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共青团鹤峰县委于2008年4月至5月,对鹤峰县境内所有乡镇初中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初中留守儿童的监护、生活、心理、学习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为准确地把握了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今后的发展趋向,同时也新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尚未引起重视的盲区,并根据调查结果向政府、学校、家长三方提出了意见。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1.5亿人,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就是在这股外出务工的浪潮下产生的。他们因为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自己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在西部地区,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鹤峰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218227人,农业人口约占86.5%。全县在外务工人口约为41300人,占总人口的19%,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11000多人,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鹤峰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和艾滋病防治工作,2007团县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情况和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13090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11040名,这些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监护不周、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问题。

  二、调查的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全县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2、全县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3、全县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4、全县留守儿童对防治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

  5、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全县3个乡镇学校初中部进行,内容涵盖生活状况、心理负担、学习情况、价值观等方面。共发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5份。

  三、调查结果分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8630名初中学生中,有3080名农村留守儿童,占初中学生数的3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团中央数据)。其中女童有1478名占留守儿童的48%;单亲去世的留守儿童有106名,占留守儿童的3.4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13名,占留守儿童的84.85%。

  2、留守儿童年龄偏大。此次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平均年龄为14.86岁,而全县初中生平均年龄13.73岁,留守儿童的平均年龄要比同上初中的非留守儿童高出1.13岁。

  3、绝大部分留守儿童为少数民族。鹤峰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1.07%。其中土家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5.77%,即总人口的68.06%。经过调查,全县留守儿童中土家族学生占92.52%,汉族占6.07%,其他少数民族只占1.4%。土家族留守儿童比例比全县土家族人口比例高出了24.46%。

  (二)亲情指数,主要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父母必须喂养子女,当父母出门时不应单独将子女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他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种亲情关系变得淡泊,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亲子双方缺乏情感交流

  调查显示,有39.83%的留守儿童和父母保持一周一次的联系频率,有5.63%的留守儿童和父母保持一月一次的联系频率,还有8.23%的留守儿童很少和父母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选择了“经常、不定时”,从字面上理解,感觉这部分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应该比较频繁,但我们询问了部分选择此项的同学,他们给出的答案却是因为没有固定时间和父母联系,所以选择的重点是“不定时”。他们想到父母才联系,有时候一周会有一次,而有时候一月也没有一次。我们估计,能和父母保持一周联系一次或多次的留守儿童应该只占52.56%,很少和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占5.63,介于两者之间的留守儿童最多,占42.08%。这部分儿童一月或一月以上才和父母联系一次,一年最多12次,假设平均每次通话30分钟,那么一年内和父母的交流最多才15个小时(暂不包括父母回家后的交流时间)。而非留守儿童一天内和父母的交流时间至少有6小时(按非节假日初中生在家时间计算),全县有接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全年和父母的交流时间少甚至少于非留守儿童三天内和父母的交流时间,这必定会造成留守儿童的“情感饥渴”现象。

  而更为严重的是,高达63.2%的父母一年或者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往往都是赶回来过年,呆不到一个月就又要离开。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几乎变成了“孤儿”。“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下一篇: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