩已经四十一岁,前辈上级退休了,同辈的都升了官,晚辈又不买他的账,他成了个没人理也没人管的累赘。”幸亏他被掌权的好友提拔,而正是这一提,让严嵩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心中正直的大树开始动摇,贪婪的种子已然萌发。时间不等人啊,过了不惑之年却还一事无成,为了在官场生存下去,那就扔掉点骨气,忘记什么正直,去拍拍马屁,反正我的原则仍然在,至于实在过分的,我还是要直言不讳,照弹无误。

  其实到现在,严嵩还有救。只有掌权了才能基本保证自己性命无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内阁高兴了才能升官,而只要为民做事,心系天下,还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严嵩彻底扔掉了原则。他形成了“厚颜无耻,不择手段,为利益宁负天下人”的官场价值观。这也难怪。严嵩年少才高之时奸臣当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复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这才得志。而这些所谓失败、成功和金钱、权力都分不开,他已经快至花甲,实在是怕了,天下苍生与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于是一贪不复返,后来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个多月。

  严嵩向制度、权力、欲望、人性妥协了,他把原先一心报国的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知卖官鬻爵,最后内阁首辅沦落个沿街乞讨、死于荒野的下场,也只能说一句该。

  《明朝那些事儿》通俗易懂接地气,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个历史过程通过有趣的语言表达显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门,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与具体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对整个朝代的评价也就会更加全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2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著名的历史散文著作,作者是当年明月,原名石悦。这是一套畅销书,短短几年发行了几亿册,这么吸引人的原因,大概是他用通俗幽默的话语来叙述枯燥乏味的历史吧!当年明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壹部,这本书写了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的各种历经。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他童年的悲惨,父亲、母亲,长兄以及侄子全部饿死,而他为了吃饱饭到皇觉寺做僧。25岁时,朱元璋投靠到郭子兴部队,称自己为吴王,最后才在四十一岁时称帝,立朱标为太子。在这期间,他不断的为大明立下规矩,可还是有许多案子发生,比如说著名的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恒案等,终于,他忍不住了,废丞相制度,大杀许多功臣,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最后在71岁时病逝。

  从这本书中,让我看到了元朝的腐朽统治,民不聊生,引起许多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腐朽的政府,本书主角朱重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也许,你们会认为朱重八是一个只懂打仗或是只会杀人的魔鬼,但在我的.心目中,他绝对是一个开创先河的好皇帝,也是个勤奋的人,他的子孙远远不及他。

  我又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许多战争,许多伟大的将领。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想尽一切办法,尔虞我诈,争夺权力。其中鄱阳湖大战使我印象深刻,朱元璋以少胜多,采用了赤壁之战里一样的战术——火攻,大败陈友谅,获得了胜利。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会这么残暴专制呢?一是因为马皇后病逝了,二是因为朱元璋的童年是暗无天日的。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一旦掌握最高权力,便要变本加厉地报复社会。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一本好书,无论翻到哪一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想,《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3

  要说卷壹的主角,那就是朱元璋了:他生于穷苦家庭,父母兄弟都先后因旱灾而引发的饥荒饿死,可那些原本可以保住他们性命的救济粮却被贪腐官员所占,米商也变成了奸商,这使朱元璋恨透了贪腐官员和商人,也是他后来颁布一些耸人听闻规定的原因。总结朱元璋的一生来说,他是一个大公无私、善用人才、为了后代不惜屠杀功臣的人;从刚开始的皇觉寺中孤灯一盏,濠州城中奋发图强,鄱阳湖上火光冲天!茫茫大漠剑舞黄沙!开创帝国,光耀后代!在朱元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冲天的豪气,也看到了一个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毫无疑问,他的大公无私以及那惊人的判断力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人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再来说说朱允文,他是一个皇孙,后来当了皇帝,可他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直到他死去。给朱允文一个评价吧: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善良的有些傻的人,一个不会知人善用的人,一个判断力极低的人。人是要温柔善良些,这没错,但,不要忘了,有些东西过了头,就会坏大事,就像朱允文,放虎归山,终毁大事。

  最后来说说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他出生在战火中,从小就与战争为伍,并近乎狂热的爱上了这种残酷的美感,,最终还用战争坐上了皇位。我们可以说他残暴不仁、冷酷至极,但我们也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明君,一位英明非常的君主。结合他登上皇位后的种种,你会发现,他拥有长远的遇见,会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即使漏了哪一点,他的黑衣宰相也会及时的给予他提示,使他最终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也给朱棣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吧:他是一个无赖,是一个双面人(对于敌人,他残暴,对于百姓,他爱民如子),但他的好学、不耻下问(虽然只存于战争方面)、做事不拖泥带水,还有他顽强的品格,这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元末明初,一个战火不断的年代,不过由朱元璋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古人所说的“三岁看长,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在童年就立下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长大后一步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