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2 17:24: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独立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懂得诵读是阅读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1、由介绍孔子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导入。

  2、渐进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⑴ 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① 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学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词:矣,愠,弘,柏,罔,殆,诲;多音字:论语,三省吾身,不亦乐乎,传不习乎,任重而道远,曾参;通假字:“不亦说乎”的“说”,“诲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声朗读课文。

  ⑵ 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① 学法指导:通过看注释、、上课讨论听讲、逐字逐句翻译,来落实词义句义?

  ② 翻译概括各则大意。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在此基础上,划分句子的节奏,读出轻重音。

  ④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有气韵。

  3、表演读、诵:

  摇头晃脑地读,动容地读,气韵畅达地读,陶醉地吟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对。

  4、联系课文和自己生活,谈谈对《论语》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议的理解。

  5、课外拓展,交流积累的其他语句: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布置作业:

  ⑴ 熟练背诵课文。

  ⑵ 课外阅读《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3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曾()子 ...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板书: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边,年老力衰步履艰;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二、自由读,读流利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读。请四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3、读后评价。(正确、流利)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5、生个别读、带读。

  6、师译生齐读(男、女)

  7、师生共读。(师读叙述,生读孔子话)个别、齐读

  8、挑战读。全班推荐最好的学生读(表扬学生,奖励配乐读)

  9、配乐读。 “卧虎藏龙”,跟随古琴曲一起读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三、悟中读,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个别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3、齐读。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儿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生读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 【板书:敬】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3、对比读:男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男生齐读;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四、创境读,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1、播放新闻万象“不孝”视频《老人没接孙女 遭儿子暴打》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熟读成诵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1、生背诵

  2、汇报交流。个别背、齐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维则》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2、哪一则论语触动了你的心灵,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4、配乐朗读《当你很小的时候》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板书设计:

  论 语

  敬 爱

  孝

《论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传不习乎?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论语》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四、学法指导

  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七、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颁奖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三、《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练习: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千七十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2、重点讨论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将文本中出自《论语》的句子全部挑出(39句),教师将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每组翻译并试着理解6——7句,将本组合作完成的结果集中打印出来。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3、查阅资料,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导入本课:

  上节课了解了孔子与《论语》,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单说一说?(不足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结合学生课外作业,完成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1、学生按小组展示预习结果。每组同学共同朗读本组承担的句子,随后由一名代表将本组中的一句翻译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其余小组记录并随时补充自己的见解。

  2、各小组各展示一句之后,将各组合作完成并打印出来的结果相互传阅学习。

  三、文本中的句子解决完毕,大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请速度文本,思考:《论语》具体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六、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请阅读《论语》,根据对孔子的了解,以《我为孔子正名》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论语》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论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 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

《论语》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教学设计14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 《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 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 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 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 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 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 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教学设计15

  一、 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二、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

《zcs》教学设计03-26

草原教学设计03-11

《景阳冈》教学设计03-05

蝗虫教学设计03-05

《蛇》教学设计03-05

《心愿》教学设计03-02

《数数》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