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品读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05 07:39: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读红楼梦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读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读红楼梦读后感

  品读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她一般素雅。

  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弃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希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

  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品读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记得初中时开始看红楼梦,高中和大学又看了两遍,这首卷首语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所透出的“无奈、悲凉、宿命、超然”的意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每看一次红楼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但从小说的艺术成就来看,红楼梦的巨大魅力的确跟它的悲剧意蕴有密切关系。

  《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悲剧来源于哲学,将人的本质作为最本质的问题,是人对自我意识的发掘,哲学的归宿和出发点是人,悲剧的归宿和出发点也是人,《红楼梦》将人作为描写的目的,是其悲剧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内容。《红楼梦》通过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人世的巨大痛苦,展示了人们通过减少生活的欲望而获得的解脱。但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解脱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觉察自身的痛苦;第二,观察别人的痛苦。例如,贾宝玉的解脱就是一种悲壮和悲剧的解脱,将生活作为立足点,将悲剧的苦痛作为基础,最终成就人世的解脱,这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

  《红楼梦》之所以为悲剧,主要就是其中塑造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红楼梦》的结局就是悲剧人物在经过漫长的痛苦挣扎后最终放弃了生活的欲望,从而在精神世界上得到了解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目睹了大观园中的生命走向痛苦与绝望,并深刻感受到个体在悲剧命运中的渺小,最终他在悲剧性的人生中寻找到解脱的方式,放弃了世俗的享乐与美好。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更大的悲剧体现宝黛之间的爱情,由于人物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黛玉与宝玉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们在痛苦的挣扎过后,终于找到了解脱各自痛苦的方式。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甚至于整个大家族的'兴衰,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是因为人内在的问题,在通过痛苦的经历之后得到解脱,这是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悲剧思想相融合的体现。小说从无功利的、人性的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外部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干扰,将人作为本体进行结构和剖析,对人性进行道德评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悲剧的固有性和深刻性进行揭示,让读者有振聋发聩的感受。这其中所蕴含的的美学和哲学观点,正是对人生的关怀,对人生意义和人的问题的阐释。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反封建倾向的、寻找生命家园的伟大作品,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者通过他写了一个叛逆者的美好人生和理想的破灭,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毁灭美好生命、美好感情、美好人性的罪恶。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它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是深埋在作品深处的寻找生命家园的意识和情怀,是作品情节流露出来的生命和人生的悲剧精神。作者不但在作品中写了如梦的人生,写了人生中种种美好东西的破灭,还写了梦醒之后不知路在何方,这是小说《红楼梦》最具悲剧意蕴的所在。

【品读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品读读后感01-19

鲁迅作品读后感04-16

冰心作品读后感02-25

高尔基的作品读后感03-09

冰心的作品读后感03-11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01-30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12-20

曹文轩的作品读后感04-30

托尔斯泰作品读后感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