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强基工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基层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经营村庄”理念,统筹推进,创新实践,开创了富民强村新局面,推进了全县农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演变过程及现状

  1、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1980—199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末, 宁阳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工分制, 劳动计工分, 按工分分配。1980年1月,宁阳县一些生产队率先实行“包产到户”。1982年,全面推行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农民开始拿到政府颁发的第一轮承包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至此,实行二十多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体制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历史。

  第二阶段。1993—2001年,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逐步放开。1994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强调土地承包期在原有基础上再延长30年不变,开始推行荒山使用权拍卖制度。第二轮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符合大多数农民意愿,有利于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培肥地力,也使大批量、基地性和商品性的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成为可能, 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发放,为土地的转包、转让,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了制度基础。

  第三阶段。2002年以来,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阶层分化加剧, 使部分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可能。2002年,试行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世世代代“种地完粮”的经济模式开始被打破, 农村经济来源出现多样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职业的惟一选择,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传统农村社会政策的改革,如户籍制度的松动等,为农村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工作甚至定居。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度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总收入为20643.9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1%。其中经营性收入10970.33万元,占53.1 %;补助收入2451万元,占11.87 %、其他收入7222.66万元,占35%。全县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190个(含33个集体经营性收入“空壳村”),3万-5万元的115个,5万-10万元的103个,10万-50万元的119个,50万-100万元的17个,100万元以上的13个。当前,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进社”,合作服务增收。鼓励村集体、“两委”干部创办、领办、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完善集体、企业、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管理机制,创建“支部+协会”等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中介、流通、科技、配套等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进棚”,调优结构增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采取租赁、承包、入股等方式集约土地,合理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生产示范基地、各类专业小区,让农民再到产业基地打工增加收入,村集体则通过提取中介服务费、租赁承包费、分配股金等实现增收。三是“进厂”,兴办实体经济增收。依托区位优势、资产资源、驻地项目、经营大户等,对村内“四荒”(荒山、荒滩、荒地、荒水)“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水利设施、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承包租赁、产权改革、创办、联办企业等盘活存量资产,兴办经济实体。四是“进城”,集约经营增收。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发挥合村并居、旧村拆迁后可用资源更多、生产要素更全、调配余地更大的优势,通过集约规模用地、集中利用资源、集体经营管理,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解决了薄弱村运转困难的问题。五是“进店”,兴办三产增收。指导城镇驻地村、沿交通干道村、人流物流集中的村或邻厂靠矿村,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或搞房地产开发、或兴建商贸市场、或搞农产品物流、或发展特色旅游,活跃农村商品市场,增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六是“进校”,借力驱动增收。借助上级部门帮扶、项目扶持、支农惠农政策、与科技院校合作、在外人才等各方面力量,变项目、资金、政策,技术等优势资源为发展资源,使本村产业、项目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实现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每年为村集体直接增加各项惠农项目收入260多万元,平均每村0.5万元

  3、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案例分。鹤山乡王社区2011年4月份由原王东、王西、东王和山洼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是泰安市第一个撤村并区的农村社区。社区成立后,理顺机制规范运行,整合资源全面发展,实行“服务+创收”双线管理,“公司+合作社”产业运作,“惠民+文化”一体推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服务凝聚、文化融合”的社区发展路子,实现了由传统农村向新型社区的快速转变。2011年社区经济总收入578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蒋集镇郑龙村以探索实施“股份+合作”土地流转模式为突破口,建立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实现了集体增收和群众增收。2011年,村集体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万元,有机蔬菜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7800多亩。

  二、 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及面临的机遇

  与先进地区相比,当前我们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管理队伍上,存在管理人员不专业,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小富即安、缺乏发展跨越动力,目标定位低的问题;在增收渠道上,存在集体经济原有的收入渠道趋于萎缩,同时缺乏新的稳定收入来源,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在管理上,则存在管理机制不科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是市委落实中央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大决策。市委组织部把实施“强村固基”工程作为今年组织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重点突出,推进有力,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也为我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1、抓关键,选优配强富民强村带头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抓班子,关键是选准一个懂经济、善管理、会经营,能够一心为民、干事创业的村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完善“选能、育能、管能”的“能人治村”机制,把致富型、技术型、经营型、管理型能人吸纳进村班子。大力培育“五个有”(有执政为民的动力,有不断创新的活力,有能文能武的能力,有持续奉献的毅力,有廉洁自律的定力)农村党支部书记,打造一批产业书记、项目书记。搭建农村党支部书记创业富民平台,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创业能力,激发他们创新创业、强村富民的积极性。

  2、抓根本,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创业富民路子。坚持分类指导,按照“特色产业村抓经营、区域优势村抓拓展、经济薄弱村抓转化”的思路,因地制宜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好土地经营文章,搞好土地有偿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做好集约经营文章,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对内统一经营集体资产资源,对外承接发展业务,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做好资源整合文章,通过强村并弱村、大村兼小村,集约利用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薄弱村、空壳村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做好工业强村文章,发挥区位、项目优势,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大力培植骨干项目、加工企业等,形成强劲的工业产业支撑。

  3、抓示范,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筛选确定部分班子强、产业基础好的村作为集体经济示范村,组织涉农部门专家组成论证小组,科学论证发展规划。整合领导资源、部门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加强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制定规划、理清路子、做强产业等方面全程予以指导帮扶,为新时期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示范引领。同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注意抓出一批薄弱村转化的典型,为多数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的村提供借鉴。

  4、抓保障,强化村级运转的监督管理机制。继续加大村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干部待遇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严格和规范集体“三资”监管,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分门别类整顿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对于长期难以化解的“呆账”、“死账”,采取规范的手续予以注销。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议事决策程序,加强村级规范化运行的监管力度,不断提升村级组织在引领经济发展中的协调服务功能。

  5、抓帮扶,为村级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整合机关、科技院校、强企强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等资源,通过下派挂职、组织联建、工作组驻村、结对帮扶、牵手合作等形式加大包村帮扶力度,把涉农优势资源要素投放到薄弱村,采取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帮助村级发展。进一步优化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建立督导考核等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助推村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