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2-06-23 19:09: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汇编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我曾经觉得,历史就是一些残壁断瓦,古庙荒冢以及那些发黄的书本,简直无聊透顶。当我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才发现,历史原来这么精彩啊!

  当年明月的笔法幽默,时不时蹦出一句搞笑的话语,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明朝那些事儿》里,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文武奇才王守仁,一代名相张居正——轮番登场,向我们展现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明朝历史。

  最让我佩服的是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他竟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虽然他是在汤和、李善长、徐达等兄弟们的帮助下才能统一中国,但是他的军事直觉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好像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朱元璋耳边提出他们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去选择,但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在于:朱元璋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朱元璋将失去一切。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建议中,他结合形式,冷静分析,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一战是关键一战。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听上去,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而朱元璋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而且朱元璋反复强调,不可随便杀人。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决策非常英明。他的军事才能真让我惊叹!

  《明朝那些事儿》真精彩,让人读了还想读!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不但是明朝有名的栋梁大臣,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

  于谦小时候,出身清苦,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在明朝皇帝朱祁镇做了俘虏后,他和群臣极力保卫国家,免招外族的欺凌。是北京保卫战的主要指挥着。当时的情景紧迫,在他的主张下下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粉粹了北方少数民族以皇帝为人知而要挟国家的阴谋,但是这也为他八年后被人陷害的证据。

  于谦的可贵品质,体现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在富贵时,虽然大权在握,但仍然能,一身清廉。在最后入狱后,也是不卑不吭,凛然正气。抄家是,于谦家里一贫如洗,最真贵的是皇上赠于的蟒袍和宝剑。这让抄家的大臣也佩服不已。

  对于于谦的评价,明朝的后来黄帝,给与了极高的赞美,又是封号,又是对其后代的抚恤。人们不会忘记,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所以,中国的文化魅力,每首诗文的后面都用各种各样的故事。而这首诗,了解其经历后更是让人升起敬仰之心。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4

  明朝那些事儿!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讲的是明朝的那些伟人,他们是怎样保守江山的,攻取江山的。

  这篇故事开始讲了明朝的农民朱重八经过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千难万险,最后当成了人们心中的皇帝,社稷江山的皇帝。他用他的智慧击倒了敌人陈友谅,击退了北原的王保保……成为了统治明朝的朱元璋。当他年晚之际,已经疲惫不堪,因为他的前半生生中都在战场上度过,他不想后半生也在战场上度过,于是他把这个重大的任务托付给了孙子朱允坟,还杀掉了当朝的所有功臣,以免他们起了贼心想造反。不久,朱元璋就含笑九泉了。朱棣不服,他是朱元璋的大儿子,皇位本应让他当,再加上他从小于许多将军跟随打仗,经验丰富,我凭什么白白的让给那个侄子朱允炆!于是他用他聪慧的头脑和有效的策略与盛庸等人打起了战,最终还是屈服于朱棣。

  读了这这本图书,我感触非常的深。觉得自己也好比那个朱允炆。我在读书时就是没有一颗竞争的心,总是不给自己机会。老师让我当学习委员,我不当。老师让我当升旗手,我不当。则朱允炆则对任何的事请掉以轻心,觉得此战术了也罢,不输也罢,都没有干系,我有那么大的兵权,那么多的士兵。这最终导致他输给了朱棣。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奋发图强。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xx年到16xx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队伍,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 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

  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历史已是历史,不会再回来,不会再改变,留下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总结:

  1、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2、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4、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5、相信自己的直觉。

  6、一步失算,全盘皆输。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6

  这是一本历史书,也可以算一本励志书,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之前的日记里已经多次提到这本书了,所以这里偏重系统总结地写一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首先是历史,这本书讲述的是明朝两百年间的历史,从朱元璋造反讲到崇祯皇帝上吊,其中分为很多角度,围绕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从他们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和明朝的故事,多角度地,立体地,全面地剖析了明王朝的兴衰和背后的因果关系。

  然后是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史记》有誉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就是它集史料和文学的作用于一身。这本书也是一样,至少我认为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它的语言是生动有趣的,是幽默通俗的,也是感人肺腑真情实意的,它可以让你笑出声也可以让你默默感伤,它的故事能让你一直读几个小时而不厌倦,想要继续读下去。自认为这便是文学价值了。

  除此之外还有正确的观念,书中写了无数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崇高可敬的,他们为了社稷和大道可以忍辱负重数十载,可以单枪匹马守边疆,他们都有私欲,却放弃了私欲,这便是高尚。

  他们为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活,这是多正确的人生观,他们追求的是正义和平等,为了理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这是多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若是有理想,便有明确的方向和无穷的力量。

  你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就去吧,人生是第一次,生活是第一次,什么都是第一次,什么便都是崭新的,有无限的可能和奇迹,要相信年轻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名叫朱重八的贫困牧童成长成了一位功名显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户穷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给地主干活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后来,因为闹饥荒,元政府下发了少得可怜的救济金,但这些微薄的救济金也被元政府里的官员们给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饿死了,就剩下了他。

  朱元璋只好当了和尚。但是心中对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来,参加了对抗元的起义军。在军队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的占领了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成了他的大本营。他与老奸巨滑的陈友谅开战,并最终在朱元璋最不擅长的水上打败了陈友谅。接着又击破了顽强的张士诚。朱元璋完全可以与元朝对立了,但他却低调应对,直打得元朝节节败退。建国后,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厌恶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贪污者必斩。

  仅仅一个多月,全国竟斩了数十万人。虽然里面大部分罪证确凿,但也有不少是被诬陷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是一个“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人。读了这本书,它令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格式。全书使用白话,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语言平实,叙事生动,让我不知不觉地一口气就看完了它。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至于,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任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想要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

  从跟随当年那个给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义的小兵,到跟随道衍的小和尚,从见识于谦力挽狂澜的小吏,到独在异乡为身是客的朱祁镇的侍从,从陪同王守仁前往龙镇驿站的家仆,到连中三元张居正的书童,从汤显祖的粉丝,到带走袁崇焕人头的刀斧手,最后看着崇祯上吊的小百姓......

  整个过程三百多年,说长不说短不短。对于时间,我们无法给与最公正的评论。很久以前我收藏过一句话:世人都以为时间就象一条平静流逝的大河,永远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见过时间的真面目,其实他们都错了,时间就像是在狂风暴雨中的大海,或许,你想知道我会是谁?来吧,跟我来吧,我会告诉你一个故事,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这或许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而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这段历史中,我只留下了2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于谦,一个是崇祯。 一个是力挽狂澜,两袖清风的臣子,一个是最为勤劳却最为悲剧的帝王。然而历史终将把他们带到同一个地方,那个是个伟大的地方,那个地方,只配站立伟大的人。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到那首诗,读到那首诗的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我自己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9

  去年冬天,我在家里发现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儿》的书,便兴致勃勃地读起来。没想到,这本书的作者仅以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读到妈妈叫我吃饭还舍不得放下。

  这是一套有六册之多的书,它向我们详细的讲述了从元末到清初之间的事,也就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的事,作者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作了展示。作者以制表工人的耐心、导弹科学家的严谨、诗人的.情怀和演员的幽默讲述了3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笔下的历史不但严谨真实,而且又不乏幽默,可以作为茶余饭后学习历史的最佳读物。

  本套书第一册《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赞扬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当时文官武将的超强军事才华,他们一次又一次机智勇敢地杀敌和他们超强的忍耐与明智的判断力也让我敬佩万分。每当讲到一位将领在痛苦的抉择中沉思时,我便加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见解,给这位将领出主意,可见我是早已身临其境。

  这本书教会我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真理有时候只站在少数人那边,不要因为看了别人的主意后改变自己的观点,我很想和《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聊一聊,因为他写的这部书我真的很喜欢。我还想响应读者们在网上的号召,把这本书顶入中小学课堂。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

  放假第一天,在家实在闲着无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儿》。这也许就是他读史读出得感慨,却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那句“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看透了一切的豁达,既不盲目的乐观,也不放弃的悲观,带着知道结局的心情去努力让过程更有意义一些,这不正是我所要寻找的“活着的意义”么。

  年少时总是着急,急着出人头地,急着自己的未来怎么还没来,万一不来了怎么办。越长大越觉得人生的悲哀,经过了这么多年,自己依旧如此渺小,依旧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何时才能变成闪光的金子呢?还是这一辈子就如此了,命运早已注定了?果真如此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曾经是那么的焦急,那么的急不可耐,于是一事无成,于是更加着急,甚至悲观。历史用嘲讽的眼神望着我这个曾经痴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让你活蹦几年,你就开始做梦!连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梦做的多了总要醒的,醒了才发现,原来我们最终都是要“做了粪土”的,何必那么纠结。

  也许很多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我这顽冥不化的脑袋始终在纠结,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总想着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总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下一份不朽功业,总觉得自己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应该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顾,还很轻蔑的说“没意义”,于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完全置之不顾,甚至不解周围人的指责,还很理直气壮的说:“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你要能说出它的意义我就做!”现在想来实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义,因为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活着。开头和结局早已注定,所有人都是一样,无论你是贵为天子还是捡破烂的,无一例外,“先化作粪,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经有多辉煌结局都会很悲惨,甚至越辉煌结局越悲惨,因为爬的高所以摔的惨。我们的起点与终点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中间的过程就在这两点之间起起落落,把所有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有趣的函数,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变量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起点与终点的函数值也都是一样的,于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个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应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做好该做的事,做一个平凡的人,过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简单的幸福,勿动贪念。这也并不是消极,如果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好所有该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从中也定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

  人生无常,事事无休,兴衰交替,聪明的人一定能从中获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自己都要充满希望的活着,去寻找快乐。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1

  前几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洪武大帝,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史书中比较特别的一本,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奇特的靖难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欲罢不能。读了之后我们知道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大明。后来的朱允炆又太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触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首先,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实在太不寻常了,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史书很不一样。私以为记载王朝兴衰更迭的丹青史册必定是严谨、冷峻而高贵的,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严肃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感。对于这套书的功过我先不做评判,不过如果一本书能够引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进而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优点,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那么,我就从我个人出发,谈一谈我对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觉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装首辅、恋母清官。现在看来根本完全错乱的制度居然能维持276年之久,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顽强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这远比我在任何法制节目中的感触深的多。明代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厚黑学百科全书。什么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体系可以作教化和预防之用,若想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并被严格执行的法律体系必不可少。人总会多多少少存在些弱点,有些弱点甚至不为本人所察觉,却总是在身临其境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恶,只是利益太过诱人。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剥皮实草的极刑尚不足以吓退贪心的官,足以见明朝贪腐之积重难返,依靠道德维系的社会之松散虚伪。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乾隆皇帝和华盛顿总统于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总觉得他是一个离我们甚远的古人,而后者却感觉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后世。的确如此,从明清开始,我们自以为傲并让我们立于世界之巅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落后于这个世界太远。而当一种制度达到极盛之时,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要么失去革新的能力,开始僵化;要么因过度活跃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个繁盛已久的庞大帝国,即便是苟延残喘,也是万难从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辉煌,正是阻碍它变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难理解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的激进,悠远而闲适的古老中国,同时带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顽固的沉疴,但在旧制度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转型时,这一切却又成为了太沉重的负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之人诚不欺我。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3

  要说卷壹的主角,那就是朱元璋了:他生于穷苦家庭,父母兄弟都先后因旱灾而引发的饥荒饿死,可那些原本可以保住他们性命的救济粮却被贪腐官员所占,米商也变成了奸商,这使朱元璋恨透了贪腐官员和商人,也是他后来颁布一些耸人听闻规定的原因。总结朱元璋的一生来说,他是一个大公无私、善用人才、为了后代不惜屠杀功臣的人;从刚开始的皇觉寺中孤灯一盏,濠州城中奋发图强,鄱阳湖上火光冲天!茫茫大漠剑舞黄沙!开创帝国,光耀后代!在朱元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冲天的豪气,也看到了一个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毫无疑问,他的大公无私以及那惊人的判断力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人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再来说说朱允文,他是一个皇孙,后来当了皇帝,可他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直到他死去。给朱允文一个评价吧: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善良的有些傻的人,一个不会知人善用的人,一个判断力极低的人。人是要温柔善良些,这没错,但,不要忘了,有些东西过了头,就会坏大事,就像朱允文,放虎归山,终毁大事。

  最后来说说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他出生在战火中,从小就与战争为伍,并近乎狂热的爱上了这种残酷的美感,,最终还用战争坐上了皇位。我们可以说他残暴不仁、冷酷至极,但我们也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明君,一位英明非常的君主。结合他登上皇位后的种种,你会发现,他拥有长远的遇见,会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即使漏了哪一点,他的黑衣宰相也会及时的给予他提示,使他最终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也给朱棣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吧:他是一个无赖,是一个双面人(对于敌人,他残暴,对于百姓,他爱民如子),但他的好学、不耻下问(虽然只存于战争方面)、做事不拖泥带水,还有他顽强的品格,这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元末明初,一个战火不断的年代,不过由朱元璋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古人所说的“三岁看长,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在童年就立下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长大后一步步实现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4

  带着对明朝历史的好奇,翻开了这部本书。七本书,七段故事,凝聚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书一页页向我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犹记得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我的心疼,和讽刺。犹记得读杨涟赴死的时疼哭,被东林党人最后的骨气震撼到。犹记得对于明朝最后皇帝的气愤与无奈。犹记得对于明英宗–朱祁钰与他皇后爱情的感动。

  当时明月真的很厉害,他用他那幽默的笔风,从客观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带着我去品明朝。我特别喜欢她那幽默的笔风,犀利的笔格。她的文笔总能让我意犹未尽。

  一个王朝的兴起,在于前一个王朝的腐败,一个王朝的灭亡,在于这个王朝的无能。每一个王朝都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打打杀杀,从大人物被打倒,到小人物赶上去。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诞生,这像是在轮回,但其实是在进步。这样的轮回,这样的想法让我感叹。

  这部书让我懂了很多道理,如当读到“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这句话的感叹,当读到“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惊叹很感谢当时明月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让我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5

  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不是,绝对不是。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和小人物的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当时政治制度,人伦制度的演义,文章以通俗的小说写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公认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如果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他历史书一样古板,严肃,那你就错了,《明朝那些事儿》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没错,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笑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没错,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还在后头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细腻要还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的话,你就去看吧。

  历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从未发觉而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相关文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6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6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2-17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2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7-05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6-2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热门】03-23

【荐】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3-23

【热门】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3-2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热】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