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时间:2023-04-11 09:17: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荐】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荐】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的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文章的内容真是深深吸引着我,说他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作品确不为过。

  穆斯林,这三个字,在没有碰及此书时,你或许会认为它是一个人的名字吧,那你错了,穆斯林是一个民族,这本书便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作者在文中也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书,则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轻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爱情悲剧。

  韩子奇因战乱而带着他那些珍宝似的"玉"逃到英国,并和冰玉莫名在了一起,而因思乡,平息后带着两岁的新月回到″博雅居"韩子奇向妻子坦白了一切,梁君 壁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穆斯丽女性听后,崩溃不已。梁冰玉是一个拥有新文化教育代表的女性,她一直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娜敢于真脱一切只为爱自己想爱的人,可谓是大胆,奔放。韩子奇别无选择,只得抛弃自己与冰玉与的感情,所以冰玉选择了毅然离去。终究,韩子奇带着愧疚过终身,并将自己与女儿送进了穆斯林葬礼,新月长期受君壁的穆斯林教育的影响,且最终被君壁影响得已至她与楚燕潮才会生出那么凄惨的爱情故事。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亡便衰败了。

  我为处处透漏现代女孩特点的韩新月和有才华的楚燕潮的悲惨爱情而深深的感到惋惜。也为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这三人的身世经历感到惋惜, 最可怜的还是梁冰玉,只能一个人孤独终老。

  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理智对待一切,并勇敢顽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穆斯林的葬礼》的序中写道: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很多时候,命运就是这样,人生多歧路,命途无常。

  韩子奇一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奇珍斋历经兴衰,苦苦经营一生,最后,珍宝却被掳掠一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她的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她盼望着天明,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青年不曾向往爱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它可能萌发的很早,也可能贮存很久;它可能成熟于短短的一瞬间,也可能历经漫长的磨难而最终凋谢。

  楚雁潮与新月的爱情,勇敢而热烈,朴实而不平淡,又似乎是经历了一次轰轰烈烈的热恋,真挚而淳朴。可是,命运对他们的追弄,让人看得伤心悲痛,惋惜。

  人生有如一场苦行僧的修行,冰玉写给女儿的'信“在陌生人中孤独的旅行,不是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也不是寻找爱,而是在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可以失落自己。”让我在凄凉的尾声中找到伟大的力量!

  当我们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一定不要失落自己。纵使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最后,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月盈月亏,人生无常,唯有不失落自己,方得始终。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精致雕琢的博雅宅,前有玉魔、梁亦清,现有奇珍斋主韩子奇,梁君璧说的很对,只要把玉锁在家里,韩子奇就哪也去不了,甚至可以把刚寻到的体会到的爱情(梁冰玉)丢下。战时抛妻弃子远走异国,奥利弗的死让他意识到没有了继承,他宝贝珍藏的玉将一文不值。玉王?玉痴罢了!

  新月,美丽单纯善良的青春少女,积极上进,成绩优异,渴望母爱,心脏病夺走了她的'身体,萌发的爱情被宗教信仰束缚,分裂的母爱成了压死她最后的稻草。想起我那离开了人间的大学室友,正值青春年华啊,泪。病痛你不要降临给那些可爱的人

  楚雁潮,小心翼翼的师生恋+艰难的事业——申请党员,成为讲师,出版译作,六七十年代,组织要你推迟就推迟,要你搁浅就搁浅。

  梁君璧,宝玉说“这些婆子们做姑娘的时候都是珍珠宝玉,怎么一嫁了人都成了死鱼眼睛了”。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傲慢清高,工于心计,始终没把姑妈当自家人,虚荣自私冤枉老伙计,痛心丈夫出轨,精心策划棒打儿子天星的爱情,阻止新月上学又强横拆散她的爱情,可能一辈子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依然封建的旧思想女性。丈夫出走的那十年在战火中持家撑着门面,也是坚强刚毅。

  梁冰玉,从小在家的温暖中长大,独立自主新思想女性。和姐姐正面呛声对质那段也是理直气壮。可是作为母亲为了独立自由抛下女儿十八年也太狠心太自私了点。

  天星,娶一个不爱的人(陈彦淑),还要承担起家的责任。

  姑妈,鬼子带走了她的丈夫儿子,为博雅宅又当奶妈又当仆人,却没人注意到她已患重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深的一段情,读完之后 ,心里沉甸甸的。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的感觉;民国的故事,不经回想起老北京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北大燕园的美丽景象,不仅人人憧憬大学的美好时光;避难伦敦,让人想起世界的战争,然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主人公新月的.命运和她与楚老师之间的爱情。

  新月是父亲眼里的掌上明珠,是哥哥心目中的月亮,她是那么的善良,面对母亲的冷如冰霜,她除了怀疑自己的身世外就剩下包容理解和毫无保留的爱着这个母亲;她是那么的自信,追求自己的梦想,报考学校时第一志愿填报北京大学,而且不填第二志愿;她是那么的坚强执着,从骨子里爱着英语,即使病魔缠身,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翻译事业,当爱情来临时,她的生命已经一点一点的走向终点,她坚守着那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杂质的爱情。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在升起,她走了,谁也留不下,穆斯林的葬礼庄重而简单,新月与楚雁潮的心是连在一切,即使生死也无法将他们分开,好多年后,新月的墓前,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月走了,但她却永远活在每个人心中。他让我们明白一个真实的道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枪杀,但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东西的美好。

  美的从来都是悲的,那种无法让人忘怀的美。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夜深了,坐在寝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场上,站在下沉式音乐广场中央,趴在沫若园门外的石凳上,抬头,看不见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怅。

  回想起沫若园外那一棵金黄的银杏和遍地的落叶总让我想起什么。难道落叶真的容易让人惆怅。

  喜欢《穆斯林的`葬礼》,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单纯的喜欢。

  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我恋上了未名湖,恋上了燕园,那一袭澄澈的湖水,碧波荡漾,塔影桨声,我一次次地幻想备斋,幻想湖边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欢上了未央这个名字,既是汉武雄风时那运筹帷幄的未央宫,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触草戏水,小舟荡漾。

  也许真的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写出好的作品,霍达写《穆斯林的葬礼》的艰辛,我想象不出,每一个字都滴着一滴血,每一个章节都铺设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让看书从不流泪的我滴下泪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实现了吗?

  《穆斯林的葬礼》,给我展现的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它提醒我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闹,它告诉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简单的是两个字,而是一种我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那份亲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弥补的。

  未名湖畔,备斋房内,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纯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动。

  水上新月,归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这本书,是我在师范初读的,这几天又在书城里看到了推荐,这次我读了很多名家的点评,真是温故而知新。

  这本书有着大量的宗教礼仪的描写,透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状的诡异,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面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通过信仰疗伤。

  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

  这人间,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欢离合,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时也难逃毁灭,但愿爱能在灿烂中死去,在灰烬中重生,但这只是惯于喜剧思维的我们对悲剧的美好幻想。

  而悲剧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面对宏大的社会悲剧时,当事人再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

  悲剧,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后来的人,后来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那些往事,让我学会回忆,那些悲剧,让我学会流泪。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加敢于去憎恨,去热爱,去尝试,去体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合上封面,指尖划过封面上“穆斯林的葬礼”五个字,眼睛仍是湿润的,心中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啊,回族女作家霍达用独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洋洋洒洒五十万字,把近代中国穆斯林的艰辛历程以及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彩的情节竟驱使我在在一天之内看完了这本鸿篇巨制,掩卷之余,顿觉荡气回肠,唏嘘嗟叹。

  玉和月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两条线,代表过去的梁冰玉与代表现在的韩新月分别作为两个独立又交织的故事的'主人公,尾章中两线合一,曲终文罢。这样富有创造力的双线叙事结构和两个悲剧故事,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女人的命运天衣无缝的契合在一起,可见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绝不亚于故事本身的精彩。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

  仰望天空,仿佛湛蓝的天幕上被“玉魔”老人挥笔勾出了一弯新月;脚踏实地,好像自己正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向穆斯林的基地。幻想中,不禁心灵在颤动;冥思中,不禁心灵被折服……

  这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或许是真主嫉妒她的美貌,从而培了她一颗不健全的心脏;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女,或许是真主嫉妒她的聪颖,从而培了她一个匮乏爱的人生。

  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无时不需要母爱的`温暖,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又多么渴望得到母爱的支持,可她却什么也没有。拿到高考报名单,她得到的是“母亲”冷漠的反对;病魔缠身,却依然被“母亲”视为累赘;在最渴望爱情的时候她有幸拥有了爱情,却又因“母亲”无情的“不许可”而以泪洗面。她得到的关爱太少了,除了姑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哥哥的体贴,父亲帮不了她,“母亲”也不会帮她。

  16年的折磨,她终于倒下了,在父亲的病榻旁倒下了。这个脆弱的少女已经禁不起任何打击,失去父亲就等于失去了双亲!躺在病房里,呵护她的只能是爱,生存的希望只能是爱。楚雁潮带着她的所需出现了,他的出现带培了新月多少欢乐,他的出现让新月在一天天欣喜的期待中度日。可谁能想到,这个获得的爱微乎其微的少女却奉献了如此多的爱:她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事业。她是最终因得知自己的生母无从寻觅而死去了。在死前,她依旧怀着对爱的向往。

  多少年后,新月的生母回来了;多少年后,她的生母和楚雁潮——两个最爱她的人一同在新月的坟前“名祭”。一轮艨胧的新月高高升起,载着这位少女圣洁的灵魂,真主会让她前往天国。祝福她在天国中享受在人世间未曾得到的一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

  作家汪曾祺曾说,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这让我想起我第一次读文学小说。

  《穆斯林的葬礼》打破了我读不下去长篇小说这种自我否定,也发现小说中涉及历史知识,确认它能丰富学习。尤其里面的人物情感,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带给你的精神力量。书中的“新月”,她真的是凭借自己的实力上的'燕京大学,而且入学后成绩很好,英文翻译水平更是得到她班主任老师的极大认可。这一点,在今后的学习上给我带来了我很大的目标与动力。

  当想到她与病魔的抗争勇气,也许就想到了那盆唯一来源的巴西木,亦或是身边同学朋友家人的鼓励与陪伴。这与我的生活经历,以及是人生故事也是极为相似的。到如今,我走进大学生活,更加体验到新月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憧憬热忱。她热爱老师的翻译事业、热爱她所学的专业,这种感觉也在我心中微妙的存在。可以说从书中提前隐约地看到了属于我的那条人生之路,在走的道路上更加提升自我,自我完善。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不同的——这是我人生意义上第一次接触长篇读物,因为我之前的阅读只局限在作文和散文等。最大的一点,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书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穿插其中的历史背景,瓷器常识,宗教文化等。在打开你视野之外,也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你自己。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手上沉甸甸的,合上这本书时淡淡悲伤和压抑久久荡在心头。霍达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衰,玉与月向世人展现一幕幕哀伤的爱情悲剧。

  质朴无华的葬礼让我认识了穆斯林,从未了解过的宗教与信仰也在这本书中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宗教的传统,政治的交锋,爱恨的交织。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场终结了,而当我静静回首书中的一幕幕,‘玉王’韩子奇艰辛的`创业,对玉的执着,对感情的无奈,直至死前含泪而终。

  有着不同观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为信仰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带着新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却漂泊他乡;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终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韩天星和陈淑彦这对被命运硬拼成的夫妻带着悲伤活着;而那个十九岁的花季聪颖美丽的少女韩新月却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凋谢了生命之花,那一轮新月之下,楚雁潮缓缓的拉着提亲……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留于我心底的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一个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与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个热爱生活的早逝少女。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1

  《穆斯林的葬礼》通篇笼罩着肃穆深沉的气氛,一方面出于穆斯林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本质,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几乎都是悲剧,他们走向悲剧的原因不同,却又都被束缚在一张巨大的文化背景之网中,他们经历的时代处在穆斯林与汉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动态融通必然要经历碰撞,在文明碰撞的大网中,个人就像飞蛾,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网中挣扎,覆灭。

  正是因为如此,才更令我们对书中人物的结局感到扼腕悲痛,作者霍达在书的后记中写到: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心绞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吞药。我甚至担心自己的葬礼先于书中的葬礼而举行。可见作者已深入故事中,她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着喜怒哀乐,也比我们读者更感同身受着悲剧的锥心之痛。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像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这句话道出了悲剧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

  悲剧作品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的,伟大的悲剧就像一把尖刀刺进读者的心中,给读者带来强烈无比的心灵震撼与情感升华。我相信她之所以坚持写完这部悲剧,是因为悲剧才能将穆斯林的艰辛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也只有悲剧能唤醒我们心底的共鸣,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拥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

  多少肺腑之言,都代替不了那悠扬的琴声。一段真情的回忆,一句郑重的承诺,永远不是红尘能隔断的。多少珍贵的东西,如昙花般迅速凋零,但也如昙花般绚丽绽放。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虽然短暂,但那是一段永恒的隔世之情。

  楚雁潮深知新月的病情,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新月。这段凄美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个错,却也是个对。错在情太痴,对在情挚深。若是爱得早了,便破坏了师生的真情;若是晚了,便永远没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新月,像荷花般圣洁,像桃花般可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孩。楚雁潮,像山一样雄峻,像海一样包容,他的才华令人欣赏。小说的情节从新月把楚雁潮误认为是同学,与他用英语攀谈,楚雁潮帮助她提行李的小插曲开始,那时谁也不会想到后来居然在这小小世界中发生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多少困难,他们都一起走过,即便楚雁潮的家庭不同意,但是楚雁潮依旧把这件事烂在心底。新月知道自己的身世,突然想起了自己和楚雁潮隔着教门,隔着民族,自己的“母亲”又不同意她和楚雁潮在一起,多少冷嘲热讽,多少如山崩地裂的打击,新月还是在死前念念不忘那个名字 楚雁潮。

  谁拿纷事乱了流年,又拿流年乱了红尘。即使知道结局,知道自己身处悲剧之中,但他们依然无悔。一段纯洁的爱情,一句心底的承诺,比多少甜言蜜语都要长久。那是一份心灵的默契,一份天地为之动容的感情。一声来自九天之上,来自九泉之下,来自天地之间,长住在他心底的叹息,挽着如泣如诉的琴声,如孤雁盘旋,久久未散。隔世之情,也是永世之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3

  今天,我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我了解了穆斯林的文化,也增长了很多的知识。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人的命运。

  师傅梁亦清去世后,徒弟韩子奇独自担起责任,完成师傅没有完成的玉器,并娶了师傅的女儿梁君碧,然后他们有了韩天星。

  然而,由于当时战争的混乱,韩子奇不得不带着玉和妹妹梁冰玉去了英国,但回来的时候已经多了一个叫做韩新月的小孩。姐姐看到后强迫妹妹离开,新月也成了她的女儿,而冰玉却成了新月的“小姨”。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星和新月逐渐长大。天星开始去挣钱,并且和新月的同学陈淑彦结了婚。

  而新月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燕大,认识并喜欢上了他的老师楚雁潮。这一切,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但命运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韩子奇突然住院,家人听到消息都来了,但新月因为受不了,也生病了,而且医生说她没有多少时间,这对全家人来说是晴天霹雳,但最后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为什么命运如此残酷,要夺走一个18岁女孩的生命?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人生阶段啊!而在新月死后不久,韩子奇也离开了,“玉王”从此消失了。

  几年后,冰玉回来了。不幸的是,她再也见不到她的“侄女”了……

  结局发人深省,为什么主人公会陷入这种境地?通常我们总是抱怨命运,但事实上,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计划自己的生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4

  用了17个小时读完了初中一直想读却一直没有去读的书,看完之后,说实话,这本书里的角色我并不喜欢,但是书里人物的情感却是真实打动我的。结局是玉碎月落,注定了这本书就是以悲剧收场。韩子奇与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之间的感情纠葛,若韩子奇能顺从自己内心,勇敢果断地为爱远走他方,也许后代会是另外一个结局,可是这样一来却是违背了做人的道德,还有他应承担的家庭责任,也许爱的代价太大,注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是韩子奇爱的不如冰玉深沉,而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却造就了家庭情感的更加支离破碎。另外就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这也许是这本书里面最美好的爱情,它冲破了教条主义,打破了回汉不能相恋的传统,可是现实却很残酷地夺走了新月的性命,她是不幸的,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不到二十岁却患病而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了懂她爱他的'楚雁潮,他们的感情是壮烈而美好的,“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真的是太悲情了。最后就是天星与陈淑彦的感情,这两个人可能就是书中唯一的好结局了,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只是因为合适而结婚,但是两人能相互扶持,平淡地度日,虽然缺少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可能对于现实来说,这样的感情更长久,能有更好的结局。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

  最初翻阅这部小说时,扑面而来的感觉便是沉重。而后细看这部小说,渐渐明白这股子沉重已经渗透进了小说的字字句句中。有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兴衰的沉重;有三代人命运沉浮的沉重;有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的沉重。

  小说目录便耐人寻味,从序曲到尾声,十七个章节,都是围绕着月和玉展开的。月是指韩新月,月字章节从临考前的新月讲起,到新月抱憾离去,梁冰玉归来结束。玉便是指韩子奇,从幼时师从梁亦清,到最终死去。两条线索,穿插地讲述着这个长长的故事。

  第一条线索韩子奇,他的一生离不开一个玉字。他似乎就是为玉而生的。他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离不开玉。幼时的被玉吸引,师从梁亦清,从此踏上了以玉为生的不归路。玉已经成为了韩子奇的心魔,执着,甚至可以说是固执。玉已经不仅仅是他的梦想,从他第一次见到玉时,玉便已经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了。相比较于师傅梁亦清的只爱玉不谋利与蒲绶昌的只为利而不爱玉,从现代思想来看,韩子奇似乎已经接近完美。他度世事,学习外语。他爱玉,痛恨蒲绶昌的奸商行径。他有远见,懂得在那个时代生存的道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在那个可谓是兵荒马乱的时代,韩子奇是无奈的。为了他最纯洁的梦想,他不顾一切。

  而小说另一个灵魂人物,韩新月,她真是个单纯的姑娘。她的梦想,做一个英语翻译,努力学习,不给他们回族丢脸,同时也期盼着一份美好的爱情。她的梦想是如此简单。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简介05-20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笔记06-20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01-04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2-18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2-02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1-04

《穆斯林的葬礼》优秀读书笔记06-16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00字01-04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12-14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精选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