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06 19:20:56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暑假,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可以外出旅游、睡个懒觉、上个兴趣班,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脱了学校的看管,放假让他们一下子处于“真空”状态,他们的暑假生活是怎么过的呢?

  “希望天天有爸爸陪伴”

  对蓬溪县高升乡四村11岁的杨谭而言,长达2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又意味着帮家里做家务的责任。

  在杨谭三个月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是一名先天性白化病患者,为了给他赚取学费、生活费,在杨谭很小的时候就远赴广东惠州打工。平常,杨谭跟着奶奶生活。庄稼人一辈子有忙不完的活。尽管已经50多岁了,杨谭的奶奶还是天天下地干农活。也因此,杨谭早早就学会了“自我照顾”,空余的时候自己也会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

  中午,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格外闷热,杨谭仍然坐在地上撮玉米。“奶奶一个人干活太辛苦了,我不帮她,就真没有人可以帮她了。”这些话语似乎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

  记者得知,杨谭7岁上一年级那年就开始学做饭了。“刚开始,水总放不够,老烧糊。”杨谭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哪怕饭烧糊了,奶奶也夸自己能干,然后把上面的饭盛给孙儿,把焦饭留给自己。“奶奶总说,自己的胃不好,喜欢吃点焦锅巴养养胃。”今天的午饭就是杨谭自己做的。“还是爸爸做的菜好吃,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他爸爸一年到头就回来一次,他爷爷也出去打工了,家里就我和他两个人,他不帮忙咋办嘛,种了这么多的地!”杨谭的奶奶刘素琼无奈的说道:现在乡下的人都出去了,劳动力太少,让孩子帮着干些农活是不得已的。

  漫漫暑假,因为“空村”现象严重,杨谭找不到一个玩伴,唯有家里的那条大黑狗。

  也因为孤独,此刻也是他最想爸爸的时候。“好希望爸爸天天都能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像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湿润的眼睛迷糊着这个孩子稚嫩的心,显得有些悲凉。

  “找个玩伴太难了”

  家住蓬溪县金桥镇土地丫村的梁睿,今年7岁。对于这个暑假,他说自己过的很无聊。早上写完作业后,他就一直待在家里看电视。

  梁睿的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每天很晚才回家。对于梁睿来说,动画片确实很好看,但每天都只有他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多少觉得有点孤单。看了一会动画片,梁睿决定去找村子其它的小伙伴玩,可惜吃了个闭门羹。梁睿也想去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可是爸妈太忙没时间照顾他,他的奶奶希望他去参加补习班,提高成绩,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没能实现。

  在这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梁睿只能和奶奶呆在一起,但奶奶又要忙家务和农活。记者和梁睿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身影。梁睿说,其他小朋友要么被外地的爸妈接走了,要么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只好让孩子待在家里。

  乡村的小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一辆车经过,奶奶李莲感叹到,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孩子们开心玩耍的机会却少了。不过,奶奶还是希望孙子老实一点,就算无聊也不能玩一些危险的游戏。

  “每天盼妈妈打来电话”

  这个暑假,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7岁的王政坤是和一大堆暑假作业度过的,由于期末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他的暑假被安排了厚厚的一叠作业,当做惩罚。王政坤出生后,父母就去了成都打工,一年回家两三次。7年时间,王政坤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我都会守在电话旁,盼着妈妈打来电话。” 懂事的王政坤说,他很想爸爸妈妈,但为了让他们在外面安心工作,他从不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 这个暑假,王政坤没有约学校的小伙伴玩,而是天天在家呆着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干农活、洗菜做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照顾三岁的妹妹。

  “为了这个家,爷爷太不容易了”

  “爷爷出去打工也不容易,想多挣钱让我来好好上学。”家住安居区东禅镇7岁的袁横民说,暑期除了做些家务,其他时间就是看电视、打气球玩。捉迷藏,是他和村里小朋友经常玩的游戏,那也是袁横民最开心的时候。

  袁横民的太奶奶告诉记者:孩子的母亲是一名残疾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在他刚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因意外掉进水库里淹死了。无能力抚养孩子的妈妈只得将其交给外公照顾,外公也是一位离异的单身家庭,由于要照顾一家四口,不得不远赴印度边境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所以孩子只能跟着太爷爷太奶奶生活。“我们都80几岁的人了,自己年龄大了,在家看着孩子也只能做到让孩子吃饱睡暖,其他的都无力去过问了。只希望他安全就好,所以只能让他在家看看电视”。

  干活筹学费 姐弟俩不想辍学

  对船山区河沙镇桥墩村的9岁孩子唐栋梁而言,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同时又只能呆在家里与奶奶爷爷为伴。除了帮奶奶干活,业余时间就是看电视。“我最喜欢何炅,他到哪儿都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我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唐栋梁的脸上,挂着一丝向往。

  记者了解到唐栋梁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妈妈走后,爸爸不务正业,扔下他和大三岁的姐姐离家出走了,至今不愿回家照顾孩子。所以从10个月大,他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唐栋梁刚长到灶台高,便开始和姐姐学做饭。他左手中指上长约一厘米的伤痕清晰可见。“这是8岁那年切菜时伤到的。刚开始做菜时,不是盐多了就是油少了,奶奶却总夸我们能干!”对于这个暑假,唐栋梁和姐姐是最忙的时候,“奶奶手不好使,爷爷生病长期吃药,根本就没什么劳动能力了,所以只有我们帮着奶奶下地背玉米,等这些玉米干了好拿去卖钱凑学费。”唐栋梁告诉记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姐姐马上就上初一了,虽然只是很少一部分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也拿不出来。爷爷、奶奶说要是爸爸再不管,再不寄钱回家我们都快要得面临辍学。”说到此处,唐栋梁揉扯着衣角,失落的站在墙角不说话了。而接下来几天的暑假,我想唐栋梁不是想着怎么去玩耍,最担心的还是自己能否继续上学的问题。

  “我这个暑假过得很充实”

  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9岁的王东旭,这个暑假是自己过得最有意义的。在这个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去广元参加了四川省少年足球锦标赛。

  王东旭的父亲在外打工,自己是一位单亲孩子,妈妈在他6个月的时候就和爸爸离婚了。为了养家糊口,王东旭的爸爸天天在外打工。从那时起,王东旭一直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懂事了。 这个暑假,王东旭除了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就是在家做作业,还为奶奶当帮手,洗衣、做饭、干农活……“孩子现在不孤单了,爸爸前几年再婚了,后妈对她很好!” 王东旭的奶奶告诉记者,孙子很听话,这个暑假孩子过得很有意义。

  后记:莫让暑假成为“监护空白期”

  采访中,这些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并不好玩、多数孩子希望赶紧开学,因为那样有同学相伴,他们就不会无聊。其实这也透露出忧伤和无奈: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孤单,缺少监护导致人身伤害等隐患。

  记者走访了安居、蓬溪、船山多个村镇进行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暑假生活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在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空闲时间和老人一起干农活,或玩耍。二是暑期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还是处于放养状态,而暑期时间长、空间多,他们的监护人年老或忙于其他事务缺少看管或根本无力看管,这对于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易出现伤人或被伤事故,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当城里争论“兴趣班应该是谁的兴趣”的时候,很多乡村留守儿童徘徊在田间、山野、水边。这些从学校解放出来的孩子,获得的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被“迷茫”。如何填补农村留守儿童这段特殊的“监护空白期”?照常理说,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孩子们能集中活动的安全场所,学校通过安排少量老师值班和吸引志愿者支教等方式,很容易给这样的孩子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暑假。

  当然,学校力量有限,我们不能要求农村教师放弃假期对这些留守孩子的安全和快乐负全责,而是吁请家庭、社会和政府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作为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学生家长,不能只顾赚钱而对孩子不管不顾,而理应承担起让孩子安全度假的“第一责任”。与此同时,基层党委政府要在强化安全教育和防范溺水等方面积极作为,并鼓励文教卫部门和工青妇组织为这些孩子多组织一些活动,把孩子“团”在一起,用兴趣、知识充实他们的暑假生活,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落实得更真实、更深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伴随着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为了更多地了解、关注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近期,许昌县教育部门组织人员深入河街、艾庄等乡镇开展了调查活动,现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截至XX年6月,该县共有中小学生76071人,留守儿童12751人,占学生总数的16.8%;其中女生58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5.6%,男生693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4.4%;小学留守儿童919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占小学生总数的17.2%,中学留守儿童356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8%,占中学生总数的15.8%;寄宿生646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非寄宿生628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9%;父母双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8%,两方均外出的5353人,占4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教育问题突出。一是留守儿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监护人因年龄、身体、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泛化,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设施较落后。四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等原因,导致在校留守儿童学习的总体成绩低于城乡、农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发展存在诸多缺陷。一是人格发展不健全。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显缺陷。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致使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监护”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三是道德行为规范失常。监护不力、自控能力较差,留守儿童无法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使其道德准则下降,容易出现厌学逃学辍学、打群架偷盗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四是身体健康状况差。由于农村医疗条件相对差、留守儿童生活卫生习惯不当等原因,造成他们身体素质较差,饮食和营养状况不佳。

  (三)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一是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等生活行为有待规范。80%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差、无规律,在个人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存在问题。二是组织纪律、学习方式方法等学习行为方面有待规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差,缺乏学习热情,消极、被动对待学习。三是加强身体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规范。

  (四)安全保护有待提高。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防护能力弱,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以及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高昂费用、升学考试、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活动参加者:黄波

  活动时间:20xx年3月29号-5月31号

  活动地点:息烽县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状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状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状况令人堪忧。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忙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构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潜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决定,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构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必须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构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资料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期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带给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取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潜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构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忙与疏导,需要透过教师、透过群众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构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资料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推荐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构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职责。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构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礼貌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职责;教育部门要构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

  ”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透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个性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个性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群众活动,培养他们的群众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能够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持续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资料上,不能只谈生活,就应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能够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十分有帮忙。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持续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带给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带给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构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以便及时帮忙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带给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忙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忙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据悉,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xx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xx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xx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xx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和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自我鉴定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我镇,“留守儿童”为我镇“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责任,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我村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窑镇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三)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四、调查体会

  总之现在农村因为贫富差距足渐被拉大,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就只有儿童和老人在家里,大都数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没在家里,孩子的学习成了很大的问题。一般都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没有文化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本来就不好的教学质量农村,再加上回家里没有人监督辅孩子学习,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问题,要说是在家里监督辅导孩子的话,靠在家里种地的话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话,自己又不能监督孩子好好学习。这个问题也一直纠结着很多父母,要是带着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学的话,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学,学费生活费有太高,那样的话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不但学习成了问题,就连素质教育也成了问题,而且越落后的地方越乱,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很容易就会学坏。早退、逃课、打架、早恋、抽烟喝酒等等发生在了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爷爷奶奶在家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孙孙在学校里干了什么。还以为自己的娃在学校里很乖呢。还有一部分爷爷奶奶思想很封建,认为只有一个男孩子,所以非常爱他,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于让孩子学坏了。学习不行,打架斗殴却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为学习不好,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还没毕业就开始走入社会,开始打工挣钱养家。很多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要做家务,不是去讨猪草,就是去地里干活,小一点的还好一点,做得少一点。年龄稍大的人就要去地里干活了,下午读书回来吃了点冷饭,马上就跑去地里,这段时间还不是农忙时节还好一点,再过一段时间秋收了,就忙起来了。回家里来根本没多少休息时间,所以他们的作业都是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久完成了。因为农村没有城里学生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优越的学习条件。所以他们农忙时节就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农闲时就是这跑跑那玩玩,虽然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可以有很多玩具,没有那么多的好玩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能玩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的。并且他们觉得很轻松很开心。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学习,能有属于自己的单车。回家里不用做那么多的农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留守儿童最开心的时候不是丰收的时候,也不是考试考了高分,能让他们同都开心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来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来,所以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寒假的到来,不但可以放假在家里,而且还能和爸妈在一起。

  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了现在农村一个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虽然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但是解决的仅仅是他们的温饱,并没有真真的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问题。每次去访问留守儿童我眼睛总是红红的,每次的访问都可以说是伴着泪水进行的。试问那个孩子不希望能和自己的爸妈在一起生活呢?试问有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好好学习,能开开心心的,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呢?有那个爷爷奶奶不疼自己的孙孙呢?

  五、对策与建议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第二,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第四,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情况无法改变,那么国家就应该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其子女,改变户籍制度,撤销昂贵的借读费,保障农村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权,这样孩子就可以和父母一起进城;第

  第五,老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伤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们,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加关注,多加鼓励吧,不忽视他们,不歧视他们。学校也要和家长常保持联系;第七、规范县镇上的游戏机厅和网吧,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总之,大家共同努力,为留守孩子创造一片蓝天,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搏击长空,勇敢飞翔,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自信的昂起头,勇敢地表现自己。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关注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为他们带去爱。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儿童,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问题。近期,我们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对××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据调查统计,××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2876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8.5%。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来看,父母一方外出的有9426人,父母双方外出的有19339人;从学生就读情况来看,在小学就读的有20352人,在初中就读的有8413人;从学生寄宿情况来看,在校寄宿的有10094人,非在校寄宿的有18671人;从年龄结构来看,6-11周岁的学生有16504人,12-14周岁的学生有7513人,15周岁及以上的学生有4709人。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走访他们所在的学校、家庭,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成绩不够好。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主动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成绩一般或较差。

  ——性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薄、性情浮躁、情绪消极、寡言少语,甚至存在抑郁自卑、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等心理障碍,部分留守儿童或养成了娇气任性、放纵随意的不良性格,或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惯。

  ——道德行为存危机。留守儿童是非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荣辱意识差,目无尊长,待人不诚实;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甚至存在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自身因素。一是代理监护人监督责任意识不强。代理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对孩子更多的爱,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否则会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结果导致宠爱、溺爱。二是代理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代理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学习、心理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三是父母的亲情关系淡化。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只给孩子寄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写信、与孩子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教师、集体的温暖,以因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学校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和教师往往力不从心。

  3、社会及其他因素。一方面,文化市场的开放,各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的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监管不到位,加之留守儿童的自律能力较弱,导致留守儿童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例如:有些娱乐场所、网吧等违反国家规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还未能得到有效制止。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严重匮乏,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不强等等,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认识,成为全社会协调配合的综合工程。

  (一)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要着力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以及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利用返乡的机会,多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再次,转变育人观念。要彻底转变“孩子大了打工也能赚钱过日子”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要大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应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 生活上给予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代理监护人情况和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记录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并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格局。

  二要建立与留守儿童信息交流平台。学校要设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留守学生视频聊天室”、“代理监护人客座”,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举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论坛,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留守儿童家长会,开辟留守儿童教育专栏等,构建亲情通道,为与留守儿童情感沟通提供方便。

  三要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学校应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如举办法制安全教育讲座、主题班会、联谊会、集体生日晚会等,引导学生互动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消除他们孤单、悲观的阴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四要大力实施“特别关爱工程”。学校应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建立“代管家长制”,发动教师、党员、团员、少先队干部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经济扶助,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三)从社会职能方面来看,要致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齐抓共管。

  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和争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二要加大对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村儿童问题,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改善的投入,尤其要在服务福利项目上进行投入,如医疗保健、生活保障、青少年校外活动设施建设等,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学调整布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需要。

  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家长学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快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及代理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同时,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时,把家庭教育知识纳入培训内容,正确引导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育人技巧。

  五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关工委等机构,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济困助学、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摘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本文就胜利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探讨。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胜利村是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现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迁户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满14岁的留守儿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独立生活。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情况比较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表示一般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这主要是10岁左右的孩子,更大点喜欢到网吧去打发时间。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他们认为没有多少话讲,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讲。这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通常比较静,调查显示,他们很羡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讲笑话的小孩,而他们只是人群中的一个观众。长期的这种生活形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情绪暴躁,容易失控

  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几名留守的孩子,“对你在学校和家里和老师及大人吵过架吗”的回答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过,有些甚至经常和大人及老师吵架、甚至有两个孩子因为经常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换了三个学校。有2个孩子表示很厌倦现在的生活,不想读书,也想早点出去打工。

  (四)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在调查中发现,现在13-16的儿童有16名,其中没有读书6人。这些孩子的心理感觉有一种被抛弃的伤害。父母沟通的不足。

  (五)家庭问题导致精神的奔溃

  许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双方由于没有在一个地方打工,夫妻关系逐渐冷淡,最后导致离婚,一些留守儿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产生厌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学校班级就有一个同学,父母离婚,在那段时间里几乎天天哭泣,后来还出现了离家出走,很多天没有回学校和家庭的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回答你认为你爸爸妈妈关系好吗的问题时,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亲情的缺失

  由于常年不在父母的身边,隔代教育的缺点让这些人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大人希望用物质的东西来弥补,而这些物质的东西无法代替亲情。12岁的杨鹏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儿童。在小杨鹏还刚刚懂事起,父母便离异,分别到广东和北京打工。小钟已7年没有看到妈妈,爸爸去年再婚后也没有回来过年。爸爸给他一个存折让他自己取钱应付学习和生活的开支。和爷爷、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当想起爸妈,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感受着孤独、空虚。因此,杨鹏不愿意上学,下了课也不肯写作业,性格十分孤僻内向。他在日记里这么倾诉:“爸爸妈妈各奔东西,他们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儿差不多了。

  (二)学习的压力

  现在我们天天高喊着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学校的教学教育依然和学业成绩挂钩。这一点在初中升高中显得有为凸显。老师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让孩子在学业的道路上倍感艰辛和疲惫。一些学校虽然实行了等级成绩制度,但分数依然让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对留守儿童的打击更大,他们得不到老师、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对学习的不用心、对前途更加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心理波动,出现心理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反映。而心理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援助,日积月累,问题就显得比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五)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对策探讨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同时这些留守儿童就是将来社会的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如何教育培养好这些留守儿童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指导教师:彭盛斌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比较研究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一、研究课题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研究

  二、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三、研究意义

  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

  三、研究现状(文献回顾)

  文献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透视与实施路径选择》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了豫东、豫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0个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访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卷794份。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从心理、人格、人际关系、学习四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用数字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所存在的问题文献二《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所采用问就按调查法得到数据加以分析,侧重点在于问题的产生和如何解决问题。

  对比两个文献其优点是采用问卷得到数据,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文献一所进行的深入访谈会受到文化说平的限制,结果会有一定误差。文献二研究内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粗糙不够细致。

  四、研究方法

  我组准备在问卷与无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加入对比,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找出其心理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厂矿、企业单位人才的短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许多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于是学校就出现了另一类群体——留守儿童。练城一中在校生XX余人,而留守儿童占据比例1/3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练城一中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另一方面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我校留守儿童留守原因。

  1、家境贫困。因生活贫困,父母外出打工,其中包括因病致贫、家庭子女多负担大等。

  2、家庭条件差。因人均耕地少,多年来形成成年人到外地打工、做生意的传统。

  3、攒钱以备后用。用于孩子教育、建房、儿女婚嫁等,希望给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4、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及所从事职业使进城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学籍、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等问题,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而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如六年级六班聂某,今年11岁,父母在外打工,其长年和奶奶生活,该生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很吃力,每次考试语数均只有二三十分,且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是典型的“学困生”。还有李某、张某等留守儿童也是典型的“学困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2、心理健康出现异常。经调查,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极度厌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如我校七年级刘某,14岁,父母外出打工几年未归,由奶奶抚养长大并对其非常娇惯,从小无人管束,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养成了旷课,抽烟,打架的恶习,在校老师只能对其教育,因缺乏家长配合和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也显得苍白无力。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八年级六班张某,其父母在南方打工很少回家,而爷爷、奶奶身体不佳,不便到校和老师沟通,所以很难了解到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张某逐渐养成了外出上网的坏习惯,常常在老师查寝后偷偷溜出寝室,向老师撒谎说去看病,由于上网打游戏成瘾,生活费不够,最终发展为偷盗学生钱物。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四、我校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针对留守儿童日趋增多的情况,我校积极行动,认真研究对策,多措并举,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体系,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通过宣传、家校沟通,使家长改变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了“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了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是在外地务工的家长,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学校要求家长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建议家长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要求家长要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学校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成绩,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并且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总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讯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向家长汇报,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学生节假日在家时的各种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依据。尤其是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各种思想动态,避免学生因家庭困难、家庭矛盾等因素厌学或辍学。从多方面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3、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定期举办写作、书法、绘画、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体育组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关键是教师,配合靠父母,练城一中本着对每一个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力争成为祖国艳丽的花朵。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在这二十一世纪里,在这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各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内容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二、“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只是某省份调查,如果从全国来看,这是个很庞大数目,这也反映很多问题。

  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成绩是非常好的,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婆婆爷爷的话又听不进,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关爱这些自认为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仅仅要受教育,还要得到保护。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也是不行的。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四、结束语

  祖国的历史,是前一辈老去的老人辛苦创造而来。祖国的未来,是晚一辈朝气的青年刻苦建设而来。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同一个祖籍。关心帮助别人,等于在帮助自己,何乐而不为。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习习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习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习,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近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最需立即解决的问题是上学出行难、监护薄弱、安全无保障、缺少心理疏导等。那么,我们认为:在农村建设寄宿制中小学、全托幼儿园和在城市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点解决x—xx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寄宿制学校读书和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减少留守儿童,是破解这道难题最重要的两条途径(x—x岁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温、安全问题)。这样,一是通过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和全托幼儿园中,让他们共同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生活,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心理辅导,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力度比较薄弱、内心世界比较封闭、吃住等生活无规律、课余学习无人辅导、上学放学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学校容量,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城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此,提出以下解决x—xx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加快城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加大贯彻落实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政策的力度。根据xx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力度。在目前全区只有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基础上,建议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数量。今年,可在启动建设城市标准化学校的龙塔实验小学(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学(规划中)、冉家坝小学(规划中)、双湖小学以及条件较好的汉渝路小学、五星小学纳入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到xxxx年,每个街道应通过现有学校扩容等措施,增加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为流动儿童接收教育创造条件。

  我区已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及

  建议新增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统计表见附件x

  x、进一步简化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手续。目前,区教委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但任然还需要用工劳动合同、租房合同、流动人口居住证、申请等手续。为此建议进一步简化入学手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带出留守儿童创造入学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机制。可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在城市扩展和旧城改造中,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动人口数量规划适度规模的中(小)学校,将学校建设纳入xx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的招投标任务中,由负责投资开发或改造的开发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学校,建设和房管部门要督促开发商严格按规划建设学校,对未按要求建设学校的不予验收和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等手续,确保城市里有足够数量的学校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逐步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城就学问题。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尽快将那些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看管、学习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优先送到寄宿学校读书,过集体生活,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区有农村寄宿制中学xx所,每个镇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学,平均每所中学可容纳寄读学生xxx人左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我区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学校 xx区渝兴中学校

  xx区永庆初级中学校 xx区高嘴初级中学校

  xx区天堡寨初级中学校 xx区黄印初级中学校

  xx区麻柳沱初级中学校 xx区沙坪初级中学校

  xx区石鞋初级中学校 xx区王家初级中学校

  xx区华蓥山初级中学校 xx区御临初级中学校

  xx区龙安初级中学校 xx区明月初级中学校

  xx区大盛中学(东山点校) xx区沙地初级中学校

  建议在每个镇将现有中小学,通过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学和x所寄宿制小学,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学校还可容纳少量学生寄宿,就基本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按平均每所初中xxx—xxx万元,小学xxx—xxx万元计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学共需资金约xxxx—xxxx万元。(即按每所初中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所小学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人住宿按平均x平方米、食堂x平方米计算,按每平方米xxxx元计算,各需建设费用为: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若加上征地、环境配套、必要设施费用等,每所初中约需xxx—xxx万元,每所小学约需xxx—xxx万元。)

  建议新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名单

  新增寄宿制中学xx所 新增寄宿制小学xx所

  统景职业中学 华莹中学 张关小学 华秦小学

  统景中学 石坪中学 金安完小 白岩小学

  洛碛中学 兴隆中学 龙兴中心校 洛碛中心校

  渝汉中学 大湾中学 华莹山中心校 关心中心小学

  渝石中学 古路中学 木耳中心校 石坪中心小学

  悦来中学 石鞋小学

  (三)加快建设农村全托幼儿园,满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入园需求

  建议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两种方式建设,力争明年实现全区各镇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儿园目标。目前,在我区农村地区,尚无全托幼儿园,如在每个镇新建x所集教学、游玩、吃住为一体的全托幼儿园即可基本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共需要资金xxxx—xxxx万元。即在每个镇(街)建立x所有x个班规模,容纳幼儿xxx人的幼儿园,需用地xxxx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万元x亩,建筑造价xxxx元∕平方米,加上运动场等设施约需xxx—xxx万元。xx个幼儿园共需xxxx—xxxx万元。

  x、政府投资修建。将农村全托幼儿园建设纳入全区“学校建设年”内容,立即实施,政府建x个以上。

  x、引导、鼓励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园。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资修建全托幼儿园的社会人士、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办法),动员社会投资建x个以上。

  (四)探索建立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x、教育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投诉电话等,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维护好留守儿童权益。

  x、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适时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服务。

  x、民政部门要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社会救助,给予必要的入学(园)补助。

  x、农业部门要结合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岗位,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就近打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x、xx部门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x、卫生部门要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x、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游戏室、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加强网吧管理和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第八研究生教育组选取了广西田阳县四所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以广西教育总队服务的四所小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研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为今后留守儿童的关注工作奠定基础。在研究问卷中,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我们专门选取了4—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并在填写过程中说明研究目的和个别问题。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统计认真负责,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集团在本次调查中的真实体现。此外,我们还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家访,了解更多儿童的真实生活,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现将调查、分析和报告发表如下,期待领导、专家和教师的批评和指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家庭情况来看,95%的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来自低收入家庭,56%的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元;同时,我们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占调查总数的73%。由此可见,西部山区父母的初衷是选择外出打工。但是,当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得到保障?根据调查,68%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和其他亲属日常抚养。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抚养人只有26%达到初中及以上水平,其余为小学及以下水平。因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不仅缺乏普通儿童在非父母生活中所拥有的父爱和母爱,即使抛开照顾者的责任感,照顾者的教育水平也很难帮助儿童的学习。

  根据“家庭状况”调查数据,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生活困难,家庭生活缺乏父母的照顾,日常学习得不到赡养人的有效帮助。

  在初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后,问卷从他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日常理解和沟通的角度,从他们对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态度、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和做事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儿童的心理状况。

  调查显示,每年在家待不到三个月的父母平均比例分别为78%和74%。相应的,由于长期不在,大部分家长主要是通过电话教授孩子的日常教育。,理解教育;然而,38%的孩子仍然不能每月与父母交流一次。然而,26%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不在家表示愿意或漠不关心。根据课堂和家访反馈,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加强;当然,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独立。83%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时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但60%的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工作。父母不在家,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恨你的父母吗?“问题中,留守儿童也表现出比其他学生群体更懂事。大部分同学都说父母不在家会感到孤独无助,会很想念父母,但都说不会恨父母,因为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家庭生计,是为了学习生活;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仇恨。你的父亲或母亲在你年轻的时候离开了他,没有让他感受到父爱或母爱。另外,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心理闭塞。当他们心情不好或有心事时,近50%的学生选择与朋友分享;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和消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个比例已经高达35%;只有10%和6%的学生愿意与亲人或老师分享心声。

  这一节的数据提醒我们,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关注。那些和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懂事是好事吗?几个孤立无援,极度痛恨父母,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是否为自己的成长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父母不在,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迫切需要解决。

  在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中,学习成绩呈现“橄榄形”,班内68%的学生达到了一般和良好的水平;在生活中,当他们被长辈和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时,近90%的孩子都能虚心接受。同时,超过90%的孩子会选择勤俭持家,控制父母给的生活费,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时人身安全不会受到影响。这几组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观数据,进一步展现了留守儿童的成熟和独立。但是,一小部分学习不好、对错误漠不关心、人身安全受到影响的留守儿童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加快,我们不仅要关注群众问题,还要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需求。而且,仍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缺席是有区别的;超过63%的孩子坚信父母外出工作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根据上述客观选择题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孩子对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知一般呈现3:2的情况,这说明留守儿童在面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时,处于一种矛盾的情绪中,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引导。

  在开放性问题的统计中,孩子给出的答案也验证了我们的推断。大多数学生希望父母能在家里多陪陪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多花点时间关注学习,但同时又矛盾地希望父母不要太过担心,只要在外安心工作,多打电话和家人沟通。至于学习和生活上的要求,大部分孩子只是表示希望自己考不好的时候父母不要打骂他。如果他们考得好,可以奖励他们,比如带他去百色,和他一起玩游戏,检查他的作业,6月1号给他们买一套新的衣服和鞋子。这些平凡的希望,反映了孩子的纯真,也反映了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日常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教师家访和建立学校关爱措施了解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从数据来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当地学校几乎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特殊问题。数据显示,不到30%的留守儿童每年或每学期被老师看望一次。教育总队课题组进一步家访显示,留守儿童并没有得到学校或班主任的特别关注,60%的孩子表示,这几年老师几乎没有去过他们家。此外,在被调查的四所小学中,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办公室机构来帮助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情感。这种教育盲点的影响也体现在“孩子最希望学校为你做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延长电话开放时间或设立邮箱,让他们多给父母打电话或收到父母的来信;有的同学希望学校能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或者教室,让有人听听,不再孤独。

  通过这一系列数据以及教育总队课题组在过去一年的实地了解,我们认为当地的学校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没有对留守儿童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家庭环境无法提供这些孩子需要的教育和照顾,这些责任无疑会落到学校身上;再者,作为西部山区的寄宿制学校,教师与孩子日常接触最频繁,也最容易发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建议

  1、准备留守儿童办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设立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公室,在关注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及其父母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奠定基础。要定期及时通知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和外出打工的家长,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承担部分家长或监护人的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谈,主动关心他们,积极发现问题,积极开展各种配对援助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亲密信任。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构建全面关爱体系

  不同于办公机构的基础设施,学校要设立“留守儿童之家”,真正对留守儿童开放。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爱心传递和家庭热线的沟通方式,方便流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有条件的校舍可以安置电脑,根据实际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还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话的制度,真正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相应调整关怀措施。此外,要重视对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和监督,尽可能向临时监护人介绍教育孩子的常识,并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培训,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和关心孩子。同时,要充分利用春节等农民工返乡的“黄金季节”,与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沟通。

  3、把关心融入日常教育,把关心变成一种习惯

  对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温暖的家,老师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全面负责。在教育教学项目中,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学会默默关爱。在班级建设中,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责任,通过担任班干部和班级代表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规范化。另外,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吸引留守儿童的兴趣,增加校园生活的乐趣,缓解部分孩子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六一晚会”的自助准备,留守儿童在准备期间会更负责任地完成任务,从而增加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发现和解决交流中的问题。留守儿童比较敏感,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细心照顾。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只要在日常行为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重视,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

  留守儿童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调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个群体内心的孤独和孤立,也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自立和坚韧。远离父母并不是他们走极端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物质生活中并不十分匮乏。他们更渴望内心世界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父母能给予的,周围的人都能起到“父母”的作用。其中,学校和教师无疑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作为来这里教书的老师,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学校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3

  近几年来,我镇外出务工的农民日渐增多,20xx年全镇外出务工的农民达到一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出省打工。在打工族中就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情况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现象、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让各中小学通过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镇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进了调查。现将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基本情况

  一是留守儿童比例大。全镇现有在校学生8968人,其中留守儿童5540人,占在校学生的60%左右。

  二是留守儿童不少是隔代监护甚至亲戚(朋友)监护。经各学校对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占32%,托付给亲戚朋友的占9%,由父亲母亲一方在家抚养的仅占33%。

  三是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由车站小学调查的留守儿童学生中有70%能自己约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有40%能刻苦学习,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自理能力比双亲在家的孩子有所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难于胜任监护职责,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学生的管教力不从心。目前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在街道买房或是租房,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小孩读书,但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当地乡村中、小学念书,同样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这些代理监护人年龄都在55-75岁左右,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不高,只能从衣食方面对小孩进行照顾,缺乏文化知识方面的辅导。有的爷爷奶奶在农忙季节甚至要孙女带弟弟到学校去,影响其它的学生上课。有些老人对孙辈溺爱迁就,任其自流。

  二是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不能有效对接,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学习的进步。在学校中,留守儿童尤其是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型的留守儿童,有时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产生自卑孤僻心理,加上父母与学校、老师缺乏沟通,老师也忽视了引导、教育和关爱,感受不到集体、家庭的温暖,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一般问题。关系到承上启下,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外出打工挣钱重要,教子育人更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府应当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农村学校在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素质教育。

  二是建议外出打工的家长,留下一方在家里管教孩子。这样可以减轻老人的沉重负担和留守儿童的精神压力,为孩子上学读书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是多鼓励外出务工的家长把学生带在身边就近上学。

  四是建立关爱组织。动员和组织离退休教师干部和职工,按照自愿参加,就近活动,量力而行的原则关爱下一代,关注留守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时起到代理家长的作用。

  五是在教师和家长或监护人之间通过手机建立短信平台。学校对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家长联系卡,将留守学生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工作处所、联系电话以及委托监护人的姓名、电话登记造册。这样便于教师通过手机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问题,促进双方面的交流。

  六是农村党员干部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分片到人,落实到人。各村委会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办公室,基层党员干部个个有指标,人人有任务。通过以上措施,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照顾,保证了留守而已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4

  时间:20xx年1月16日住址:北门沟59号家访对象:xx家访人:xx

  家访目的: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寒假生活状况,送去春节祝福,与监护人聊学校发展与学校管理,聊留守儿童在校情况,互通有关留守儿童思想信息。

  家访内容:

  学生情况基础比较差,胆小,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不懂也不敢问,但是本学期拖拉现象明显减少,进步还是可观的。

  家访心得孩子的父母春节都回家过年了,和家长沟通:上学期,该生学习上十分吃力,本学期好转了很多。由于自己十分努力,爷爷对孩子也很上心,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成绩。在家校联系本上,郑磊的爷爷对于孩子每一项作业都检查十分认真,而对于默写之类的题目,在孩子默写后还让孩子认真逐个订正……正是这种态度才造就了孩子的进步。希望家长多和家里联系,和老师联系,促进学生尽快赶上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集中表现

  1、学生成绩不佳。据调查,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较好者仅占12%。在农村,教育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而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更加一塌糊涂。另一种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当然,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现状堪忧。

  2、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为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

  3、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4、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种种原因而无法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那么就可能导致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透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此之重,下面就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儿童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

  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构建“留守儿童”五大关护网络。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五条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宋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县已有寄宿制学校10余所,但仍不够“留守儿童”的需求,因此,此项工作还要大力推进。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我县寄宿制学校新知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开设了家长联系热线,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在全县成立了30个家长学校,组建了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6、整治“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了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

  7、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1-06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21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7-04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选02-07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2-17

精选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2-17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2-17

2017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2-17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03-03

学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