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1-10-29 11:19: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锦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锦1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上学期闲着的时候没事,就向朋友借了本书《苏菲的世界》来看看这样一部作品,没想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是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谈及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我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应对面的交流。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书还有很多,我也很喜欢,《纸牌的秘密》和《玛雅》就是其中的两本。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苏菲的十四岁少女正在过着与常人一样平淡与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一个十四岁少女的内心。“你是谁?”“世界从哪来?”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苏菲大伤脑筋,在一位神秘的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会思索,她运用少女先天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进取其庞大,所以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十分安适,所以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我在读这本书时,在讲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我仿佛与苏菲一齐到了那个年代,如同身临其境,趣味而又神秘的哲学知识。在世界的身旁我是如此之小,可是,我虽然小,可我对这个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我会成为那个魔术师,站在世界的上方去看世界。去探索哲学,研究哲学吧,他会使你有非同凡响的感受。

  苏菲那种善于思考,进取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退缩,永远心中都存有一个“为什么”,而我就没有那种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算了吧,别人也没有做到,我没有必要去做,可苏菲并不这样想,只要遇到困难就必须会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放弃,我们应当学习苏菲的那种精神,多观察、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充满智慧的我们应当多当那个魔术师,去挖掘世界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上学期闲着的时候没事,就向朋友借了本书《苏菲的世界》来看看这样一部作品,没想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似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与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与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与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苏菲的世界》你可以单纯地把它当做一部有趣的小说,同时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有关西方哲学历史的入门介绍书,无论是从那一个方面,它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对于徘徊在哲学大门之外而不得其法的人们来说,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台阶,让你明白哲学其实并非高深至无法企及的地步。

  首先从一个小说的层面来说,《苏菲的世界》中的故事,是以一种十分新奇的非传统的方式进行展开的。小说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个——苏菲、席德和艾伯特。毕竟,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宏伟的世界或是展现奇诡的情节,故事的精彩与否并非十分重要。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这种叙述的方式,使小说有了别开生面的趣味性。文中不同主角的对话,分别带有着不同年龄的情感色彩,这也使得其中的叙述与介绍变得不再枯燥,反而多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清新感。这也像是在一本故事书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一段又一段新故事,却巧妙地串连在一起,不仅不显生硬,反而令人有了一读到底的兴趣。这也是它作为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另外,文中的苏菲亦是艾伯特笔下虚拟的人物,却在故事结尾逃离而出。无论其是否荒诞,至少作者给予了这部小说一种更高的思考——我们是否真实,是否存在,亦或者是人类本身就是虚构的产物,着实给读者的哲学思考起了个好头。

  而在哲学启蒙书的角度上来说,《苏菲的世界》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当然,若要正式地了解哲学历史,还是通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更为有效,但对于大多数只想有所了解而不作深究的读者来说,这部书对于他们的意义要深远得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比起一部枯燥的说明哲学历史的文献,一部小说显然更加能够引起初学者的兴趣,而小说的受众比起能从文献看起的学者来说更是多得多,即使从中只有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读者真正对探究哲学有了深厚而持久的兴趣,那也是不小的数量了。而其本身也不是笨拙地把哲学理论说明一遍,而是运用了多种形象的比喻,不仅符合书中苏菲年龄不大的人物形象,也将各派哲学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或许有些偏颇不实之处,却也算一种独到的见解了。

  《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部书——大众化的哲学史,或者说是剑走偏锋的故事书。你既能从中学习到哲学的智慧,又能感受到故事的起伏,这样的书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月亮有着无限的遐想。好奇心,驱使人类踏上了探索月亮的征途。《苏菲的世界》向我敞开了哲学的大门,也让我知道了好奇心的重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一场对自己心底的直视,也是一场哲学思想的火花碰撞。14岁的少女苏菲,一封神秘信件改变了她的生活:“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她从未想过这些问题,而在那天之后,苏菲不断的接收到类似于这样的信,好奇心也驱使她打开一封又一封。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一场关于哲理的头脑风暴,苏菲逐渐也意识到了自己是个书中的虚构人物,关于哲理的思考,使她有了自己的意识。最后,这个故事以一个开放的结局告终,苏菲莫名逃出了书中世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好奇心是上天赐予人最宝贵的财富,它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优秀的哲学家,对世上的种种都充满了好奇,从来不会过分习惯于这个世界。就像是太阳,月亮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很正常,而有好奇心的哲学家,只是会想到,他们为何会存在?人类历史的进步,天生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苏菲是个有好奇心的女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令她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她才能探索出更多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获取比常人更多的知识。

  培根曾说:“一看见汪洋就认定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如果我们认为月亮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或许永远不会迈出探索宇宙的那一步。如果我们认为海洋是理所当然的,又怎么会发现深海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如果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人类文明又怎么会生生不息地繁衍出灿烂的文明,又怎么会繁衍到现在?好奇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趣味,充满新鲜感。我们要始终以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去热爱生活吧,那需要我们去发现,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义。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宝贵的,法布尔小时候喜欢观察,爱看那些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在小法布尔看来,他们是有灵性的。这种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始终陪伴着他,从未放弃。这才造就了一个科学家,造就了《昆虫记》这本科学著作。

  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好奇心,去拥抱世界,而不是让世界围着我们。我们要铭记,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终将失去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闲暇之余,找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如果我这样想,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好奇心不够,是不是我已经前进了一步呢?因为苏格拉底曾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说起苏格拉底,他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长得很丑,但是他的性情却极为和蔼可亲,我们了解他的途径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因此要区分苏格拉底的学说与柏拉图的哲学并不容易。而他的死又是如此富有传奇色彩,因为批评各种形式的不公不义与腐败现象,向地方势力挑战,他被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可是他没有逃走,他甚至没有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他服下了毒药。那些势力扼杀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思想却传遍了整个人类的世界,成为了哲学界一颗最耀眼的启明星。我佩服他的思想更佩服他的勇气,他的坚持不妥协鼓励着后人为保卫真理而战斗。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个问题从科学的角度似乎很好回答:我是人类,世界由宇宙大爆炸产生。

  但如果我继续问: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从何而来?你也许会把这个问题丢给上帝。但这只不过是在把问题往后拖延,因为我还可以问:上帝从何而来?是啊,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但你会不耐烦地看我一眼:“想那么多干什么,你作业写了没?”然后低头做你的数学题。人的好奇心就是这样流失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我也是这一类人。从前我看魔术表演时,会惊叹、羡慕并好奇他是怎样做到的,而现在看到魔术时,我只会冷漠地指出这使用了哪种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以显示自己的聪明。即使不懂其中的原理,我也会竭力查出真相,以填补我的知识库存。

  是的,过多知识是人们失去好奇心的原因。尽管哲学试图告诉我们: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世界的真理仍需探索,人类知之甚少。但人们还是在学习知识,试图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千百年间,哲学家们出于好奇而展开了一场关于“存在”——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物质的存在,灵魂的存在——的大讨论,提出了种种猜想与假设。哲学是吃干饭的事业,对生产生活无益。但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对于活着这件事十分惊讶,于是就问出了大量的“为什么”。

  人类的科技进步具有爆炸般的加速度:由几千年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进步到几百年的蒸汽、航海时代,发展到几十年的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时代,到现在持续几年就更新一次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靠着别人发现的知识填充大脑,拘泥于自己单一的工作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中,将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于是,人类的好奇心以和科技发展一致的加速度缩减,不只是不再好奇,而且是好奇的人数不断减少。在乐于探索世界奥秘的人中,只剩下了部分科研人员和孩子们。

  人们把探索世界的任务交给了小部分人,而自己忙于自己的生活。我不能说这样不对,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只希望大家能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人生与世界的终极意义,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而活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如果某天你看到或听到后会如何回答?当我看到并准备回答时,我突然愣住了,因为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我是谁?或许我只会回答我的名字,那么重名的人呢?最后我只能说,我就是我。就是这个问题,使我对于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通过这本书,我印象里的哲学形象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门只有顶尖的学者才能研究的学术。但在读了之后,哲学的定义更加清晰起来。我得知了我们应该给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给自己一个定义,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为什么人们总不能想想哲学性的问题呢?或许就像书里所说,人们已经对这个世界习以为常了,书里有一个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帽子里拿出的一只兔子,十分巨大,而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兔子的细毛顶端,一开始,大家对于这个戏法十分好奇,便想看清兔子以及魔术师,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人们沉浸于兔毛的柔软与舒适,在这尽情享乐,谈论着市场蔬菜的价格,然而这其中有一些人,他们并不沉浸于这样的环境,而是努力向上攀登,想再次回到细毛顶端去一看究竟。这就是哲学家:他们愿意冒着掉下粉身碎骨的风险,却依然要探寻真理,不得不说他们是伟大的。

  在书中,我认识了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哲学家。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并不盲从前人的哲学知识,而是自己重建了一个哲学体系,就像先把废墟推平后重建一样。他其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思故我在。从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书里说,笛卡尔是当时怀疑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无时无刻都在怀疑,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个不确实的基础上,不然地基垮了的话,建筑也会倒塌。在他思考时,他最终确定了有一件事一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这便是:我思故我在。

  读了这本书后,我第一次觉得好奇心原来是如此重要。如果人没有好奇,那么人类可能就没有进步,就像如果人类没有了欲望,科技未必能这么发达,因为洗衣机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希望清闲的欲望所制造出来的。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大门,我从中感悟到了许多,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懂得思考是如此美好,虽然至今我还是无法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但书里说了,重要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就像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就在追寻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想我是快乐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好奇心入门哲学,怀疑激活好奇心。

  苏菲的世界由两条主线构成:1、哲学老师艾伯特向苏菲教授哲学;2、艾伯特和苏菲发现自己是作者送给女儿15岁的生日礼物,并且向作者发起挑战,成为永恒的故事人物的。

  主线一:哲学课

  哲学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变化,但是问题就几个:1、我是谁;2、世界从何而来;3、上帝是否存在?4、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5、如何解释物质和精神的变化;6、人有自由意志吗?7、人能决定一切吗?8、上帝是否存在?9、人类是否存在永恒的灵魂?

  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为几类:

  一、我是谁

  二、世界从何而来

  三、是否存在上帝

  四、有哪些确定可知的真理

  看完本书,我的一些收获:

  1、是否存在上帝?

  世界不存在实体的上帝,上帝存在人们的信仰之中,当问“上帝是否存在”的时候,上帝就死了,心里相信上帝,上帝就存在于你的理性概念之中。

  2、我是谁?

  感性上来说:我是“思考的那个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提出怀疑的人就是我。从《自私的基因》、《基因传》来看(在物质上来看),我是基因生存的容器,宇宙聚合高温大爆炸,爆炸的力向外推这些爆炸后的碎片,宇宙再不断的膨胀,地球是爆炸后的碎片,一些条件后地球上的原始汤里的基因开始发生反应,合成大的分子,然后等位或者别的方式复制自己,接着更大的分子,根绝环境进化成不同的物质。最后进化成人,我是“基因的生存容器”。

  3、世界从何而来?

  世界是一次爆炸。可是爆炸之前又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爆炸是否还会再来一次?爆炸的条件是什么?以何种方式再来一次?

  4、有哪些确定可知的真理?

  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世界要不就是从无到有,要不就是从有到无,这两个答案中一定有一个正确的;

  我思故我在,我是那个提出怀疑的人。

  主线二:向造物主发起挑战

  主线一主要是作为哲学课,主线二主要是让我们保留一个怀疑,不要像兔子里的跳蚤一样,习惯于爬回兔子皮囊里,安稳的度日,把我们提到兔子的毛尖,在我们心里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也可能像艾伯特所在的世界一样,只是某个作者(造物主)笔下的故事或者程序而已。

  好奇心入门哲学,怀疑激活好奇心。啊,这就是哲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我读中专时买的,因为那时候这本书正是热销的时候,很多的报纸杂志都登出评论,说这书如何如何的好,有益身心,当时对哲学十分感趣,便买了到了这本《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我更喜欢哲学了,“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种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了解了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

  这本书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只能专供教科书使用或大学生写论时作为抄袭的“宝囊”,却不能普及和推广,那么哲学理论的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

  我重新把《苏菲的世界》放会到书橱中,准备等再过几年,有了闲暇工夫重温一遍,或许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意义颇深的人类哲学发展史,它延伸出了人们对哲学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好奇与不解,它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无知转变为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学,本书为我们开启了哲学之门与致知之门。在茫茫大千世界给予人们前进的期望。

  《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召唤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这种赞叹不是虚无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至高寄托,人们在这种思索方式下总能找到睿智的缩影。使人们不只满足于当下所知,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超乎前人的,他用事实验证了哲学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是人们的必备饮食、精神营养。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们的星球似乎是一个想象力被束缚的存在。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现的理由,却并未进行仔细地思考。例如:“人是从何而来?”,“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就这样,很久以后开始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哲学有时更像一架天平,无论何物放上去,立刻显而易见,无可否认。

  诚然,哲学家并不深究“万物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他们更多思考的是一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断改变,他们从事物的机理出发,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何会有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对自然的很多疑虑做出哲学方面的思索,将人们从“人从何而来?”的圈子中释放出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我与社会。当今中国社会被实物主义占领,对于人们来讲哲学显得太过于飘渺。可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哲学是我们的一剂良药,它以某物的本质为药理,对症下药,就好像鲁迅的笔杆子,很深刻的揭露这个世界的假象,让更多的人看清这个世界的美丑。

  许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是自顾自地活着,用肉体的富足掩饰精神的颓败。从本书的故事来讲,不仅仅使我们提升对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此书能够提高人心灵的层次,将人们的细末神经经过放大镜无限的放大,最终数清命运的纹理。大多数人仅有在自我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才了悟人生的哲学,后悔终生晚矣。我们要尽早探求生命的哲学,充分考量人生的价值,不可惶惶终日,最终无法挽回。

  《苏菲的世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自然的秘密是说不完的。我们总是在认识自我以后开始关注整个世界,在世界中寻觅新的人生哲学,去用智慧的眼睛观察,用心体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吗?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它让我感到恐惧。或许作者就是想让我们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吧。

  有时候我会想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认为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没有多少人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在这么大的世界中,我无法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这个暑假,老师让读三本书。前两本是统一规定的,而最后一本是我需要在给的几本书中选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来自挪威的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读过了。这个暑假,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使我不禁回忆起了故事里许多情节。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名为苏菲的14岁少女在一次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离奇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开始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迷团一样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去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诡异、更离奇。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我也从未思考过哲学是什么。但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像苏菲一样,去思考书中的哲学问题,有的时候我还会因为去思考一个问题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着觉。

  其实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本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后面的这些哲学知识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撑我看完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节。带着这份好奇,我选择读完了它。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席德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人疑虑又将整个书变得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她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本书最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就是苏菲和她的好朋友乔安出去露营,然后偷偷潜入哲学老师的小木屋发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节我仍然有些紧张、激动、害怕。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的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成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无论是上一次读这本书或是这一次读这本书,我都感觉我已经神魂颠倒。这么快就到了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像别的读书笔记一样发出多么大的感慨,但我先说一句:多思考,多观察,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读一次,也仍然精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几乎每一个刚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人都会有着一个共同感受:抽象的很。的确,因为对于西方哲学,作为东方人的我们都不太了解。而此书又是以小说的形式刻画了苏菲这么一个主人公,经过不断收到哲学家的来信来了解以及学习西方哲学,从而向读者展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读这样一本关于哲学的似乎远离生活的书,我们又该学到些什么呢?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能够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我觉得这句话一语中的。细读下来,能够发现哲学真的很高深莫测,众多哲学家各有着自我的见解,似乎也都挺能自圆其说。

  而对于我们这些一般人有时候根本就觉得他们真的是没事找事干,你说怎样有好好的生活可是,偏要来探讨这些似是而非的道是有关哲学的问题?其实不然。就像书中所说的“大多数人都把世界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既然我们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成为一名哲学家,那么我们应当要学的就是像他们那样,以哲学的方式来思考。

  于是很多时候也许很多你所想不明白的事情也就一下子想通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已收获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白了要学会独立思考。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他们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他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不断地提出一系列哲学性的问题。

  我称之为独立思考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让人变得深刻,有深度。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不断的思考,才不会让自我在生活中堕落,才不至于让自我成为生活的奴隶,成为那“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吃喝的俗人”。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而这也应当是我们所前进的方向。

  另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在上一周的读书沙龙交流会中,和同学们一齐交流读书心得时,我从她们身上找到了一些很好的读书习惯。一向以来,我总是习惯于做读书笔记,看到那种砰然心动有所启发的句子就记录下来,然后看完整本书后,剩下的往往仅有读书笔记,俨然没有自我的疑惑、思考等等。

  而在同组成员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们有的侧重于自我的疑惑,把不懂的问题都提出来;有的侧重于联系生活,把其中一些哲学观点应用于生活上。这样一来,也就丰富了我的读书方法。

  我想,以后我也应当学会在书中找问题,不断思考,并应用于生活上,而不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期待着读完《苏菲的世界》能带给我更多精彩的收获。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起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我以为会是像《爱丽丝梦游仙境》这种类型的童话故事,没想到竟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的小说。谈到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正式看这本书之前,它被我压在箱底有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最近才拿出来。

  《苏菲的世界》里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将哲学的原理演绎出来,在描述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小说中是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进程讲述的;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式”;作品中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弗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

  而且书中有一部分哲学家我们就已经有一定的接触,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比如,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篇章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遗传与突变和生命起源;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篇章里的共产主义、唯物论阶级斗争;伽利略的“惯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

  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你不光觉得是在学习哲学史,还是在读苏菲这个女主角的探险过程,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种未知吸引着我,让我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苏菲的世界》中有一个关于“苏菲与乔安夜闯‘少校的小屋’”的小故事,这种经历就像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和自己的小伙伴去一些“鬼屋”的地方一样,深有体会,而不觉得枯燥厌烦。

  以前我认为哲学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现在我觉得哲学就是源于生活。比如,艾伯特给苏菲写的信提问“鸡和鸡的‘观念’是何者先有?”,这个问题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奇“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一样难回答。更明白地说:虽然我们思考过哲学性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压抑,而哲学家则不会,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小孩子一般敏感。

  品读过《苏菲的世界》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对生命,宇宙万物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悟。《苏菲的世界》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灵的华美的乐章。它使我如何去从哲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社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推荐】《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3-15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集锦15篇03-24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篇)02-02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篇10-27

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03-20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700字03-23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集锦15篇09-24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集锦15篇)09-16

世界环境日标语(集锦15篇)01-28

世界名企那些古怪的面试问题集锦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