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所见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29 16:05: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所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所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咱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会背很多的古诗,今天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呢?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牧童捕捉蝉鸣闭口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自由读古诗。

  (2)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划停顿读。

  (4)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动情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他的心情怎样呢?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那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配乐)。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闭、林”,学生认读。

  2、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2、师范写,生跟写。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所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理解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3.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的同时感悟表达特色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揭题,知晓作者。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知晓作者

  (1)出示图片读作者的自我介绍。

  (2)齐读作者名字

  过渡:作者叶绍翁为我们带来关于秋天一首什么样的古诗呢?

  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一生再读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出示词语全班拼读:萧萧梧叶挑促织篱落

  3.学习多音字“挑”,理解词义,强调注释的作用。

  说明:理解古诗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比如字典、词典等,还可以上网查阅。

  4.学写生字:促深

  (1)一位学生读出读音。

  (2)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3)提醒书写这两个生字时要注意地方。

  (4)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教师检查后过渡:生字词我们掌握的很不错,下面把它们再送进诗里,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一生读,师评价(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2.师范读。

  3.生齐读。

  教师点评后过渡:多有意境的一首诗啊!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行。

  四、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一)锁定前两行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1.一生读一遍,问:在这里,诗人看见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诗歌第二行“客”指谁?为什么?

  2.请大家闭眼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萧萧秋风吹落了一片又一片梧桐树的树子,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独自坐在江边,若有所思,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3.那一夜,诗人叶绍翁看不见春天“扶堤杨柳醉春风”的美景,也看不到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此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万木凋零、感受到的'只有秋风萧瑟。眼前的情景引起他想家,想亲人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板书),“客情”就是作客人的:思乡情(板书)。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江上秋风萧萧梧叶(板书)。

  4.创设情景,朗读前两行诗句。

  天气一天天转冷了,我的老父老母不知身体如何?带着一种牵挂,男生读——

  我的孩儿最是淘气,这种天气,他有没有及时添加衣服呢?满怀疼爱,女生读——

  妻子操持家务非常辛苦,不知道这个时候她在干些什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呢?带着一种思念与惆怅,集体读—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是诗人的知音呀,读出了他的寂寞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5.到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填空说出你对前两行诗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出示:

  萧萧()吹动(),送来阵阵(),客游在外的()不禁()。

  完成当堂练习后过渡:萧萧梧叶动客情,江上秋风动客情,还有什么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

  1.请大家默读后两行诗,边读边结合插图和注释想一想,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蟋蟀很小很小,他远远看去,能看见吗?他怎么知道儿童是在捉蟋蟀呢?哦,老师知道了,“知有儿童挑促织”是因为——因为“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3.“知”什么意思?能否换成“见”?

  4.填空说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作者忽然看到(),料想是()。

  5.温暖的灯光下捉蛐蛐的孩子,唤起了他对童年玩伴的思念,对美好童年的记忆。那你们说,这种情,是后两行诗里什么景引发出来的呢?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板书)

  这是多么亲切的画面呀!谁能把这种亲切用朗读传递出来?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得温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后两句诗)

  五、朗读诗歌,进入诗境。

  点评引导后过渡: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韵味。前两行诗里,作者孤独郁闷,所以要读得慢一些,后两行诗中,作者对眼前的景物倍感亲切,在读时要快速一些,这一悲一喜,要读出层次感哦!谁想尝试诵读一下呢?

  1.一生诵读

  2.生生评价

  3.优生再读

  4.老师范读

  5.配乐全班齐读

  全面(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朗读评价后过渡:老师被你们浓浓的乡愁打动了!想把它背下来吗?大家试试吧!老师做游戏先考考大家。

  六、游戏引入,背诵古诗。

  1.指名说:诗人借萧萧秋风和梧叶飘落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全班说: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外有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4.齐背古诗。

  七、拓展迁移,提升写作。

  1.“江上秋风动客情”,同学们每周积累一诗,它让我们联想到哪些思念家乡的古诗呢?说说看。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首,你们用心体会体会,这些诗歌中客居他乡的诗人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用“————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多种方式读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3.学生尝试填空并交流。

  总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能多多阅读经典,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人人争做博学多才的中国人!

  过渡: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夜书所见》优美的旋律中,来看一看今天的作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背诵叶绍翁所写的古诗《游园不值》,体会诗人笔下描绘的景色。

  板书: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思乡情

  篱落一灯明

所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学设计6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声→心→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学习目标: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学习形式:读薄读厚读胖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朗读古诗有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预设:

  一看图导入

  1 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树林。

  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的蝉叫——鸣蝉)

  2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

  2 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59页,听清楚要求再读。(要求读三遍:1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 轻声地读,记一记圈出的生字。3 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

  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 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生读)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

  (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多快乐呀!

  3 听这嘹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声——振林樾(再响亮点,动听点)

  4 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

  5 小组读

  (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 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蝉。

  2 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

  3 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读——跟读)

  4 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

  8 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9 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

  10 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

  2 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

  3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出来吗?

  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记了。

  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

  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 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背,齐背)。

  5 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蝉的。

  五书写汉字

  1 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

  “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

  “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

所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学设计9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所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并诵古诗。

  3、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课外学了许多古诗,现在谁愿意将课外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诗:

  板书:

  13古诗两首

  3、出示课件:

  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做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板书:

  所见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读古诗:

  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查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

  所,牧,捕,蝉,闭,立。

  ⑵注意翘舌音:

  蝉。

  ⑶小组识记生字。

  ⑷开火车读生字。

  三、整体感知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2、出示课件:

  师指牧童与黄牛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3、放录音(牧童唱歌)问:

  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

  (歌声振林樾)

  4、课件出示:

  蝉声。

  5、师诵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闭上嘴的`牧童会怎么做?

  6、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指名读。

  ⑵男女读。

  ⑶齐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朗读:

  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⑴引背。

  ⑵同桌对背。

  ⑶齐背。

  2、生扮演诗人到画面前诵读古诗。

  五、拓展

  想一想:

  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蝉了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同时讲解。

  4、生先描红,再练习写,师巡视。

  5、。

所见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六、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座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怎样的感受。

所见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所见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所见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

  2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在这课中有三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黄牛鸣蝉

  (快乐、有趣)

所见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所见》教学设计03-06

所见教学设计08-26

所见教学设计(通用23篇)02-09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2

ai教学设计 ai的教学设计05-2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夜书所见的诗意07-19

夜书所见古诗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