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研究报告

时间:2023-01-27 16:54:13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语文研究报告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研究报告

语文研究报告1

  一、课例研究背景

  语言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最根本,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设计,让同学们可以运用现在的知识可以充分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习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候,如果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更有积极性,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二、课例教学内容

  (一)课例选择:《木兰从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心理活动。

  2.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体会木兰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感悟木兰对家人深厚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目标明确,重难点醒目,能抓住教材,拓展延伸,以点带面,感悟人生。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内化了的语言,培养同学们的语感,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审美和朗读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法,这也是创新的主要途径,在品味木兰心理活动的句子时,在交流学完此文的感受时,充分运用此种学习方法。

  四、课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复习部首检字法,能熟悉应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段落,体会花木兰深深的爱国精神以及爱家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应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也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并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首先引入主题,以历史上的爱国爱家英雄事例展开,如岳飞,戚继光等,然后突出巾帼英雄的事例,开篇引入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学生小组讨论有关花木兰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然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说说花木兰的形象。了解之后,教师展示出课题,第一节课时与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走进课文,了解这位巾帼英雄。

  1.借助拼音,把文章读通读顺。

  2.老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的学生,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写了花木兰的什么事件。

  4.此时,花木兰的形象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5.文中是如何描写花木兰的,找出对应的语段并标注。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名读生字词

  2、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注意听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后师生评议。

  3.精读课文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找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讨论: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呢?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板书:战事不断)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引导学生体会木兰内心焦急担忧的情感。木兰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木兰爱国爱家的情感。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从军吗?不同意,交流木兰会是怎样说服他们的呢?学生分角色扮演木兰的爸爸、妈妈以及弟弟,他们又会如何劝阻木兰呢?

  4.学习第三段

  教师朗诵第三段,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然后进行交流:在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观察图,说说你想象中的花木兰的形象,威武、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等。花木兰在多年的征战中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好体会一下花将军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飒爽英姿。

  5.学习第四段

  过渡,这样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女英雄胜利回乡后的样子?同学们想象一下她回乡后变回女儿身的样子,看课本中第二幅插图,说说将士们得知昔日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原来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之间讨论,大家是更喜欢这位女英雄英勇善战的一面还是文静俊美的一面?花木兰这样的女性,美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有一种内在的英雄气魄的美感。

  (四)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课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我认为教师要大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这一轮授课总体上来说还比较成功,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开展得比较扎实,尤其是解决了阅读的重点问题,而且,学生参与很积极,在交流环节表现良好。自主解决问题的部分,真正把读书的权利给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雏形,在议答过程中形成问题的实质,基本上能自主解决。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习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候,如果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更有积极性,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五、课例研究结果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明确了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即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来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过程中培养能力。当前阅读教学需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文章时所运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尝试灵活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阅读中需要留心积累。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要有所体现,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丰富大胆的想象,用于开拓创新。

语文研究报告2

  一、研究背景

  20xx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公开发布。“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具体指全面压减孩子作业负担,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还需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二、作业研究的意义

  不断反复的练习和训练是人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写作业可以复习学过的内容,加深理解,在练习中真正掌握知识。

  作业是服务于课堂,发展于课堂,所以一堂课下来以后,自己的目标是否达到,还有哪些欠缺?这些都可以通过作业来进行一定的弥补。

  即使学生学会的知识,也是会遗忘的,需要温故而知新的。

  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正如本贝努蒂所说“作业本身是非常重要并且有效的教育活动之一,作业有助于继续发展和扩充教育的价值”。

  由此可见,研究作业,对于教师来说,是教育的需要。

  三、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语文要素为出发点。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导语、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栏目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语文要素为指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在作业设计中也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语文要素为出发点。

  例如,我在设计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业时,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如图):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都有明确的要求。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会认、会写生字,是达到其它方面能力的基础,就像盖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所以,这个目标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要达标。而课堂中识记时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所以通过作业检测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

  其次,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如图):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题:回顾提问的角度:针对课文局部内容和整体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课文写法提问,并能根据判断提出问题。这是所有学生都要达成的。

  第二题:了解了提问的角度之后,结合具体内容,实践操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过程,也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老师能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学情,看看学生擅长从哪些角度提问,哪些角度不会提问,还可以进行跟踪。像这样的题,优等生能从写法、启发、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中下等学生能根据内容提出问题就可以了。在理解的过程中,解答问题。解答问题更是检测学生是否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在练习表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以“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

  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叶圣陶讲的“自能读书”——自己读懂教材。这个能力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达到标。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从以听讲为基础走向以阅读为基础。群文阅读就是以“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向以“阅读”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群文阅读中,更加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设计了这样的群文阅读(如图):

  这样的群文阅读,是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一次相关主题、相关语文要素的再阅读,是对教师语文要素是否落实的再检测,也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很好的手段。《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这是学生第二层级的能力;第二个题目和第三个题目,围绕语文要素,从不同侧面既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评价鉴赏的能力。《在磨练中成长》中的第三个题目考查的.是学生链接生活运用能力。

  在完成这两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心阅读,细心思考。思考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用心表达,表达就是输出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看得见的成长——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四、作业实施中的问题

  能否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是老师的能力问题。作业设计出来,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

  首先,学生在阅读中浅尝辄止。阅读只是嘴上的功夫,动动嘴皮子便草草了事,根本不去边读边思考,所以,感觉老师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作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价值。

  其次,很多学生,不是为了在完成作业中检测自己知识是否掌握,能力是否达标,而是为了给老师交差。所以,所写题目没有耐心去读,用心去想,细心去写,只要不放空便万事大吉。

  更有甚者,别人写什么,他照着抄什么,所有的文字不经过自己的大脑。

  对于上述的问题,是我在作业实施过程中很感苦恼的问题,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个问题也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课题。

  教学路上本多波折,岂能事事顺心?不管怎么样,做作业是学生的责任,设计、批改、分析和讲评作业则是教师的义务。让我们继续行走在研究的路上。

语文研究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在才刚刚上小学。可我发现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很多,有的同学的视力甚至低于了4.5,这也许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想借助这次机会,去研究一下小学生的视力下降主要涉及到了哪几个因素。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视力下降的原因的书籍、报刊、网站等,了解小学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派发“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生视力下降的自身原因与人数。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视力下降导致的后果。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网络

  杂志

  四、结论

  1、根据研究表明,造成近视或视力下降的原因有:

  ⑴做作业时的姿势不良。

  ⑵每天花在上网、看电视上的时间比较多。

  ⑶做眼保健操时不够认真,时不时要睁开眼睛。

  ⑷经常躺在床上看书的`人数超过八成。

  所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保护视力的重点,切勿令心灵的窗户受到损害。

  2、下面是针对没有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的同学的建议:

  ⑴尽量不要在傍晚5点30分以后不开电灯看书或做作业。

  ⑵做作业时要严格做到“一拳一尺一寸”的目标。

  ⑶晚上看电视、或者使用电脑,尽量不要关灯,因为这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一个重点。

  ⑷不要长时间坐在电视、电脑前,更不要长时间玩游戏。

  ⑸每天回家自己叫口令,做一遍眼保健操。

  ⑹不要轻易去戴其它同学的眼镜,这样对自己没有好处,反倒会使自己的视力慢慢下降。

语文研究报告4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姓王,爸爸经常和我开玩笑说:“五百年前,你和王钧杰是一家。”妈妈听到我和爸爸的对话后,不紧不慢地说:“姓氏是我国颇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很有研究价值!”我心里疑惑不解,心想:姓氏生来就有,有什么好研究的?于是带着这个疑问,我展开了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浏览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查阅、了解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通过报刊了解王姓的'人口和现状;

  3.询问老师、父母、祖辈,了解王姓人口和分布地区情况;

  4.通过其他渠道,搜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书籍《百家姓》王姓的起源

  传说殷商王子比干,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国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网络历史王姓名人王昭君、王莽、王充、王羲之、王献之、王勃、王维、王安石、王昌龄、王之涣等。

  网络王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G。

  爸爸的陈述王姓族谱在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着清王廷等主修光绪四年刊印的王氏族谱。

  四、结论

  1.我国的王姓历史悠久,传说殷王子比干,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国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文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勿罢,赐曰王姓。这也是王姓人口增长的一大原因之一。

  2.在历史中王姓名人辈出。有江南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东汉大思想家王充,被誉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朝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元朝画家王冕。

  3.经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G。

语文研究报告5

  教学目标:

  1、认识“研、究、报、选、洋、物、左、豪”8个生字,积累“研究、报告、今天、准备、海洋、动物、左挑右选、自豪”8个词语,学习新部首“牛字旁”。模仿“左(挑)右(选)”的形式,把词语补充完整。描写“物、研、究、选、左”5个生字。

  2、默读课文。比较句子,体会:“蓝鲸一天要吃4吨虾,它的心脏像一辆小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心情。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报告,怎样制作研究报告,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8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模仿“左(挑)右(选)”的'形式,把词语补充完整。

  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量词: 份 条 吨 辆 幅 种,学着正确运用。通过“吨、辆”等量词体会蓝鲸的庞大。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制作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人们对一种现象或者一种事物,经过认真地观察、调查等写出的文章,叫——研究报告。

  2、学习生字:研、究、报

  研:(注意前鼻音,左右结构的字)

  究:(注意音节中iu在一起调号标在后,上下结构的字,“九”字应先写撇再写横折弯钩。)

  报:(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先写竖,再写横折钩。)

  3、今天我们学的研究报告是丁丁小朋友写的。他对什么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丁丁制作出这份研究报告,可真不容易啊!那他研究什么?制作的研究报告上有些什么呢?

  2、学生自学。

  3、交流。

  丁丁观看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又在新华书店(左挑右选),买了一本《鲸的家族》,最后选择一种海洋动物(蓝鲸)做研究报告。他制作的研究报告由(文字和图片)内容组成的。

  4、结合交流讨论,学习:“左”、“选”、“洋”、“物”。

  (1)选——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里后外)

  (2)学习新部首:“牛字旁”。注意“牛字旁”和“牛”字的书写笔顺的不同。

  5、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小结复习。

  1、比一比组词。

  2、写字指导。

  物: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缩上靠而右撇应舒展开。

  究:上下结构。上下两部分各占一半。

  选: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底”的捺尽量向右伸展,走之上的字,应上略大而下稍小,且紧靠左下。

  左:横短撇长,横要写得平,字才会端正。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研究报告6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核心的理念。我们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并把生命教育由环境的改造变成一种理念的转变。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然后以学校科研室为牵头,以现有的学科教材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目前的教育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已做出一定成绩的有经验的优秀试验教师为根本,边实践边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启发灵感,并由一线教师自己设计开发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基本课型,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学习生命教育理论和课改精神,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以现课堂教学的需求为驱动,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探索、调查研究、作品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究研活动,通过具体的实际的活动,逐步提高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课题的阶段性计划和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xx.3——20xx.10)

  (1)课堂现状调查、分析

  (2)查阅国内外相关同类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

  (3)总体课题实验框架构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编写“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xx.11~20xx.12)

  (1)课题组成员学习生命教育课堂的相关资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搜集汇编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

  (2)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效果。

  (3)调查、分析、总结课题研究带给学生、教师的影响。

  (4)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

  3、课题总结(20xx.1~20xx.3 )

  (1)整理研究资料,教师们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关案例。

  (2)撰写研究报告。

  八、课题具体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生命观和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为课题下一步开展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课题小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生命所持的态度、存在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及现实中中学生自我保护和抗挫折的能力。我们采用问卷和和个别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生命观。在调查中,我们主要从心理健康、受挫能力、人身安全、自救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生命观进行检测。

  从调查结果看,有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对待人生或学习上的困难,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加以注意和给予疏导,避免产生弃学、逃学甚至轻生的极端案例。学生的安全意识差,自护、自救知识严重缺乏,对生命健康也有缺失的地方,陷入困境时会自暴自弃。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二)梳理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文章

  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通过阅读文章领悟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如美术《力量与生命》、语文《生命生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胖乎乎的小手》、《网上呼救》、《赤壁赋》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有梦想为民族、社会、国家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

  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如《触摸春天》、《她是我的朋友》、《小鹿的玫瑰花》、《青山处处埋忠骨》、《最后一片叶子》、《酸的和甜的》、《我的母亲》、《草原》、《过去的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之趣,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关注。如《山中访友》、《植物妈妈有办法》、《鸟的天堂》、《燕子专列》、《黄山奇石》等作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怀人类的生命,还要关怀其他物种的生命,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语文研究报告7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儿子的研究报告》这篇文章恰是语文课人文性的充分体现。题目“我所看到的……”就强调了个人的实践经验,是个人的体会。美式教育的特点也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主体的介入,人的活动。因此这篇文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而言,都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好教材。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运用多种途径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

  通过观看影片,品析词语,分析文章内容,感受美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

  能辩证看待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

  3、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夹叙夹议的文章,作者以自己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儿子完成三个研究报告的过程,然后针对儿子的变化,将中、美教育作比,得出美式教育的特点。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美式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协作去解决,从而认识美国教育的特点。

  中、美教育各有所长,根据我国的现状及文化底蕴,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中国基础教育,而美式教育重培养能力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方法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不可能一致,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对它的处理是,生可以各抒已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要理由充足,不必强求一致,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说教学方法

  新《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据此,本课拟采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通过学生主体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这种模式中,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师适时加以引导,营造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氛围,使生相互启发、交流,激发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教时,强调课前预习,查找一定量的相关资料,课上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请一位学生描述自己经历过的小学评语文课堂。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

  2、播放中式教育片段,突出中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孩子们熟知的画面唤起他们的认同感;同时为后面能辩证地讨论奠定基础。)

  3、师导入:这是中国的小学教育,美国的小学教育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学习《儿子的研究报告——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传授新课

  1、一般而言,学习一篇文章,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内容和结构。不一定要学生答出这两点,只要提到了词语、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等即可。

  (设计意图:回顾以往学习的内容,使之系统化、方法化,便于指导新课的学习。)

  2、学习的目标一般是教师提出,今天想把这个权利交给同学们。请听教师读课文,你们来看看针对这篇文章,我们要弄清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敢于质疑。)

  3、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内容上:

  A、美国的小学课堂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上课根本没有教科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美国小学教育的状况。)

  B、父亲把儿子送到美国小学,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是这样的?

  明确:由“忧心忡忡”到释然(由“发懵”“无言以对”、“不禁想起”等几个词语可看出父亲情感的变化。)

  (设计意图:总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脉络,试体会父亲情感的变化。品析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一定的词汇。)

  C、到美国小学以后,儿子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明确:

  1)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2)打印出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内容丰富,分出了章与节,列出了参考书目。

  3)他已经变得无拘无束,洋洋得意,十分自信。

  4)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

  5)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三个研究报告——《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我怎么看待人类文化》的问题。(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D、设计一个小练习:以“我认为‘儿子’变得____”的形式说一句话,同时感受美国小学教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么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我认为‘儿子’变得自信了”,“我认为‘儿子’变得有能力了”等等。

  (设计意图:品读议论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上升到理论层面认识美国小学教育。)

  E、小型辩论会: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投影,显示中美教育资料的对比)

  明确:分为对立两方进行,先讨论,再进行论辩,只要理由充足就要予以肯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层面。)

  F、师小结。

  结构上:

  A、文章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以父亲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儿子的变化。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概括能力。)

  B、作者如何从儿子的变化引发思考,从而提示主旨的?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从记叙到议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师点到即止,不可强求,生如没提到这一点,可不讲。)

  4、生提出问题后,可运用各种方式,如讨论、提问、查阅资料等等,自主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明确:答案见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训练

  思考题:如果你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中国课堂上发挥美式教育的作用?请提出具体的建议。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同学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十分著名的,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病,而美国教育重视能力训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今天这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我们确要反思一下——如何取舍。这些都有待同学们的探索。

语文研究报告8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本学期开始,在语文学习中,有不少同学不及时上交,甚至不交作业,严重影响了我班的语文教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有何危害,我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看相关资料,了解不上交作业的危害。

  2、询问相关同学,了解不交作业的原因。

  3、询问老师,了解解决不交作业的措施。

  4、通过调查问卷,向同学询问解决的措施。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我班有十几名甚至更多的同学,不及时上交,或者不交作业。

  2、不上交作业的同学,都有很多的理由。如落在家里、没做完、忘了、不会等。

  3、大多数同学都认可,不上交作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4、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想方设法,提供解决不上交作业的措施。

  四、结论

  1、我班有十几名甚至更多的同学,不及时上交,或者不交作业,占到我班总人数的七分之三,或更多。

  2、不上交作业的同学,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只要自身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不上交作业的现象会彻底解决。

  3、学生做作业,本身是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一种检查方式,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不上交作业,不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这是对自己学习的不负责,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不尊重。

  5、全班同学应该共同行动起来,群策群力,为营造我班浓厚的学习氛围而努力,使人人有所学,人人有所得。

语文研究报告9

  我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实验课题。我作为校课题组成员,把“建构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一子课题作为研究内容。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将实施效果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与课程特点分析

  我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探索教与学的规律,构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发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面临严重挑战。教师滔滔不绝地指导,密密麻麻地批改,津津有味地讲评,似乎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然而事与愿违,辛勤的劳动没有换来丰收的喜悦,有的甚至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结果,学生看见作文就发愁、焦急惶恐。作文时,离开自身实际,东拼西凑,以至不认为作文是交流思想的,而是应付老师的。在小学六年中,作文知识(审题、立意选材、开头、结尾)的灌输很多,写作练习的次数也很频繁,范文的阅读更是不计其数。至小学毕业时,真正能写好作文的没有几人。问题症结在于,被动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没有让作文成为学生可随心所欲交流思想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偶有形式上的变化,终究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创精神。教师主观设计,脱离学生的评讲,压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当前学校出现的一种新八股式的教学结构,导致能展示学生心灵与创造力的园地失去生机。实行教学改革,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升温,要求教育的改革走在时代的前列。现代作文教学,要求保护、开发学生的想象资源,努力创设意境。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领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要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把现代教育手段引进课堂,用较小的时间、精力获得更多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看到被传统教育公认的三大基石:阅读、写作、计算,也在发生异变: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写作的方式开始以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师来说,攻占教育的制高点,必须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教学中不仅融入知识传授、技能指导,还有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正如哈尔拉莫说的“教学的基础应当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锻炼出实际技能和技巧,以及形成世界观并发展创造力和才能力。”根据时代的要求,及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建构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作文教学,解决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操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如何建立一套崭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实验目标

  课题目标:教师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句话在承认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同时,强调了教学活动不应由教师包揽一切,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就无从谈起培养创造性人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帮助学生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的强化与发展;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人机交互的互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启发学生思维、想象、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

  实验学科目标: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由不愿写到愿意写。提高学生作文知识与写作修改能力,由能边听边想,抓住要点到能说一段话,到能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抓住重点,表达感情,能写条理清楚、内容简单的记叙文,到尝试电脑写作和调阅信息的能力。

  三、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五年级四班全体学生(男生33人

  女生33人)

  实验时间:19xx年9月~20xx年7月

  19xx年9月-20xx年2月探索作文教学模式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2月作文教学模式形成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7月作文教学模式实施阶段

  实验环境:

  1.借用多媒体展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声音与画面并存,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电脑网络下的交互式教学。网络将大量超时空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综合运用。网络的交互功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

  四、教学资源的内容.特点

  教学资源有三种:文本资源、电子信息资源、潜在资源

  文本资源指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指学校购买的电脑软件、vcd光盘、录像带及网络信息。潜在资源指挖掘学生的内在因素。

  根据教学资源的来源,实验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本是学生练习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学习书中的语言,把这些好词、好句、好段储存在大脑中,充实写作素材的“仓库 "。同时吸取其中的长处,融进自己的习作中去,达到从学习到内化的过程。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学生被书中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并自觉地在自己的习作中抓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来描写,使文章生动得多。

  2、在说话、写作训练课上,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敢说、敢想、敢评,培养独特的个性。如:教学写作《我爱家乡的**》。CAI课件"安庆揽胜",收录了大量的山水风光、文坛艺苑、名优特产等内容。此课件分五个部分介绍家乡:①宜城山水好风光②文坛艺苑数风流③闪烁历史的明星④声明远播名特产⑤古城新貌交响曲

  3、在平时活动中,开展说写竞赛,向电台、报纸投稿,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调动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习作兴趣。

  五、模式特征分析

  1、教学模式

  “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以多媒体为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入手,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出“5+1”作文教学模式。

  设计模式如下:

  (1)激发兴趣: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来源于自身的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让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激发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拓宽学生的视野。

  (3)激发探索:教师利用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感性材料,提出观察要求。或让学生根据要求探索符合中心的材料,这是在激发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序认知事物。

  (4)激发尝试:学生在主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用通顺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由说到写,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激发思维: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再造想象,引导学生辨别优劣。

  (6)协作学习:师生共同

  讨论、评议,注重成果共享,相互促进,体现课堂民主,开拓思维空间。它贯穿于“五激发”始终。

  2、教学设计:

  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出来以后,课题组决定在五年级进行教学试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思想和要求,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性的工作。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写作《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例加以介绍。

  (1)分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语文第九册第6单元写作练习。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a.通过典型事例的描写,恰当表现人物的特点。b.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c.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写人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写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表现人物的特点。

  (2)确定设计思想:

  ①引导学生热爱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②训练学生观察、联想、思维表达能力。

  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利用录像、创设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电脑,进行个别作文指导及典型作文的评议修改。

  ④注意写作方法的总结和学生应用的指导。

  教师首先通过例文提炼出写人的方法,接着通过观察反映学生身边生活的录像,然后总结强化,促进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⑤利用协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通过学生讨论、评议启发学生想象,开拓思维空间,由同学想到家庭想到社会,从而掌握写人的方法。

  (3)设计流程:

  上例是凭借电教媒体,辅助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观察→片断→练习→文章写作→评议。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思维得到升华。

  利用电脑网络教学写作《我爱家乡的××》:

  (1)分析教学目标:这是第十一册第3单元的训练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①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抓住重点写具体。②表达真情实感。③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④借助电脑,提高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是借助描写对象表达真实情感及修改文章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电脑观察写作、评改文章。

  (2)确定教学思想:①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②指导学生观察、联想、思维。③借用网络的交互功能,提供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进行作文的评议修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首先,让学生浏览家乡的山水风景、文化特产等,从而了解家乡,接着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在说的基础上借用电脑写作。然后凭借交互功能评议修改自己或同学的文章,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3)流程如下:

  实施网络教学,人机交互,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自然,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网络的使用,增大了教学容量,锻炼了学生调阅信息的能力。同时,它也促进学生探索求知领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求新求变。

  六、效果测量及分析

  1.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教学模式的要求,建立了三个指标:作文兴趣、作文知识、作文能力。

  对于“作文兴趣”指学生的主观情感是否愿意投入到作文中去,是主动、积极思考,还是被动应付,包括“情感投入”、“作文态度”。

  对于“作文知识”指学生的观察方式方法,审题确定中心,思维方法、遣词造句、谋篇方法。

  对于“作文能力”指命题理解能力、观察事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写作能力。

  每个单项指标,都分优、良、中、差四个评价等级,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59分以下为差。参照各个单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得出四个等级的得分范围。关于等级的划分见表1。

  通过上述工作,建立起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说明:

  ①“作文兴趣”中的“情感投入”指学生对作文“很感兴趣想写”、“感兴趣,愿意写”、“一般、无所谓”、“不感兴趣、不愿写”。“作文态度”指“很认真”、“认真”、“有时不认真”、“马虎”。它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平时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评分。

  ②“作文知识、作文能力”根据学生平时作文课的表现及作文卷面进行评分。

  2.教学效果的分析

  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评价。这里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个班的学生实验前后进行作文能力评价,得到表2结果。

  表2

  “5+1”作文教学模式,它充分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具有教学信息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人机交互的互动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优势。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心态由“要我写”而变为“我要写”。实施这种模式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能力、探索精神都有明显提高。

  当然,实施“5+1”作文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模式组合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创造意识的发展。不可单一片面地采用某一选项,为教学而教学。只有当学生视作文为乐时,作文教学才会步入良性循环。

  八、附件:课例录像、精彩片断、调查问卷、设计方案。

语文研究报告10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作文。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通过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研究报告11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具体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⒈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⒉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⒊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⒋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五、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实验者都是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⒈教育专家的引领,我们将聘请特级教师王文丽为研究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⒉课题组在区教科培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⒊利用“名优教师”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及“课题组QQ群”这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8月)

  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琼

  副组长:江华 滕莹

  成员:黄青春 陈玉文 胡迎春 刘晓芳

  ⒉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根据低、中、高年段研究内容的侧重设立子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备课组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实施组长负责制。

  ⒊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

  (2)通过博客等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3)结合“五段式”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

  ⒋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

语文研究报告12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习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可将阅读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课堂要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不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程度、学习技能方面和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方面。每个方面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指导,结合课文进行渗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研究报告13

  一、研究的目的

  依据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内考试理论和操作体系研究》的方案精神,我们从实际出发,确立了《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测评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该课题旨在探索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及其可测评的项目、评估标准、考试或考查的方法,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校内学科考试改革的研究,提供参考的经验和材料。

  二、研究的内容

  1.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和《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方案》(小学语文部分)的要求,分析低年级语文包含的素质因素,确定可测评的素质及项目。

  2.借鉴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认知学习水平分类说,分册按单元编制知识要点、双向细目表及相应的书面检测样卷。

  3.研究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说话、写话、朗读、背诵习惯等单项考查项目的测评标准及评估方法。

  4.总结试用单项考查项目测评标准的做法和经验。

  三、研究的方法

  研究时间:19xx年8月——20xx年8月。

  研究的方法:总体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由区教研室和区教科所合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7所小学有28位教师和领导参加的研究小组,然后分解任务,用两年时间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一年编制苏教版小学语文1-4册按单元划分的双向细目表和相应的单元测试题;一年研究单项考查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并进行实验和总结。具体方法有:

  文献法:查阅有关考试方面的理论和已有经验资料,研究低年级语文素质测评标准及评估方法。

  实验法:检验在单项考查中使用测评标准的效果。

  经验筛选法;在试用测评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素质测评标准,总结可行的检测方法。

  四、研究的成果及分析

  1.确定低年级语文素质可测评的项目。

  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特点,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更要重视它的“基础性”,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应把汉语拼音认读、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说话、写话和语文学习的习惯作为主要的测评项目,至于思想素质和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只作为教学中培养和训练的要求,不列入专门测评内容。把上述可测评的语文素质,列为考试或考查的项目,有助于教师把握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突出训练重点,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2.编制出测评认知能力的双向细目表及相关试题。

  为向学校提供进行校内考试改革的参照,课题组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出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1-4册各单元的知识要点、双向细目表及其配套试题,朗读与背诵,说话与写话的评分标准。

  编制双向细目表,我们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实际,将布卢姆划分认知学习水平的六个层次,减至为五个层次,即保留除“评价”之外的前五个层次。具体表述如下:

  “识记”指辨认或记忆所学的语文知识、规则和概念的能力。如:认读汉语拼音、读拼音写汉字、听写生字词、背诵课文段落、按课文填空等。

  “理解”指掌握所学材料意义的能力,要求被试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或解释某些抽象的原理法则和事实。如:解释字词、词语归类、理解句子的意思等。

  “应用”指将学习过的内容用到新的和具体的情景中去的能力。如:造句,形近字组词,写近反义词,变换句式,选词填空等。

  “分析”指将材料分解成部分以了解它的组织结构,找出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关系的能力。如:分析段落层次、判断段意正误、阅读回答问题等。

  “综合”指组合各个部分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如:排列句序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写话、作文等。

  上述五个层次的试题在整份试卷中所占的成绩比例,小学低年级可定为:识记35%、理解20%、应用20%、分析10%、综合10%,卷面分占5%。

  3.总结出单项考查的评价标准及其操作办法。

  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内考试体系,只重视认知能力的书面考试是无法实现的。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要形成考试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除了要研究期中期末的书面综合考试之外,还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单项考查,尤其是非书面形式的单项考查。为此,课题组教师依据确定的低年级语文素质项目,重点研究了认读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说话和学习习惯的'测评标准、考查方法,其中大部分项目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撰写出研究报告或经验文章(附后)。这些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对学校进行单项考查,以致构建学科校内考试考查体系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4.提高了教师对考试改革的研究能力。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大都是青年教师,他们热情高,责任心强。两年来,他们学习了有关考试改革方面的理论,认真读了《小学语文测验原理及实施方法》一书,经历了“选题——计划——实施——总结”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从中增强了科研意识,学到了科研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这为他们参与校内考试改革、从事考试命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五、反思与讨论建议

  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我们对小学语文素质测评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校内考试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研究中,由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处在修改变动之中,尽管我们编制完单元知识要点、双向细目表及配套样卷之后作过修改,但是仍跟不上教材的变化,因此在推广应用该项成果时,不能照抄照搬。此外,关于认知水平书面试题的评分比例和单项考查评定成绩的方式也不尽统一,有的采用等级制,有的采用“星级”制。这些都只能为学校进行校内学科考试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小学语文素质测评,属于校内考试的范畴,因而它不同于升学或竞赛性的考试,不具有选拔性。它的定位应该是形成性的,以为教师改进教学查漏补缺并对学生进行再培养为目的的考试或考查。因此,研究和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测评,应注意“四性”:①全面性。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的年级教学要求,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但又要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使考查的项目设置过多,以致教师无所适从。②多样性。指考试测评方式的多样。要使学科素质得以全面考查,通常要用到口头、书面、动手操作和行为观察等方式。③教育性。要发挥校内考试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考试或考查的积极性,对于考试或考查的成绩,提倡学生将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如果考得不理想,尤其是单项考查,允许学生努力后再考,以争取满意的成绩。对于进步生,也应给予及时地表扬和奖励。④系统性。校内考试是系统工程,应把它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之中,充分调动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两个积极性,处理好全校统一安排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和学科教师自主安排的素质测评的关系。总之,考什么、何时考、怎么考、怎样评分,全校或同年级任课教师应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合理的安排。在实施校内考试和素质测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质量分析和信息反馈,不断完善校内考试及素质测评的运作机制,改革考查的内容和方法。

  综上所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改的今天,区县一级的小升初统考已被取消。如何把好教育教学质量关,显然,加强校内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各校应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自主构建校内考试体系和运作机制而努力。

语文研究报告14

  一、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翻阅我们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文笔上,作文水平一般,有的还有跑题现象。由此看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作文教学研究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及其研究目标

  (一)课题界定: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教学生在貌似不变的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认识生活的精彩纷呈!

  提高学生从生活中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合有利信息,以及分析整改的能力。能充分运用这些信息。提高写作能力,以写作呈现生活。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充分认识,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并且能够写的精彩。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是走向社会的“介绍信”,写作是更好拥有生活的需要。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和建构主义理论是开展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此项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作文教学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改变学生作文存在“抄、套、编,假、大、空”现象,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四、研究内容

  1、语文学习是与生活分不开的,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探索研究如何将作文训练内容向生活延伸。

  2、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兴趣。

  3、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4、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有个性地表达。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说真话,写真话,表真情。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自主学习,深化理论素养

  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一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定期做好阅读摘抄。

  2、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作文教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课堂教学,深入研究

  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致力于作文教学方法的探寻,以自主作文的基本方式进行教学。每学期开展两次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教学实施、反思活动,促进课题实验的开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贵在探索,重在实践。为此,实验教师把开展作文课堂教学作为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致力于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感、述真意,努力写出有真实内容、有独特感受、有个性思想的文章。

  六、课题研究的不足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然而,对于我们偏远的农村孩子来说,写作文往往成为他们的难题。

  1、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匮乏

  农村的师资配置不够,很少有体育和音乐教师,还有资金的短缺,所以,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图书室,学生阅读面狭窄,语言能力缺乏,不能充分表达内心感受。

  2、作文题材雷同,千篇一律

  农村大多远离城市,村里人们生活很单一,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加上乡村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本来学生就没多少内容可写,教师这么一限制,写出的文章理所当然雷同甚至千篇一律。总之,我们将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必须利用现有的条件,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认真琢磨科学的指导方法,给学生营造起适合其乐于表达的作文平台,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步入人生书面作文表达的第一道门槛,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语文研究报告15

  我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中偏重了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等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导入部分没能够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我用的是出示“研究报告”,学习三个生字:研、究、报。然后解释研究报告,最后补齐课题,质疑课题来导入的。事实上,这是一个成人化的导入模式。在低年级的教学上,教学的一开始就应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而我的一个“研究报告”设置了一个理解的障碍,就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了。而丁丁的研究报告这篇课文在目标设置上,有一点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蓝鲸,如果从蓝鲸入手,那么,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起来的。就如赵老师所说的,先出示“蓝鲸”,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课就容易的多了。

  教学对象没有备好,在教学的.语言上,也是没有把握住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就应该用儿童化的语言,而我在这一方面是有不足的。在上课说话的语言上都存在成人化的倾向,最明显的是在课堂上多提问的问题方面。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举手回答的很少,一开始我认为是我们班学生上课不积极,后来才明白是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问题。例如,我在一开始问学生“丁丁的研究报告的对象是什么?”显然,对象这个词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加上研究报告的对象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思维的障碍。其实,就如赵老师说的,问题换个问法,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个问题其实可是转化为,“丁丁要研究谁啊?”一个“谁”字拉近了学生与动物的距离,这比较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就会非常的感兴趣。

  丁丁的研究报告本来的意图是想通过一个小朋友丁丁做研究报告过程的叙述把研究报告简单化,而我在课程的设计中又把它给抽象化了,和原来的意图正好相反。本来这节课应该讲的非常容易,我因为在教学的准备和教学语言等方面的不足,反倒把这节课给上的更加难懂了。

  其次,在字词的教学上,没有利用好学生字的规律。在生字的教学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反倒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字的规律应该是:教师问,谁来学,你学哪一个?学生回答,我学某字,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请跟我读。这样的一个规律性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有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其次,在快速学习生字,节省时间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把握住字音、字形和字义。

  再次,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和思考。我在上课中,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就表现的很急,所以对于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关注。尤其在学生的读书上,给的时间不够充足,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读完,而作为课文目标之一的朗读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语文课,就是要读书的,在朗读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读中习得语言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检视学生的读书,以免读书时间少,或者过长。

  此外,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没有处理好。一是在学生读多媒体课件上的句子和词语时,应该用鼠标来指,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否则学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习的词语上。板书也应该注意要设计的好,让学生通过板书抓住课文的重点。在每一课的学习中都应该考虑到这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赵老师说,一堂课三十五分钟,要抓重点,要舍得放弃,才能把一堂课的上好。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语文课要把握住文本,要抓住重点,上出语文味来,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把内容扯的太远。

【语文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语文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01-26

消费研究报告01-11

近视的研究报告01-28

教育研究报告01-26

空气研究报告01-26

优秀研究报告01-28

熬夜研究报告12-04

研究报告范文11-05

市场研究报告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