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学生音乐教育调查报告

  幼儿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本文是关于幼小学生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学习。
  篇一:关于小学生音乐素质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1.调研目的。根据大学音乐课老师的要求,通过了解我班同学现行音乐素质,对我班同学的音乐素质做出总结并提出合适的建议,以便更好的配合老师的音乐教学。
  2.调研范围。就小学生音乐素质问题,调查了徐杨中心小学三(2)班56名学生,其中女生27人,男生29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6份, 其中, 女生占48.21 %,男生占51.79%) 。
  3.调研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对教材内容的接受程度,学生的音乐欣赏、识读乐谱、节奏、创造性等音乐表现能力。结合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交调研报告。
  二、结果统计
  1.对音乐课的态度
  是否喜欢上音乐课
选项
人数 26 4
占总人数比例(%) 86.7 13.3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喜欢上音乐课,调查数据还显示100%的人都是喜欢听音乐的。
  在回答“你是更喜欢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时,将近80%的回答自己更喜欢流行音乐。
  调查还发现虽然同学们爱上音乐课,但有23位同学(占76.7%)认为上音乐课不需要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认真听讲。
  2.识读乐谱
  在第6题“do re mi fa sol la xi 是音名还是唱名”中,18人选“A音名”,12人选了“B唱名”。可见,还有一大部分的人对音乐知识及其欠缺。
  3、对乐器的了解
选项 能熟练使用一种以上乐器 不能熟练使用任何乐器
人数 8 24
比例 26.7 73.3
  上表显示,现在大学生对乐器的使用知识非常贫乏,对音乐这类的艺术修养涵待提高。
  此外,调查还发现,将近80%的有较好的节奏感;有9成以上的同学希望在上课时能学到一些课外知识;上音乐课更注重的是愉悦过程。
  三、结果分析与建议
  1. 为什么大家更喜欢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2.上课不认真,看重愉悦过程。现在大学生在其高中时期,总是期望着进入大学,以便减轻压力。其实,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的学习也是很累的,学习压力也不小,因为文化课是要考试的,不能放松,所以,他们期望有一门课能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结果,像大学音乐课这类艺术类的课程便被当作了极佳选择。
  原本选课就是为了能放松自己,可想而知又有几个人会像学习其他文化课一样来认真听课呢?因为这样,大家上音乐课看重的自然而然的是愉悦过程了,上课结果也就无关紧要了。
  四、针对本次调查本人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将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提倡学科整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有效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⑴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一首小诗。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侯/ 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她/去给地主/缝一件虎皮长袄/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⑵教师请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月亮、谷堆、莲花、妈妈,以及相依相伴的事物造型;另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晚风,从人们身边轻轻地、慢慢地吹过,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最后轻轻地、慢慢地围绕在妈妈身边。
  ⑶教师讲音乐同样具有诗歌一样的魅力。(展示课件)导入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
  ⑷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课件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这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
  2.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学生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于是“过年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舞”“闹新春”等名字诞生了。并同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舞”这个名字,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想跳的冲动,于是我就想为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且很“雅”,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在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3.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不同的欣赏内容,学生动作缺乏时,教师就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各种提示动作。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4.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例如:我在请同学们欣赏《我乘上小马车》时,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以西方国家中两个流浪儿,他们以甜美的歌声换取面包。一位贵妇人就利用他们的歌喉去赚钱,将他们带回自己家中。这首歌曲就是当天晚上他们在梦境中所唱。歌曲表现了孩子们在梦中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教师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学生们反映极其强烈“他们不应该跟那个贵妇人去,他们被利用了”;“他们根本就过不上好日子”;“贵妇人是个大骗子,应该有人揭发她”;“他们应该找正式的教唱歌的地方去演出挣钱”。各种想法接踵而来,教师没有批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想法,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这是十分可贵的。音乐课就应该把主动权教给孩子们,让音乐课上永不结束真理。
  5.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很专业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三个主题旋律的速度是怎样的?”而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寓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音乐这门艺术形式的特点是以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从音乐教材内在的思想出发,结合音乐艺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可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应该自觉的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篇二:
  一、调查背景: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我园是以南京《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作为蓝本选择性地编制适合本园的课程,其中的音乐教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有的音乐教材缺乏经典的、文化积淀的元素,缺少儿童性、艺术性。而一些传统音乐教材则具有很强的儿童性、艺术性,及深刻的教育意义,但教学方法滞后,缺少《纲要》精神的引领。为了寻找《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音乐教材与传统音乐教材两者契合点,我们选取了《传统音乐教材的二度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探索出开发传统音乐教材的一些有效方法、途径,结合主题活动,将之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选怎样的传统音乐并非教师说了算,幼儿才是真正的主体。幼儿喜欢,才能燃起内在的“火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幼儿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教育内容,主动吸收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
  二、调查目标:
  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对教师收集、整理的传统音乐的喜爱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来进行音乐课程的审议,探索出开发传统音乐教材的一些有效方法、途径,让教师快乐地“教”,幼儿快乐地“学”,调整、丰富园本课程,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最直接的、科学的资料。
  三、调查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调查法、访谈法。
  大班调查表:说明: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调查表,抽样调查。歌曲类:让幼儿回顾一学期的歌唱内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并在相应的歌曲下打勾;欣赏等其他类:将一学期的欣赏、打击乐、舞蹈等音乐,与教师提供的欣赏、打击乐、舞蹈等传统音乐对应做比较、选择,在喜欢的音乐栏里打勾。
  中班调查表:说明:采用的是图文数结合的调查表,抽样调查。歌曲类:让幼儿回顾一学期的歌唱内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并在相应的歌曲下做标记;欣赏等其他类:将一学期的欣赏、打击乐、舞蹈等音乐,与教师提供的欣赏、打击乐、舞蹈等传统音乐对应做比较、选择,在喜欢的音乐栏里做标记。
  小班访谈表:说明:采用的抽样访谈法。由各班教师对1—5号幼儿进行访谈,回顾一学期的歌唱内容,帮助幼儿记录他们喜欢的歌曲;提供一学期的欣赏、打击乐等音乐,与教师提供的欣赏、打击乐等传统音乐对应做比较、选择,并帮助幼儿记录。
  四、调查结果分析:
  ㈠大班幼儿: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在歌曲类中,“颠倒歌”由于歌词较绕口,所以半数孩子选择了不喜欢,其余的喜欢度都在60%之上,其中包括“拉拉勾”、“小狗抬花轿”、“猴子学样”、“中国功夫”等传统的音乐活动;在其他音乐类中,幼儿对“大中国”、“茉莉花”、“北京的金山上”、“拔根芦柴花”、“织布”、“套圈”、“猜拳游戏舞”、“卷炮仗”等一些传统的音乐、游戏深受幼儿的喜欢。
  ㈡中班幼儿:4、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调查结果显示:乐感欢快、节奏明朗、歌词朗朗上口的歌曲深受幼儿的喜欢,如:“表情歌“、“买菜”、“小树叶”等一些传统的音乐活动,而幼儿对建构式课程上的“快跳起来”、“伸伸转转”、“风爷爷”等音乐活动的喜欢度只占30%—40%;在其他音乐类中,“摘果子”、“丢手绢”、“拉大锯”、“小乌鸦爱妈妈”、“郊游”等一些传统音乐活动喜欢度都超半数,建构式课程中的“梨子小提琴”喜欢度只占14%,经改编的“小白兔和大黑熊”喜欢度占70%。
  ㈢小班幼儿:这时期的幼儿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性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但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调查结果显示:在歌曲类中,幼儿对“大皮球”、“小小一粒米”、“苹果歌”、“我是棉花糖”、“宝宝不怕冷”等音乐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喜欢,而对建构式课程上的“早上好”、“这是什么车”等活动只有1—2个幼儿喜欢;在其他类中,建构式课程中的“合拢放开”喜欢度较高,达73%,而“扭扭虫的舞蹈”却只占3%。
  总之,对各年龄段幼儿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幼儿对《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的一些音乐表现出喜欢,但一些音乐,如:“快跳起来”、“伸伸转转”、“梨子小提琴”、“扭扭虫的舞蹈”等,或旋律缺乏美感,或节奏不够明朗,幼儿对之缺乏热情。当然,幼儿也并非对所有的传统音乐活动都表现出极大的喜欢度,如“头发、肩膀、膝盖、脚”,用孩子的话说“太简单了”。所以,在音乐课程的建设方面还需根据幼儿、教师多纬度地进行思考与实践。
  五、对调查结果的思考——调整园本音乐课程的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往常的音乐活动,都是教师一方的“自以为是”、“一厢情愿”,没有给幼儿选择、评价音乐教材的权利,学习被控制在“我上你学”的被动接受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完全激发幼儿“我要学”的欲望。
  对策一:取其精华,适当填补。我们从课程走来,又向课程走去,决不应该停留于走马观花,应持着清醒、科学的态度,有的放矢地进行筛选。针对“我喜欢……”的调查情况,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根据幼儿园课程的需要,将“精华”部分延用下去,如:“小狗抬花轿”、“猴子学样”、 “茉莉花”、“北京的金山上”、“拔根芦柴花”、“小乌鸦爱妈妈”、“郊游”等,而且要“用”得更好。通过集体备课等渠道,深度挖掘、精心设计,体现音乐活动的价值。
  并根据主题的需要,将一些经典的、传统的音乐教材作适当填补,通过艺术教研组进行音乐课程的整体审议,注重其科学性、均衡性。或开展传统音乐教材的二度开发的案例设计评比等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供课程所用。
  对策二:有效教学,勤于反思。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有效教学能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善教学方式和改善学习方式,强调幼儿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使音乐活动成为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运用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
  罗吉斯(Rogers,2002)指出:“有效的教师必须经常保持一种反思的状态,经常会对他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的思考,这种反思也就是教师的最主要的研究活动”。 有些活动并非教材不好,不排除教师“教”的问题。因此,我们应通过个人的课后反思、每周的主题后审议、每学期的课程后审议等,不断地进行思考,促进教师更有效的“教”、幼儿更有效的“学”。
  对策三:一日渗透,予以熏陶。
  3—6岁幼儿的教育,是一生教育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教育。”的确,教育无处不在,我们应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通过多种音乐教育渠道,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将一些传统的基本舞步音乐设置为幼儿晨间活动的背景音乐,如:“踵趾小跑步”、“摘果子”、“采茶”、“踮步”、“小跑步”等,无形中给幼儿节奏美的感受;将一些经典的传统音乐游戏,如:““织布”、“套圈”、“猜拳游戏舞”、“卷炮仗”、“摘果子”、“丢手绢”、“拉大锯”等,替换原先的体育游戏,既是美的体验,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将一些较难进行集体教学的传统音乐,设置为午间起床、月之歌等形式的音乐集……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在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使音乐无处不在,从而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美,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 下一篇:顶岗实习调查报告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