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7-08-06 17:40:1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关于建立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

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建立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的部署,市容委围绕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根本、基础、关键和保证四个方面,全面探讨研究了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和措施落实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一、市容环境和市容环境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经过全区各单位和市容委的不懈努力和大力配合,全区市容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容环境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备建设日趋完善。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我区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区市容环境建设、管理和服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市容环境管理和清扫保洁作业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全区现有清扫保洁道路41条,另有非物业管理小区31个,区市容委负责其中的9条道路,各镇负责32条,全区清扫保洁人员319人,各镇普遍都有脏乱死角,个别区域没人管,没人扫。究其原因:一是一线清扫保洁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人员只能满足于镇区干支路段和主要胡同里巷的清扫作业;二是待遇过低。环卫作业岗位在工资、待遇上都是临时标准,月工资多在400元以下,甚至有200元的,远远低于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的待遇造成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工作不到位,作业时间不固定,清扫保洁质量差;三是岗位不具有吸引力,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工资过低,工作人员不能以此养家糊口,很多在岗工人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设施破旧,设备落后

  车辆设备配置方面,过去,除老三镇有一台装载机、小站镇有一辆5吨翻斗车外,其他各镇从事生活垃圾收运工作的都是农用三轮车。最近,虽然刚刚为各镇配备了一辆5吨运输车,但根本满足不了目前生活垃圾进入大韩庄垃圾填埋场和双港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形势所需,其原因:一是人工进行垃圾装载工作不现实;二是运载能力太小,油料耗费太大,全区每年需约80.5万元(其中环卫所420元/天,葛沽镇420元/天,咸水沽镇160元/天,小站镇300元/天,北闸口镇96元/天,八里台镇96元/天,双桥河镇120元/天,辛庄镇100元/天,双港镇100元/天)。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是除区府所在地咸水沽镇有几座简陋的垃圾转运站、路边设有果皮箱外,其他镇几乎没有,多是垃圾池,造成垃圾外溢,无序管理,严重影响了道路环境卫生。二是目前除咸水沽镇几座正规小区设置垃圾容器外,无物业管理的和其他镇的小区绝大部分没有垃圾容器设置,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造成居民小区脏乱。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对于全区来讲,区、镇两级投入机制没有建立,各镇资金投入很不平均,大部分镇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主要靠收取垃圾处置费和代运费,其中的95%-98%以上只限于支付环卫作业和管理人员的工资,而且尚有230余万元缺口,其它工作几乎没有固定的经费预算。

  (四)城镇管理职能不到位,由乱致脏是困扰市容环境工作的一大难题

  目前,全区主干道路,例如:津沽路、体育场路、津歧路及各镇穿镇段公路,商贩乱摆乱卖、沿街商家商品外溢比较严重,由乱致脏,造成环境面貌脏乱。从全区总体来看,执法管理队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一是无固定人员,临时工待遇低,保证不了充足的执法力量;二是无固定资金保证。市容环境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执法管理队伍没有一点收入,全靠财政的投入;三是区、镇两级政府执法管理队伍没有政策、制度来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人员的配备,个别部门随意抽走人员,不再补充;四是各级领导对市容环境工作的认识、重视、支持程度都很不够,工作推动起来很难。

  (五)规划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一是老居民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没有必要的配套设施和相应的环卫设施,居民购物很不方便,给摊贩乱摆乱卖提供了需求市场,小区内垃圾随意乱丢,无序管理,环境又脏又乱;二是新建小区居民几乎都没有按有关文件要求预留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例如商业网点,停车场等。配套环卫设施更是无序规划,或无规划或规划了不落实,随意性大。

  二、加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唤起环卫自觉意识

  把调动各单位和市民自觉维护市容环境作为宣传的重点,增强以人为本的群众性市容环境共建观念。加强对各个层面的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市容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

  1、在区“两台一报”新闻宣传单位开辟市容环境宣传专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的舆论导向作用,唤起人们的市容环境意识,营造人人关心爱护环境,人人动手维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2、加强市容环境法规、规定宣传力度。配置专用宣传车和宣传设备,由专业播音员录制宣传带,定期在各条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巡回播放。

  3、在主干道路、重点部位、繁华地区设置一批大型公益性广告牌。宣传维护市容环境的文明新风,让市民天天置身于自觉维护市容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卫生可耻的舆论氛围中。

  4、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做文明市民”主题实践活动。把动员广大市民自觉维护市容环境与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把经常性宣传教育群众与常规性市容环境整治融为一体。

  (二)以“创卫”为契机,全面提升城镇建管水平

  我区已确定今年正式启动,并于07年完成创建“市级卫生区”任务。为此,我委今后一段时期主要围绕“创卫”工作,将“创卫”工作十大项450多个子项任务逐个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人头,并限期完成。突出镇区、农村、结合部三大工作重点。

  1、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对“六乱”行为进行联合有效治理,维护全区整体市容环境秩序。

  2、加大农村户厕改造力度。积极深入各镇推动户厕改造向纵深开展,使农村户厕普及率达到全市规定标准,以此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着力点。

  3、加强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秩序管理。发挥结合部监察站地域管理职能,组建结合部道路清扫保洁公司,实行岗勤监管与卫生清洁相结合,坚持立面整修高档次、高标准,打造我区西大门靓丽风景线。

  (三)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1、多渠道、多方式为市容环境事业发展提供足够资金保障。坚持“财政补贴一点,内部管理节省一点,服务项目扩大一点”的融资方式,足额征收各项行政收费,做到应征不漏,专款专用。

  2、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好市政府《“双环”决定》要求,每年区财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市容环境工作专项资金,用于设备投入、奖励基金等。镇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作为市容环境工作保障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建设市容环境设施、活动经费等。

  3、加强经费核算。各镇市容环境工作的车辆维护费、垃圾运输费、临时任务保障费必须要有科学的切实的核算,把经费核定出来,做到经费投入有细帐,资金落实有保障。

  (四)加强队伍和设施建设

  根据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不断提高各镇属地管理能力。

  1、完善各镇执法管理和清扫保洁队伍建设。确定编制,充实人员,把管理和作业任务逐步落实到各镇、村,并按实际情况配备足够的环卫作业和执法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按2-5人/万人配备,环卫作业队伍人员工资必须达到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且作业人员必须经过考核才能上岗。并根据主干道路、次支道路、胡同里巷来划分不同的道路等级,确定不同的清扫保洁作业标准,并按有关规定的作业量确定每人的责任区域。这样,一是可以促进作业质量的提高;二是可以给环卫作业人员提出更高的工作标准和要求,给更多的工作任务;三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工资待遇可以留住从事环卫作业的人员,保持队伍稳定性。

  2、加快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转运站建设、车辆设备配置、必需经费保障上加大投入。在已为各镇配置了一辆5吨垃圾运输车的基础上,计划由区财政出资10万元,镇财政出资8万元,为各镇再配置一台3吨长臂装载机,以适应生活垃圾集中清运的要求。

  3、积极推动“区设综合执法局,镇设综合执法大队”的管理体系。确定编制、待遇、职能,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现阶段在区综合执法局成立以前,积极整合城管中队、渣土所、环卫分队等执法队伍综合力量,对月坛商厦、月坛超市、华润超市、供销商厦等繁华地区进行大力度治理,实行岗勤制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化、作业市场化、监督社会化、执法专业化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五)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1、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一是落实沿街各门脸、单位的责任,健全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和辖区责任制。二是进行道路市场改造。拟将团结路和耀华菜市场周边四条支路改为机动车限时通行的步行街。二是针对各镇沿路残垣断壁和门脸乱堆乱放,严重影响道路整体市容环境秩序的现象,应由各镇组织人员和设备,用围墙挡起来,特别是从大港区板厂路进入我区境内的小站镇津歧路一段,必须治理到位。

  2、提高全区整体环境卫生质量。一是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变“一扫三保”为“一扫长保”,实行“五定两全”作业标准,即:定人、定岗、定段、定责、定经费,全日制扫保,全天候保洁。二是督办各镇和部分村将生活垃圾运往大韩庄垃圾填埋场和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集中处理,减少二次污染,确保全区日产的80余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三是针对目前全区存在多个专业清扫保洁作业队伍,标准不一,各自为战,致使全区道路环境卫生整体质量不高。为加强统一监管,形成合力,建议把对包括区环卫所、镇保洁队、公路分局、市场管理部门等在内的清扫保洁队伍的监察职能纳入市容环境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四是推行道路保洁权、公厕管理权、灯箱广告权社会招标,把城市管理部分工作推向市场运作。

  3、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成立专门保障队伍,配置必需车辆装备,对外公布热线电话,24小时昼夜值班接听,及时办复群众反映的市容环境各类问题,把脏乱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4、完善监督考评机制。一是对各镇实行“双百分考核制”。将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纳入镇领导年终政绩评比考核。二是完善市容环境管理责任制。建立镇政府向区政府,各村、居委会向镇政府,各小区、单位向村、居委会分别递交责任书的三级责任制,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标准,真正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格局。三是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市容环境义务监督员等社会各界的合力作用。组织联合督查组定期对各镇市容环境进行综合考评检查,由义务监督员对违章行为、对执法行为进行双重监督,建立属地责任单位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督查、社会各界监督的管理格局。

  (六)科学规划,严格审批,源头治理

  城市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市容环境管理是其中的一部分,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紧密相关。市容环境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在各部门履职尽责的基础上,对城市高品位、都市化、规范化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否能相互配合、统筹协调。

  1、从根本上把住相关手续的审批关,建立健全“谁审批谁管理”的机制。例如:工商管理部门,对于一些门脸经营场地过小、根本就不适合诸如铝合金加工、汽车修理等行业的门脸审批手续,必须严格审批标准。在涉及市容环境相关项目的审批上,没有市容主管部门的审批盖章,任何审批应作无效处理。

  2、城镇建设规划设计要具有前瞻性。一是在市容环境设施建设规划问题上,规划部门应有一个科学、合理、超前的规划。各项配套设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规划设计和建设审批应征求市容环境主管部门的意见。二是区政府制定相关规定,控制开发商不分地点随意建设商业门脸的行为。三是全区城镇开发建设要切合实际,新修建道路的立面、平面建设必须到位,并落实相关部门职责,例如:新建道路的扫保责任,新建楼房的色调样式,新开发小区的物业管理责任,等等,建立市容环境主管部门监督审查机制,共同维护城镇市容环境秩序。

  3、加大“白色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治理“白色污染”单靠市容主管部门的清理根本就不是治本的措施,只能解决一时的、表面的问题,抓塑料袋的产生源头才是治本的最好办法。一方面提倡人们购物买菜使用菜篮子、布袋子,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另一方面,工商、环保、市场主办单位等责任部门应相互配合,坚决把住塑料袋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关。

  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问题是我委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工作的重点,我委领导班子将从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监督考评、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整改,全面提高市容环境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二:浅谈街道“六乱”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街道“六乱”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城市社区管理处于城市管理的第一线,管理内容纷繁复杂,在当前“立足基层,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下,街道承担了大量市、区人民政府职能部门职责范围的工作,而“六乱”管理上更是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街道“六乱”管理中确实存在着不够和谐因素,如宣传教育不够深入,执法行为不够规范,执法责任不够落实,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上述问题,就不利于城市总体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行政执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大背景下,街道城市管理部门必须正视执法过程中的矛盾,走和谐城管之路。作为一名城管工作最基层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现结合多年来本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实践,谈谈目前我们在街道“六乱”管理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特点与难点问题。

  一、街道商业现状与“六乱”的概念和特点

  (一)“六乱”的概念

  “六乱”这个词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但能准确说得出何为“六乱”的却并不多。在《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中,所谓“六乱”指的是: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张贴和乱涂写、乱堆放和乱开挖等制造城市脏乱差的现象。由此可见,“六乱”管理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意味着它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整个街道、整个城市健康成长的命脉。“六乱”管理的成效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二)街道的商业现状和“六乱”特点

  越秀区老八区多为人口密集体、横街窄巷多、马路规模不大,且马路两旁店铺密布的街道,商业氛围非常浓厚。现以荔湾区宝华路为例,每天人流量在3万左右,节假日高达10万人左右,巨大的商业利益,吸引了大量无证商贩聚集,并已形成几个以籍贯为主、较大规模的多个无证商贩群体。据摸查统计,聚集在该地区的乱摆卖人员的组成情况,数据显示(详见下表)宝华路乱摆卖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这些流动商贩的共同特点是构成主体以外来人口为主,文化水平低,多数没有一技之长,缺乏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没有保障。他们普遍以老乡、亲戚朋友等名义结合成或松散或严密的,类似于团伙的组织,如汕头帮、清远帮、陆丰帮。在城管监测他们的时候实施“反监测”,出现了“城管进,走鬼退;城管走,走鬼进”的现象。而且随着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城管执法者与违法者的矛盾冲突在不断升级,矛盾冲突由个体违法发展成为了有组织、有预谋地团伙违法;其手段也由谩骂、动手动脚转变为采用棍棒、浇滚油、动刀子等危险手段,城管执法环境变糟。

  二、目前街道“六乱”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管职能的不断扩大化给街道“六乱”管理添难度

  从最初的市容环卫到城建监察一直到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都说明城市管理的职能不断扩大,而一些应属于其它职能部门管但不想管、管不好的事都集中到行政执法局,致使“城市管理”“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现在城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需要“执法”的现象和行为,大都与有关部门的管理不到位甚至不作为有直接关系,如:小区开发配套设施不到位、物业管理不到位带来的脏、乱、差及违章搭建;道路建管脱节,无人管理,保洁跟不上;拆迁管理不到位,拆迁现场变成新的卫生死角等等。上述种种“六乱”现象,最终被套上“属地管理”的光环,然后堂而皇之的成为了街道不得不啃的“猪骨头”。同时职能扩大了,相应的行政执法队伍并没有扩大,管理的职责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标准越来越高,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虽然我们非常重视日常长效管理,也希望通过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赢得百姓的认可,但因管理职责较多,执法依据不明确,人手有限,有时也只能靠突击整治、疲于应付来处理工作,而广大群众也对城市管理的.这种工作方法和表现也产生本能的反感,容易使本属人民内部的矛盾激化,造成冲突。

  (二)城管制度滞后使街道“六乱”管理陷入被动

  城市管理的职能是扩大了,但事实上“城市管理”又处于一个无确切的法律依据的状态,城市管理部门正在行使的有关职权如无相关职能部门的正式授权,均属违法行为,而且作为街道和社区在日常的城市管理工作中,更是承担着绝大部分的任务,处理绝大部分具体的事务,而且市、区政府对卫生考核也是以块为主,虽然近两年来,城市管理执法权有重心下移的趋势,但由于城市管理有关规章制度仍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我们在执法过程中深感力不从心,协调难度比较大,给正常管理工作开展带来被动。

  (三)暴力抗法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在“六乱”整治执法过程中,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大都不能较圆满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城管执法面对的大多是弱势群体,这些下岗、失业、拆迁失地人员有的家庭确实困难,自身又无任何技能,靠做小买卖维持行计,因城管执法人员断其“活路”,故拼命阻拦;二是有些是因执法人员态度强硬,引起被管理人员的的反感,而导致推搡、撕拆;三是有些屡教不改的商贩因多次被处罚或货物被扣押没收,对城管执法人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正是由于城管执法内容,对象及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等原因的影响,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被管理人发生摩擦在所难免,而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出现暴力抗法后,自己又解决不了,求助公安派出所,但派出所往往不从“暴力抗法”的角度去处理,而只是将其作为一般治安案件进行调解,对暴力抗法者无任何震慑作用,一些不法分子更加嚣张,如我街道在天隆路联合执法时,一名执法人员手筋被占道经营者用剪刀刺断,经派出所协调处理只付了部份医药费后,就找不到肇事者,结果由科室出钱对受伤的执法人员进行了补偿。可见,“六乱”执法过程中遭遇暴力抗法比较严重,执法缺乏有效保障。目前城市管理执法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有效保障,执法效率不高,执法难。

  (四)针对占道经营和乱摆卖的城管执法缺乏有效机制

  由于部分居民的文明意识薄弱,城区占道经营、乱摆卖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违章者已具备一定的反管理经验,他们擅于发现、掌握和利用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战术,狡猾地与执法人员打“时差战”、“擦边球”和“游击战”。“朝八晚五”的固定工作时间是违章者打“时差战”的最佳时机,路段巡查虽然对流动摊点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也是一些违章人员“打擦边球”、“游击战”的最佳时机,有时在对这些摊点进行执法时,因这些人员极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执法中稍有不慎,执法人员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路人围观、起哄,拥堵,执法人员往往势单力薄,孤掌难鸣,有口难辩,这就是为什么执法人员吃了不少辛苦,却得不到理解也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的原因所在。

  三、街道如何以人为本做好“六乱”管理工作

  (一)努力营造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社会氛围

  1、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正确引导市民认识城管。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强化宣传引导功能,引导广大市民培养和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革除因循守旧的陈腐意识和不良习惯,着力解决好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城市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城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只有城管执法被市民普遍认同是保护城市环境的行为时,文明执法才能顺利进行。真正到了那时也没有文明野蛮之分了,大家都遵纪守法,配合执法队员共同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当然这是长远目标。当前,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是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篇负面报道可能会抹杀城管人半年的功绩,对不熟悉城管工作的人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误导作用,所以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的重要。除了加大全民普法教育,增强市民对城管工作的宏观了解外,还可以采取措施增强市民对城管工作的微观认识。有些地方提出让城管队员与小摊小贩角色互换,实际上是不妥的。小摊小贩本身是违法者,让执法者体验违法者生活的苦难,是质疑执法部门存在的合理性还是现有法律的公正性?可以在普通市民中开展类似“今天我是城管队员”的活动,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广泛宣传,让普通市民亲身体会城管工作的纷繁复杂,真正从内心了解城管、支持城管。市民其实是特别注重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台向市民展示制作“一个城管队员的一天”、“城管“六乱”整治工作纪实”等专题报道,使市民深入了解城管执法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经常联系广播电台、报社报道队员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做的好人好事,特别是重点报道队员为市民解决的实际困难,加深了市民与城管执法队伍的感情,相信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2、积极探索城管联合执法新路子,深化“捆绑式”城市管理机制。和谐执法不仅仅是文明执法,同时包括城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关系的和谐。城管部门集中了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的部分行政处罚权,所以城管执法必然要同这些相关行政机关发生联系,协调、配合不好就会影响城管执法的效率。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到市民就噪音扰民问题的举报。城管根据权限范围只能规范其占道经营行为,并规定避开居民休息时间作业,治标不治本。针对市区商铺利用执法队员巡查真空时段,反复进行占道作业和噪音扰民的行为,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要彻底解决居民的烦恼,单靠城管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扭转以往辖内单位“各自为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格局,由政府牵头,工商部门按照执法权限对其查封。另外,城管部门不具有行政强制执行的权利,离开了公安机关的配合和支持,有些工作就难以开展。城管部门没有限制人身权,而且在人权被日益重视的今天,一旦发生冲突,执法队员似乎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否则,一碰当事人就是“城管打人啦”。公安部门在处理该类事件中也多将暴力抗法行为作为一种“民事纠纷”进行调解,城管执法工作缺少有力的保障。当前,缺少强有力的保障无法促进城管执法工作的权威性。一旦发生冲突,警务人员很难及时到现场进行调处,或将当事人带回办公室进行处理,无法避免现场发生围观、拥堵,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二)建立完善公从参与机制,发挥群众管理社会的主体作用

  在构建和谐城管过程中,城管部门负有主责,同时也需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亲民爱民、全民参与、共建和谐城市、共享管理成果的良好氛围。

  1、广泛宣传,形成良好氛围。围绕“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以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城管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构建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平台,拉近城管执法与市民的距离,广泛发动市民参与城管执法实践活动,增进市民对城管执法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市民对市民的管理、宣传和教育,在平等互信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交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充分利用城管志愿者活动的扩散、延伸、辐射效应,带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促进执法环境的优良化,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开创我市城管执法工作的新局面。

  2、扩宽沟通渠道,征集群众意见。建立接待日制度,设立城管信箱、城管网站以及随机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及时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智慧运用到城市管理之中。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对违法现象露头就打。

  3、拓展执法参与主体的范围,培育公民参与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小开始增强公民意识教育,如:执法服务进学校的活动,动员学生不到流动摊点消费,共同清洗小广告,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动员服务对象对日常发现的违法现象及时制止或及时举报,发动群众与违法现象作斗争,以共同参与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事业中来,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改善、城市品位的提升出力。

  (三)注重内强素质,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执法服务型

  1、加强学习,提高城管执法队员素质。加强学习是城管队伍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城管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而是不是善于学习,能不能勤于思考,直接决定我们城管执法人员理论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因此,自觉形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风气很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面对执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思想上作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处乱不惊。传统的学习方式包括向书本学习,熟悉城管执法业务、法律法规等知识;向先进典型学习,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提高工作能力;向同行学习,经常学习借鉴兄弟部门或他人的先进经验,有利于开阔思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创新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组织专家讲座,释义新颁法律法规。比如《物权法》颁布实施,众多学者都称该法向城管“暂扣”执法方式叫停,如果没有法律上非常明确的法律依据,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没收包括流动摊贩在内的他们的生产工具或其他私人财产。这种观点如不及时消化,就会对城管日常执法活动产生影响。应聘请权威专家对队员进行培训,及时了解《物权法》是民法,属私法范畴,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不属于《物权法》调整的范围。而且“暂扣”不等于没收,是行政机关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一种方式,等当事人接受教育、处罚后会归还当事人,没有侵犯当事人的物权。明白了这些,队员开展工作就不会畏首畏尾,缺乏指导。组织常用业务知识问答竞赛,加深队员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提高队员对业务知识的灵活运用,为全面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采用竞赛评奖的形式,让队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看到相互间的差距,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开展不同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活动,讴歌城管执法人员的典型事迹和在岗位上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不仅局系统可以搞,街道城管执法队小范围也可以搞,对增进队员之间的交流,提升队员投身城管事业的热情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举办执法演练活动,让每个队员在模拟执法现场开口讲法,与“管理相对人”辩驳,练就以理服人的真本领。

  2、转变思想观念,执法为民、服务群众。从野蛮到文明,再上升到和谐,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公共行政仅仅强调行政是一种国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就有了“行政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服从”这种纯国家意志执行的思路。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的民主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管理行政、秩序行政逐步转向给付行政、服务行政为主的现代行政。现代行政以公众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并以公共需要的实际满足、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作为衡量标准,简言之就是要求管理者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重在服务的思想。尤其是在城市管理领域,城管执法直接涉及到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其产生的法律效果影响非常大,如果不恰当地行使权力,极易损害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鉴于目前暴力抗法频发,有些地方不反思治理思路和执法理念,而妄图以改善“装备”的方式达到治理目的,显然是陷入了一个治理误区而难以自拔。如果思想观念不改变,只想管制不想服务,如果没有一点体恤理念和温情执法,而是把人民当成“假想敌”,只能激化矛盾,增加对抗。这种与执政为民理念背道而驰的治理思路,与公共利益相悖的执法是不得人心的,其“安全”也是任何高级的防刺背心、头盔、防割手套所不能保障的!因此,城管执法必须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的精神,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理念,在执法时要把服务寓于执法之中,把感情融入执法之中,密切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依法管理城市,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我们抓城市管理工作,高效能地管理好城市,最终目标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整洁、优美、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促进发展中统筹兼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从思想认识、工作理念上再提高、再优化,走依法管理城市的路子,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工作,应该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不能“坐似一张弓,走似一阵风” 迎接检查,集中突击“一阵风”的管理办法,能够集中解决一些问题,但日常“六乱”管理工作, 不能象“一张弓”,要持之以恒,注重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加大对执法人员的保护,加强城管和公安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城管执法人员给予有效的执法保障,对暴力抗法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1、探索疏堵结合,疏导为主的管理机制,拓展群众就业渠道,引导流动商贩入室经营。目前,小商贩这个群体主要由下岗职工、城市无生活保障人进城农民等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不能支付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而又必须在城市寻找出路的弱势群体。有些商贩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经常会做出占道经营、乱抛垃圾等等违法行为。对流动摊点屡禁不止等现象,我们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采用疏堵结合,疏导为主的办法来遏制“六乱”现象:一是与社区居委会加强沟通配合,把占道设摊人员导入市场,适当减免摊位费,既让摊档整洁有序,又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加强对跨门营业店主的教育,签订门前七包责任书,使商户明确“跨门营业”的弊端。三是发挥宣传造势的推动力,提高居民素质。进一步强化经常性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的宣传栏、宣传手册、宣传画、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开展公共卫生、个人卫生和预防疾病、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相关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卫生意识、健康知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市民理解、支持、配合城市管理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城市管理,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2、充分利用“数字城管”高效快捷的管理优势。“数字城管”是以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为基础,对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组织和有效管理的一种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式手段,有利于提高城管执法效率、整合多方行政资源、依法行政预防腐朽、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充分利用好数字城管高效快捷的管理优势,一是合理利用城管指挥中心的现有专用电子设备,要求专线人员随时检查“六乱”整治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呼叫街道执法队整治,每天定期保存违章影像,并制作成通报发街道办事处,抄送区领导,推动街道积极投入“六乱”整治工作。二是密切与周边街道执法队的联系,当监控指挥中心发现街道交界处有大规模走鬼集结现象,立即通过群发系统和对讲系统通知对方街道执法队及时进行共同整治。三是拓展监督员网格巡查监管职能,24小时监控队员执法工作情况,有效避免有些队员工作量过大,有些队员无事可做的情况出现,也避免了城管员偷懒不作为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

  3、抓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城市管理的各项措施,都要通过管理人员去落实,因此关键在于人。要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分工,提高执行能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纪律、作风整顿,积极推行“阳光城管”教育引导城管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情为民

  篇三:株洲城管现象的调查报告

  株 洲现象---株洲城市管理的调查报告

  10月1日,我局组织15名中层干部来到湖南省株洲市,对株洲市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进行考察。株洲市芦淞区城管局黄局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株洲市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情况,走访了一个小区的立面破旧整治和一个街头户外广告规范治理点。随后,我们来到株洲市芦淞区城管局的数字化管理中心,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了数字化管理中心运作过程。最后,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跟我们介绍了株洲市城市管理的一些情况和经验。下面是株洲市城市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和具体做法。

  一:株洲市基本情况

  株洲市位于湖南东部,实行市管县体制,为国家“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的综合实力在湖南省排名第二, 位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是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2010 年荣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 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从2008年开始, 紧紧围绕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先后开展了“三创五改”(“三创”是指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改”包括小街小巷改造工程、主次干道混凝土道路改沥青路面工程、10KV架空电力线入地工程、人行道板改造工程、主次干道临街建筑物“穿衣戴 帽”改造工程)、 “四创四化”“四创” (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创 建活动。“四化”包括:美化,对城市主干道建筑“穿衣戴帽”刷漆;绿化,拆围(墙)透绿种树;亮化,整治广告、店牌;数字化,在城管方面推行数字化)和“城市提质”战役,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品味和形象迅速提升。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等称号。目前,株洲正在向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迈进。

  二、株洲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重大机遇,将城市管理纳入“两型社会”改革范畴,注重从细节入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市场化、数字化、规范化水平,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了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了经 济社会发展。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株洲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抓城 市管理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招商引资” 的指导思想。目前,城市管理已成为株洲各级各部门领导工作的主要抓手,汇聚社会资源的首要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管理理念先进超前。株洲市的城市管理理念先进超前。 一是追求卓越目标,保持持续发展。城市道路干净卫生、交通通畅有序、临街建筑立面整洁美观,路边园林绿化生机盎然,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垃圾和灰尘。株洲市通过2008年至2010连续三年的集中整治,城市形象一年上一个台阶。 2008 年围绕 “创卫” 目标整治市容环境,改变了脏乱差面貌;2009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 35%提高到 55%,绿地率由 25%提高到 45.5%,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 年抓“城市提质”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2011年又提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争取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真正做到了城市管理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目标,保证了城市管理的劲头不松、管理水平不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追求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布局。株洲城市总体布局可用高起点、大手笔来形容。其总体规划邀请中国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进行设计。 株洲市老城区、工业区、休闲度假区等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绿化、道路、交通、管网、给排水、集贸市场、垃圾收运系统、公厕、路灯等专业规划完备。三是追求先进科技,引领发展潮流。2008 年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作为“数字株洲” 信息化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立项, 2009年11月建成试运行, 2010 年 12 月通过住建部验收,成为全国 44个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从而初步建立了“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格”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运转,显著提升了城市整体管理水平。

  (三)管理体制科学顺畅。株洲城市管理实行“两级主体、分级管理”的体制,运行顺畅高效。市城管局负责指导、协调、考核各区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管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区破路占道、户外广告、招(店)牌、停车场设置等审批和 监督管理;负责渣土处置管理和渣土运输行业管理;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调度和协调工作;负责指导各县市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将环卫保洁、绿化管养、城管执法等具体作业、执法事项全部下放到区。市里定标准,区里抓落实,责任明确、职能明晰、责权统一,有效解决了相互扯皮推诿、 都管都不管的状况。比如,在对城市“毒瘤”----违法建设的防控上,该市把规划的监管和违法建设的防控查处职能全部交由区级政府行使。城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区长亲任主任,常务副区长和分管副区长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治理违法建设协调监察大队,为副科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正因为由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违法建设防控查处,该市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

  (四)管理机制灵活高效。株洲市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了一套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了涉及经济、行政、纪律多方位的考核奖惩机制。从 2010 年起,为充分发挥市级检查、考核、 督办职能,采取“鞭子”“票子”“帽子”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由四个城区各拿出 400 万元,市财政配套 400 万元、设立了 2000 万元的城市管理奖励基金,由市城管局通过暗查、明检和数字化平台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城区城市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排名、 奖惩兑现,每月对获得第一名的城区奖励 100 万元,第二名奖励 30 万元,第三名不奖不罚,末名罚款 30 万元,并通过市级主流媒体公布排名及其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姓名。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城区,由纪检部门按照干部问责和诫勉谈话程序,提请市委、 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并记录在案。奖励区里的资金直接拨付至区城管局,60%用于城管工作方面的投入, 40%用于奖励城市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这项机制的建立,使市级对区级的考核更加量化、更加具体,更能发挥检查督办作 用。二是建立了市场化运行机制。从 2007 年开始,先后对环卫作业、建筑渣土清运、园林绿化、城市“牛皮癣”清理、户外广告设计制作、市政设施维护、楼宇清洗等实行市场化运营,公开招标相关公司进行维护管理,成效明显。三是建立了严管重罚机制。市、区两级根据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需要,按照原建设部“城管人员按城市人口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比例配备”的要求,株洲市、区两级按万分之四的标准共配备城管执法人员 410 名,全部实行参公管理。建 立了完整的城管执法队伍录用、辞退、监督、着装、奖惩、执法过错追究等考核制度,市级执法部门负责对区级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所有城管执法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过错行为通过媒体曝光。为加大执法管理力量,聘请1045名“4050”人员和享有城市低保人员为“市容环卫监督员” ,分布在城区主要广场、主次干道等107 个岗点,授权他们负责对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停乱放、 乱穿马路等“六乱”行为进行纠章处罚,所罚金额全额返还个人。 这是该市“先行先试”的一个创举。

  (五)资金投入保障到位。株洲市每年用于城市维护管理的财政经费达 12.5 亿元,占全年财政支出的1/3。近几年,除投资7亿元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外,该市还投资100多亿元正在新建炎帝神农广场综合体项目,投资1.6 亿元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规划展览馆,投资 3600万元建成了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并由财政每年保证1000万元的运行费用。2008年,新建75座公厕、35个垃圾转运站、40个环卫工人休息室。2009年和2010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购置环卫清扫和清洗车辆,2011 年又投入1000万元从中联重科购置24台大型清洗车辆,使市区环卫清洗清扫车辆达到112台,城市机扫率达 69.28%。除此之外,每年由财政安排环卫机械设备更新专项经费 2000 万元。由于保障到位,该市环卫清扫作业模式已由传统的“扫路”变为“洗路”,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据了解,2008-2010 年,湖南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三年三步走”战略,利用国家拉动内需之机,省级财政每年配套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经费 3 亿元,支持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目前湖南全省各市县均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 。

  (六)社会群众广泛参与。株洲市把社会和群众视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管理城市。2008年以来,株洲市通过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先后开展 “三创五改”“四创四化”和“城市提质”战役,对29条主次干道的临街面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 ,拆除防盗窗、安装隐形防盗网,整治店招店牌、安装空调外机罩,整治管

【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调研报告范文

2.资产管理机制变革调研报告

3.环境调研报告

4.环境建设方面调研报告的范文

5.2018有关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6.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7.2016有关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8.社区环境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