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透视课堂有感

时间:2021-04-02 11:13: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透视课堂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透视课堂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透视课堂有感

读透视课堂有感1

  最近,看了《透视课堂》一书,在译者陶志琼先生写的序中,对课堂的描述和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东方有课堂,西方有课堂,此见同,此识同:皆以展示和开启智慧为首要使命。东方有教师,西方有教师,此心同,此理同:皆主要在课堂里以完成展示和开启智慧之使命为使命。

  一说到课堂,既可能让人想起凝神屏气的紧张,也可能使人想起乱哄哄的吵闹,还可令人想起豁然醒悟的欣喜。课堂,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课堂,一个充满了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一些人一心向往而另一些人又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课堂,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地方;课堂,一个既可远观欣赏又可近观理解,但就是“不可亵玩”的地方。

  课堂既可以说是“周围受敌,四面楚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可以说是“八面玲珑,援助多多”(各种压力变成支持力量)。压力和助力无非是在表明: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活活起来,让不灵灵起来的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课堂里有苦恼、无奈,有希望与绝望,有奋进和退缩,有欢欣与惆怅。总之,课堂,乃人之生命精华展现的小舞台。

读透视课堂有感2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课题,但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问及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流利地回答: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但广大教师恰恰对备课、上课和评课这些日常的工作感到茫然,在课堂实践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老教材能体现新理念吗?如何体现开放?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怎样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如何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黑板还要不要?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怎么办?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说明“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和“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仍然是他们最为关心而又把握不定的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就难免看到一些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违背的做法。

  本书作者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陈述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怎样上好课,怎样备好课。而下篇则以一个个案例为主,从案例中分析,透视,反思,从一个个课堂片段中理解新课程,新数学,针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解决的。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以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旁观者的身份去感悟课堂,从许多的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的具体的事件,有些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亮点,也有些是令人惋惜的课堂败笔,但他们都是来自于外我们对课堂的潜心探索和事件,都曾是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有过里程碑意义。通过这些案例,本书的作者用心感悟,他的体会与思考,都有着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本书的所有案例都来自第一线,来自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每一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所做工作的数量和业绩相差就比较悬殊。这就要看一个人做事是否有恒心和勤奋的程度。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勤看、勤听、勤记、勤问,就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读透视课堂有感3

  今年开学初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好书《透视课堂》(第十版),据说这是一本在美国深受欢迎的有关课堂教学的畅销书,多次修订再版,到现在已出第十版,一直盛销不衰,被数以百万计的老师奉为进行课堂教学的经典参考读物。所以我们校长为了让我们也从中受益,也让我们人手一本细细去研读,说句实话,拿到此书,好多老师可能会与我有同感,觉得这本书学术理论很强,有些枯燥乏味不好理解,所以阅读兴趣不太浓,但如果你沉下心来仔细的去斟酌、思考,会发现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是我们教师工作者的引路人,正向读者李玲玲所说的一样“《透视课堂》今天开始,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正是因为我的思考,我成长了。现将自己一点粗浅的想法与大家共享。

  本书的写法是就事论理,以理服人。

  《透视课堂》全书十四章,从课堂教学到教学实践,从学生管理到教师成长,都是先写生动的事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有名有姓的写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从有头有尾的事例中,摆事实讲道理,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有理有据,使人感到“理想的课堂是以理服人,以志激人,以情动人的。”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激活了理论,提高了能力。

  第十章“教师的主动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把认知目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并指出知识层次的`问题是低认知水平的;强调对所学材料的记忆;领会和应用问题是中间层次的,强调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是高层次的,强调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对所学材料进行价值判断。这六级认知水平,对学生的要求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由此可见,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把高层次的问题和低层次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结合起来,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水平的最佳教学方法。

  教学是为了理解、欣赏和应用知识。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其会发现都有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情,并关注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调节应用技能。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第九章“真实活动”一节中列举了幼儿园到三年级以至到十二年级的“真实活动”内容。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提出了“为建造一个花园或其他建筑物制订一个详细计划书”;“阅读”提出了“阅读各派小说,讨论并写下读后感;学习运用以内容为主的阅读和学习技巧”。再比如七到十二年级的“科学”“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家庭出现的工程问题(家电维修),设计科技贸易和展览方案”;“写作”提出“创作短篇故事,写学期论文和其他研究报告”等等。可见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运用是十分广泛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促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考试”问题的讨论。

  书中第九章在论证了“为理解、欣赏和应用而教授有价值的内容”的同时,对“孤注一掷”的考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为“孤注一掷”的考试政策与许多教育目标的精神是相悖逆的。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一般都限于机械背诵支离破碎的知识或不连贯的技能。其弊端一是窄化了课程,一方面教师缩减其他科目的教学,集中精力攻克考试科目;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考试内容的章节上,而忽略不考试的章节内容。二是师生都单纯为准备考试而不能上丰富多彩的课而弄得枯燥乏味,等等。

  书中对此仅仅提出问题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可见“考试”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在课堂作业中提到了注重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和实践性,当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代替“考试”这一手段来鉴定学生学习成绩、升学和选拔人才。问题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按需施教,科学发展。

  书中可学的东西很多。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结合我们的实际要灵活运用。正如译者陶志琼所讲,“东方有课堂,西方有课堂,此见同,此识同;皆以展示和开启智慧为首要使命。东方有教师,西方有教师,此心同,此理同;皆主要在课堂里完成和开启智慧之使命为使命。”——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人生起步之地,期盼之地;课堂是群星璀璨、群情振奋、群雄争霸、群策群力、群芳争艳之地;课堂是一个人生修养、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的文化场、对话场、关系场、修养场;课堂里有苦恼、无奈、希望与绝望,有奋进和退缩,有欢欣与惆怅;课堂乃人之生命精华展现的舞台;让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这一神圣之地,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求真、尽善、尽美、求圣、求健的整全心灵,教书育人,育人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读透视课堂有感】相关文章: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自立》有感04-16

读牺牲有感04-15

读《逃逃》有感03-30

读养花有感【热门】04-19

【精】读养花有感04-19

读黄继光有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