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妇联和市教育局的关于开展全市留守儿童现状的专题调查通知,张村乡妇联联合乡中心小学及各个行政村对全乡父母全年外出务工(不在本市范围内或在本市就业不在家居住)连续六个月以上,或全年累计外出十个月以上的3-14周岁儿童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

  一、通过调查问卷反映上来的张村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下:

  1、父母外出打工,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有29人,和亲戚生活在一起的11人,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5人,自己住的3人。

  2、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经常有矛盾的1人,偶尔有矛盾的24人,几乎没有矛盾的10人,没有矛盾的13人。

  3、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吵架的4人,闷不吭声的31人,向父母诉苦的6人,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7人。

  4、平时有零花钱的39人,没有的9人。

  5、每个月生活费少于50的21人,50的9人,100的9人,100以上的9人。

  6、明白父母外出打工原因的41人,不明白的7人。

  7、父母外出打工,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42人,不想的6人。

  8、平均一周一次和父母联系的19人,平均每月一次的3人,不定时的经常联系13人,很少联系的12人,两天一次的1人。

  9、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人生安全的35人,有点担心的11人,不担心的2人。

  10、父母在外打工,一个月回来一次的6人,半年的14人,一年的20人,一年以上的8人。

  11、平时学习上有困难的34人,没有的14人。

  12、如果遇到困难,采取求助老师的5人,求助同学的16人,求助亲戚的10人,自己解决17人。

  1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认为是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有41人,没有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3人,客观原因失,自己本来就不行的1人。

  14、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就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的36人,有点气愤但只在心想的6人,无所谓听完就算的5人,当面顶撞对着干的1人。

  15、在学校里,玩得好的同学很多的18人,一般的24人,很少的6人。

  16、每天按时吃饭的38人,不按时的10人。

  17、午饭荤多素少的7人,劳少素多的37人,全是素的5人,全是劳的1人。

  18、经常吃到新鲜水果的14人,偶尔吃到的31人,基本吃不到的3人。

  19、平时经常生病的3人,偶尔生病的29人,不生病的16人。

  20、平时经常做家务的17人,偶尔做的28人,不做的3人。

  21、会做饭不会洗衣服的8人,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的9人,两个都会的24人,两个都不会的9人。

  22、平时有时间玩的40人,没有的8人。

  23、觉得身边的人很关心的38人,很少关心的8人,不关心的2人。

  24、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变了的33人,没变的15人。

  25、觉得学校、社会的关心程度很关心的30人,很少关心的15人,不关心的3人。

  二、从上述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隔代托管,家庭教育不佳。张村乡现有3-14周岁儿童390名,留守儿童140,占35.9%,全部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而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而张村是个山区乡村,只有一座小学,由于受学校办学条件等客观性条件制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帮助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与家庭之间缺少足够的沟通。

  父母外出,亲情教育不足。据问卷反馈,17%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一年以上时间才回一次家,42%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才回一次家,29%的父母半年回家一次,只有12%的父母由于在本市打工,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而平时的亲情教育,只能依靠不多的电话联系,使很多留守儿童在与祖父母或其它临时监护人产生矛盾时,选择自己闷不吭声,遇到困难,一般也都是自己独自解决,时间一长,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在接受调查的48名留守儿童中,有33名认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使一部份人的行为习惯较差,与同学间的交流缺乏,仅有3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要好的同学。

  社会关爱,关心程度不够。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能力去管。尽管,有时会有义工、老师等社会爱心人士给予一定的爱心、关心,但这仅仅只能是小部份人能得到,而且这并不能取代父母、家庭的温暖,大部份的留守儿童只能靠自己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产生了许多的留守儿童特有的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而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协调统一的机能,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定期不定期与留守子女亲情沟通,可以利用电话或书信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平时也要要向老师和其它监护人了解孩子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让孩子感到父母即使远离自己,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却不曾远离。

  二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老师的积极关心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老师要在课堂外关心留守儿童,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注意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训练,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社会教育。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力加强科普知识普及。张村乡每年都要结合本乡实际,突显活动特色,通过系列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科普宣传大篷车开进张村小学和幼儿园,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好玩有趣的科普仪器,欣赏了恐龙危机和海洋生物的趣味性知识,结合古村落文化开展“探寻古村遗风”活动,结合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开展“春泥到田间地头”活动,将农业科技技术推广的实践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孩子们在塔山村农机示范基地,聆听了市农机站专家讲解机械插秧的相关知识,并观看了水稻插秧机的现场作业。结合乡中心工作开展“春泥服务社会”活动,结合非遗传承保护开展相关培训,在乡里举办的剪纸培训(文章来源:https://www.cnrencai.com/baogao)班上,300多名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学了起来。结合本地特色开展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主题的春泥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乡里还结合农家书屋建设开展了“夏日清凉阅读”活动,开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结合假期劳动开展“我为父母分担家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乡里还邀请有关部门开展暑期安全讲座和交通安全、森林防火等专题培训等。使留守儿童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开阔视野,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上海社科院公布居民医疗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