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课堂研究》有感

时间:2022-06-28 11:37: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课堂研究》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课堂研究》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1

  《课堂研究》是钟启泉教授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但由于时间有限,也因本书理论性强,有许多新的理论术语一时难于完全理解,所以本人在浏览了全书后,重点对本人比较感兴趣的和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章节进行了研习,主要收获体会如下:

  一、关于课堂和课堂转型

  钟教授提出“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成长”,“成长的主旨终究是更为优质的经验的重建”。我非常认同此观点。因为,课堂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儿童几乎二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课堂这个儿童成长的场域,让它真正成为儿童全面发展和成长的场域。在这里,儿童的身心应得以健康发展,儿童的认知经验应得以更优质的建构和发展,为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的人格得以健全良好发展,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完善。

  同时,课堂也是培育“文化传递力和创造力”的场域,课堂教学是以科学、艺术、技术之类的文化方式作为媒介,生成自身的意义,在儿童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换意义。所以,学校的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

  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应是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转向“知识建构”的教学,即从“教堂”转向“学堂”。真正的“学堂”应是如此:方向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是自我主导的,学生是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的。

  二、关于“学”与“教”

  (一)儿童的“学”

  1.学习是行为的变化;2.学习是意义的建构;3.学习是领悟的生成;4.学习是一种经验的能动再建。

  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使之成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的'创造,情境说和对话说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学习是一种“文化实践的参与”。莱夫主张“情境学习”,因为学习是一种“情境性活动”,是对不断变化的文化实践的理解与参与。

  2.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

  (二)关于“教学沟通”

  在教学中,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教师面前,儿童都是以自己的见解、观点、经验为背景的拥有社会意识的存在,而教师也是作为拥有社会意识的主体参与教学的。

  所谓教学的沟通过程就是拥有不同代码系统的人员之间,以学习素材为媒介进行的及其复杂的沟通过程。教学是以教师的代码系统为媒介,获得积累了文化先人的代码过程。

  在新的教学沟通中,不仅是语言,相互交换眼神与相互之间的肢体接触也被用来交换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儿童赋予自己的行动以意义。教师的教育技术使得儿童感知到身体、触发其身体动作的“临床知识”。

读《课堂研究》有感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于是,师生关系的好坏便至关重要了。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企盼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大家共同期望的师生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然而,有些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时时摆出一付教师的架子”,像卫道士似的吓唬学生,如果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如果教师的职业及其生命价值若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来摆阔,那肯定是“活得很累”、“干得无味”,也是难有成效的。我刚毕业时,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有的同学很调皮,为了减少管理的麻烦,我对他们厉言厉色,表面看来一片平静。但后来,我与一学生谈起时,他说,同学们都很害怕我,所以有事也不跟我说,对老师敬而远之,致使有些事我不能及时了解。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也不利于教学。所有当过学生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内在的感觉和希望:学生出于自己的心理安全、学习生活快乐与个人发展的考虑,追求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埋藏的也很深,它是制约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封建社会里,为师之道,尊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俯首听命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在师生关系方面,由于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再加之“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导致一部分师生关系仍比较紧张,一些学生的人格仍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还很难实现。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会使人们日益意识到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劣根性,也会日益认识到未来的为师之道应该是“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这种认识和观念,必将成为我们构筑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微笑的,学生也应是微笑的。如是“微笑教育”、“快乐教育”将党驻于具有新型师生关系的学校里,师生共同浇灌的“乐教乐学”之花,必盛开于教育的百花园中。刚毕业时,由于自己的思想不够开放,认为只有让学生对自己敬畏就可以了,所以平时在对待学生时,总是威严有加,不舍得给学生一丝笑容,使课堂上气氛沉闷,效果也不理想。

  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愿意尊重自己心目中的优秀生,而不大乐意尊重所谓的差生,似乎优秀生才有尊严与自尊心,应当得到爱护与尊重,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则无尊严与自尊心可言。事实上,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无论考试成绩理想或不理想,无论没过失还是有过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心,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必须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网上不时爆出某地教师怎样惩罚学生,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不说,还使自己臭名远扬,也给社会带给困惑:当今的教育怎么了?教师变成什么样了?这个问题不能不令人沉思!

读《课堂研究》有感3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教”的方式决定“学”的方式。教师的导航、定向作用与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养成息息相关。

  实验东校市级课题《良好学习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开展渐入佳境,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理论的引领,需要学习同行的特色经验,读书可以能使我们获得理性知识,使我们少走弯路。《自主与引导》的每一个作者和我们一样都是一线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有心人,记载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他们是个思考者,记述了一次次的感受感悟;他们又是改革者,用真诚点燃师生的智慧之花。

  《自主与引导》作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的重要品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的社会正逐步向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转变,只有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基础教育就是培养这一能力的基石。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我们的市级课题开展以来,现今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方式的环境下还暴露出诸多疑问,需要寻求突破口。比如,课堂中学生自主了,教师的作用在哪里?这里想起来汪小慧老师执教的《什么是自主学习》一课中给学生的辩论题,【组织辨一辨】:(1)自主学习是指自己独立学习,不需要老师的任何指导。(2)自主学习可以随心所欲的学习,不受任何限制。老师们如果来解读辨析一下本题,相信可以得到下面的答案: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它是有序、有法、有规的动态学习;教师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设计师、引路人。因此,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周密组织和合理引导,这样才能保证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度。

  《自主与引导》本书正是突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激励,引导的内容包含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看第二章内容:自主学习方式的引导策略有:1.合作引导策略;2.对话引导策略;3.讨论引导策略;4.探究引导策略;5.参与引导策略;6.体验引导策略。可以看出,每个引导策略都来自与课堂实践的需要,课堂是研究的主阵地。课例研究是绣湖中学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东校的学科渗透子课题也把课例作为载体,经过2年多的实践表明,以课例为媒介,专家、同伴、教师本人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找到了共同发展的结合体。本学期,我校将继续课例研究,并细化以下环节:“课前骨干教师、主课题成员课前指导——上课——评课研讨——再次实践——反思提炼。”搭建网络研究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再细读老师们的一份份案例,感觉到教学案例虽平凡却渗透着科学理念,教育故事虽朴素却蕴含着教育真理,老师们引领潮流抓住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潜心探索,又脚踏实地用心去研究,《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一书展现了一个完整真实的研究过程,读的过程中,虽然有时也感觉到某些内容的稚气,但绣湖中学的老师们从“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这一对教学中的矛盾入手来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背景下的引导策略,其探究很有价值,读了本书也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