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胜胜利70周年纪念日征文(4)

时间:2017-08-28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重拾历史的碎片

  历史的时空到了1994年,那年清明节前后,我初中的同学君山(作家,当时在县文联工作)与柯峥(作家、媒体记者)先生一起来到我家,他们要采访我父亲。当时,我以为政协文史资料已经记载得很详细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他们二人与我父亲沟通后,相互介绍了情况,我父亲竟然与君山的父亲土改时在农会共过事,彼此较为熟悉,我们既是同学又是世交,交谈起来容易沟通,话题就十分宽泛。

  当时父亲虽然已经86岁,但精神很好,他回忆起往事滔滔不绝,记忆特别清楚,特别是回忆起他所在的部队从宛平县卢沟桥南撤后,每次的战役过程他都能回忆起一些细节。在我的记忆中,那天是父亲说话最多的一天,也是他较为兴奋的一天。中午吃饭时,他坐在主人的位置上,兴致勃勃,还劝我们几个喝酒。

  君山、柯峥的文章写好后,投寄到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权威杂志《炎黄春秋》杂志社。不久,该杂志回函,需要澄清几处历史疑点。1995年春,鄢陵县召开政协会议期间,柯峥和君山二人找到我父亲,就几处历史细节问题进行核对。后由柯峥起草复函杂志社,对所提疑问一一给以论证和答复。后来,杂志社又与作者多次信函联络,我也多次让父亲回忆细节。当时,父亲虽然年届,但他记忆力很好,思路十分清晰。经过几次反复核实,《炎黄春秋》编辑部最终认定了我父亲的回忆。

  《炎黄春秋》1995年第5期样刊

  1995年第五期《炎黄春秋》杂志刊发了柯峥、君山的文章,并附载了两幅照片,文章的题名是《卢沟桥事变中的守桥排长——李文成》。此文发表后,正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相继举办纪念活动,庆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全国数十多家报刊杂志、文摘报刊相继转发。在该文详实的基础上,《河南日报》发表了《卢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人》、《人民日报》发表了散文《幸存者的记忆》等各类文章。这些文章把父亲推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还原了卢沟桥事变时真实而壮烈的一幕,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

  我把刊有父亲事迹的文章杂志让他看,他默默地用双手抚摸着杂志,久久不语。此时,父亲仅存的右眼视力模糊,已经看不清字迹了,但他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激烈场景,可以感受到国家对抗日老战士的理解和尊重。

  突然,父亲指着那只失去视力的左眼,声音哽咽地说:“我这一辈子,与日本人打了几十仗,其实最激烈的是武汉会战中的于家集战役。我的这只眼睛就是中了日本人施放的毒气才瞎的,日本人进攻受阻,就放毒气啊!”

  我说,杂志上说你掉落山崖的事,多亏你命大,不然的话,几十米的山沟,还不把人摔死!父亲点点头,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跟日本鬼子打仗,就是拼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一刻,父亲仿佛再次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仿佛又见到了并肩作战的生死与共的战友。

  那天,父亲整整思考了一夜,第二天,他告诉我:“清林啊,年轻人要干大事,干对国家有好处的事儿。人这一辈子,要是不干一两件大事儿,到了老年,那是会后悔的!”

  我听了似懂非懂,我实在猜不透老人的心思啊!

  重温当年岁月

  1995年,是父亲人生最为热闹的一年,也是他登上讲台向青年一代述说当年炮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最多的一年。父亲的事迹在新闻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父亲投来关注的目光,附近的一些学校纷纷邀请父亲去做抗日事迹报告会。

  我小学、初中就读的学校是韩货郎小学(今易名育红学校)离我家仅一里地,学校领导知道了父亲的事迹后,立即登门相邀,让我父亲到学校作一次报告会,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父亲对我就学的育红学校颇有感情,第二天就欣然前往。在学校的讲堂上,我父亲声情并茂,详细描述了“卢沟桥事变”当天的战斗情况,用自己在炮火连天中浴血奋战的亲身经历,向孩子们讲述国难当头之际,热血男儿为国捐躯的勇气和决心。

  不久,张桥乡政府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也邀请父亲参加会议,并让他发言。

  扶沟县缸盖厂的一位老乡专程来到我家,用车子把我父亲拉到扶沟县城。那天,天气晴朗,气候宜人,父亲坐在讲台上,详细向全体职工讲解当年守卫卢沟桥的情况。这时,我父亲已是87岁高龄,已经不宜久坐,也不宜说太多的话,但他的精神很好,忍着身体的疲惫坚持下来。中午吃饭时,缸盖厂的领导出于对抗日英雄的敬意,频频让父亲饮酒,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我都替父亲表示了谢意,尽量让父亲少饮酒。

  父亲浴血抗战的事迹被报道后,经常接到外地读者的来信和汇款。其中许昌市有一个人先是给父亲汇了100元钱,寄来了一封慰问信。尔后每个月都给父亲汇来20元钱,汇款单上没有汇款人的姓名,只署了个“许昌市军地服务站”。后来经过打听,许昌市根本就没有这个单位。1995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家中突然来了几位稀客,他们给父亲带来了棉鞋、棉袜和其他礼品,对老人嘘寒问暖。此后不久,张桥乡电管所来了几位电工,带着电工材料,给父亲住房里装上了电线电灯,并把我家的灯具、开关及一切照明器具全部安装一新。然后没有收一分钱就走了。我父亲十分纳闷,托学校的王凤图老师四处打听,最后终于知道了,做这些好事的是许昌市电业局的纪委副书记从文献。从书记也是军人出身,军人对战友有一种天然的情缘,他对我父亲经历了弹雨纷飞的抗日战争大为敬重。年迈的父亲既感动,又有些局促不安。他多次对我说,无故受人馈赠心中十分不踏实。

  1995年8月,共青团河南省委向父亲发来邀请函,邀请父亲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共青团河南省委举办的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文艺演出观摩。此时,由于我父亲这一段时间活动频繁,身体欠佳,没有能够出席这次庆祝活动。共青团鄢陵县委作为特邀代表派人专程参加。会后,共青团河南省委考虑到我父亲年迈行动不便,特意为老人购置了一台健身按摩器。

  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日里,与社会广泛接触,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尊重,他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天,他对我说,他这一生最欣慰的是参加了“卢沟桥事变”战役,并参加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尽到了一位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责任;遗憾的是,自己的中壮年却陷于家乡的土地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没有大的作为。

  父亲说的是心里话,也是他心中的肺腑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