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反思小结

时间:2021-02-28 09:28: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反思小结

  这是许多年前的教案了,这次为了讲这篇文章再次翻出来看看,颇有些惊异。这种惊异源于当时设计的大胆,及其间透露出的对于阅读教学的美好理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反思小结

  回想当年,之所以会有这种设计,一是受到“非指示性教学”的影响,二是对那两个班的学生的理解与信任。觉得真正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给我的感觉比较好,觉得他们完全有这样的学习能力与激情。可能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这次发现用这种方法基本行不通,或者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把一篇文章的知识、情感、思想与写作方法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具体做法需要有三种层次,一是老师首先得吸收消化了文章的精髓,把它们变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二是根据文章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三是用符合学生语境特点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或其它形式传递出来。一、三点属于阅读教学共性的内容,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努力做到。但第二点做法却千差万别,由于学生的情况(智力、情感、接受习惯、学科态度)不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却完全不同。设计中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但要点燃火焰也非得是木柴等可燃物不可,如果是一堆石头恐怕不仅不能点燃火焰,而自己会被石头砸晕过去。

  我丝毫没有责怪学生笨、机械或不主动学习的意思。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教育的受害者一样。上次听了一个讲座,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到底是把学生教得更聪明了,还是把学生教得更笨了?这确实难以说清楚。如果我们一路灌输而不是点燃的话,那即使是木柴最终也将变成变成化石。然后,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化石。过了若干年,他们有些也将成为教育者,再培养一批化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一、教学设想

  (一)关于文本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一册第三单元的重要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演讲辞,大都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文一般有观点鲜明、用词准确、结构严谨的特点。本文又是议论文和演讲辞结合的典范,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精品。所以,教学的重要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和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二)关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的思考

  议论文阅读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一年正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授课班组为实验班,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比较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寻找关键点作为突破口,作适当的引导,而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

  (三)关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几点思考

  1、精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按照“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四个环节来指导阅读理解。当然,四个环节不一定要有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随机选取。

  2、语文课不是政治课,通过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可以的,但必须服从语文教学和文本阅读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可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语文教育。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政治哲学概念,在不影响文本阅读的前提下不予以解释或不作为重点。

  3、阅读教学应坚持“文本阅读”规律的探索,即在不涉及文章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也即坚持“以文解道”、“以文悟道”。所以授课的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外,一般不再增加知识补充。

  4、阅读和阅读教学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取关键点进行突破,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并能自主指导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师生关系问题。由师生关系的平等决定了教学的民主化,进而决定了教学方法必定是在师生共同面对文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启发引导-研究讨论-释疑解惑”的过程,并力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精读的方法,特别是议论文(演讲辞)阅读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语体风格,学习在特定环境和身份演讲时语言的得体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视学生理解、接受情况来调节进度

  六、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自主阅读,自主思考。

  (二)师生研讨

  说明:以下不是具体教学内容和程序,只是列出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话题,具体教学步骤视学生思维状况和理解进度随机选择。

  1、演讲辞、悼词的特点;

  2、本文的`结构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4、作者如何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感情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准确地选用词语对于表达感情的作用;

  6、长句的理解及其分析方法;

  7、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8、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其在文章行文中的重要作用;

  9、抓关键句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

  10、文章中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分析;

  11、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及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

  (三)可能涉及到的阅读方法及相关概念

  1、文章的一般分析方法: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2、对文本语言的解读要求:具体内容要懂得概括、抽象的内容要懂得解析、含蓄的内容要懂得阐发。

  (四)课后作

  1、熟读课文;

  2、口头回答课后思考练习二、三。

  附:多媒体屏幕或板书设计

  说明:现在再想一想,觉得这个多重复句的划分可能不太合理。整句话最终要说明的是“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所以把它放在第二层的位置似乎不太妥当,如果提升一个层次的话似乎会更合理。现在把它修改为:①|||②||③|||④|⑤||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反思小结】相关文章: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03-30

头饰设计教学反思04-06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在面试前必须想好的九个问题03-23

音乐课教学设计与反思04-01

精选工作小结及自我评价04-16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03-06

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感言范文03-10

开发者在创业前应该明确的10件事08-25

《荷花》的教学设计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