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08-03 17:30: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常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读后感常用(15篇)

《活着》读后感1

  看这本书是因为同名电影《活着》,作者用最朴实无华,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这本书我其实看的有点久远了,但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一直存在。简介中的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一直萦绕在耳。

  看完这本书,感觉一切语言在此刻都是苍白与无力的,这本书的阅读是让人恐惧甚至窒息的。书中主人公福贵对美好生活燃起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却终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说他不幸,他也曾经历过幸福,也曾经历过苦难,并且在经历过一切后仍乐观而坚强地活着。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生命虽然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有了深刻的含义。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完整的走过整个旅程,等我们到了能够回首往事的年纪的时候,没有踌躇不满,没有犹豫懊恼,安然的面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因为我们生而普通、平凡,活着就是经历一生中所经历的一切。

《活着》读后感2

  何为生、何为死,这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难题。

  所谓成长可能就是最终学会勇敢面对生,坦然面对死吧,但知晓一点并能最终做到,需要我们读过很多书,经历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说的那样,余华写《活着》,绝不是简简单单写惨,绝不是将人世间一切痛苦绝望失败悲剧摆给我们去单纯地悲哀,他是希望将人间现实痛苦给淋漓尽致揭露,从而让我们从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义。

  《活着》满篇都在讲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达“活着”这个唯一的主题。

  也正如小翟所说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活着不是因为其他别的高大上的因素,我们就是因为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远不要小看“选择活下去”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所需要的弥足的勇气。

  谁都曾遭遇过挫折与坎坷的打击,痛苦不已;谁都曾徘徊于怀疑与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为抑郁等生理病变,而简简单单仅因为绝望、痛苦,就觉得挺不过去了,选择轻生的人,选择跳楼、上吊的人,看似他们具有超乎于常人的勇气,敢于迈出最后那一步,但实则无论怎样去讲,他们都只是被生活打败了的人罢了,都只是被苦难支配了的人罢了。

  我们同情他们,但永远不要去实施这种行为。

  今天又看见新闻报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没有选择继续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遗书,说实话,我能从中读到满满的无奈与绝望。

  他没有碰见恶毒的导师,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击,就只是无数的小事叠在一起,最终丧失了对生的希望。

  他的那种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么突然打击的.人来说,可能更让人产生对活着的意义的绝望。

  我永远做不到对他所有的经历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评判他的个人决定,倘若在这里去讲他应该乐观点、看开点,既然人已经去了,也没有任何意义所在了,反而还会平添一点儿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说教感。

  对他的行为不做价值评判,但最后我想将之前所说的一句话送给看到这里的所有朋友:无论怎样,活下去,才有无限可能。

《活着》读后感3

  《活着》这本书的作者余华,说实在话,因为读书少的原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作者。说来惭愧,小学和初中总会有各种理由推辞,使得读书经历不多,但对于读书,我还是很向往的。《活着》这本书我已经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针对这本书写过几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篇幅。因为语文老师的介绍,我接触了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对一本书分析得如此透彻,花费几张纸的笔墨去介绍。

  书已经读完一个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节,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觉。今天,就让我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式来总结一下这本书——《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主人公福贵,在我的眼中,从书中我见证了他的一生,从他的玩世不恭到后来的勤恳努力,一生的坎坷让这位老人饱经沧桑,却又怀着对过去的回忆,情感坚持地过着自己剩下的余生,我感受到他的坚强和他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动容。而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当福贵家境败落,一无所有的.时候,家珍从远处踏着坚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时,心中不免为之动容,一个如此放荡不羁的男人却仍让他不离不弃,她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令我深深牢记。说到这里,便想到了可怜的风霞,从童年时的衣食无忧,再到少年时的失聪变哑,再到后来被父母狠心送人,风霞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但一切的一切没有改变她的本心一那份对父母的爱和责任,她担起来许多不属于她的责任,而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时的那种喜悦让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爱情的少女心,只是结局太令人感伤,为何总会是这样的结局,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当时的底层社会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平等,当时社会昏暗到令人难过,还有那可爱的小有庆,脑海中总会浮现他与小羊亲昵的嬉戏,却因一场医疗事故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许多同学都在读到这里的时候留下了眼泪。

  读完《活着》对生活进行全新的思考,让我们的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实现价值,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4

  像每一个春节一样,假日里我又读了几本书,尤其是余华的《活着》,已经是我第二次拾起它了。几年前,这本书的悲剧故事让我心情压抑,读不下去,而且内心里对于作者充满了怨气,好心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难道人生真是这样的无奈吗?!”

  春节里的一个下午,我的老父亲和母亲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慈爱的目光正望着门前的停车场上打牌的姐姐与侄女们,那里有热闹地嘻笑声。这时阳光也一样暖融融地照在家里的木制长廊上,长廊的旁边便是伴我成长几十年的浦溪河,河水像个时间使者不急不息的流着,河面上的水纹被阳光照着,泛起闪亮亮的一层碎金,长廊的对面是连着天空的高山,小时候,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我经常想,如果能爬上这座山,是不是就可以摸到光滑滑的天空和白软软的云朵了。就坐在这间长廊上,我读着余华的《活着》,而且终于读完了它,六岁的侄孙女不停地过来问“小奶奶,你怎么总是在看书呀?”,我笑望着她稚气地小脸,“因为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她一听说故事,连忙说“那你给我说说这书里的故事吧”并且抢过书,煞有介事地指着一面“就说这一页的故事”,我就指着这一页,给她说了一个“凡是瓜都能吃的笑话”,她笑得直在我身上打滚。

  这样祥和温暖的午后,读着这本书,恍如隔世,我是读者,我又是福贵,就像余华在书序中写的那样“写着写着,我成了读者,书里的人物他们自己说了许多很了不起的话”。虽然读它一样的压抑,使得我不得不找借口去倒杯水喝,以让潜在我身心里的福贵暂时离开一会。终于读完了它。我不再怨恨作者了,也许几年前我就知道,书里的故事和演绎故事的人每一个都是真实的。我知道,时间使者曾经见证过这每一个故事的,曾经认识过这其间的每一个人的。它听见过那个光着脚,提着鞋跑步的男孩子走在回家路上的咚咚声,听见过那只羊跟着男孩后面“咩咩”叫妈妈的声音;它听见了苦根对爷爷说“福贵,我只吃一颗糖,我们要攒钱买牛呢”;它听见家珍整日靠在床上穿针引线时心底里的叹息声;它甚至还听见哑了的凤霞在新房里发出的铃珑般的笑声:它更听懂了那只取名也叫“福贵”的老牛与名叫“福贵”的老人日日在田间地头的唠嗑。而那飘荡在风中酸酸楚楚的歌声,“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当和尚”,在这个絮日的午后,我也是听得真切的。

  和上书本,我微笑地望着我年老的父亲和母亲,牵着侄孙女的小手,我说“走,小奶奶不看书了,我们一起去给老太太和太公讲笑话”。

《活着》读后感5

  “一切痛苦,迷茫,彷徨,失落,爱恨情仇都是幸运,因为还活着。” --------题记

  故事的开篇介绍了一个名叫富贵的老农,年轻时本是家财万贯,却因沉迷赌博,而不得不从大富大贵沦落到一贫如洗。全家开始帮着还债,但是,他全家的命运似乎注定是坎坷的,父母相继去世,没过多久,儿女妻子也被疾病夺走了生命。

  战争,别离,死亡这一幕幕都是富贵亲眼目睹的,而他却无能为力,即使戒掉了不良嗜好,改过自新开始积极生活也没有人见证,不得已孤苦伶仃的与一头与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老牛相依为命。

  我思寻着,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没有战争,不必忍受饥饿,那活着的意义是怎么样的呢?

  去到大山里,看到孩子们为了学习,翻山越岭,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能在教室里接受到教育,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告诉我,可能他们活着的意义就是走出大山,靠知识改变命运,到更远更繁华的城市看看;去到养老院,看到那里躺在床上度日如年的'老人,他们行动受限,整天就只能看着天花板和窗外,他们空虚的眼神告诉我,也许对于这个年纪的老人而言有子女去看看他们,陪他们说说话,叙叙旧就是他们活着的意义吧;走在上下班高峰时,人满为患的地铁里,白领们快速的步伐和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为了在大城市立下根,不辞辛苦,拼命工作,每日与黑夜作伴……

  虽说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离开这个世界也是不得不走,但是既然有了生的机会就要活的精彩。每个人都活着,但有着不一样的追求,而活着的意义不正是追求更好,变得最好,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吗?

  换个角度想,富贵也是幸运的,从前有病危父亲抵押房子弥补过错、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的母亲下地劳作攒钱、妻子怀着孕却得知没了钱后的不怪罪,放弃堂皇富贵与他相互搀扶,同甘共苦。现在有坚强的意志,也拥有了怜悯他人,反省自身的能力。

  很值得庆幸,即使活着很艰难,但是富贵选择了笑着面对。

  我认为即使平凡也要学会努力,期待终点的美丽,沿途的风景也要更加懂得珍惜。变得善良,对一切充满感激,相信身边的人都是你乐于助人的见证者。当然也要不饶点滴不饶自己,因为所有努力都有迹可循,好好学习才能在更高的角度看自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探索一切未知的精彩,没准一个超大的惊喜就在远处等你。

《活着》读后感6

  合上《活着》这本书,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徐富贵的人生可谓坎坷,从走路都自带钱串声的阔少爷变为租赁土地对人低声下气的佃户,从锦衣玉食变成了破衣烂衫,吃糠咽菜,但这只是富贵悲剧生活的开始,父亲因为富贵赌博输光全部家产而气郁而死,母亲因富贵在抓药途中被抓去充军最终病死,儿子为校长献血时被抽血抽到停止了心跳,女儿又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苦命的外孙苦根与女婿相依为命,接着妻子家珍撒手人寰,女婿又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夹死,最后自己唯一的亲人苦根也被半锅豆子夺去了生命。

  这是何等的苦难啊,而顽强的富贵最终战胜了它们,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最终却安详地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无论生活怎样残酷,饱经苦难的'富贵依然保持活着的意志,他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坚持顽强地活着。即便是在人生暮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之后,富贵买了一头和自己一样年迈的老牛,并为之取名富贵,他们孤单相伴,一起在黄昏的村头交流、劳作,历尽人生苦难的富贵却留给了世人一片祥和、宁静。

  回想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因达不到自己理想的体重而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又有多少人因工作不顺而怨声载道。我们会因父母对我们生活的横加干涉而愤愤不平,甚至横眉冷对,我们会有领导额外强加的工作而心中不满。我们会因孩子没有考出自己理想中的成绩而劝解甚至指责,为了让孩子能全面发展而费尽心思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我们甚至会抱怨社会发展太快,导致我们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前脚刚刚迈入,后脚已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我们抱怨,我们埋怨,我们愤世嫉俗,我们甚至借助平台大声疾呼,指责社会的不公,人情的淡漠。可是,这些与富贵的经历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不堪入耳”的,我们如果为这些事情而苦恼,似乎是太过于矫情了。即便是新闻中通报到的跳楼,寻死事件,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与富贵的相比,似乎也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生活艰辛,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无论怎样的苦难,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生命的理由。因为,唯有活着,才有希望。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活着》读后感7

  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断讨论生的意义,而作家余华直接以《活着》为题,以中国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来展示他心中的话。

  与书名《活着》的深沉不同,书一开始描写一个旧社会的地主家的儿子福贵,他嗜赌成性,游手好闲,“这样的人死了也罢了吧,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我心中暗想。不出所料,他很快输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在父亲临终的话下,他开始重新做人,而悲剧从此在他的生活里渐次上演。

  他进城为母亲买药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失去了难得的朋友。几经辗转回到家,母亲已死,妻子含辛茹苦养大孩子,可女儿却是哑巴。接着妻子病倒,女儿含泪送人,唯一指望的儿子因给人输血失血而死,女儿在生孩子时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丧生,最后的'亲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撑死……如果说世上真有因果报应的话,那么福贵一定是最好的体现。

  面对无数次的“天崩地裂”,福贵的反应却令人惊叹。他并非拥有处变不惊的能力,而是有着超脱凡人的韧性。倾家荡产,他还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壮丁,他心里坚定着回家的念头;妻儿死去他还有哑女儿和孝顺女婿;他俩死了还有未谙人事的孙子等他抚养;最后连孙子都离开了他,他就放十块钱在枕头下让人替他收尸,终日以黄牛为伴!从令人憎恨的纨绔子弟,到让人泪流的悲惨农民再到受读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笔下的福贵的一生展示了人的生命的韧劲究竟多大。

  我认为他是面对苦难时我们的好榜样,可以称其为生命的不倒翁。任凭残酷生活的拳打脚踢,他总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让自己摆回最合适的位置,就算命运残酷的像一把铁锤,将他最后一点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将它小心埋好,让自己死后的骨灰能与之相伴。

  余华以《活着》为题,却专注描写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壮丽生命诗篇,却以琵琶轻轻弹唱,激起的是深沉的生命鼓点,却像哄孩子一样温柔拍打。正是这样以平淡的口吻诉说着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给人以最朴实、最厚重的生命力量。

  活着,在苦难中静静绽放。

《活着》读后感8

  翻开册页,心中涌上沉重,却也交织着欣喜。作者近乎严寒的笔调洋溢着达观,一起印证一个时代的艰苦、崎岖与苍凉。一次次生离死别,含蓄却苍凉,展示着生命的藐小与短暂。家道中落的悲痛,强征兵役的惨痛,双亲去世的痛楚接二连三,在为“活着”而“活着”的信仰的支撑下,次次冲击后福贵仍旧持续坚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里,他只能与一头相同名叫“福贵”的牛作伴,回忆从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随同下活着。”他用他的终身告诉我:活着是一种历练,活着是一种夸姣。

  “活着的大街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赋予咱们的职责。”活着是任何人也无法确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义,所以得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永久。可是有的人活着,失掉了寻找的方向,活得苍茫;失掉了的斗争的抱负,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艰苦;失掉了脚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实活着,并非要流芳百世,轰轰烈烈。过火寻求声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却也无所得。“平平平平才是真”,不要过于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鸟,漠然面临,活跃掌握,爱惜当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广大的郊野,而磨难亦是一种遗言的耕种。它在落寞时润泽干涸的心灵,在怅惘时指引行进的方向,在无助时鼓动失落的'现实,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刚强,在普通中非凡。

  这样一句俗语被人们口口相传:“好死不如赖活。”确实,人们总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质与活着的意义,以为人活着是为了抱负、贡献、芳华、斗争,诸如此类,却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东西——“活着”,不论境况怎么,不论坚持着是为了什么,咱们都应该为“活着”而好好活着,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条,没有什么比生命愈加有价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们铢积寸累地采摘,那些朴实无华的花朵,也会变成生命的花篮。

  人生中没有什么走运或是不幸,生命仅仅静静地、平平地活着。善待自己,爱惜生命,掌握人生。

《活着》读后感9

  主人公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我们没有看到他呼天抢地、哭哭啼啼,风雨过后,他淡然和乐观,用最平缓的语气向小说中的“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还买了一头老牛与其度过残年。在外人看来,他活着已毫无意义,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击垮他!他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不幸和苦难虽然是整个小说的基调,但正是因为在那样层出不穷、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难像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命之旅时,才让人更加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是因为有了希望!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是生命是无比顽强的。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人懂得,活着就是本钱,活着才能活着。当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在为物质生活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有些人,在碰到一点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恶劣的环境中,在苦难面前,我们将选择怎样的`生活状态呢?人的生存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战争多于和平,苦难多于幸福。早在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就用不屈不挠的斗志向后人诠释了在那样苦难的日子里,我们是如何一脉相承的!时间冲刷了屈辱,消磨了痛苦。我不知道在今天,在我们这样一个安逸和平的年代,我们的年轻一代对苦难、对困境的承受力还有多少。

  《活着》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需要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其实就在身边。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天。感谢老师带给我们的这本《活着》。

《活着》读后感10

  《活着》是余华先生所作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的一生,风光过,也落魄过,历经艰辛,却又顽强地活着。一时间竟说不清这到底是不幸还是幸运。

  福贵经历了无数次生离死别。父亲离世,母亲离世。儿子有庆被抽干血而死,女儿凤霞生子离世,战友春生不堪革命侮辱自杀而死,妻子得病离世,女婿二喜工作中意外身亡,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福贵亲手将他们埋葬在村西。从此以后,只有走到了村西,富贵一家人才能隔着两个世界团聚。兜兜转转,到头来,福贵还是一个人。像梦一场,他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终究也要孤独地离开。

  福贵是不幸的。年轻时好嫖赌,将家产输光,落魄潦倒。后来为了给母亲找医生,又被拉去当壮丁,上战场。黑发人送白发人,白发人又送黑发人。后来只剩孤独一人。福贵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破产了,没被当地主枪毙掉,在战场中活下来并回到了家,他的房屋没有被当炼钢铁的地方而拆掉。他有过爱他的父母妻子,有过孝顺懂事的孩子孙子,有过老实的女婿。人一生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他几乎都扮演过了,所要体验的家庭之乐,他也体验过了,所以,他的一生也算是完整的吧。

  小说中的“我”花了一天的时间,了解了一个人的一生。读完不禁感慨,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既漫长,又短暂。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这又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纵观福贵的'一生,我同情他,也佩服他。同情他富贵后落魄,送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同情他最后孜然一身。佩服他在这么多苦难的打压下仍旧坚强的活着,与仅受革命折磨便自杀的春生相比,他简直是个巨人。他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却又热爱生活。文章最后,福贵拉着跟他一样年迈的福贵老牛,回到属于他一个人的家。此时的他将他的一生像讲故事一样讲给“我”听,仿佛对过去释怀了。

  福贵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活着。曾经风光是一种活法,后来落魄又是一种活法。经历苦难叫活着,经历喜悦叫活着,安然面对过去,叫活着,坦然面对未来,叫活着。福贵还活着。他带着坚强的毅力和看淡一切的心,平淡地活着。

  生命只有一条,人生只有一次。你想怎么活着。我希望自己在人生末了,能像福贵一样活得通透,活的坦然。虽历经打击,仍坚强面对,虽孤身一人,却逍遥自在。

《活着》读后感11

  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断讨论生的意义,而作家余华直接以《活着》为题,以中国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来展示他心中的话。

  与书名《活着》的深沉不同,书一开始描写一个旧社会的地主家的儿子福贵,他嗜赌成性,游手好闲,甚至带着妓女去当众羞辱大人。“这样的人死了也罢了吧,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我心中暗想。不出所料,他很快输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在父亲临终的话下,他开始重新做人,而悲剧从此在他的生活里渐次上演。

  他进城为母亲买药被国民党了抓了壮丁,在战场上失去了难得的朋友。几经辗转回到家,母亲已死,妻子含辛茹苦养大孩子,可女儿却是哑巴。接着妻子病倒,女儿含泪送人,唯一指望的'儿子因给人输血失血而死,女儿在生孩子时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丧生,最后的亲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撑死……如果说世上真有因果报应的话,那么福贵一定是最好的体现。

  面对无数次的“天崩地裂”,福贵的反应却令人惊叹。他并非拥有处变不惊的能力,而是有着超脱凡人的韧性。倾家荡产,他还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壮丁,他心里坚定着回家的念头;妻儿死去他还有哑女儿和孝顺女婿;他俩死了还有未谙人事的孙子等他抚养;最后连孙子都离开了他,他就放十块钱在枕头下让人替他收尸,终日以黄牛为伴!从令人憎恨的纨绔子弟,到让人泪流的悲惨农民再到受读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笔下的福贵用自己从旧社会开始,历经大跃进、革命、自然灾害的一生展示了人的生命的韧劲究竟多大。

  有作家这样评论道“福贵身上是中国近代所有苦难的集合”。我认为他是亦是面对苦难时我们的好榜样,可以称其为生命的不倒翁。任凭残酷生活的拳打脚踢,他总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让自己摆回最合适的位置,就算命运残酷的像一把铁锤,将他最后一点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将它小心埋好,让自己死后的骨灰能与之相伴。

  余华以《活着》为题,却专注描写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壮丽生命诗篇,却以琵琶轻轻弹唱,激起的是深沉的生命鼓点,却像哄孩子一样温柔拍打。正是这样以平淡的口吻诉说着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给人以最朴实、最厚重的生命力量。

  活着,在苦难中静静绽放。

《活着》读后感12

  它叫活着,可每一页都是逝去。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在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极端的情节略有一味荒诞,但小说本身就不是为了描述现实,而是在现实与想象中找到交集,从而来反映生活。有人说,福贵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反应了一种当时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麻木,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时间去稀释那些痛苦的记忆;还有人说,福贵饱受命运打击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家、他的亲人,他们需要他,当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他也要为怀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贵在一次次离别中承受,没有太多的愤怒,表达出的是对命运的接纳,感受它、体味它、消化它吗,这就是生活。许多读者将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衬在福贵的经历前时,会多些许释然,正如他们终于会明白,无论现在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时间遗忘,作为正在经历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给时间一个机会。

  说到《活着》,就联想到了电影《一九四二》,虽然故事背景不同,创作初衷不同,但两部作品的情怀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中人物对“活着”的渴望不单单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绝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东家闷死了自己家的根儿,福贵的孙子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以为这些会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的稻草,但他们找到了新的寄托,给了命运新的机会。

《活着》读后感13

  “老人的脊背和牛的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细品余华所著的《活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场旷世之剧,“聚散无常,落叶安知花开日”。每个人的故事总不会顺风顺水,而文中的主人公也依是如此。

  回顾书中福贵的一生,眼前仿佛一片漫漫无垠的沼泽地,似乎那么平静。而福贵的亲人却相继在这里陷下去被吞噬在平静背后无尽的黑暗里。一场场生死离别不断上演,而最后,当走出这片沼泽时,只剩福贵孤身一人。回头望望,当初那片埋藏着他无数亲人,痛苦与爱的地方,缺口早已愈合,竟完好如初。

  他似乎是那么不幸,却似乎是最幸运的。

  幸运的是,他还活着。而活着,就挺好!

  纵使他一直等待,却始终不被幸福选择。

  纵使他不断看见希望,却又眼睁睁地看着死神用无情的双手扼杀他的至亲,将他的希望之火浇灭,打入绝望的深渊。

  纵使苦难总是无情地接踵而至,突袭而来,击打在那最温柔的地方,亦或是渗入那流淌着的红色的液体里。

  他也没有放弃,他也没有死去。这就是生活啊!

  苦难无法打倒一个坚强者的心,更无法阻止一个坚强者好好活着。正如众所周知的海伦凯勒,命运如此残忍地蒙盖她的双眼,而她却奋发图强,报之一个最美的笑脸。

  有时候,学习会让我厌烦。我想去逃避,面对着内心与现实中强烈的“盾”,我不知如何应对。我一面忙着应付现实,一面又得不到解脱。有些人认为死去是灵魂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折磨。其实,死才是懦者的逃避,才是最无能的`表现。与福贵相比,我们怎能面对一点坎坷就轻易放弃?人生处处面对绝境,但高尚的便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我们都是一个个黑暗中的不倒翁。苦难的风总是试图把我们吹倒在地,再让我们趴下。

  我们要顶风沐雨,决不被泥泞挡住去路,决不被暴雨冲散信念,而是坚定活着,坚决活着,宛如沙漠中的胡杨林,“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就像书中的福贵,经受过痛苦的考验,生死的锤炼,依然安静地活着。

  一头老牛,一亩地,余生......

  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一段路,他们悠悠地走着——“聚散无常,落叶安知花开日”。谁能说福贵以后不会幸福呢?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见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活着》读后感14

  生命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余华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句就感叹:这是一个好悲伤的故事啊……

  这本书以一个流浪汉道听途说的故事方式写了下来。其中,文中的第一个“我”,对这个故事是有自己的评论的。这样的文学手法,我第一次接触。这样可以完整地写出这个故事,也可以自由地抒发作者的一些感触。

  福贵原先是个富家子弟,却因赌博输了家产,连妻子也被娘家接回去了。好不容易妻子带着儿子回来,母亲却病倒了。为了求医,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了。

  几年后回来,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团聚了。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但厄运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后来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

  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际,苦不堪言。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后。先是和国民党打仗,再是分田地、斗地主,还有饥荒。我看过的书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相似的动荡的时代背景。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样是被社会一步一步碾压,直至毁灭。但是《活着》的结局不一样。福贵没有被压垮。最后他从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回了一头老牛,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和它一起优哉游哉地种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诉“福贵”,不只有你一头牛在犁田哦!

  这样的田园生活,是甜是苦难以分辨,只觉得弥漫着无尽的苍凉。

  有人会问,这样“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有什么意义吗?

  什么是活着?活着就是你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更可以经受生命中的痛苦——毕竟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感受不到了。

  我的爷爷也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我小时候还听爷爷说过,当时捕来的鱼都要充公,饥荒时确实会上山挖野菜,大家都不上学。其实生活的苦难离我们并不遥远。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苦难”。我们不应像骆驼祥子一样被压垮,我们应该学着福贵,以乐观的心情去继续生活。

  像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并不是很了解什么叫饥荒,我也没有体会过亲人离开的痛苦。我只能在看完《活着》后,长叹一声,这真的是个好悲伤的故事啊……

《活着》读后感15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余华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他人活,更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享受所谓的物质生活而活,我们活着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对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为我亲眼见了亲人是如何离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尽管当时我只有十岁,但从亲人们的痛心与悲伤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时的我开始有了对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余华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死亡更让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惨烈、或失望的死,无一不让人思考生的意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家中破产,先后失去父母妻子儿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随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将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认为他又是幸运的,在那个漫长黑暗的时代,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虽然亲人相继逝去,但他乐观又坚强的活了下来。活着不是最大的幸运吗?

  余华说“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责任,忍受现实的幸福或苦难。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他们忍受不了生命的责任,所以生活充满了负能量,他们只看到了现实的苦难,却忘记了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忘记了活着可以欣赏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爱与幸福。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真切的意识到活着就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义,活出精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等到哪一天死亡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真累的说说 人活着好累的句子04-20

《活着》简介12-15

活着经典句子02-28

《活着》心得04-14

《活着》语录01-16

活着读后感05-31

活着读后感06-13

活着的读后感09-28

《活着》读后感02-10

《活着》的读后感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