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18 13:09:0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

  高中时代,同学拿着一本厚厚的《穆斯林的葬礼》在看,一看到这个名字,感觉很美很忧郁,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可是终因为功课繁忙,直到上了大学才得以欣赏。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获得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还被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屏,多年来广受好评。本书全方面介绍了北京穆斯林社区内外的情况,生动表现了近现代穆斯林生活的荣耀与辛酸,具有典型意义。

  全书围绕两大主线展开,“玉”与“月”,前者发生在30年代抗战前后,后者则是在60年代初,而各章标题也依次以“月”和“玉”命名,从序曲“月梦”起,经历“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最后回到尾声“月魂”。两条主线看似不相干却又暗中扣合,最后归为一体,十分巧妙。

  关于“玉”,起自民国八年(1920)的“奇珍斋”,斋主梁亦清是个精通琢玉的手艺人,专门为古玩商店定做玉器。梁亦清手艺虽好却苦于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君璧、冰玉,手艺没有传人。一天,奇珍斋来了一老一少两个云游的穆斯林,梁亦清把他们请进来休息。交谈中梁亦清才知道老者叫吐罗耶定,小孩这是他收留的孤儿,叫易卜拉欣,他们云游各地,还准备去麦加朝觐。易卜拉欣在奇珍斋迷上了玉,决定留下来做梁亦清的学徒,改名韩子奇。

  几年后韩子奇逐渐长大,学到了不少玉器知识,也掌握了师傅的不少手艺,开始帮助师傅雕琢玉器,主持生意。一天,“汇远斋“老板蒲绶昌来找梁亦清,请他做一件《郑和航海图》。梁亦清接下了这个活,经过三年努力,在即将完工之际,梁亦清却心力交瘁,倒在自己制作的玉雕前,玉雕也毁了。蒲绶昌上门来索赔,拿走了奇珍斋许多存货和存料,几乎毁掉了奇珍斋。韩子奇却选择了加入汇远斋做蒲绶昌的徒弟,来完成师傅梁亦清未完成的作品。一年后他完成了《郑和航海图》,也因此结识了英国商人人沙蒙·亨特,从他那里了解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又过了两年,他回到“奇珍斋”,重开门面,做起了玉器买卖,并与师妹梁君璧结婚成家。

  十年后,韩子奇已经是名满京华的玉器商人、收藏家,而他的儿子天星也刚刚诞生,一家幸福美满。韩子奇在家中举办了“览玉盛会”,展示收藏的玉器,赢得了“玉王”的美誉。然而日军步步进逼,北平也不再安全,韩子奇不得已带着珍藏的玉器随沙蒙·亨特前往英国避难,小师妹梁冰玉也私自逃出来和他同行。到了英国,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也不能幸免,遭到了轰炸。梁冰玉面对沙蒙·亨特儿子奥利弗的追求,虽然有所动心还是拒绝了,可奥利弗却在之后的一次轰炸中丧生。在那样的环境里,梁冰玉和韩子奇发生了爱情,生下了女儿新月。战后他们回到祖国,奇珍斋已毁,而面对姐姐对自己的责问,梁冰玉选择了离开,留下了女儿新月,让新月改叫梁君璧妈妈。

  “月”的故事从1960年开始。韩子奇解放后成了“无产阶级”,当了特种工艺品公司的员工,供养女儿上学,儿子却只上了初中,就去制币厂工作了。韩新月高中毕业要考大学了,她填报了北大西语系,并被录取了。到校第一天,她在校园里遇到了刚毕业的班主任楚雁潮,却把他当作了学生,弄出误会。新月学习很好,英语能力尤为突出,得到了兼任英语老师的楚雁潮的表扬。新学期班上排练英语话剧,安排新月演奥菲利娅,楚雁潮演哈姆雷特。然而当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时,新月却突然病倒了,检查发现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随时有生命危险。家人和楚老师都尽量向她隐瞒病情,而天星则在妈妈的安排下和新月的高中同学陈淑彦成婚,让新月很高兴,但是她又突然发热晕倒了,这一次病情加重了,学也上不了了。新月参与了楚老师对鲁迅《故事新编》的翻译,两人产生了爱情,楚雁潮希望爱情能给新月与病魔斗争的希望和勇气。但是这份爱情遭到了韩太太的反对,因为楚雁潮不是穆斯林。绝望的新月从爸爸那儿得到了妈妈留下的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然而病魔却最终带走了她的生命。开始后,韩家被抄,失去了珍藏的玉的韩子奇去世。

  最后在1979年,阔别多年的梁冰玉回来了,而她所能见到的只有天星夫妇和他们的一对儿女,以及新月的墓。

  随着书中的情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在我身边流过,我有幸窥见了水中那无数的珍宝,我看见那些澄净通透的玉器宝物,在我脑子里乏着清冷的光。感同身受着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中的一只奇葩———穆斯林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梁之清做着朝圣,向他们的神祈祷的时候,我的心肃穆沉静,害怕自己的举动会不经意间惊扰了他;天星娶妻的时候,我仿佛就走在那十抬的大轿后面,感受着他们庄严却又繁复的仪式;新月死了,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在盛装她身躯的“神盒”被抬出“博雅宅”的时候,在她的哥哥和爱人跳下墓穴给她“试坑”的时候,我就站在送葬的穆斯林人群中,眼观着这场隆重而另人心碎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

  《穆斯林的葬礼》,小说中的情节使我陷入了深深地同情与无奈之中。在这种看了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义的笼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取得圆满结局的悲剧。

  小说中,梁亦清作为一个玉雕技艺高深的匠人,始终过着一种与世无争,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对玉全身心的热爱,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所崇尚的一种善良、仁义与忠信,但这些并不能让他免遭黑暗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蒲老板的压迫与欺凌,他生活的环境,最终将其摧毁。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他成了梁亦清的唯一徒弟,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在师傅惨然离世后,韩子奇接手了师傅留下的一切,包括未完成的“郑和航海玉雕”,一个破败的家以及三个孤儿寡母。韩子奇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努力下,“玉王”这个名字享誉京城。但他与梁家大女儿梁君壁的结合,与其说是一种爱情的发展,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怜悯与相互依靠,正是这种怜悯与依靠,当他们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结症也就相应出现,于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孽开始产生。在新潮思想教育下的梁君壁的妹妹梁冰玉,大胆的与自己的姐夫韩子奇真正相爱,还有了他们爱情的果实——韩新月。韩子奇最终在良心的谴责与惶恐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新月注定将要承受自己父母所留下的苦果。

  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进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是无辜的,从她一出生,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脏病,似乎是造物弄人,这样残酷的惩罚在继续延续。新月最终遇上了一个与她至死相爱的人——楚雁潮。但当她开始选择自己的爱情时,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却摆在了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对这种不可能的妥协,作者只能是安排他们天地相隔。

  小说伴随着一个个的葬礼而完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最终轮到了新月,非常细腻地刻划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情节。

  文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处细节描写是楚雁潮对新月有力的劝慰“如果看不到明天,今天也就毫无意义,牢牢地抓住今天,明天才能属于你!谁说你不能上学、不能再做翻译工作?积极地治疗,把身体养好,一年不行,两年,总有一天,你会健康地返回燕园!人,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丧失了意志和信念,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消极等待。”新月虽然在花季的美好年龄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最后走向生命的终结,但她是幸福的。楚雁潮成为她精神上的巨大支持者,并且他们彼此深深爱恋。无疑,新月是幸福的。她值得拥有这样的幸福。直到小说故事结尾时,我仍感到新月活着,她是那么坚强、勇敢……她的乐观胜过健康的普通人。

  看过这部凄美的杰作,我感慨良久,在无形中似乎成长了许多,好的文学作品正如好茶,啜饮一口都会历久弥香……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3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但同样凄美的爱情悲剧,在这本书中融合。最后,只剩下三个字:穆斯林。

  这是一个神圣的名字,代表这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的信仰和历史。不知多少次,敬畏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这个词。

  谁知,这个词的背后,藏有多少无奈和痛楚……

  梁亦清在水凳旁磨玉。坨子在手中旋转,时间飞逝,一块玉又快成形了。不知道这件作品又会落到何人之手?不知道它是否会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只因为他和大多数人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国初期,穆斯林是被歧视的。他们不可能和汉人得到一样的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他们从不反抗,只能逆来顺受,静静等待也许有一天,命运会让他们的生活有所好转。

  楚雁潮站在“博雅宅”的客厅,楞在那里。他向韩新月的父母表明了他对新月那灼热的感情,可韩太太一句话就表明了这不可能,他们隔着教门。就因为不是同一个宗教,两颗碰撞的火热的心无法找到同一种归属。楚雁潮心碎了。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可这个门槛将两个人生生隔开了。

  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之中,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他们,和汉族人有着同样的相貌,说着同样的语言,穿着同样的衣服,住着同样的地方,可却有着不同的待遇!而这不同的待遇则带出了不同的命运!

  韩新月坐在未名湖畔的小亭子里,手中的书久久没有翻动。她默默地念到:“人的灵魂是平等的……”梁冰玉在伦敦古城的街上,扑在深深爱着她的人身旁,又听到了那绝望的呼喊:“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4

  终于读完了浩浩汤汤七百页的《穆斯林的葬礼》,想到这本书的一串花冠“新中国70年70篇长篇小说典藏”“茅盾文学奖”,想到读者们“潸然泪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阅读体验,我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太铁石心肠了吗,还是被各类媒介刺激的见怪不怪了……为什么我丝毫感动都没有呢?在豆瓣上浏览了一些评价后,我发现无甚好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特例,就勉强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来形容我阅读后的综合体会吧。

  按照书中的前言,《穆斯林的葬礼》这五十万字向我们讲述的是“三代穆斯林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变迁中的命运浮沉和爱情悲剧”,全书是由两条平行时间线构成的,我不太准确地概括为建国前的风雨飘摇和建国后的爱恨情仇。本书中,穆斯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玉文化贯穿始终,与此同时个人命运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力,也令人唏嘘。然而,在读本书前两章的时候,民族、玉文化、社会沧桑感这些我就已经体会到了,本以为接下来会讲一个《大宅门》一样的家族兴衰,却没想到之后的故事带我走进了高配版琼瑶小说的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看情节,前半部分“奇珍宅”的琢玉发展史,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如果收尾倒置,先来玛丽苏情节我应该会直接放弃),但稍稍感到故事讲得有些拖沓,雕琢痕迹有些重,比如楚源朝和女主韩新月从见第一面起,我就觉得他们后面肯定会搞师生恋。看了一半的时候觉得情节进展太慢了,忍不住翻了后面的剧情简介,对韩子奇和小姨子梁冰玉搞到一起并有了女儿韩新月的后续惊奇不已,鼓足信心往下看,结果直到两个人搞到一起,直到梁冰玉对姐夫说“奇哥哥,抱抱我,吻吻我。”我才突然意识到:这?这就在一起了?2的n次方个问号在我的大脑中盘旋。

  我努力想理解这两个人的恋情,努力把战争和感情对人的双重摧残,努力把《穆斯林的葬礼》的巨大光环在心中翻转,告诉自己不理解可能是思想深度不够……可我彻底被剧情打败,是在两人回国后,三观倒置的梁冰玉对自己的亲姐姐也是嫂子梁君碧,不卑不亢的态度。“我和子奇之间就是爱情,我回来的理所当然,什么你做大我做小你是妻我是妾,我不同意,我就要和子奇在一起……”原谅我真的无法理解,你本来就做错了好吗?如果说战争的打击让你们两人相互依偎相互取暖,回到北京姐姐面前,梁冰玉你应该清醒了吧,有爱不假,伦理道德在爱面前就如此轻贱吗?再者说因为思念回到故土,你就没有想想到底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姐姐,如何处理自己闯下的祸吗?带着理直气壮回来,却在当天晚上与两岁的女儿(新月)不辞而别,我非常好奇梁冰玉是如何考上燕京大学和牛津的。引用韩太太,也就是冰玉姐姐的话“你也不臊得慌”。

  我们姑且将情节上的漏洞总结为,作者处理失当,在没必要的爱上着力过多,在情节转折处却轻轻带过(这种小三上位上得还理所当然,我当时看地真想撕书),对于穿越版的江南皮革厂故事我们也不再过多评价,下面我们来看看人物。相比于善良、美丽、优雅、上进、无私的女主韩冰玉,以及她高学历、高情商、高颜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楚老师,天天喊着害怕爱却因为“爱”和姐夫在一起的梁冰玉,我更喜欢偏反面角色一点的韩太太。韩太太,大名梁君碧,韩子奇的妻子,梁冰玉的姐姐,韩新月的大姨兼母亲,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韩太太没啥文化,性格爽快但不失缜密,可以说她是实际上博雅斋(也就是韩家)的一家之主。少年时和父亲的养子韩子奇一起打拼,创下了一片家业,生了儿子天星后操持后方事务,“不大再到柜上去”和丈夫也越走越远。这样一个女人,觉得新月读到高中就行了,没必要上大学;为了让儿子和自己看上的女人结婚,耍计谋拆散了天星和初恋;战争时代因为自己的一时气话,葬送了家族产业奇珍斋……种种错事做了个遍,可我通读全书最喜欢的就是她。韩太太的一张一弛显示地尽是老北京的风味,市民气息扑面而来。她的看人下菜碟,她并不高明却十分奏效的俚语俗语,她并非滴水不漏的手腕,她心疼丈夫儿子别人却不会说一个“爱”字……这样的一个可爱形象,让我觉得很真实,她绝非是完美的,但正因为她常常犯错,却让我们觉得这样的韩太太就在我们身边,比起她为玉而生的丈夫,完美的女儿,只有韩太太真正凭着一腔热情做事,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我。

  在这里还要补充我对韩子奇和姑妈的看法。我是可以理解韩子奇前后反差巨大,少年雄心壮志和老迈后懦弱无能的,也能理解他一辈子唯一的真爱就是玉,毕竟亲历战争对人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没有心中的信念支撑自己走下去,战争胜利人也会变成行尸走肉,在这个意义上讲,玉可以说是他的救命恩人。姑妈是一个封建道德培养下,一位优秀的良家妇女,充满了底层人民的朴实善良,然而这样的“好人”,一辈子都在盼望和被日本兵抓走的丈夫儿子团聚,最终也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除了情节和人物上问题外,我个人认为小说的语言有些太过华丽。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时,着墨太多,大量引用拜伦和鲁迅的诗句描写韩楚二人的爱情,有堆砌辞藻的嫌疑。但对学生对老师的单相思、燕京大学及穆斯林墓地等的景色描绘、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的三场葬礼、新月与死神的挣扎等,语言还是恰当优美的,建议想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同学们学习一下。不过就整体看起来,相比这类用优美辞藻修饰的故事,我还是喜欢与此故事背景类似的《活着》《一句顶一万句》等语言质朴但引人入胜的小说。

  最后分享一个全书中相对令我感动的情节,楚源潮的老师严教授即将离世时,老伴在他身旁读拜伦的名篇《好吧,我们不再起漫游》,送严教授离开。两个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爱好,彼此依偎相互支撑,在诗意盎然中走完一生,这是我理想中的爱情。现代社会里爱就直接上手,或者为情远离,嘴里天天嚷着“我也要爱的权利”的,那都是小三。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5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在我很早以前都听说过了。那时候大约是在高中吧,对于霍达这个人也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偶尔总会听到广播中播送她的一些长篇小说。最有名气的一篇应该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了。我不知道这样一个书名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究竟会产生什么样“负面”影响,实际情况是我不仅没有看过这本书,甚至连它的内容简介也没有看过。

  穆斯林人肯定是相信人世因果的,前世作的孽在来世是肯定会得到报应的。在我看完她的这部小说之后,真后悔自己没有能够在中学的时候看到它,哪怕就看其中的某个章节也行:我总觉得这似乎也是一个因果关系,它似乎是真主对于我的某种“惩罚”。说实在的,坦白的说,在中学阶段我没有正式地看过一部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书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甚至要比新月或者是楚雁流潮都要深一些,正是因为他这样一个人物,让我不断地在想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很“重大”的问题。韩子奇的命运很曲折,有其大起大落。但他的一生如果说可以用一条主线将其串起来的说则无疑是玉了。玉,在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占据了很大的分量。我们看到就是在他生命里最艰难的那段时间里(在英国逃难),他也是一直守在玉旁边的。文中有一个情节描写到亨特一家人都到防空洞里去逃避希特勒的突袭了,但是他一直坚持和玉儿一起留下来照看他的玉。而且,在他的命运的“转折点”上起作用的就是玉:他的那一个“偶然”受伤以及他的玉被人砸完之不久他就命归黄泉,这一切的一切都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一段时间,我对于他和玉儿之间的那种爱情所感染了。我真的很想让他和玉儿走在一起,但很显然他们没有走到一起。要不然的话我们又怎么会看到韩子奇一直生活在痛苦之间呢?是呀,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爱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早已经完全被“生活”这样一个和爱情没有太大关系的字眼所代替了。从这一点上来说,生活对于韩子奇是很残酷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投入到它当中去。这一点韩家人所的经历最能说明它了。韩天星,和陈淑彦的结合正好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对于韩子奇来说,他命运似乎很不公平,当然生活被鲜活的爱情代替了的时候,他却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去,去永远地回忆自己的过去,即便他的这个家对他不能够带丝毫的幸福。

  我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人的很多矛盾之处。我甚至很愿意去设想,在他和玉儿生活很几年之后,已经习惯了英国那种生活,回来看到天星之后,两个人继续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去了。但看到书中的描写之后,我很失望,但却没有办法挽回或者是改变这样的结局。但如果从另外一方面来讲,难道他们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能够解决他痛苦的内心吗?我们难道能够设想他可以不顾自己的原配妻子和孩子,生活在遥远的国度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他的他的命运、甚至于他的一切。

  在面对这样一个疑惑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应当很清楚的是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去假设的,也许这正和历史不能够去假设一样,对于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去肆意地去“假设”呢?如果我们能够去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就不会显得那么难了:

  对于整个《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书中的主要人物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就是碧儿和韩子奇,及他的师傅梁亦秋。他们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老一代人,从思想上来说是属于比较守旧、传统。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梁亦秋的师傅身怀绝技,却并不求进一步地去发展自己的奇珍斋;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战后已经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的情况之下,尤其是他已经和玉儿生活在一起并且有了一个孩子的情况下,韩子奇还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故居,即便这他应该早已经意识到回去之后自己可能会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另外一类人的思想比较新,办事情也比较灵活一些。梁冰玉、韩新月及楚雁潮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他们为了自己内心的目标可以不懈地追求下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一直奋斗下去,为了自己的爱情可以抛弃一切。这样的一切都是以韩子奇为代表的前一类人所不可能达到的。

  当这两种人的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小说就达到了高潮,其中最明显有两个场景。

  韩子奇和玉儿从英国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他和玉儿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很尖锐的程度。在玉儿眼里,既然他们彼此之间都已经找到了真正的爱情,韩子奇就应该跟着她一起过日子,哪怕是受任何的苦他们都是值得的。但偏偏在在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依据韩子奇的想法是自己已经到家里了,就一定不会离开了,因为这里不仅有他的妻子和儿子,更重要的是还有他的玉。对于爱情,可以说韩子奇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奢望。他所渴望的更多的是一种安稳的日子。但往往是想法越简单却越难以实现,最终玉儿只得郁郁而去。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楚雁潮来到韩家向韩子奇夫妇表明他对于新月的爱意时,不管怎么韩夫人怎样“威逼利诱”,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他可以去牺牲很多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一切,他都是无所谓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6

  最先知道这本书时,是初中的语文老师推荐的。但那时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去读它,直至高中,同学的强力推荐,才猛然想起它。听完同学简单的解读,就迫不及待拿起它,翻开了它,就久久不能释手。即使读完了,也在久久的回味。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感受的。从这本书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拥有生命,便是最大的乐趣。”与书中主人公比起来,我们不是幸福很多吗?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利,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

  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生命的无奈,但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而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些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就这样把我们引入她的圈套。我在这穆斯林的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是那样的微弱,以至于产生了谁也不想看到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了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的落在了下一代人的身上。

  很平常的封面,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就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数十万字,不长不短。初看时,思绪总是断断续续的,唯一的映像,就是两个不同时代相互交错的篇章结构。再次接触时,才深深地醉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当我在为新月的死默默哀伤时,内心更是被她为爱情的勇敢所折服,新月是那么的美好,以至让所有人都相信她的人生是圆满的,那纯真的爱情为她生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知足,她感恩,她是这样,我希望我也能如此!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7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当初在书架上搜索的时候,只第一眼被封面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字样所吸引,就借了下来。谁知道时间不遂人愿,往下许多细琐繁忙接踵而来,慢慢冲淡了当初阅读的热情,所以书一直搁在桌上,一个多月来都未曾翻阅过。

  前些天,晚上睡不安稳,就起身,想找本书读读,一把摸到了《穆斯林的葬礼》。乍看书名,穆斯林,遥远而陌生的一个名词。只依稀记得那是少数民族的一个宗教派别,最常见的就是回族。不吃猪肉,极爱干净,男人们总是戴着一顶类似大夫的白帽是他们的民族特征。在东门路口附近有一个穆斯林面馆,之前由于好奇曾经光顾过一次,满墙贴着菜谱图样,各式各样的羊肉或者牛肉面,干拌的,炒的,卤汤的……想来那么简单的一种食材,竟也能做出这么多奇异复杂看上去又美味可口的面食,在心里已经暗暗赞叹这个民族的智慧。再等到所点的干拌牛肉面端上来,洁白而劲道的面整齐地码满一盘,金澄澄的牛肉酱汁,各种各样的拌料,足足的面量,香喷喷的气息。充当服务员的老板的儿子,不时勤快地给我的杯子添茶,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我初次对穆斯林不俗的赞赏。

  而书卷在手之初,并非由于喜爱这个民族而去阅读,实在是想借它打发漫漫长夜或培养睡意。

  感谢那个失眠的夜晚,否则也许我就错过了一本好书!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兴衰荣辱,三代人坎坷的命运,两代人互相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由“玉”作牵引,用“月”将其升华。“玉”描写了男主人公韩子奇痴玉爱玉却又被玉所累的无奈人生;“月”则刻画了女主人公韩新月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生命意义,却被宗教道德的束缚,悲苦身世的打击的和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书的章节,都用了贴切主题而又富有新意名字: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圆,月明……。

  随着书中的情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在我身边流过,我有幸窥见了水中那无数的珍宝,我看见那些澄净通透的玉器宝物,在我脑子里乏着清冷的光。感同身受着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中的一只奇葩——-穆斯林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梁之清做着朝圣,向他们的神祈祷的时候,我的心肃穆沉静,害怕自己的举动会不经意间惊扰了他;天星娶妻的时候,我仿佛就走在那十抬的大轿后面,感受着他们庄严却又繁复的仪式;新月死了,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在盛装她身躯的“神盒”被抬出“博雅宅”的时候,在她的哥哥和爱人跳下墓穴给她“试坑”的时候,我就站在送葬的穆斯林人群中,眼观着这场隆重而另人心碎的葬礼。

  心久久不能平静!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而又扭曲的爱情悲剧。一个是玉,一个是月,作者运用了穿插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一个穆斯林家族的风俗特色和戏剧人生。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玉清,原是回族的底层琢玉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聪慧善良。一天,有一位长者带着一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眼前精美的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工。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船毁人亡。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冰玉在孤独的异国他乡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女儿新月。

  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两母子,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楚楚动人,才华横溢。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产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韩子奇瞬间苍老,母亲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过错,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壁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天星与新月深厚的兄妹情,韩子奇与新月血浓于水的父女情,楚雁潮和新月惺惺相惜的爱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文中韩子奇因病住院,新月也随之病倒,彼此牵挂惦念,这样的亲情怎能不使我潸然泪下?一想到新月那无尽的呼喊,仿佛印在我的脑海,让我不能忘怀。回想起我因发烧病倒,妈妈一直守在我身边,一夜没合眼,眼睛红红的。当我醒来的时候,看见妈妈那憔悴的脸庞,听到嘘寒问暖的话语,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无私。

  这本书刻画了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个平凡而闪光的心灵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9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别人的推荐下。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爱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终甩脱不掉。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伤心。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一部真正饱含世间人情的文学巨作,永远都是那样高雅、神圣。问世间情为何物?仍是以一声声悲凉的惋惜告终……

  如同李清照的那首词: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

  之前看过《穆斯林的葬礼》,在上一次看的时候,因为新月的悲惨一生忍不住痛哭流涕,因为韩太太的所作所为而气愤不已。但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次,我想从韩太太——梁君璧这个人物说起。

  从作者一开始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梁君璧打小就是个美人,自幼肩上就有着重担,她因为家里贫穷,所以从来没有去上过学,为家庭操心着一切。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在一开始是爱着韩子奇的,不然不会要求嫁给他没有任何的仪式。

  而什么使梁君璧的性格大变?我觉得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战争时期只有自己和姑妈守着奇珍斋,尽管她聪慧,但她毕竟没有念过书,她的教育没有跟上,而自己可以依赖的丈夫和妹妹双双远离了她。她即使多么痛苦也要坚持下来,我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梁君璧身上的霸道、极端的性格也就从此养成。

  第二个原因,便是在得知自己的亲妹妹和自己的丈夫私通,生了新月的时候。这一章一开始的刻画,可以看得出,韩太太深爱着韩子奇,可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让我不敢苟同。梁冰玉说自己因为爱与韩子奇结合,这代表着一种平等。我不赞同这句话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爱情即正义?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因为爱情,我们需要的还有内心的底线,我们需要道德。我自爱,视野我不会使自己沦落到当别人不被外界承认的情妇,不管我有爱他,这是我做人的尊严。

  二、无论何人指责韩太太,只有梁冰玉没有这个资格。她独自一人面对战火和中国的战乱,而梁冰玉却可以因为自己的不乐意,就可以连姐姐的话都不听,独自跑到英国,还可以因为自己的小性子,直接报考牛津。我认为,韩太太与其相比,才是独立、自主的女性。

  经历两场巨大的变动之后,韩太太可以说性格大变,无人可以信赖,所以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感情,病态地转移到儿子的身上。她努力地去爱新月,却又无法突破心里的那道隔阂,所以又不时地伤害新月,恨她吗?的确恨。可是,如果韩太太接受过教育,像梁冰玉一样接受教育呢?她这一生,接受的苦难太多了,我真的又无法真正地恨她,只是感觉她这一生太苦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1

  两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同学极力推荐的。只是,读后的感觉不像他说的那样沉醉,有些味道尝不出来。

  首先,十分不明白为什么梁君壁会有那么大的转变。年轻时的壁儿,美丽、善良、能干、善解人意,为何到了中年之后却只剩下能干了?而这种对事物极大的主宰兴趣使得丈夫闷闷不乐,女儿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断送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幸福。也许是经受了太多岁月的折磨,丈夫不在身边,整整十年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也许是受到了丈夫的刺激,自己倾心相待的枕边人却与他人结婚生子,而那个夺走她幸福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妹妹!可是,她性格巨大的发差在文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十年间,她竟然逼走了忠心耿耿的管家侯先生,这也导致了日后文革的时候家中被洗劫一空,没有了侯先生的奇珍斋像是失去了顶梁柱的残破不堪的房子,而侯先生的离去更是带走了全部伙计,就这样,刚刚在日本人肆虐之下略显生气的奇珍斋被“倒”了出去,辛辛苦苦经营下来的家业在她那几句刻薄甚至恶毒的言语中消散了,而此时她还不知道丈夫和妹妹在海外的情况。是生命承受了太大的打击?可是,那个姑妈呢?那个被日本人摧毁了家庭,失去丈夫儿子不得已背井离乡常年寄人篱下的姑妈呢?她倒是宁愿丈夫领着个女人和孩子回来,只要回来就好。可是韩太太就不一样了,她不明白丈夫和妹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她气愤他们做出了这样的事情竟然还敢回来!总之,梁君璧如何从一个体贴懂事的可人儿变成一个颐指气使的泼妇,无从得知。

  其次,为何韩子奇变得如此懦弱。少年时,当他第一次看到玉,就毅然向巴巴提出终止朝圣的路程,对于一个穆斯林说,朝向麦加是生命的意义,是穆斯林引以为傲的,而他,为了那晶莹碧翠的玉放弃了通往圣城救赎灵魂的机会。此时的他,果断决绝。师傅去世后,他甘心受到师妹的误会,带着自己对玉的执着,带着对师傅的忠诚,带着自信投奔汇远斋,忍辱负重。三年间,他不仅完成了宝船的雕刻,也用偷学来的英语结识了亨特先生,决然离开汇远斋,重振奇珍斋。此时的他,坚韧不屈。为什么,十年后的他面对妻子无休止的羞辱没有任何反抗!也正因此,也使得女儿感受到父母之间的裂痕,而她的心随着父母间的间隙也裂开了。作者在这一点对人物性格的转换也没有描述清楚。

  其实,韩子奇这个人不是无情,而是太专情,专情于玉。他对巴巴的绝情是对玉的专情,他对玉儿的无情是对玉的不舍,他对妻子的忍让亦是对玉的保护。可那些令他珍爱不舍的玉也最终被一群红小兵折磨地粉身碎骨。而这之前,他最爱的两个人,玉儿和女儿新月也都被他的软弱消磨地身心俱碎。

  最惹人怜的是十八岁的新月,她敏感地感知了父母之间的隔阂,她渴望母爱,她看着照片张那个温柔美丽的女子,想不明白为何母亲有这么大的变化。她自认为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员,可是在办完哥哥的婚礼后,母亲一句“这里有你什么事”彻底伤了她的心。和她两情相悦的楚老师被母亲拒绝,理由是因为他不是个回回,就这样母亲亲手把她心中唯一对生的希望熄灭了。她哭着问姑妈,她的直觉告诉她那个女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不是,哪有母亲对自己如此生疏,哪有母亲忍心不顾女儿的幸福和生命只为遵守教规!当她终于从父亲口中得知自己的母亲是一个温柔,勇敢,前卫的女性时,她笑了,她知道,那才是她的妈妈,只是,她脆弱的心灵再也承受不起任何波涛。怀着对母亲的思念,对楚老师的眷恋,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2

  一本好书真的可以让人忘记还书。最近,我刚刚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看到最后的眼泪在流淌。穆斯林是一种感动和遗憾。穆斯林第一次让我有了再读一本书的欲望。我不是穆斯林,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不擅长评价它,但我敢说它绝对值得一读。这是作者写的一本书。当我读到它的时候,我仿佛真的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听不到周围的任何声音。在我面前,书中的声音在人们的耳朵里,书中的声音充满了喜悦、愤怒和悲伤。这就好像我走进了一部大电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看着这些浮躁的文字,翻看这些获奖的杰作,我感到神清气爽。穆氏的维吾尔族文学以优美流畅的文字描写风景,更不时地给人以诗情画意。作者对人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微妙的关系。

  霍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她能忠实地运用唐诗宋词和成语。读她的小说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是很多知识。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3

  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礼悼词

  故事发生在古老的北京:八十年代的一天,北京,一个古老沧桑的城市,在一座颓旧的四合院门前,故事便拉开了帷幕。

  梁亦清,一个本分低调的琢玉人,终日默默无为的劳作,将自己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低价卖给玉器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一辈子都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盘剥,他象征中国广大的任劳任怨的人民,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却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玉碎,人死。

  韩子奇,一个孤独漂泊的孩子,无父无母。但他从穆斯林中得到了庇护,吐罗耶定收养了他,从此他们辗转流浪,朝者圣地麦加行进。这是饱经沧桑的人们在寻找精神的皈依。来到梁亦清家,因为都是回回,受到较好的接待,从此与玉结下不解之缘。这一切在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多么脆弱。韩子奇为保护玉器,远渡英国,但命运终究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久,德对英发动猛烈攻势,异乡的硝烟刺痛游子漂泊的心,满世界都是战乱,而家国在滚滚硝烟中愈发凄迷,美玉也在异国毁坏,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在执拗的个人坚守也会在瞬间崩溃。漂泊。无依的灵魂还在寻找皈依,无法重圆的结局却早已埋下漂泊无依的宿命。那些痛彻心扉的失去,那些刻骨铭心的流浪,那些扭曲却又真实的爱情,全部要汇流成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梁冰月,战乱的年代,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并很快融入了时代的大潮,时代动荡,青年人思想更加动荡,她有着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迷茫与冲动。随着姐夫到英国留学,最终和同样在异乡寻找慰藉的子奇走到了一起。回国后面对姐姐的不谅解,她不得已把女儿新月留下,独自一人再次去往他乡。梁冰玉成为了新月名义上的母亲,然而她却把对丈夫和妹妹背叛的恨发泄在女儿身上,间接导致的最后新月的死去。

  主人公韩新月,善良,聪慧。18岁时,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她生母一个学校,命运的轨迹惊人的重合。当美丽的新月跨入这个学校,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展开,她学着自己忠爱的英语,遇见了另她心仪的楚老师,新月苦练英语,成绩越来越好。同时,她和楚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一切都在向美好的结局方向发展,但人间终究没有童话,一切都潜伏着危机,新月的养母强烈的反对他们的结合,只因为他不是回回,而新月也在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猝然凋谢。当那些美好的东西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点一点的毁灭,就是悲剧。楚老师为死去的新月试坑,生离死别,何等悲伤。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着几代人的悲剧。()当棺门关闭,世界在亡灵面前冷得干净,那时他们曾经来过的世界,但终究不能停留太久,一切都将成为一段再也没有当事人的往事,让忧郁的远天,落寞的季节来诠释葬礼的背景吧!

  这本书,有着大量的宗教礼仪的描写,透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状的诡异,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面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通过信仰疗伤。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这人间,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欢离合,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时也难逃毁灭,但愿爱能在灿烂中死去,在灰烬中重生,但这只是惯于喜剧思维的我们对悲剧的美好幻想。

  而悲剧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面对宏大的社会悲剧时,当事人再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悲剧,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后来的人,后来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那些往事,让我学会回忆,那些悲剧,让我学会流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加敢于去憎恨,去热爱,去体验!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4

  上学期,我和室友在宿舍的阳台上各养了一盆小绿植。因为不便,暑假我们都没有把它们带走。我心里很惋惜,觉得我的绿植会活不下来,因为它本来就是喜阴的植物。一个暑假过后,室友养的那颗根系发达的小发财树茁壮成长,叶子绿得发亮,叶尖一顺儿朝下,一片盖住一片,不留一点儿空隙。而往旁边一看,我养的那颗“袖珍椰子”就显得十分可怜了:细长的叶子大约有二分之一都呈现的是被晒干后的枯黄。但是,它还活着,这让我十分惊讶。它本来就是不宜暴晒的植物,我已经做好了它会枯萎的准备,没想到它到如今也顽强生长着。它奋力挣扎,努力生存,也许只是想告诉我它也有选择茁壮的权利,即使被放弃。

  选择?权利?这是两个很深刻的词。选择的意思是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而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利。有的人选择去做一粒尘埃,散落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地带,浑浑噩噩度过一生。而有的人选择成为一棵大树,努力茁壮成长,撒下片片阴凉。这都是他们的选择,他们都有选择的权利。

  但是,如果你真的选择去做一粒尘埃,你不觉得遗憾吗?《穆斯林的葬礼》中新月即使病重,但她对生活仍充满希望,没有放弃过活下去的希望。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盼着天亮,她也仍有开花的权利。那生在这个新时代,拥有健康身体的我们呢?就直接浪费我们拥有的这一切资源,浑浑噩噩地度日,按部就班地去过每一天,让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不起一丝波澜吗?人生本就像一只导管,欢乐流过,悲伤流过,一切流过,最后都是一场空,所以,我们更要留下我们来过的印记。今朝如醉终须醒,病马昏鸦踏前程。趁年轻去奋斗吧!不要害怕前程渺茫,未来的一切本来就是未知的。不要害怕艰难辛苦,人生本来就是一段修炼之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果你向往广阔,就去拥抱大海;如果你喜欢自由,就去遨游天际;如果你热衷挑战,就去攀登高峰。只愿你是一棵小树,任何情绪都只会滋养着你长大,而不是将你击垮。只愿你能长成参天大树,去触摸星星。只愿你不负韶华不负己!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

  黄昏,披着淅淅沥沥的杏花雨,她从街巷的尽头走来。临街的墙,几经岁月,斑驳中仅留下暗淡的殷红,融于灰色之中。

  她,步履蹒跚,如一叶扁舟,游弋在似曾相识的小巷,随风飘荡。然而,岁月已将她遗忘。当她重新回到这个世界时,她老了,这里已经变得陌生。街上零星的点缀着些许的人影,匆匆移动。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也没有人关心她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没了,全没了,你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她哭了,却并不伤心!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浮尘烟雨中”,而她到最后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悲剧里的一段插曲,另一个悲剧的渊源——光与影的交汇,月与玉的串织!

  “爱情引发了责任,还是责任萌生了爱情?”

  或许,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玉光、月影的层层幻灭,都只是一个悲剧的轮回。而悲剧的起点,却是一个谎言,一个当了一辈子回回的汉人的谎言!

  他流浪而来,由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把他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谁也不知道他的谎言,他便成了梁亦清唯一的徒弟,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师傅的溘然长逝,将沉甸甸的责任摆在了他的面前——未完成的“郑和航海玉雕”,一个破败的家,以及三个孤儿寡母,而作为一个男子汉,他不得不果断的扛起家中的重任,然而悲剧也便由此而起。

  从他打碎师傅的那片玉起,他便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冷冷的玉光,散落在师傅的陵墓上,玉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他对于玉已经到了痴迷,几近于疯狂的地步了。

  为了那份责任,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以完成师傅的心愿;为了那份责任,他和璧儿结合到了一起,以扛起家庭的重担;为了那份责任,他和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以求玉器珍品不被销毁;为了那份责任,他放弃了爱情,以守着他那心爱的玉。

  他和璧儿的结合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与其说他爱上了壁儿,还不如说他对玉的执着爱上了那份责任。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这是由责任产生的婚姻,而非由爱情产生的责任。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以悲剧来收场的。

  他真的爱璧儿吗?他和璧儿之间真的有什么真感情吗?如果真是这样,在动乱年间,他就不会留下壁儿一个人孤苦的看守着那个家,而自己只是因为担心玉器被毁,而和玉儿一起去英国;如果真是这样,在和玉儿漂泊途中,就不会由于孤苦,对玉儿动真感情,并有了他们的爱情结晶——新月;如果真是这样,回国后,他就不会出于愧疚才选择留在北京,而一切都只是为了守着他那心爱的玉,为了那份苍白而又无力的责任——那有名而无实的婚姻,而非爱情。

  如果说子奇和璧儿的婚姻是一座坟墓的话,那玉儿就只能算是殉葬品。他和玉儿有了爱情的结晶,却放弃了爱情,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宁可让心爱的人独自到异乡漂泊,而只为了守住他心爱的玉。

  如果说他和璧儿之间是没有爱情的责任的话,那他和玉儿之间就是没有责任的爱情。他伤透了两颗纯真的心,如果不能说是背叛的话,至少是不负责任,而能令他真真正正负责任的,恐怕就只有他的玉了。他对玉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与其说他是玉王,还不如说他是玉魔!

  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谈不上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只是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都成了他的玉的殉葬品!

  冷冷的玉,折射着寒光,折射出一幕幕悲剧,折射出一道道月的阴影!

  “一场场无奈的爱情,究竟是谁埋葬了谁?”

  “你不知道自个儿是个回回吗?回回怎能嫁个‘卡菲尔’!”,“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璧儿的声音并不高,却像一声惊雷。新月感到的是绝望,她的心仿佛突然从空中坠落,她懵了,呆了,傻了,炽烈的爱使她忘记了楚老师是另一族人,他们属于两个不可跨越的世界!

  这便是所谓的穆斯林,而穆斯林的意思就是顺从者,顺从于她的民族,顺从于她的血统!

  韩子奇与璧儿的结合,本身就是对命运的一种顺从,在国外,他曾一度摆脱这种精神的影响,热烈地接纳了玉儿的爱情,然而当他回到祖国,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穆斯林的精神枷锁,又重新控制了他的心灵,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真爱,和无爱的妻子维持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对妻子的责任忍着,对新月的爱忍着,对玉儿的思念忍着……

  玉儿也曾一度冲破精神的枷锁,主动的和自己的姐夫结合。然而回国后,她同样不能摆脱心灵的桎梏,选择了顺从,离开了自己的爱人和女儿,远渡重洋。

  而韩天星,他不乏热烈的爱情,他第一次和母亲摊牌,体现了一种反抗意识,而心理畸形的母亲,却用卑劣的手段,将他们拆散,然而悲剧的是,他最终知道了真相,但是他又能做什么呢?去和母亲吵吗?去和淑彦离婚吗?……但神圣的穆斯林精神使他什么也不能做,只能让一场大雨冲刷内心的苦闷,用一个穆斯林的方式——隐忍和顺从来结束这一切!而同时淑彦也迷惘,“为什么没有爱情,却可以生孩子?”,最终,她还是认命了!

  新月的确具有叛逆精神,她敢爱敢恨,她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来得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的杂质。然而,不幸往往在风平浪静中到来,无情的疾病开始侵蚀她年轻的生命,孱弱的她,又必须面对穆斯林精神的阴影,璧儿的中伤,校方的阻挠,她纵然叛逆,纵然反抗,但神圣的穆斯林精神,却最终让这样一个叛逆者,凄惨的死去。爱情还没达到高潮,就开始落幕。一个花季般的少女香消玉殒,一场隆重而庄严的葬礼在玉碎月落时举行。这是一场爱情的葬礼,埋葬它的是那神圣的穆斯林精神——隐忍和顺从。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玉碎了,梦破了;月落了,心痛了!当一代玉王随着他的玉告别了他的人生,生命和破碎的玉一起消散。

  她狠狠地撕了一把蓬乱的头发,抬头望着夜空,那一轮新月也早已陨落!一切都结束了,只留下她,在孤独的人间,继续她孤独的旅行。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门内有影,而门外无光!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2-02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1-04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01-04

《穆斯林的葬礼》优秀读书笔记06-16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三篇02-01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1-26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12-14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1-31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400字12-14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