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18 13:32: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合集[15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⑶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⑵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⑵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⑶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⑷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⑸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⑴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⑵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⑴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⑵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⑴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⑶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⑴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⑵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⑵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

  (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导入(4)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出示课件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教学(33)分钟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出示课件5】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出示课件8】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出示课件14】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5】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8】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引导学生借助人物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3)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

  内容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着重写了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____

  (1)忠厚守信;(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怕牺牲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________对________说的,表现了他xx的特点。

  (1)鲁肃诸葛亮贪酒;(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鲁肃自信

  4.从“曹操的之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曹操________。

  (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答案】

  一、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二、ABC

  三、1.(1)忠厚守信。

  2.(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3.(3)诸葛亮鲁肃自信

  4.(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力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思思、议议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弃面面俱到,重在梳理情节脉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重点难点:

  围绕“神机妙算”,紧紧抓住重点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草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读熟课文;

  3、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4、教具准备:课件若干。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

  1、复习: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教师小结)

  2、导入: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周瑜的险恶用心诸葛亮是否也算到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1) 学生默读课文,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你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2) 检查自主探究情况。①学生汇报自主探究的收获。②出示投影片1: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3) 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诸葛亮既然算到了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而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从哪些地方式看出来?从同瑜的谈话中,你悟到了什么?诸葛亮还算到了什么?

  (4) 小结:是啊,诸葛亮很了不起,那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又算到了什么呢?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1) 此时此刻,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答……)

  师:好吧,答案就在第3段里,还是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

  (2) 读后交流,重点研读下面一段话:出示投影片2:这时候大雾漫天……天亮时就回去。

  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安排?诸葛亮当时已经充分估计到了哪几种情况?研读后,听录音,让学生感悟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3) 曹操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箭没有?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境吧。(放课件“草船借箭”的精彩画面)

  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境,请你们再研读课文,用“五字”法去学,你们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交流。

  请同学们再自由读第3段,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4) 小结:诸葛亮知识渊博,知识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四天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总贤妨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1) 齐读第4段。议:事情的结果怎样?

  (2) 出示投影片3:周瑜看到……,心里很忌妒。周瑜长叹一声说:“……,我真比不上他!”

  生齐读后,讨论:课文的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4、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这堂课,我们围绕“神机妙算”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四)延伸拓展,引申探究:

  1、填空。(题略)

  2、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著中,诸如《草船借箭》这类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请同学们下去读一读,读完后,写一篇文章:内容是有关诸葛亮的故事,题目自拟。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我在《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中,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即:以主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设计是以学生为主,而改变了以往设计围绕老师的讲为主的旧观念。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以前老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设计中,我紧扣“借”字,牢抓“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打破了传统繁琐的句段式的教学模式。始终贯穿“读仪、探究、感悟”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了“三本”即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三重”即重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全课堂基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目标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法学生自己归纳,问题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质颖,自己探究,自己感悟,自己解决。这就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但本设计美中不足的是:只能突出体现出某一方面的理念,其它理念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结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结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开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根底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答复,老师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讨论,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根底上,老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老师在大家交流的根底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如今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慎重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此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仰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沉着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慎重多疑,都表达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外表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沉着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根底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兴趣性很强,可按“考虑·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表达顺序。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习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程度。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入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老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老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入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如今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慎重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此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1、在初读课文的根底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表达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考虑: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答复]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考虑: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答复]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考虑: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答复]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道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草船借箭》所在单元的教材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统率。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准确地,跟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学习要求,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将本课的三类目标制定如下:

  a类目标: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能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b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四个人物的文学形象。

  2、能结合课文理解,进入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c类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知道文学人物区别与历史人物。

  三、说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本课制定的三类教学目标,我是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不同方法理解。

  2、标画课文自然段,知道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3、查资料,了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

  4、圈画文中人物的名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他给你留的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所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解人物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六、说教法:

  语文教学也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让阅读教学变的清晰起来。

  七、说学法: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八、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激趣导课

  众所周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就设置的一个悬念:“你知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其实只要你用心学习课文了,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能不能回答出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准备分三步完成。

  1、在读书活动中,你都读过哪些书?

  2、读书是有讲究的。然后出示“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问学生,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3、顺理成章引出要学的课文——19、草船借箭。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

  有效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学生的预习,设置这个环节,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一些基础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督促学生养成一个扎扎实实预习的好习惯。

  1、知道故事中的四个人物。

  (1)说出故事中有几个人,都是谁?

  (2)准确写出四个人物的名字。

  一方面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四个名字中有两个生字,顺便也进行了检查,更重要的是为本课的教学核心—分析四个人物的形象做了一个准备。

  2、通过看拼音写汉字的'方法,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大屏幕出示课文梗概,凡是生字,一律用拼音表示。

  (2)抽一个学生把屏幕上的文字读一遍,告诉学生,要把拼音换成汉字。学生写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问题,为后边指导做准备。

  (3)对照屏幕对答案。

  (4)评价,相机指导。

  把课文浓缩,在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

  本篇课文比较长,对于其它几个预习作业,我会分解在后边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完成。

  第三板块:理清课文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

  理清课文层次,在本课是一个基础性目标,不宜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完成。为了给学生一个铺垫,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可以引导一下学生:

  草船借箭,你一定知道是谁向谁借箭的吧?打开课本,快速找出诸葛亮出发借箭,到借箭归来的段落。这样文章的中心段就提了出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向周瑜借箭?学生就会说出借箭的原因,顺势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起因段就出来了。

  这时课文已经被截成了四部分。再问其它段落写什么?水到渠成,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2、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因为有了前面的理清层次这个环节,所以让学生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这里不会有困难。

  第四板块:深入到课文第三部分(6—9自然段),从诸葛亮巧谋划、晓天文、懂地理三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本文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时,可以借课文中周瑜的话引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形象,然后围绕“神机妙算”进行教学。

  1、引出课文第三部分。

  承接学生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你觉得这件事中谁是最主要的人物?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也是一个预习作业。)课文中也有一个词,是用来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儿的人的,你知道是哪一个词语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哪一部分课文最能直接反应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出课文第三部分。

  2、抽生轮读这一部分课文,画诸葛亮指挥军士们的句子。一方面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是为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做准备。

  3、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他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逐句进行研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

  4、除此以外,还有哪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借箭的保障?

  通过分析写雾的句子,让学生感悟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

  5、是不是诸葛亮巧谋划、懂地理,晓天文就能保证借箭的成功呢?你认为还需要什么?设置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第二课时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

  第五版块: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感受诸葛亮,还要感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这一板块几句是要以诸葛亮为主线,来感受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弄清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1)知道故事中几个人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这是本课的预习作业,所以先让学生说,能说多少是多少,然后老师小结。

  2、逐一分析人物形象。

  还是要以诸葛亮为线来分析的。

  a、你们说说,诸葛亮都了解谁?

  b、从哪里看出来他了解周瑜?(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最明显的手法是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且文中人物都是绝顶聪明的高手,在对话的背后都有深藏的东西。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更是反映两人的特点,所以在这里要做重点分析,通过两个人的语言交锋,感受两个人物鲜明的形象。①边读边分析两个人的对话,感受诸葛亮和周瑜的形象。②学生分角色对话。)

  c、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了解鲁肃这个人?鲁肃是周瑜的部下,又是周瑜派来监视他的,他怎么就敢向鲁肃借船呢?鲁肃做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一个词表明一切都在鲁肃的预料之中呢?(引导学生感受鲁肃的形象。)

  d、其实在这件事上,诸葛亮还算对了一个人很重要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曹操)

  出示第七自然段鲁肃和诸葛亮的对话。引导学生说出诸葛亮算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再问:曹操出来了吗?出示第8自然段曹操下令的句子,验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体会诸葛亮的“笑”。

  “笑”的研读,可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进一步认识。

  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交流,感情读。

  4、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

  (1)诸葛亮神机妙算轻松“借”到十万多支箭,难怪——出示最后一句话。

  你说周瑜会服吗?那他还会做什么?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周瑜还会怎样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又会怎么应对呢?想不想知道?想知道怎么办?

  (2)刚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就变的这么聪明了,那要读两个故事,三个故事呢?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老不读三国了”吗?

  既可以和开课照应,也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六板块:还原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希望通过学生的思考,来使学生“去蔽”。尤其是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塑造,是按照作者的感情倾向来塑造的。重新认识周瑜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只是“嫉妒”两字能概括的吗?这里面是否还有更深刻的两国利益的考虑。从而初步还学生一个“草船借箭”的真相。

  由于本文是由小说改编的,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对一定人物的塑造难免存在着“遮蔽”。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明确小说中人物塑造虚构的特点,对故事中几个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文中的四个人物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2、这是小说,“七分实,三分虚。”这里有大量的细节和一些情节都是虚构的。事实上这些人物是怎么样的?

  逐一还原人物历史面貌。

  3、小结:阅读时要注意区分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

  八、说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让学生对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一目了然,对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形象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巧谋划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

  绳索连船大雾漫天顺风顺水周瑜(阴险狡诈)

  一字摆开鲁肃(忠厚守信)

  擂鼓呐喊曹操(谨慎多疑)

  调转船头

  [设计理念]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紧扣教学目标,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束缚自己、规范自己,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语文综合素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工程,开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表达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那么。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翻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防止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生比拟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局部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草船借箭的经过。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方案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答复: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成心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拟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拟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师述:借箭的外表原因实质原因外表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开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3、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成心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立军令状一字摆开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1.在初读课文的根底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表达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答复]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答复]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局部。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答复]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

  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明白“箭”是什么样貌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明白吗?

  ⒉谁明白“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样会走到一齐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能够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能够帮忙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透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那里也带给一些提示语,看看能够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主角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瑜、督”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理解“妒忌、都督、委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三国里比较聪明的人物,他们就是周瑜和诸葛亮。(板书:周瑜、诸葛亮)识记生字“瑜”和“葛”。

  2.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快来看一下吧!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学生汇报预习资料,相互补充。)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发生的。

  2.说说你了解的周瑜与诸葛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适时引导。

  2.生字词学习。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词,在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朗读词语,巩固练习。

  妒忌、都督、幔子、水寨、弓弩手、呐喊、神机妙算、擂鼓、丞相。

  四、梳理脉络,全文把握

  1.预设。

  起因(第1自然段):心生妒忌。

  经过(第2~9自然段):巧妙借箭。

  结果(第10自然段):自叹不如。

  2.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指导写字

  书写“妒、忌、曹、督、委、鲁”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家长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2~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诸葛亮知天文”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看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诸葛亮识人心”

  1.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十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三)“诸葛亮懂地理”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问题探讨。(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他们为何“一字摆开”?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生: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形象

  1.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2.通过对话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诸葛亮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

  五、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0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和想和大家一起来说说三国,同学们可将自己知道的三国人物、故事、歇后语等和大家分享。

  2、导入

  话说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周瑜妒忌他的才干想借机陷害,于是就有了尽人皆知的三国故事,《草船借箭》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回顾旧知

  1、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先来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来陷害)、经过是(诸葛亮巧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课文写谁借箭?(诸葛亮)

  三、浏览全文。

  你认为文中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请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的意思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来决定策略。

  四、品读感悟“神机妙算”。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有着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和预见性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读课文5~9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小组学习)

  汇报:

  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那么这样的天气会不会是巧合呢?(当然不是)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b、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3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认为这个句子不够简练,直接改成:直到第3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3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请同桌互读这两段话,说说你的理解。(学生交流,指名说)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了如指掌,熟知天文。

  怪不得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知天文让诸葛亮算准了大雾天,他又是如何巧妙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学生汇报:

  a、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b、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c、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d、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20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为何要强调船头与船尾的方向呢,与返回时顺风顺水有关系吗?

  (这样便于船身身均匀受箭,保持平衡,调转船头的时候,滚滚长江东逝水,返回时顺风顺水,速度更快,更能体现诸葛亮巧谋划,晓地理。)

  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精彩的借箭过程。(播放视频)

  看完视频,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难怪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算准了曹操不会派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学生汇报。

  a、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胸有成竹。

  男女生读,小组读,师生读。

  b、曹操果真如此,他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不让他们近前。”

  从曹操的话中能感受到什么?(曹操生性多疑)

  请大家在读这两段话,说说文中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

  你还知道哪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他了解曹操,还以为他了解谁?(鲁肃)鲁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c、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指名读)

  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鲁肃的性格特点?(果然)

  “果然”一词不仅可以看出鲁肃忠厚老实,正直守信的性格特点,还能体现诸葛亮对鲁肃的了解,知道他不会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给周瑜,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懂人心。

  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懂人心,难怪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拓展小结:

  让我们重温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形象,谁来读读这些词语?与同桌说说词语与那个人物形象相匹配?

  课堂活动,让词语对号入座。

  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这就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回到文章的开头,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是草船借箭的起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是首尾呼应,全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明白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透过昨日的预习,你明白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明白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透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

  3、诸葛亮明白周瑜的心思吗?你怎样明白?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主角读)

  (一)讲读第二段

  1、为了到达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样做的呢?从中能够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齐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这天读课文,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透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4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阅读分析: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先向姜维传给他自己的兵书,又交代了军事安排。他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杨仪、姜维和费一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暂时扣压丞相病故的消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马。

  诸葛亮的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一面大帅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与夏侯霸、夏侯惠向魏营走去。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司马懿十分感叹:“我不能料到诸葛亮的死啊!”

  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司马懿再次引兵追赶蜀军,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一代奇才。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得带领队伍回营了。

  此时,蜀营将士放声痛哭,为丞相诸葛亮举哀。

  回答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9-28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1-17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02-11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篇02-14

《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最新02-1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篇)03-08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04-2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汇编15篇04-1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1篇)07-2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