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时间:2022-06-20 19:33: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

  读完了,读的过程不断会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看到熏子面临难题时也会停下来想想如果换成自己会怎么做。熏子的确是了不起的母亲,对女儿深切的爱,她把照料女儿时的艰难逐渐看作是另一种幸福,即使在其他人看来疯狂的行为,她也义无反顾为了女儿去做。瑞穗也的确感受到了母亲,以及身边一些人的爱,她活在浓浓的爱与玫瑰香气之中。熏子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够忍受他人的非议,坚持内心想要为对女儿付出努力的心意,无怨言地照料没有意识的女儿三年,更在于她内心深处不是单单坚信女儿还活着,而是理智地认为女儿总有一天会离去,在离别到来之前,她对女儿倾注了所有的爱,当离别到来的时候,她出奇的冷静,接受了这场告别,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故事应该也会引发不少对于器官移植法的思考,文中讲到人熏子假扮新章那段,她发表的看法,应该也会触动很多读故事的人,不同的法律规定,也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选择和结果。 结尾处的描写让人感觉很温暖,作者也应该是想表达瑞穗的心脏在另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体里跳动,也是一种活着,一种延续。似乎可以看到小男孩光明的未来,作者可能也想借此故事鼓励器官捐献吧。愿每个孩子都活在爱与玫瑰香气之中。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2

  怎么定义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心脏不再跳动,还是大脑意识的丧失?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话题的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死亡?

  熏子作为母亲,爱女心切,起初我也觉得她是为了满足自己希望女儿还活着的美好愿望,所以不惜一切(依靠已经失去感情基础的丈夫提供的帮助,不再追求新的感情生活)让女儿依靠科技手段呈现一系列正常的生命体征。

  让我震惊的有两个地方,一熏子假扮成新章老师去参加器官移植的捐款活动,跟人探讨日本现行的儿童器官移植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那时熏子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有动摇过自己守护女儿的决心么?)当我看到二的选择,我便知道了熏子没有动摇,而是十分坚定的:二便是当周边的人都觉得女儿瑞穗已经死了,她持刀质问大家,如果现在自己把刀插进女儿的胸口,那她算犯罪么?如果女儿已经死了,那她就不算犯罪,而如果女儿没死,她就是犯罪,那她也甘愿欣然承担一切。是深深的母爱吧,支撑着熏子几年下来对女儿的细心呵护。熏子说,换成是儿子如此,她也会这样做的。当然,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

  最后,瑞穗来跟熏子告别了。熏子决定捐出瑞穗的器官,开始走判定脑死的流程。瑞穗很开心吧,她的心脏换了一个主人,继续跳动着。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活着的方式。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3

  我们无法定义是脑死或是心脏停止跳动才是真正的死亡时间,这本来就是一个讲不清的话题。就像熏子在朋友们在都不理解她一直照顾已经毫无意识的瑞穗的时候,她报警请来了警察问他们,如果这时候拿一把刀插进瑞穗胸口会不会被判故意杀人罪。警察很难说瑞穗是不是已经死亡,因为她的心脏可以跳动,而大脑却是接近死亡状态。

  而熏子在第一次被医生建议是否履行同意瑞穗捐赠器官的时候,因为感受到瑞穗的身体活动而果断拒绝了捐赠之后,心里也是特别的纠结难受。她冒充了她看不惯的老师新章房子,去参加了周末一个等待心脏移植的孩子的募捐活动。最后那个孩子等不到募全款出国移植,病情恶化远离爸爸妈妈而去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没有怪罪那些不愿意将自己孩子器官捐献的父母,因为将心比心,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等待捐赠,但不期待任何一个孩子的逝去,这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过的事情,他们可以理解。

  结尾那个出现在开头的酱油小男孩,幸运地接受了他心中那个很美的睡着的小女孩的心脏,这是东野大叔给我们一个最美好的结尾吧~

  对了,那个很高级的通过脊髓传输刺激四肢运动的高科技,如果真的可以研发出来,会很棒诶,能够造福许许多多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回到一个正常的不需要别人照顾,自主生活的状态!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4

  我在浏览器里输入:怎么才算活着?答案很多,大致包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享受那个过程,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让别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要亲眼看看世界不同的风景……那么,瑞穗发生意外后的时间算不算活着?

  我简单的画了一下故事链,意外发生时面临选择:脑死判定,做,还是不做?做了,捐献器官,或不捐献,家人留下短期的痛不欲生和永久的伤痛,还有没有照顾好孩子的自责。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儿子还需要照顾。不做,花费大量精力维持和照顾,自是甘愿,可能会消除自责和难过,周围人即使觉得瑞穗已死也要问候看望,在母亲面前假装。那当事人算是人?尸体?还是工具?算活着吗?

  结局是,母亲因为不知道是事实还是幻觉的场景终于释怀了女儿的不幸,同意做脑死判定并捐献器官,注意,此时女儿的情况与事故初发生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后两次判定均为脑死,器官帮助了四个孩子,女儿火化。那么回顾始末,这些折腾的意义是什么?收获呢?当事人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无法苟同。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5

  全书很平,只是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来了两三个高潮和线索链的闭合,这才没让整本书崩塌了。整本书的立意和《秘密》很像,用一种看似神话却又不给明确科学解释的现象,来表达一种爱,父母的,家庭的,同时又讽刺一下社会,东野圭吾的一贯尿性,但是和《白夜行》《秘密》这些代表作的一波三折相比,就有点逊色一些了。

  其实,在看书的前半部分时,对于熏子的态度,只是觉得她有点偏执和讨厌,总是很难和爱挂钩,读完了才知道这是爱。且不说这种行文方式是不是对比升华,但是着实有点突兀感,个人感觉书的开头应该做一些瑞蕙生前的描写,把熏子的爱刻画深刻一些。

  最后说下“脑死”这个医学概念,真的很抢镜在整本书中,甚至一度让我游离出爱这个主题,专注于脑死这个社会化的科学问题上,所以说这一点上,感觉东野大叔有点用力过猛了。不过,还是受益匪浅,了解到脑死还有这么多的问题。

  现在看东野的书,总是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像是身边或是自己的事情,字里行间是一种生活气息。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6

  死亡到底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瞬间?对于脑死患者来着,他们真正的死亡时间要怎么定义?是被判定脑死的时刻,还是没有心跳的时刻?这本书被称为是继解忧杂货店之后东野圭吾的又一力作,虽说两本书都蕴含着人生哲理,但相比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少了一丝温情,更多的是残忍。

  在读了这本书的一大半的时候,我和书中的人一样,以为薰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愿面对事实,我也以为她对瑞穗的摆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

  然而看到后面才明白真相。原来薰子一个人过的是这么的绝望。在别人看来,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别人以为她照顾的不过是一具尸体。然而在一位妈妈的眼里,那是她的女儿,在她心里瑞穗一直活着,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女儿。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真的屏蔽现实,薰子还和自己的心魔作斗争。薰子居然现在自己对立的地位,强迫自己做正确的思考。薰子居然想到日本的医生也应该果断的下达脑死判决,而不是犹豫不决,因为这会让很多的父母无法放弃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还有希望。

  我想薰子的内心一定挣扎过无数次,也在同绝望做过无数次的斗争吧。书里最感动的一句话是“即使世界陷入疯狂也有我非守护不可的东西”,也只有自己的女儿才能让她如此守护吧。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7

  没有推理,没有悬疑,没有案件,没有恶意,这一次,东野只是讲述了一段关于爱的故事。即使这个世界馅入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物。也许有人会说熏子太疯狂了,可是我却只想陪她落泪,给她拥抱,对她说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正如很多书友说的,这是一本当了妈妈以后才能看懂的书…因为是妈妈,便拥有了最柔软也最刚强的心。熏子照顾已经脑死亡的女儿瑞穗的这三年,是在等待奇迹出现的三年,也是在与女儿缓慢告别的三年,听着她安静的呼吸,看着她红润的脸颊,为她绑漂亮的麻花辫,告诉她今天下雪了,很美…只要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小小的喜悦与快乐就好,不奢望太多,只要和今天相同的明天能够来临,就感到满足。我很喜欢最后的告别,瑞穗在熏子的梦里说“妈妈谢谢你,我很幸福,我真的很幸福”,我愿意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离开,更愿意相信她是带着幸福的玫瑰香气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在这本书里,东野想探讨的是死亡,怎样才是真正的死亡呢,是意识的消失,是心跳的停止,或者是被彻底遗忘的时刻吧…其实,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无论如何,要在还能爱的时候用力爱,在能守护的时候拼命守护,然后才能更勇敢的告别。看这本书的过程,哭了无数次,心痛了无数次,却也神奇的`被温暖被治愈着,很谢谢东野大叔,这一次读到的是满满的爱意。因为,被人守护着,是幸福,有人可守护,是幸运…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8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和母亲)人鱼之家讲述了一个母亲的母爱,对自己最爱的孩子突然离世的不接受,将孩子接回家照顾,并利用科技让孩子“活过来”。在很多人眼里,母亲的爱是病态的。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当身边的人突然离开,有谁真的能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呢?最后的结果是瑞穗向母亲道别,她感谢母亲几年来的付出,感谢母亲的爱。虽然“告别”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是真是假,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瑞穗几年来她的灵魂一直陪着家里人。虽然东野圭吾在这本书里,母爱确实略显偏执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放眼世界,哪个父母亲能够接受白发送黑发的事实呢?如果可以,他们也宁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未曾离开过自己。

  在这本书中东野圭吾提到了器官捐献,其实,面对器官捐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特别是经历过病痛的人,更懂得生的渴望。

  这本书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诠释了生命。有人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9

  在2月最后一天下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看完了这本书。一直觉得东野圭吾笔下的人心不可直视,无论是在《白夜行》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里,甚至是《时生》,都有那种,为了某个目标疯狂追逐不择手段的人。他常常用很平淡,很冷静,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笔触不动声色地讲述。当所有人都觉得你疯了,你还会不会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并且甘之如饴?这听起来有一种唐吉诃德式悲壮又浪漫的英雄主义。然而生活的真相往往更加看不清楚,不再只是讲故事,东野圭吾在这个故事里谈到了一个很难抉择的命题。当命运摆在你眼前的两条路都通向难以捉摸的黑暗时,怎么走看起来似乎都是徒劳。

  但这次的东野并没有残忍地将一切逼入绝境,他也许只是单纯地希望读者能勇敢地面对并且思考这个艰难的命题。当疯狂变成让人眼眶一热的爱与执着,连生死的沉重也开始变得温情。爱与死,善与生,给予与占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自我满足。也许风狂雨骤处,也有波恬浪静的风光。即使这个世界陷入疯狂,也用有我们想要守护的东西,因为玫瑰的香气,来自那跳动的心脏的主人。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0

  世界上的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事之间似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瑞穗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心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在跳动。

  一开始我也误会了惠子,就像她周围的其他人一般,我也觉得惠子很疯狂,有点神经,她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为了维护自己逃避现实的玻璃心。

  即使惠子出事后,惠子也拒绝医院的一切安排和脑死检查,她不是怯弱,而是坚信自己,坚信女儿的存在。可能是因为身为一个母亲与子女间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联系彼此,她知道瑞穗还活着。为了瑞穗,她花费高昂的医药费冒险寻求尚不成熟医疗帮助,她细心学习病患的日常护理,研究医学相关知识,在别人看来很难很辛苦的事,她却觉得很幸福很值得。

  不得不说她是一个特别的女人。她知道总有一天瑞穗会离开,所以每年一月例行帮瑞穗拍好看的遗照。她从来没有疯,她也不自私,只是无人理解。当遇到千万人阻挡,她会拼了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

  回想起来,惠子付出了太多,忍受了太多委屈。从来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如果我是惠子我可能早早就放弃或者崩溃了。

  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需要守护的东西。——惠子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

  很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熏子的价值观念,其实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实力让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状态,凭什么就不对了。没有进行脑死亡判定凭什么就说人家是尸体了?虽然熏子一度疯狂,可是后来也做出了改变不是吗

  看完最后一章节,才感叹怎么会有人把一个生命的离开写得这么美好,用三年多的时间让家人接受了自己的离世,遇到那个喜欢自己的小男生的时候决定为他献出心脏。她爸爸也说不接受脑死的判定,只接受传统的——也就是心脏死为死亡时间,这样一来就是那个喜欢自己女儿的人代替女儿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种美好了吧。

  最值得还有当下日本对器官移植和脑死认同问题,虽然看书时读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过来,说“谁说我已经死了?”但是这样一来势必看过这本书的很多人会对脑死患者抱有更多无谓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为了价值观的传播也不可能让瑞穗醒过来,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瑞穗向妈妈告别(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心脏给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卖了或者拆了,对熏子的桎梏也没了。

  补充一点:在剧情高潮期若叶向熏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评,圆满。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2

  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张爱玲

  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学上的死亡,第三次乃是你这个人在整个宇宙中的消亡。

  不知为什么,看完整本书之后想到一个词“醉生梦死”。熏子身为一个母亲,费尽全力营造了一个或真或假的世界,且不说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在这个世界里,最起码能使她自己得到满足。但当有人要打破这个世界时,自然是会去极力反抗的,更乃至是以命相博,也要证明这一切给其他人看,可细细想想,这个世界最后的模样,熏子的初衷已变,剩下的不过是执拗与偏执罢了。

  至于熏子的观点,是十分可敬乃至于伟大的,我非常的钦佩可却不敢赞同,若是瑞穗真能选择,想必也是不愿被当作提线木偶一般处处受制,而是更希望能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吧,毕竟她那么的善良。且不管怎么说,风吹草虽说自己没有认真地老去,但最起码公主是可以认真的活着的,更何况说不定能救活的许是几位公主。但道德的制高点无人敢站,这只是别人善意的施舍,哪里还敢要求或是期待…

  人,本身就是情感动物,面对事情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只愿大家平安喜乐,身体健康。

  像我这样为爱痴狂

  到底你会怎么想?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3

  其实这部小说也没有那么好,几乎不能算是东野圭吾的风格。没有诡计,没有谋杀,甚至算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欺骗。反而是一篇小清新,单纯的只有爱。

  小孩子的爱,青年人的爱,成年人的爱,老年人的爱;好奇之爱,骨肉之爱,背叛之爱,忏悔之爱;轮回有爱,陪伴有爱,沉默有爱,幡悟有爱。

  芸芸众卿,皆为爱往,匆匆一世,皆由爱生。

  打动我的,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固执地守候。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也要面临那样艰难的抉择,如何取舍?是相信放手让她快获自由,还是紧抓不放舍不得此生相守?

  当所有人劝你缘分已尽时,你是否还固执地相信孩子并未离开?

  当大家觉着你无理取闹时,你是否还固执地保护无法替你辩解的孩子?

  当最亲的人都要你放弃时,你是否还固执地坚持,不惜以死相逼?

  当读到那天晚上,孩子站到母亲身边时,一度以为真情动地,苍天开眼。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没有之一。

  尽管这部小说情节庞杂,人物众多,但主线故事相对简单,所以于事无补反显得累赘。最后结尾匆匆,首尾呼应是好,可接的颇生硬,有些造作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4

  该怎么说呢,一个母亲拼尽全力不顾别人的目光去用高科技维持着一个别人都认为已经死去的女儿的命,用钱去买命。我也以为她可能疯了,不能从女儿死去的事实里缓过来,可是后来发现,这绝不只是对她自己心里的慰藉,而是真正的相信她的孩子还活着,然后想尽一个母亲最大的责任去让她的女儿存在这世界上,哪怕她的孩子几乎永远没有苏醒的机会。

  熏子真的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连孩子的父亲都不能像她这样爱。我在这个母亲身上看到了坚韧不屈。她偏执但是又显出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柔,她疯狂但是却又显示出惊人的理智和清醒。她的丈夫其实也尽到了该有的责任,同意支持她妻子的决定。

  ? 作为一个遭受过这样的事情的人,我想大多数人,在医生判断孩子为脑死亡时,就会接受事实吧。结局很耐人寻味,也可以判断出熏子的女儿当时也确实还活着,熏子作为一个母亲很尽力了,延续了女儿三年的命,没有因为任何人的话语行为而停止拯救自己的女儿。

  ? 所以最后移植了熏子女儿的心脏的小男孩说,捐赠者生前一定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的爱。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

  东野先生是个非常细腻的人吧!他的文字,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路人甲”,但剧情却并不会朝着我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让人惊喜,让人意外。或许是因为日本的礼仪文化,文中的每个人物的礼仪都恰到好处,进藤医生回答每个问题时的严谨,江藤先生不对其他父母行为说三道四的温暖等等,让人感觉既受到尊重,又不产生距离感。东野先生是个非常温暖的人吧?他给每个主人公都安排了最的结果,这大概也是读者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

  或许我们都曾期待小女孩醒来,想象如果她死了熏子该有多痛苦,然而结局却并未展现熏子的痛苦和无望。因为她明白这时瑞穗已经死了,而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是啊,面对脑死的孩子,放手不是地狱,不放手也并非天堂。明知道没有意义,但父母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这血脉与亲情,无论别人怎么说,都抱有一丝希望,等待无望的奇迹。如果将来我们的父母老了,到了那种“活着也没有意义的时候”,你会放弃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08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04-02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书笔记12-01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书笔记11-30

《人鱼》读后感10-22

沉睡魔咒读后感04-26

玩偶之家英语读后感12-14

沉睡卡是什么-什么叫沉睡卡07-04

《寻找美人鱼》读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