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5 07:11: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武牧羊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使学生真切体会苏武威武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整体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

  (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二、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三、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相机指导:相机引导

  1.“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西。。。,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2.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四、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1.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五、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六、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七、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八、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九、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结合语境理解“旌节、恭恭敬敬、置之度外”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掌握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语句。

  4、感悟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时刻将国家利益、民族气节放于首位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2、感悟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时刻将国家利益、民族气节放于首位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历史故事,了解一位民族英雄——苏武。(出示苏武图片)(板书:苏武)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苏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这位民族英雄苏武身上的故事——苏武牧羊。(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课题:“牧”的意思是“放牧”,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让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题

  二、以“旌节”为主线,整体感知

  1、看,在茫茫的北海边上,苏武独自一人在牧羊,可他的怀里,始终揣着一支——旌节(生)。(板书:旌节)

  “旌节”是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它是国家的象征。

  2、学习任务单一:

  ①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提到“旌节”,并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②说说苏武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3、交流

  过渡:旌节在苏武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但是同学们发现了吗?在不同情况,他对待这支旌节的动作是——(不同的`),分别是——(媒体出示,学生一起说:接、握、举、持、揣),动作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想法,这几个动词分别代表苏武怎样的心情呢?下面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好好体会一下。

  三、品读词语,感悟品质。

  (一)学习苏武出使前接过旌节的画面。

  出示句子: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1、谁来读一读苏武出使匈奴前的句子?(指名读)

  2、师:同学们从这段描写中读懂了什么?(旌节代表国家;旌节意义很重大……)

  3、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指名说,媒体强调“亲自”“恭恭敬敬”。

  4、师:是呀,旌节不仅仅是一面旗子,更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汉武帝才会——亲自把旌节交给他,苏武才会——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5、指导朗读

  (二)学习苏武面对匈奴王诬陷、劝降却坚贞不屈的画面。

  过渡:我们抓住了关键词语,了解了旌节的地位,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段描写,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出示句子1: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出示句子2: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1、学习任务单二:

  1)轻声读读两段描写,圈出关键词语。

  2)根据下面句式说一说。

  当时,苏武,地说:“。”

  (面临的情况)(动作)(神态)(语言)

  交流。

  2、师:面对两种不同的情况时,苏武的神态是相似的,动作却是——不同的,第一段描写中用的是——“握”,谁手握旌节读读看?(指名),其他同学想一想苏武手握旌节是想告诉自己什么?

  3、交流

  师:是啊,为了不让国家蒙受耻辱,苏武“握”紧旌节,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让我们怀着对苏武的敬佩之情,读好这句话。

  3、男女生读。

  4、师:第二段描写中用的动词是——“举”,这里为什么不继续用“握”呢?加上动作,自己读读看。

  5、指名说。

  师总结:面对卫律劝降时,苏武满腔怒火,所以高“举’旌节,他举的不仅仅是一面旗子,更是整个西汉王朝,他是在代表国家痛骂卫律这个叛徒。

  6、指导朗读

  7、师:从这两段描写中你能看出苏武身上有哪些高贵品质?

  8、交流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陆老师读这两句话的时候,想到了大教育家孟子的两句话,他说真正的英雄,应该做到这几点(边说边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暴力和武力不能让他屈服,高官和厚禄改变不了他的思想。

  (三)学习苏武北海牧羊的画面。

  1、了解北海。

  师: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生齐读: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牧。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

  ①师:苏武明白了什么?(指名说)

  ②师引读:但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③师:苏武牧羊的地点是在——北海

  出示北海补充资料,指名读。

  2、师:在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苏武的生活一定非常艰辛,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这两句话在写什么?

  出示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3、交流,(写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4、师引读:是啊,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生读: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生读: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师: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6、交流。(列举了三种苏武遭受的折磨)。

  7、理解“折磨”。

  师: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苏武遭受的折磨仅仅只有这三种吗?大家想一想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交流。(孤独寂寞、对祖国及亲人的思念等。)

  是呀,他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折磨,课文却只写了这三种,吃饱穿暖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条件,苏武面对的是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但是如此艰巨的困难都没有使他屈服,更不说其他的折磨了。

  师:那苏武为什么能顽强地忍受这么多的折磨?

  交流,随机理解“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考虑“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8、师:这时的旌节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精神的支持)

  师总结:苏武之所以能忍受下来,是因为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更是因为他手中持着——旌节,他相信自己的——国家,所以苏武才会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四)学习苏武回到京城时的画面。

  过渡:苏武在苦苦地等待,国家也没有忘记他,经过了整整十九年后,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1、谁来给大家读读苏武回到京城时的情景?

  出示句子: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2、一句话中有两个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这是一句——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能加重句子的语气和情感,用在这里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

  (表达人们对苏武的敬佩之情。)

  3、哪些词语让你敬佩苏武?

  (预设:热泪——心情激动;紧紧——对旌节的重视;揣——藏在衣服里,当成宝贝;脱光了毛——经过无数次抚摸,象征着苏武火热的爱国心)。

  三、概括总结

  (1)无论是接受使命的时候,还是出使匈奴的十九年中,还是历经磨难回归祖国的时候,什么始终伴随苏武?(旌节)这旌节贯穿课文的始终,正是课文展开叙述的一条线索。

  (2)我们通过学习重点词语,体会了苏武——(指板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质,了解了他火热的爱国心。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辱。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武身体和心理上所收到的苦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歌曲《苏武牧羊》,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苏武的了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不肯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旄”、“茄”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文,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边读边做批注。

  2、汇报交流。

  3、读第一小节。

  (1)、理解“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毡”指的是什么?

  (2)、找到一处对比。“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3)、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

  4、读第二小节。

  (1)、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比)

  (2)、“匈奴”是什么意思?

  (3)、产生对苏武的敬意。有感情地读,感受苏武所遭受的心里的折磨。

  5、讨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练笔:

  根据所了解的资料,写一写苏武的故事,想象一下他回来时的情景。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加小标题。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准备

  歌曲伴奏带、录音机,投影仪,学生搜集的材料,挂图,视频材料(《汉武大帝》中李陵去北海劝解苏武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字

  ①会认的字:匈、(单)、郎、刑、玷、污、窖、毡、羔、昭

  ②会写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贞

  要求:读准字音;会写的字,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下下紧凑,下面稍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宽窄。

  (2)词

  匈奴单于旌节旷无人烟

  2.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苏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把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找出来细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体会苏武的品格。

  2.结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把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点拨)重点句子、词语的指导:

  (1)“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在言语上感悟苏武维护民族尊严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2)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在行动上感悟苏武为守节而表现的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意志)

  (3)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在情感上感悟苏武热爱自己的国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3.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参考小标题:

  1.互派使者,释放使臣。2.出使匈奴,祸及汉使。

  3.含雪吞毡,矢志不渝。4.北海牧羊,忠贞如一。

  5.汉匈和好,请还苏武。6.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苏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苏武牧羊》。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讲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呢?

  (以顺叙为主,按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二、明确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体会苏武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对单于劝降和北海牧羊的生活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单于劝降苏武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四、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投降。

  (2)苏武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4.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二。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苏武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五、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小传,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可适当运用《苏武牧羊》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是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会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交流。

  2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握抽刀自尽

  举旌节痛斥卫律

  持忍受折磨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苏武、尹瘦石、聂绀弩的了解,积累关于古代诗、书、画的文化渊源和传承。

  2、通过对全诗的反复诵读,引发学生对民族精神深刻内涵的探究兴趣。

  3、欣赏本诗浓郁的颂扬格调和诗人借以自况的'意趣。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分组收集如下资料:关于苏武的图文资料;

  尹瘦石的“苏武牧羊图”;

  古琴曲“苏武牧羊”;

  聂绀弩的诗文等。

  2、课堂实施

  学生介绍关于苏武的故事梗概;

  欣赏“苏武牧羊图”;

  诵读全诗。

  3、问题设置

  讨论1、同样是说关于苏武的故事,诗与文的着眼点明显不同,说说它们的区别。

  讨论2、“神游”是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缩龙成寸,拉近了作者与古人的心理距离。这是观画有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你曾产生过这样的心理感受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讨论3、“轻呼”的对象是谁?内容是什么?轻呼传递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怀?

  4、插入音乐“苏武牧羊”

  大家齐诵:神游忽到贝加湖,湖上轻呼汉使苏。

  北海今朝飞雪矣,先生当日有裘乎?

  一身胡汉资何力,万古人羊仅此图。

  十九年长天下小,问谁曾写五单于?

  讨论4、最打动你的心灵的一句诗是什么?请分述理由。

  讨论5、苏武是大丈夫,大丈夫的标准你是如何理解的?

  5、研讨:拓展和深入

  查阅古代文人关于“诗书画”的文字,了解三种艺术形式的关联性。

  苏武的崇高气节影响了后代许多文人,请列出你心目中最佩服的三位人物。

  诗人在颂扬苏武的过程中,也在间接的倾吐自己的相知情怀。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些信息?

  6、课程资源

  古琴曲“苏武牧羊”

  尹瘦石“苏武牧羊图”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04-01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04-18

《题苏武牧羊图》古诗词阅读题及答案08-19

读《苏武牧羊》有感04-19

ai教学设计 ai的教学设计05-2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鸟岛》教学设计小岛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11-11

怎样教学生构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