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报告

  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

  水资源情况调研报告(1)篇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市水务局党委班子自3月8日起,以 改善生态、服务民生、保障发展 为基本要求,对大连地区水资源管理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大连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较为封闭的水文单元,导致水资源十分紧缺,始终成为制约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 瓶颈 之一。大连地区淡水资源十分短缺,年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量的1/4,其主要原因是 蓄水难度大、开采条件差、分布不均匀 。 再加之,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异常,自然灾害频发,更使大连地区供水需求矛盾加大。随着大连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如何解决制约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 瓶颈 问题?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 开源与节流并举、配置与保护并重 的战略思想,举全社会之力,全面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一是合理开发,努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深入开展了以小型水源开发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洪水资源;大力推广集雨工程建设。 2015年在城乡启动了集雨工程试点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投资3.76亿元,共建成各类集雨工程1780座,总集雨面积365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量近 60万立方米。

  二是科学配置,不断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科学规划和配置水资源;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再生水回用;加大海水利用量。目前,我市已有20多家大中型企业直接利用海水进行设备间接冷却、洗涤、水产品加工,日均海水利用量360万立方米,年利用总量达13.14亿立方米。海水淡化总能力1.19万立方米/ 日。

  三是高效利用,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大力推进低耗高能农业建设;加大节水工程改造力度,降低无效损耗。

  四是有效保护,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强化城乡水源地保护;强化地下水管理;强化水生态环境治理;加快了大型水库上游、周边的生态屏障建设。全市实施 五绿 工程以来,共种植各类树木30余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余万亩。实施了生态河治理工程,共修筑绿化河堤430余公里、种植河廊林带260余公里,全市主要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面临和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我市境内径流量2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6条,即碧流河、复州河、大沙河、英那河、庄河、湖里河,这些河流占全市地表水资源量的61%。在以上河流上已建有全市仅有的碧流河、英那河、转角楼、朱隈、松树、刘大、东风7座大型水库。再加之在其他河流上所建的200余座中小型水库,境内河流水量控制利用已达40%以上,这标志我市水资源可利用开发量已达极限。

  二是遏制水环境污染刻不容缓。随着建造调节流径流的拦蓄工程的增多,改变了河流水文律情,河流径流量不断衰减,河道内的基本水量难以维持,再加之河道非法采沙和侵占河滩现象的存在,河道滩涂水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河流径流量的减少,导致海岸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海水倒灌现象较为严重。此外,重大水源库上游和周边的采沙、养殖、工业等污染源,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安全隐患。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必然加大。按照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目标的要求。我市加快了 一岛十区 两区一带 建设步伐;近年来全域城镇化建设以每年扩充3.6%的速度推进;明确提出在居民饮水方面,要尽快实现 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这些必须要有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需求作为保障。

  四是水资源无效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行业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取水标准和规范,实际用水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城市供水设施和管网改造进度#from 水资源情况调研报告(3篇)来自学优网https://www.gkstk.com/ end#滞后, 跑、冒、滴、漏 较为严重;基层水务管理亟待加强,农业用水管理较为松散,浪费现象普遍;公众自觉节水的意识和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

  水资源管理工作对策与措施

  解决大连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道逐步分解、永无止境的课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着力抓紧抓实以下工作:

  第一,竭力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内已建成的各类水源工程,通过建设必要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大中小微型工程联网互补,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在境内已无规模性水资源开发项目的情况下,抓住机遇,努力拓展境外调水的科研工作。当前,要抓紧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工程建设。

  第二,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加快实施以三道沟净水厂改扩建、农村安全自来水为重点的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XX年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惠及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改善水环境。全面规划,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加快我市 三大流域 水环境治理工程进度;推进河道生态环境建设,坚决扼制违法采沙、侵占滩涂行为,维护河流 生命 ;加大清理水源库上游及周边污染源力度,确保水源安全加快实施海水倒灌区水源替代,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开采。

  第四,努力提高水务科技水平,加快节水改造步伐。对具备条件的水库,推广 汛限水位动态调度控制 研究成果,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在各生产领域,大力引导和推广先进工艺、设备,减少水耗量,科学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深入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加快城市供水旧管网和农业灌区设施改造;加大非常规水利用力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五,强化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前提下,尽快完善地方法规和用水节水规范体系。近期,要积极配合立法部门,加快《大连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立法修订进程;争取由政府出台有强制效力的《大连市河道采沙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完善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各类涉水违法违规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第六,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深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剔除 多龙管水 弊端。在完成大中型水库和市原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库管理的新体制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同时,要努力探索水利工程建设融资体制的新途径。

  调研的几点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水资源管理,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短缺,是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水资源保障为基础,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原有之意。30年来我市累计投资60余亿元,相继完成了引碧、引英入连供水工程,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根据对我市现状供水能力分析20XX年和2020年我市缺少量将分别达3.3亿立方米和5.4亿立方米。因此,在大连区域内已无较大规模水资源开发项目的情况下,我市正投巨资实施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工程。因此,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没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水资源,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市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10年来社会GDP年递增15%以上,用水量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需求,城镇生活用水增长较快。再加之农业用水效率普遍不足,城市用水 跑冒滴漏 仍很严重。资源有限,发展无限。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提高各行各业的用水效率和效益。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为之努力的历史性任务。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维持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的先决条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水资源既是一种动态的循环系统,又是一种极为脆弱的自然资源。如水生态环境遭到肆意破坏或污染,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受到严重威胁。破坏水生态环境是极易的,但欲恢复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甚至不可能的。大连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一旦水环境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戒备,努力营造和维护一个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非常规水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大连地区可利用的非常规水资源主要是海水和中水。目前,我市在海水利用方面,在全国处领先地位。但在中水利用方面还不尽人意。我市现日处理能力37万立方米,但中水回用量不足1/3。中水是国际公认的 第二大水源 ,可替代优质水用于诸多方面,是其他非常规水资源不可比拟的。中水的利用效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中表现,这必然也是我市应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发展之本。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才能为大连地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水资源情况调研报告(2)篇

  之前,因为水的原因而成为难民者将多达1亿人.

  全球12亿人难获安全饮用水

  现在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从而造成5万多亿吨水被污染,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23亿.

  中国水资源排全球第128位

  联合国"第三届水资源论坛大会"召开之前发表的报告(《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对180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状况做出排名,中国以平均每人每年拥有近2260立方米用水统计数字排在第128位,格陵兰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法属圭亚那则分别占了世界水资源丰富状况的前三位.

  海南省可利用水资源

  在常人眼里,海南岛四面环海,雨量丰沛,不会缺水.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海南人均水资源量3906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海南平均年降雨量为1758毫米,而旱情严重的甘肃,宁夏等省份,年平均降雨量才300毫米左右,仅为海南的1/6.

  去年海南的降雨量是1286多毫米,仍为旱情省份的四倍多,但今年的情形急转直下.海南省"三防"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15.075万亩,占该省耕地面积的50.22%;有89万人占该省一成多人口临时饮水困难;还有19.4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水资源的富乏直接影响海南省的经济发展,能带来一糸列的负面影响,因此调查出的海南的水资源缺乏原因有与探讨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是一件很有深远意义的事.

  海南省水资源现状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发现:

  水库"喊"渴,河水断流,田地龟裂,水井干涸,成片农作物枯死……截至3月中旬,海南全省水库的有效蓄水量仅11亿立方米,还不足一个大型水库正常库容的一半,其中已有11座中型水库降至死水位以下.旱情持续蔓延,海南省田地受旱面积已达318万亩,临时饮水困难人口增至89万人.

  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田以堂在3月中旬在海南察看旱情时说:"海南的旱情比预想的还要严重,像这样长时间大面积干旱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

  事实上,海南遭遇了26年来最严重的夏秋冬春连旱.

  尽管受7月底台风的影响,海南省部分地区有降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南省的旱情.大部分地区仍大面积缺水.现有的储水量仍不能满足海南人口的生产用水的需要.

  8月初,台风刚离去,热带低压再登陆我省,给我省带来大量的雨水,这是老天送给海南的及时雨,之所以说它及时,是因为全省大部分地区正等水来播种,插秧.

  和上次台风相似,本次热带低压风力较小,但降雨量较大.使全省水库蓄水量增加了4亿立方米,为晚造生产用水提供了保障.9日,10日两天全省有4个市县降雨量达到100毫米以上,有11个市县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全省水库总蓄水量增加了4亿立方米,其中松涛水库蓄水增加了6000多万立方米.市县当中,儋州市蓄水增加最多,全市蓄水量增加XX多万立方米.

  目前全省总蓄水量达到27亿立方米,晚造的生产用水基本上得到缓解.

  今年我省部分地区受灾严重

  文昌

  今年3月中旬,过七旬的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茶园经济社社长谢自华望着干涸的老井喟叹:"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么旱,以前水井有干的时候,但还有少量水渗出,今年却彻底干了."

  类似这样因旱而干的水井在文昌市就有1000多口,一个村没有一亩水田插上秧.

  由于受7月底台风影响,文昌地区有少许降雨,目前大部分农民正在加紧插秧.但水井里的水位不高,勉强应付村民的日常使用.

  澄迈

  8月5日,笔者在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北部的儒陈村看到,耐旱的茅草都已枯黄,在龟裂的水田里,几头水牛无奈地啃食着田里干枯的稻茬.

  澄迈县是海南省旱情较重的市县之一,自去年9月份以来没有下过一场大雨.目前,全县插秧面积仅为1.2万亩,而儒陈村的360多亩水田,仍然没有一亩能插上秧.

  在这个村里,水井都已干涸,800多名村民每天都要到2公里以外的一个田头井里运水饮用.村里的池塘也大多见了底,仅有一口还剩点污水的鱼塘,成了村民们惟一能洗衣服的地方.

  其他地区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坡鹿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近半年以来,由于保护区内滴水未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的食物告急.

  保护区正面临1994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坡鹿喜食的植物正急剧减少,倘若干旱天气再持续数月,坡鹿命运岌岌可危.保护区党支部书记龙甫承说,考察人员已于3月9日在大田保护区发现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亡的坡鹿.

  造成水资源现状的主要因素

  天灾 人祸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除了不作美的天公外,还有一个触目惊心的人祸推手.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70%以上的降雨均为台风雨,没有台风发生就易引发大旱.去年一年中,没有一个热带气旋直接影响海南省,这是气象记录里55年来的首个无台风影响年.

  海南年降水虽多,但降雨时空,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东北部多雨,西部及西南部少雨,形成区域性缺水;此外,降雨时间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10月份,而11月至翌年4月则往往干旱少雨,形成季节性缺水.去年一年中,在传统的干旱期过后,进入雨季的琼岛降水仍然偏少,并出现了阶段性夏旱和持续性秋旱.

  天然林破坏也是祸根

  旱情除天灾外,还有人祸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然林破坏严重,导致森林对水源的涵养功能降低,从而使得河流,水库,地下水等水位下降,加重了旱情.

  原始林,天然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很强,一旦被破坏,就会加速地表水的流失.农民挖在天然林边的水塘储水量较多,出水也较丰富,而在人工林或者无林地挖的水塘,大部分储水量较少,甚至干涸.

  近几年来,海南一味单纯地强调森林覆盖率,忽略森林质量,导致森林改善小气候,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大大减弱.

  XX年,海南省政协曾组织各市县政协对海南省昌化江,万泉河,南圣河,珠碧江等7大河流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发现这些河流流域的森林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河流的水位也在逐年降低.

  1998年~XX年间,海南全省共发生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4444起,平均每天3起.而水库库区由于水源充足,不少果农,开发商都盯上了海南的水库,他们毁掉库区周边的天然林种植芒果,龙眼,香蕉等经济作物.这样恶性开发,是以海南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满足少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原始林,天然林的生态价值,社会效益不可低估.原始林和天然林有落叶等长期堆积形成的凋落层,它们覆盖在地表,在降水时可以减缓水流,加大地表水渗透量.同时,天然林里每株植物体内都能蓄积大量水分,在干旱时释放出来,缓减旱情.

  水利基础设施先天不足

  此次旱灾,暴露出海南水利设施的脆弱性,尤其是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整体抗灾力不强.

  据了解,海南省仅有6个大型水库,69个中型水库,且工程布点不均,琼东北无一座大型水库.在海口,三亚,文昌,昌江等地,工程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海南大型水利工程基础相对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海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仅13.6%,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357万亩,不足耕地面积的一半.

  海南水利基础设施先天不足,水利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水利投入和发展机制.据了解,中央每年拨给海南省的水利建设资金为2亿多元,海南省自己每年拨出6000万元~7000万元,但对于点多面广的水利工程来说,这简直是"杯水车薪",要上马大型工程谈何容易

  缺乏长效抗旱机制

  文昌市会文镇村民张大为对田里没水很是无奈:"电灌站没了,我们用水可难了."他说,村里原来建了座电灌站,但因设备多年失修,电灌站已名存实亡.类似情况在其它沿江的市县也同样存在.

  在海南一些市县中,仍然缺乏长效抗旱机制,抗旱应急建设项目仍不完善.,大部分市县还没制定抗旱预案,遇上大旱,不知从何入手.抗旱要未雨绸缪,一些应急项目要提前安排,否则,就容易陷于被动.

  澄迈县水务局副局长蔡仁雄对此体会颇深,他说:"我们不能光盯着大的,平时就得多建一些拦水坝,引水坝等小型蓄水工程,先把水蓄住,不能等到米下锅才找柴火."

  眼下干旱缺水,可有些市县对后期用水和长期抗旱用水缺乏周密的安排和考虑,不按计划供水,存在"寅吃卯粮"现象,这将直接导致后期春耕生产用水困难.

  只有建立长效抗旱机制,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大旱长旱.

  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的一些可行方法

  一 发动群众

  面对严重旱情,我省各地广泛发动干部群众,采取多种行之有效措施抗旱,掀起抢种冬季瓜菜热潮.

  今年我省降雨偏少,遭遇近年来罕见旱情.至今年7月,全省受旱面积222.5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5%,21.02万人,6.61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严重影响了当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面对严重旱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部署抗旱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尤其是转变抗干旱工作思路,由原来的抗旱转为防旱,从单一的抗旱转为全面抗旱.省气象局提前一个月实施人工增雨,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省水务局,省三防办,省农业厅还先后派出工作组分赴各市县了解旱情,指导抗旱冬种工作.

  二 资金投入

  各市县不等不靠,多方筹集抗旱资金,充分发动群众封江堵河,开沟引水,广辟水源,解决当前抗旱用水.

  ---琼海市已投入抗旱资金180万元,用于资助农民购买柴油抽水抗旱.

  ---万宁市动用了112万元市长预备金投入抗旱工作,封江堵河达11处.

  水资源情况调研报告(3)篇

  一、调查背景

  最近,我国的西南地区又闹干旱了,不要说种庄稼,就是人喝的水都难以保证。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

  后来,我上网查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我才明白: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8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海水和极地冰,其余1%还大都在800米以下的地层,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0。01%。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年只能得到50升水,这标志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的危机。

  我们家乡地处黄河之滨,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水都是海水,而海水是咸的,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我们日常饮用的大部分淡水都分布在地球上寒冷的南、北两极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这样淡水资源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缺水的地方实在很多。因此,流到我们家乡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更是稀少。随着家乡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污染的威胁。水的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调查目的

  (一)、让我们了解家乡水污染的现状,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让同学们知道水污染的危害,使同学们都来关心、保护家乡的水资源。

  (三)、培养同学们热爱自己美好的家乡,热爱社会,热爱大自然,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提高同学们深入社会、关心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时间:20**年**月20日

  (二)、调查地点:**境内的响坎河、中山河流域

  (三)、调查方法:询问长辈、实地考察

  (四)、调查组成员:

  领队:***

  组长:***

  成员:*************

  四、调查结果

  十年前:

  水的颜色:无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河道大小:一般大小;水上漂浮物:水草等水生植物。

  现在:

  水的颜色:大部分呈现黑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河道大小:好多河道变窄,河床升高;水上漂浮物:白色垃圾,生活垃圾等。

  五、主要原因分析

  (一)、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不少居民随意将生活垃圾抛入河道中。

  (二)、由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越来越坏。

  (三)、某些工厂的废水不经过污水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中,导致水质变坏,水生植物消亡。

  六、建议

  针对家乡水资源已经受到污染的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强水资源保护意义的宣传,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二)、提倡居民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器材,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化学用品。

  (三)、提倡农民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转变种植品种,多种耐旱植物。

  (四)、要求工厂污水排放时,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五)、希望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废水排放等各方面,作出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为建设绿色家园保驾护航。

  感悟:

  保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来地球上流下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 下一篇:生物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