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23 17:31: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说过读书的好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是啊!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我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的《三顾茅庐》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两次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去,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开始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责备张飞:“你一点儿不懂得尊重人才。”刘备的话中分明透着一个真真儿的“诚”字,正是这个“诚”,在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正是这个“诚”,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正是这个“诚”,得知诸葛先生正午睡时,刘备“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这两次“轻轻”虽含义有别,但内涵一致:前一个“轻轻”让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刘备,他很注意,尽量使敲门声不要太大,那不就是他对贤者的礼貌、尊重吗?后一个“轻轻”让我仿佛看到刘备防止惊醒先生,放轻了脚步,那小心之态、恭敬之意怎不令人赞叹?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看!“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快步”两字饱含着刘备多少的渴望啊——尽快与诸葛先生见面,尽快聆听先生的高见。前面的耐心等待,就是为了现在的.见面啊!必须得快步,不能让先生等啊!一个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刘备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诸葛亮马上帮助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正是刘备真心实意的“诚”换来了诸葛亮忠贞不移的“诚”,他一生辅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以诚待人,才会换来别人对自己的诚。

  去年,我家在市里买了新房子,现在正在装修。双休日,爸爸和空调师傅约好中午来安装,爸爸为了表示诚意,就提早到了。可是到中午时,左等右等也不见安装师傅。爸爸妈妈一早出来,肚子开始唱“空城计”了,怎么办呢?爸爸说:“难得饿一下不要紧,人家为减肥还特意不吃呢!还是等等吧,不然师傅过来找不到我们,一个人不是失去诚意了吗?”又等了一会,爸爸打电话给安装师傅:“不好意思,如果你们不过来的话,我们要去吃中饭了。”“要的要的!正来呢!”原来他们不认识我们家,正四处寻找,也很焦急呢!爸爸一说就清清楚楚了。安装的时候,因为立式空调的空调管不好处理,两个师傅一个跪在地上,一个撅着屁股,脸都贴到地上了,干得满头大汗!过了好久才装好,看着安装得平平稳稳的空调,他们笑着说了两个简单的字:“好了!”却没有说一个“累”字。爸爸感激地说:“辛苦了!辛苦了!”师傅们却说:“让你们等了这么久,真是不好意思,还饿着肚子!快去吃饭吧!”看!爸爸妈妈的“诚”换来了工人全心全意地付出!

  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我真正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三国演义》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还有好多教我们道理的故事呢!我还要细细品读,静享“诚”之甜蜜。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舞台。描写了古人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言。并让我在从中学习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书中的曹操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曹操的大胆和对人才的珍惜,都能够体现出他的枭雄本质。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天下人负我之言。都能体现出他的阴险和果决。并从他号梦中杀人看出。他的孤独与残忍。从吕伟死后,祭典时不哭曹家人。独哭吕伟,听闻许攸相见赤脚相迎。郭嘉死后十分痛心。看出他非常的重用人才。如此看出曹操的决心。曹操的性格如此复杂可以看出曹操的强势和实力。

  书中有很多的经典战争如: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和曹操的赤壁之战都是经典战役。

  界桥之战告诉了我不要自大,骄傲和贪得无厌。公孙瓒对于自己的过度自信,对于白马义从的过度自信。和对于冀州的贪婪。使他走向了失败。

  官渡之战告诉我要分清真正对自己好的人,不要听信谗言。不要因小事而误大事。不要被事情蒙蔽双眼。袁绍在战前下狱田丰,冷落沮授,关心袁谭而误战机都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赤壁之战告诉了我面对困难不要放弃不要颓废。上帝给你关上门事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周瑜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时。没有放弃抵抗并投降,而是联合刘备并用连环计,苦肉计等等计谋通过火攻击败曹操。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三国演义》书中也有很多其他的启发如不要通过表面来判定别人。在三国中就有很多丑而多才的人如:张松,庞统,曹操等。张松献图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本是属于曹操的川蜀之地因曹操见张松的样貌丑陋不以为意并对张松并将他乱棍打出,错失了获得川蜀地图的机会。而将这个机会给了刘备。为刘备后期进攻川蜀和三足鼎立打下一定基础。

  《三国演义》每看一遍对我都有一定的启发。如田豫对幽州百姓的保护和不管内战,专注防御北疆外族鲜卑,对中原保护的坚持守望这中华大地不被外族入侵。这份坚持都使我感动和学习。我要学习田豫的这份坚持和勇气。他为了幽州百姓放弃了很多的`升官机会。

  《三国演义》中让我学会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不要太过傲气。吕布和颜良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取陈宫的意见并执行下去。何必被曹操活捉后吊死在城门上。如果颜良不是因为自己的骄傲,没有把刘备身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他就不会被关羽所斩杀。这些都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例子。

  三国中国家有魏蜀吴。魏,称霸北方也是显赫一时;蜀,汉世后裔也是称霸一方;吴,有长江天险称霸江东。这些都可以看出这些开国君主性格。曹操的强势和狡诈。刘备的仁爱和诚信。孙权的决心和坚持。从中可以看出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性格。

  《三国演义》中也教会了我不要心胸狭隘,要放宽心胸。面对任何人都要容忍他人。要做到“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诸葛亮所以计谋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计谋就是“三让我受益良多气周瑜”。这个计谋让周瑜英年早逝让吴国失去一名顶尖帅才。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面对敌人不要愤怒要放宽心胸。因为愤怒会让你的敌人找出你的破绽并且抓住你的破绽在击败你。

  《三国演义》教会了我很多,看了多次三国演义,每次我有所收获。让我受益良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与儿子在一起读了几遍。

  记得是儿子初二我们开始正式读《三国演义》,他还做了读书笔记,起初我只是做个样子陪读,但读着读着,我便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怎么读《三国演义》能让孩子更有收获,我还下了一点功夫。《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是500年来历史小说最成功的作品,排在中国四大名之首,它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能流传至今而不衰源于它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从桃园三结义落笔,以“义”贯穿始终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这部小说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其艺术本身。好了,言归正传,把我当时读三国的一点心得整理出来做个回忆,今天说说《三国演义》中写作手法之伏笔。现在我把伏笔再作一个整理,目的是让更多的初中学生尽快喜欢上读书,怎样去读一本书等。“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从“三国”以上这些文字可以印证“伏笔”的解释。使用“伏笔”注意有伏必有应,只伏不应是败笔。从三国这个伏笔看,伏的巧妙、自然、不易察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话说第二十五回——《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轻视。”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上,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栓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这段原文中“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寥寥几个字叙述了颜良被关公刺死于马下,虽然没有三英战吕布激烈场面,但无不暗示了关公武艺高强,尤其是割了颜良首级后,“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又从另一个侧面告诉读者关公之神勇。但在曹操称赞关公“将军真神人也!”时,关公又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今后于衣袍禁底以记之。这些文字正是为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喝破夏侯杰肝胆、独退曹家百万雄兵伏笔,对于初二的孩子只读一遍《三国演义》我想很难对写作手法进行了解,没有了解更谈不上运用,建议初中生在读《三国演义》时要尽量多读几遍,多读并不是让孩子对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绿林好汉熟记于心,姓名背的滚瓜烂熟,更不是把好汉的兵器如数家珍,也不是使其成为文中英雄的模样。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读后感先写到此吧,至于写的好与不好请大家莫怪,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点感想,况且我不通伦理学,更没有深邃的理论,只能依托原文和讲几句大白话而已,乐哉快哉。

《三国演义》读后感5

  那日,作业写完,我闲来无事。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不由笑了笑,不知多久,我都没翻开这本当初的挚爱了。

  我静静地读着,感受着纸张散发出来的古老的书香,用心聆听着作者的心声,却早已忘了时光的流逝。

  合上书本,我不由掩面而叹。这世界中诸人的一生有何曾完美过?

  诸葛亮,他,天资聪颖,料事如神,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他生前帮助主上刘备,开创了蜀国盛世。他用他的智慧引领着一帮武将为刘备打天下。他虽与刘备是主仆关系,但他却视刘备为兄弟,誓死为他效忠。他诚实守信,即使心中有多么不舍,却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他摇着他那把朱雀羽扇,与刘备一起登高山,豪睨天下群雄。

  可是,时光却是如此短暂易逝,刘备之死,令他悲痛欲绝。他又辅佐刘备的儿子阿斗,希望它能成就刘备生前未完成的霸业。怎奈阿斗不争气,任凭他耗尽心血,想尽办法,却终没能在有生之年,助主上一统天下……

  曹操,他,从不贪慕他人之功,不将臣僚的密谋奇策据为己有。他,曾是关羽的主上,却不忍一代天骄因为自己嫉恨他不为自己效忠,而丧失性命,就终没能狠下心来,暗下其手。他,文武双全,凭着自己的本事,打下了一座座城池。他,志向深远,一首《观沧海》更是真切地抒发了他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他,心系百姓,千方百计地希望子民们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再为一家的生计发愁。

  可每每提到他,都会令人想到一个词“奸雄”。在人们眼里似乎曹操就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卑鄙小人,杀害忠良,善使权术。人们因他的所作所为,因他的身世而歧视他,却殊不知他为了百姓,为了国家思虑终生。

  关羽,刘备的结义兄弟。他总是英气豪爽,不拘泥于礼节,总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他,视兄弟如手足,在朋友陷入困境的时候,总能两肋插刀,救人于危难之中。他,武功盖世,力大如牛,被世人称为“万人敌”。他,忠诚可靠,并不为名利所动,无论曹操如何善用糖衣弹,都不能收服他那颗忠实的心。

  可他却被奸人所害,腹背受敌,最终战死沙场……

  诸葛亮,曹操,关羽都可谓是一代英豪。他们都被世人敬仰,可他们的人生又何曾完美过?又有谁完成了心中所想,心中所念?他们都是带着未完成的心愿悄然离世。即使我有多么不愿,我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人生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他们因子民能够幸福生活而乐,他们因能和兄弟聚在一起喝酒吃肉而乐,他们更因城池沦陷,因亲人战死沙场而悲……

  他们的人生不完美,他们都未完成毕生所愿,他们抱憾辞世。但他们却从没有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后悔过,他们因能够与这么一帮好兄弟畅饮,一起夺天下而高兴,而自豪。

  他们的人生不完美,他们的人生有悲有喜,他们经历过无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但在他们心里这才算人生。或许,在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有过迷茫,有过无助,但他们却不放弃,不后悔。他们勇敢地前进。

  而我呢?似乎“做不到”已经成了我的口头禅。我的人生接受不了一点点的困苦与磨难。可是没有人的人生不经历痛苦与挫折,因为没有痛苦与挫折的人生又怎么能称为“人生”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若不经历苦难,又怎能完成大任呢?

  时光流逝,岁月静好。我也将做一回古人,“演义”专属于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6

  阅读时间:20xx年8月30日第(35)天

  读书人:乔伟轩

  书名:《三国演义5》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作者:罗贯中

  今日读的(130)页———(157)页

  主要内容:我读的主要内容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在曹操请刘备大败后,刘皇叔无奈之下,只能投靠去了袁绍。而关羽则在大战的时候被困在了一座山岭上。张飞也不知去向,他们三个兄弟就这样子分开了。关羽本打算在山上自尽,但这个时候,曹操的手下大将,也是关羽的老朋友,张辽上来了。在张辽的劝说下,关羽投奔了曹操。但跟曹操讲了几个要求:

  一,他只降汉不降曹。

  二,要照顾好刘备的两个夫人。

  三,他若知道刘备的去向,不管千万里,他要也要赶过去。

  曹操答应了。因此,也把关羽收入了自己的麾下。曹操一心想留下关羽,所以,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关羽是受宠若惊。曹操为了留下关羽,还给了关羽向大礼物,这下礼物可不轻啊。那就是当年从吕布那里夺来的赤兔马。当时,在曹操身边的许多大将都有些嫉妒,他们跟着曹操出生入死很多年了,也没有得到过如此厚爱,而一个关羽新人,却得到如此赏识。曹操还给关羽封金挂印。

  但是在最后,关羽得知了刘备在袁绍的手下。他就千里走单骑,独自一人去寻找刘备。在一路上,他过五关斩六将。斩了曹操的许多大将。但曹操却说,让他过江去吧,让他们兄弟团圆吧。关羽走的最后一关的时候,发现把守这一关的人正是他的兄弟张飞,张翼德。最后他们三兄弟就这样团圆在了一块,当然赵云也跟他们在一块儿了。

  我的读后感:

  我读完这几个节章后觉得受益匪浅。曹操是一个非常会用人的.一位将领。虽然说他身边的人都不一定是非常忠心耿耿的人。但曹操能够把他们用得恰到好处。曹操也非常求贤若渴。这一点他跟刘备有点像。如果曹操不是求贤若渴的人的话,他也就不会挽留关羽了。他当时还说,他若是得到关羽此人,胜过十万雄兵。因此才非常想把关羽留下来。也能看出关羽是一个非常忠义的人,他对刘备是忠心耿耿。即使被曹操给抓去了,曹操给了他那么多的好处,但他心里依然还是想着刘备。可见他对刘备的忠心有多么深啊。也由此见得,刘备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否则关羽也就不会对他这么忠心了。你们说是不是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能看得出关羽的武艺极其高超。只过了五个关门,就斩了六位大将。而且,他跟每位大将交手,据说,没有一位大将在他手上撑得过三个回合。也由此见得,关羽的武艺极其高超。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说,如果他得到了关羽,胜过十万雄兵的原因了。我想是这样的。关羽也是一个重义而不重财的人。曹操给了他那么多金子,还真有他一副锦旗。给他那么多的好处。但他在走的时候,却全部还给了曹操一样,都没有带走,当然除了赤兔马以外。也就能看出关羽是一个非常重视注重义气,而不注重钱财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待朋友,也要学习关羽这样注重义气。尤其是对待自己最好的朋友。不要被别人的贿赂给冲昏了头脑。大家要切记这一点哦。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

  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从六年级开学初到放“十一”长假,历时一个月,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回味着那荡气回肠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澜壮阔的场景,深深感叹之余,我不由得深思:罗贯中是怎样写出这么一本令人心驰神往的不朽巨著呢?

  众皆所知,《三国演义》主要叙述了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各路英雄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独领中原;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大败曹操,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后来,强大的魏国日渐衰落,大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位称帝,统一天下,建立晋朝。这一历史事件,在罗贯中的加工、改编下,铸成《三国演义》这一巨著。那么,这本书的成就在那里呢?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战争描写出特色。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用战争串起来的。如果这成千上万次战争写得千篇一律,自然不会写出彩,更不会被后人永久传诵了。作者写战争,没仅写武力的拼杀,而把战争的策略、计谋及战争前的波动、战争后的影响都作了介绍。这样一来,读者每读一回战争场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战斗所用的计谋、场面的壮阔所感染,自然会传诵千古。大家请看下面一段话: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起,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突烟冒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火烧赤壁的描写。作者没有着重写蜀、吴联军如何与魏军拼杀的,而是写当时的场面。透过场面我们就能猜到战争的谋略:火攻。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战的场面、计谋、结果,就生动且不啰嗦地跃然纸上。可见,作者罗贯中的写作功底多么令人叫绝!

  二、人物刻画显细腻。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所出场人物全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选取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着重刻画,描写可谓之绝。例如“义绝”关羽,一生最讲义气;“智绝”诸葛亮,神机妙算;“奸绝”曹操,狡猾奸诈……一个个“绝人”联起来,就构成了一本“绝书”。请看下面这段话: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然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这是小说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巧布“空城计”的片断。算下断描写了诸葛亮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他的机智,可第一、二、四句话却描写了军队、百姓的表现。这是什么原因?从侧面衬托哇!作者从正面与侧面两面同时入手,把诸葛亮写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诗词,也对人物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用。

  做到这两点,不就构成一本完美的小说了吗?我认为是的。罗贯中凭借自己丰实的写作功底,为后人奉献了这么一本巨著,我觉得,不读真是太可惜了!我呼吁:读读《三国演义》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会像磁铁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国演义》与我同行,我爱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9

  合上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感慨自己能坚持读完,但更让我感慨的三国那种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不凡。

  打开《三国演义》就是一篇大气磅礴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可以说只有这首词才能形象的形容三国,也只有三国才能配用这首词。

  这首词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因为可以说这首词形象的体现了三国时期那些令人神往、感慨的场面。

  首先是“滚滚长江”,长江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它的意义可以说是非比寻常,谁拥有长江谁就拥有天下!为了争夺它,“英雄”就一个个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则是英雄的大爆发。他们有的只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匆匆走过,有的则是浓墨重彩!不管他们的结局怎样,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不管是最后郁郁而死的袁绍、身死名裂的吕布、被曹操所杀的马腾、还是最后称王当想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曾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过,而英雄是决不能按成败来论的!当诸多英雄都想争夺天下时,战争作为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当然不可避免,有战争就有“是非成败”“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败,“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夷陵之战”孙权胜,刘备败、大大小小的战阵一次次上演,将“三国”这幕历史大剧一次次推向高潮,也不断以其独有的惨烈一次次成就着英雄!天下,英雄,战争这三件东西就是三国的标志!

  但时间从不会过多的留念任何时代。它只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在不断东流,而天下也在一次次易手。“英雄”“浪花淘尽”,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们的舞台一个个倒塌:白门楼吕布丧命,周瑜英年早逝,关云长白走麦城,曹操遗恨陨落,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秋风五丈原、“是非成败”“转头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当踌躇满志的曹操挥鞭南征,饮马长江,想要一脚踏平东吴时,“赤壁之战”的一把火却让他丢盔弃甲,周郎则一战成名。当刘备气势汹汹杀向东吴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将会因为一个似乎弱不禁风的书生陆逊所付之东水。“夷陵之战”的八百里大火,一夕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

  当英雄陨落、成败转换,英雄的天下自然易手。“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蜀汉的灭亡带给人们无尽的惋惜和心痛,想当年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当世人物千辛万苦建立的国家,就这样迅速败亡,怎能不让人遗憾?“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曹魏的消亡带个人们无尽的疑惑,当年曹操、曹丕一手建立起的魏国为何会成为司马炎的江山?“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东吴的易手让人们跺足而叹,当年孙权、周瑜、陆逊等几次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为什么这次就不能呢?谁都在想这些问题,谁都想找到答案,但谁都不能回到三国。“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那就把这一切都归与天命吧!而天数茫茫,岂是一部薄薄的《三国演义》所能道尽?于是,这段被天所安排的历史,进入渔樵闲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名的历史名著,也是作家罗贯中智慧的结晶。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三国期间发生的故事。有人喜欢里面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故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人喜欢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有求贤若渴的刘备。而《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正是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杰。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他不仅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还有过人的机智和才干,正因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难。可是诸葛亮不仅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还让周瑜扑了个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他把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我们后人树立起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

  我还十分佩服刘备。他从一个卖草席的,一步一步艰难的奋斗才有了今天这等辉煌的成就,才能在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汉中王,与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这些得力的手下,刘备也不能走到现在。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为他四处征战,就是因为他为人谦和。他的身份高贵,却还能做到三顾茅庐,实在是难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卧龙先生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一心一意为他谋划。

  再来说说关羽,他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气冲天、一身正气。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另外还有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对孙权,对吴国忠心不二,曾经多次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周瑜后来被自己的'狭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实在是可惜。

  读《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贞不渝;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大义凛然;周瑜的万人之英。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也是一盏灯,一盏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东汉末年,当年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摔阿斗。我认为刘备摔阿斗是假摔,为拢络人心罢了。

  刘备的这一举措,本来应该是爱惜赵云之材的真情流露。当然,这样一来,无形中更令各位兄弟"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效果就更佳了。在刘备流浪不已的征战中,有过多次为保命而抛妻弃子的例子,以致妻儿多次被敌人所俘虏,换句话来说,他的家人若不是遇到了那个仁义的英雄时代,早已就死过多少回了。反正,家人的命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捡来的。由此也可见刘备实际上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家人,只要他自己的生命存在,左膀右臂的生命存在,才有屡败屡战的机会。

  赵云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也不过是只有"桃园三结义"资本在公孙瓒手下混饭吃,刘备手下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赵云始终如一的'一跟刘备就是十多年,对于缺兵少将刘备来说,简直是太难得了。在众人怀疑赵云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又"……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这样的大将哪里去找哦?就连手下猛将如云的曹操一向都还求贤若渴,赵云对刘备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当被曹操追杀得遑遑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刘备身边仅余几十人,想来他是最明白"孤家寡人"的滋味,若非这几个老兄弟的拼死杀出重围,自身尚且难保,哪里还顾得了那个襁褓之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刘备起兵以来,到五十岁左右仍无所大为,事业无成,还得靠这帮忠心耿耿的兄弟们去打天下。何况退一步来想,就算儿子失去了,还可以再生一个。只是,"千军易得",却是"良将难求"。所以,在得与失的天平上,孰重孰轻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市场竞争亦如古之兵战。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留住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仍是一个钢铁大王。"当然,卡内基的话,不无有对他已掌握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管理者的炫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成功的企业家是从来不会忽视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爱抚的。

  在我们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哪个企业管理者能招贤纳士,稳住人才,就会形成企业内部众志成城,这个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已经证明,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情感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已大大超过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硬件"规模而产生的效益。重视"情感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制胜法宝。而因企业管理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方法不同,造成企业兴衰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依然被书中的情节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在这本书中,有描写玩阴谋阳谋的奸雄曹孟德,有假仁假义的皇叔刘玄德,有武功盖世人品低劣的吕奉先等然而,给我留下更多思考的是美髯公关云长。

  这部小说中有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诸葛孔明和关云长。在我看来,悠久的中华历史上习惯将其神化的人物是老子、孔子这类文人,故我不奇怪诸葛亮被神化。但是中国人却将作为武将的关羽推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加以神化就少见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罗先生对关羽的描写,至少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但是就算是这种加以美化的`描写中,我也看出了关羽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关羽奉命驻守荆州时,得知刘备封“五虎上将”的消息,自己名列五虎上将之首,得意一笑,但是同时听到降将马超也名列之一时,很是不快。当即寄信给刘备说什么要入川和马超比试,全然不顾自己守城大任。诸葛亮见信后只能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说他好话夸奖他,说他是“美髯公”,以图让他打消弃城回川的念头。关羽接信后乐呵呵的让手下将军师的“美言”贴遍全城,说要让满城文武都看看,自己天下第一。

  自从“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后,关羽的自信开始膨胀,骄傲自负、追求虚名,看不起除自家兄弟外的任何人,并且这种态度对别人表现得很明显。仔细一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儿童表现出来的幼稚,没有谁比自己强,动不动就要动刀动枪一较高下。同时关羽又是一个极重情义的人,而后人的神化也是将他作为情义的偶像。因与刘备结拜在先,故死不为曹操所用,完成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榜样。而后却因曹操有恩于己而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成了“有恩必报”的君子形象。这在唯问胜败的乱世中有此道德表现,足以赢得人们的尊崇。关羽是是个“儿童式”的偶像,他表现出来的“情”“义”是出于自己性格中那份“儿童式”的“单纯”,故不问利益、生死,唯义是图。

  中国历史上要神化某人,是统治者出于自己需要某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而允许的,统治者们需要关羽式的臣下为自己卖命,忠心不二。民间需要一个关羽式的偶像来教化“情义”的风气。两者合拍,将关云长推上神坛。

  这些是我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的些许思考,名著耐久读,久读出经典,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正在前进,他并没有流逝,而是尘封在这乱世间。

  重回三国那段历史。

  狂沙漫天,湮没古道荒关。

  青梅煮酒,纵论天下敌手。

  赤壁鏖战,东风破甲百万。

  喜欢蜀国,或许是演义里以蜀国为主要描写,或许是刘关张那感人的兄弟之情,亦或许喜欢诸葛亮羽扇纶巾笑谈间。

  那一年,兵起四海黄巾乱,桃园乡,留下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豪言壮语动天地。

  随着白马,汜水关下,一杯温酒威天下。虎牢关上,三英飞沙走石,鬼神(吕布)也难挡。徐州城上,陶公慧眼识刘备,来把徐州让。关云长,军前神威杀颜良,斩文丑,威震四方。过五关,斩六将,血染成河。

  那一年,兄弟聚。泪水浸满衣衫。还记得刘备三顾茅庐,诚意感动天,更感动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唯有孔明。曾经孔明躬耕陇亩,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都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一代智慧化身看透了尘世,凡人的冷漠,嘲笑只是过往的烟云。

  赤壁大战,草船借箭,借东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场战斗,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奠定了又一个乱世。

  曾几何时,看到关羽水淹七军的英勇。曾几何时,看见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一代武圣。威震华夏。陈元靓曾经评价关羽:“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如一国,敌万人。蜀展其翼,吴折其鳞。惜乎中勇,前后绝伦。

  看到这里,内心颇有感触。人在最辉煌的时候要想起那些曾经奋斗的日子。

  关羽倒下后,蜀汉开始走向没落。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第六次出祁山,由于东吴此时也从东南进军魏国的合肥等地,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深知他的厉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马懿坚守不战。于是两军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于蜀军远道而来不可久战。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人马活烧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军准备的易燃物质燃得火光冲天,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不期大雨却从天而降,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等人也就侥幸的逃脱了。在上方谷上的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那一场雨改变了历史,上方谷上的诸葛亮是何等的孤单!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国破山河天下浮沉现,孤独凭栏潇潇雨歇。

  须臾百载苍黄能几转,默将昔时君书再展。

  金戈铁马拼葬蜀山巅,高城遗梦终已阑珊。

  守护这城至最后一晚,绝不悔成败俱枉然。

  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感动于三国那长坂月,废墟上温柔绽放。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的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但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很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的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的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的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

  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

  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

  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老师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老师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老师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诸葛老师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老师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老师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斗中,用尽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浮现出一个个骁勇的武将,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辩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三国演义》中如果将一个个谋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过是打打杀杀,如果将一个个人物的神情、话语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没劲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诸葛老师,作者把诸葛老师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诸葛老师并不象《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 三国演义》 读后感04-11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8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21

《三国演义》 读后感02-04

《 三国演义》读后感12-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8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8-0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