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3 08:10: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一、导入

  1、欣赏《黄果树瀑布》(课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形容你对瀑布的感受。

  小结:可是有这样一条瀑布,它没有振聋发聩的轰鸣,没有雪浪飞溅的翻腾,它不是从岩壁上倾泻而下的一匹白练,而是从空中垂下的紫色的大条幅,它就是紫藤萝瀑布。(课题幻灯)

  2、这条花瀑使作者宗璞“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于是我们班上等同学就纳闷: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幻灯)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请同学用自我的话来说说

  (预设:喜爱藤萝,赞美藤萝,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板书:盛)

  二、赏花之盛

  1、赏

  请同学们勾画描述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简明的旁批你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理由能够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现出什么等方面研究。(幻灯出示旁批要求)学生交流

  2、读

  (1)经过同学们的赏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紫藤花真的好美呀,如果同学们能把自我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读出来,那就更美了。那么如何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我们一齐看这个语句,同学们觉得哪些词能更好的表现花的繁茂和作者的赞叹?

  幻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预设:盛和辉煌,有赞叹之意;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能够适当注重重音;深深浅浅,叠词反复咏叹,赞美之情尽在其中,读时注意语速。(幻灯:改变字色)将这些词读时加重音,改变语速、重要的是投入自我的感情。)

  (1、请学生自我先读一读2、请一个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全班齐读,)

  (2)、幻灯:赏读美句佳段方法:

  1、感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2、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做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

  3、投入自我的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我的心声。

  请大家结合朗读技巧,再次美读自我喜欢的语句,再请两个同学来读。

  小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细赏和美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从未见过的这一树紫藤萝花的“盛”,盛在它的花开繁茂,盛在它的活泼热闹,盛在它的气势壮美,盛在它的生机盎然,(板书),就如山涧的瀑布一样有力量,有气势,有动态,难怪作者给此文取名为紫藤萝瀑布。

  这一条流动的花瀑,让宗璞心旌摇荡,这一朵朵紫色的精灵,让宗璞心醉神迷。紫藤萝瀑布中的每朵花都装满了神秘的仙露琼浆,让宗璞情不自禁的想摘一朵,最终她摘了吗?

  (幻灯)(可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所以又有同学等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没有摘花的疑问,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宗璞是惜花、爱花、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对生命充满热爱和尊重的宗璞。古诗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宗璞却没有摘花,更不会折枝,她期望花盛开在枝头,凋零飘落于尘土,然后化作春泥,回归自然。她对生命是热爱的,更是尊重的,她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所以她没有摘花的习惯。

  三、探花之“不盛”

  作者惜花,爱花,尊重生命,可有人虐花,摧花,伤害生命。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正是危难,(1966到1976年),文章中哪一段讲了十多年前的故事?

  1、此段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十多年前家门外一株藤萝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

  (试探这个词赏析,试探什么?试探外面是否安全,试探那个环境适不适合开花?试探结果,不安全,不能开花。(之后连花串也没有了,园中的紫藤花架也拆掉了,改种果树了。)这是一株花势衰颓的藤萝,是一株不容于世的藤萝,是一株活的战战兢兢的藤萝,是一株孤独无奈的藤萝。(板书)

  3、那为什么紫藤萝会被毁掉,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原因?

  幻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班上大多数同学在预习时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引导:我们此刻认为爱花的人是怎样的人?(善良完美,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可是那时的说法,这个那时指何时?

  (危难的时候,这是个特殊的时代,那时的主流思想:人们认为赏花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谁赏花,那就是生活腐化和精神的堕落。(幻灯)

  四、研人之不幸

  1、这个背景此刻听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可那时就是这么荒谬,在那样一个时代,花尚且难逃劫难,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哲学泰斗的宗璞以及她的家人能幸免于难吗?文中哪里透漏了信息?(焦虑和悲痛,生死迷,手足情)

  幻灯:出示宗璞简介

  2、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遭遇,她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呢?这是怎样的一个谜,这是怎样的一份情?

  先请同学回答,然后出示资料:

  (1)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焦虑悲痛”“一向压在”作者的心上。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可是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十分悲痛。

  (2)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宗璞含泪写下《哭小弟》。

  (3)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英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小结:十多年前的藤萝受到摧残,不能盛开如瀑布,十年危难中的那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宗璞说:“我哭我们这迟开早谢的一代人。”(幻灯)

  五、品花之神

  1、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并且开的这样盛,这样密。虽说新悲旧痛让宗璞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悲痛,可是当她看到一条闪光的辉煌的紫藤萝瀑布时,她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宁静,喜悦)

  那么作者到底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找出作者从花中得到生命感悟的语句。

  幻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齐读此段。分析作者的感悟

  作者感悟到:(引导:“我”认识到什么?“我”获得了什么力量?)

  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比个人利益大的还有团体,国家,民族,整个人类。

  我好奇藤萝为何开的如此茂盛美丽,于是我抚摸了花舱,原先是生命的酒酿。我获得了生命的力量。人亦如花,只要加快步伐,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也会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河坚持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不能让悲痛压在心中,应当应对新生活,振奋精神,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2、有了这样的生命感悟,作者不觉的加快了脚步。那么从这样的感悟中,我们还发现宗璞除了是一个爱花,惜花,尊重生命的人外,他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设: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自我砥砺,奋发自强,有信念,爱家爱国之人。

  3、作者把这种信念和生命力量借紫藤萝瀑布传达给我们,于是她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在作者笔下,紫藤萝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感情色彩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爱花之语

  作者托这一树紫色的瀑布,言一曲生命的赞歌!

  最终我给同学们带来宗璞的另外两篇生命赞歌,同学们能够在树荫下,在池塘边细细品读这些美丽的生命。《好一朵木槿花》《花的话》。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登高》教学设计。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三、构思画面,配解说词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五、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

  (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六、总结全诗: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

  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最好?

语文教学设计3

  一、课题名称

  二、教学目标:

  1、会认 个生字,正确读写 XX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型来确定教学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

  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3、拓展延伸

  4、师生交流、小结

  七、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示图:荷花)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幅美丽的图片。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所看见的荷花。

  2、关于荷花,古人曾有许多赞美她的优美诗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几句吗?把你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不少呢!是啊,多么动人的诗句呀!多么美的荷花啊!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板题,齐读课题)

  二、民主导学

  1、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想去吗?好,跟着作者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3、交流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学习方法真棒。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挂图,看图上的荷花多美!让我们边看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荷花的香味,“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1)“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像一个个小孩子挤在一块儿,把荷叶写活了。

  (2)(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

  指名交流。

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

  (3)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指名朗读。

  4、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1)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这么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

  (2)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冒”这个字用的特别好。

  (1)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2)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

  (3)那请大家想一想:和“冒”字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4)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7、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的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来,我们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文亦有情,“课文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自主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字形,交流方法。

  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蜓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跳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

  3、指导书写:

  蹈”的第十四笔是横折,“佛”的第四笔是横。

  4、学生练写。

  三、小结

  荷花的美不仅仅是这些姿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它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民主导学

  1、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齐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1)这些荷花的姿势真是太美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其实,荷花的姿态还不止这些呢!你喜欢哪一种?把它的美说出来。你能说说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或者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做什么?(生发挥想象,交流)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是啊,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真是目不暇接。

  (3)面对这满池的美景,老师突然有个想法:(示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呀,这位画家是谁呢?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眼前的荷花看做一幅画。你们觉得呢?(大自然)

  (4)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带给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来读一读,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

  3、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1)(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2)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设计意图:物我两忘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随着学生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舞蹈,与物交流。“蜻蜓飞来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适时扩展学生视野:“你还看到……你还听到……”宛若就是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品评着物语流声。醉了,醉了,班上成了荷花池,飘舞着满地的荷花。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走进了课文,领悟到荷花的神韵。)

  (3)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4、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因为荷花太美了,深深的吸引了我。)

  三、回顾,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拓展练习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生活中你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吗?

  1、学生交流,口头习作

  2、完成小练笔。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诵读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呆、巢、齿”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抓住描写老麻雀和猎狗动作的词语,体会老麻雀的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

  2.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本课“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呆、巢、齿”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打猎、无可奈何”等词语。

  2.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麻雀伟大的举动。

  1.读写、积累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麻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麻雀的体型,获得视觉上的观感。

  导语:“小小尾巴高高翘,不会走路只会跳。房檐树洞是它家,爱吃谷物不吃草。”大家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吗?清早出门时,我们经常能听到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哦。(生答麻雀)没错,说的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鸟——麻雀。请大家看看图中的这只麻雀,再回忆一下你们见过的麻雀,说说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吧!(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它们又活泼,又机灵,又胆小,外貌非常普通。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只特别的麻雀哦。

  2.出示课题,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主题鲜明,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父与子》《罗亭》等。《猎人笔记》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下农奴的悲惨生活,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的的黑暗和残酷,在俄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节选自《猎人笔记》。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到呆无可何里牙身

  儿斗大力住

  会认的字:扎救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扌:掩(掩盖)护(保护)搏(搏击)打(敲打)

  口:嗅(嗅觉)嘶(嘶哑)喊(喊叫)唯(唯一)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奈〕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大”撇、捺伸展盖下,“示”两点呼应。

  〔齿〕上下结构。“止”两竖宜短,末笔横长,写在横中线上,下部略小。

  〔庞〕半包围结构。“广”撇往左下长伸,“龙”右部整体略出“广”。

  ◆易错提示:

  〔嗅〕右下部是“犬”不是“大”,不要漏写一点。

  〔巢〕上部三个“”,不要多写或少写,方向不要写反。

  〔齿〕下部是“”,不要写成“凶”。

  〔庞〕被包围部分是“龙”,不要写成“尤”。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预设:先出示狂风吹动树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摇撼”,再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可以理解成“摇动”的意思。在阐述词义的过程中要强调词语的适用范围,以免学生误用。

  (2)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预设:出示猎狗的图片,最好能突出它锋利的牙齿。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对猎狗牙齿的主观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猎狗的牙齿在捕杀猎物时所起的作用,从而体会句中“锋利”一词的准确性。在学生明白“锋利”指兵器、工具等尖而薄的`基础上发问:为什么人们也会用“锋利”来形容某篇文章的语言?由此发散到“锋利”的另一个释义,即抽象意义上的“尖锐”感受。

  (3)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嘶哑”的嗓音是什么样的,如老师长时间讲课后的声音或学生嗓子不舒服时的声音,还可以播放具有代表性的歌手的歌唱片段,让学生重点体会它是一种“沙哑”的嗓音状态,一般出现在人或动物疲累、紧张的情况下。

  (4)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预设:教师先展示猎狗和麻雀体型对比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庞大”的意思。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什么东西给大家带来“庞大”的感觉,教师可适当进行提点,如高楼、高山、大树、长得很高的人,等等。最后可以采用造句的方式进行巩固。

  小结:这一次,我们又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不仅限于这几种,大家要从词语本身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多多挖掘自己在学字识词方面的才能,争取找到自己独特的小妙招。

  3.指导词语归类。

  ◆AAB式:悄悄地呆呆地慢慢地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文中出现了哪些角色?(“我”,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B.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事情发展的顺序)

  C.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并吓退了猎狗的故事)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核心角色——“老麻雀”,围绕它的举动进行总结。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交代事情的起因——(“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被风吹落在地的小麻雀),接着叙述事情的经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保护小麻雀,吓得猎狗慢慢后退),最后交代事情的结果——(“我”带着猎狗走开了)。老麻雀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借机总结规律,凡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文章,只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括,再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先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描述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再进行层次的划分和段意的总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不急于确认答案的正误。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讲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讲猎狗被“我”带走,小麻雀得救了。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弱小的老麻雀竟然逼退了庞大的猎狗,这场面多么令人震惊啊!我们都知道本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其实作者在这篇文章后面还写道:“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鸟儿的英勇表现在哪里?“它的爱的激情”又是指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虔敬之情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上解决。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中的生字难词,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情感熏陶。看到大家在课堂上的活跃表现,老师非常开心。

  (示例:同学这次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让老师感到很惊喜,希望你以后也能多多参与,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同学对词义的理解真是太有一套啦,你的很多想法给老师也带来了不少启发;和的朗读既流利,又充满感情,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们的朗诵感动了呢。同学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做得非常准确,是在课前做了预习准备吧?希望大家多向这些同学学习,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到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方法和思维,而这些才是获得知识的诀窍。)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来的不畏**的精神,感受“母爱”的强大力量。

  3.理解作者传达出的同情、爱护弱小,藐视、不惧强大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设计9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

  20xx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不过你真的用心去读了么?现在,请同学们进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当成这位炮手,用心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学们,你发现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过神态的变化和人物对话来突出中心的)

  三、精心品读:

  1、那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告诉我,是哪几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板书

  2、那我要问了:好好的,炮手的脸色为什么突然苍白起来了呢?你能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么?把这句话上边的几段读一读。哦。你看到将军用望远镜仔细的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你心里想什么?你心情怎样?那你能把这种紧张的心情读出来么?

  3、当你脸色转为煞白的时候你心里又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我们试着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我们男女合作读。

  4、当你脸色最后变为惨白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读9、10段。是的,这一炮下去,被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陪我生长,陪我欢乐的家。《我爱我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同学们,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有我们最亲的人,没有了家,便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如果现在让你瞄准自己唯一的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我们不想瞄准,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战争!他是多么残酷啊!(板书:残酷)

  可!炮手却做出了什么决定呢?——谁有话想说?(板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5、现在,再让我们看看炮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炮手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我们先练一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谁来读。

  6、全篇通读(分角色)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走进将军和炮手的内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把仅有一点财产也奉献了。其实,还有很多和炮手一样的英雄。

  四、课外延伸:

  我们就来交流课外搜集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是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奉献精神能永留人间。

  五、推荐名言:

  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组名言:

  (103页的名言)

  《炮手》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师:对了没有,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只是大家的猜想,叫假设。师:那想来读一读这两个假设的句子呢?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全班像他一样用危险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只要就??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师:孩子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呢,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去看看。(出示图片)你在甲板上看到了孩子站在什么地方呢?甲板上的人他们又都是怎样的?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师:在这个万分危机的时刻,船长走了出来。当看见自己的儿子站在横木上,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出示学习导航)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习导航?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师: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啊,在父亲刚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跳到了水里,这时大家还在看热闹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师:托尔斯泰通过对孩子当时所在的位置和甲板上其他人的变现,刻画出了当时孩子的处境万分危急。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用他的机智果断,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也一直在这甲板上感受着当时的危险,现在孩子已经获救了,你有什么话,要对轮船上的人说吗?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语文教学设计11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

  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过程与方法:

  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

  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生活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

  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

  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

  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

  三、局部分析: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几何;解放后:《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

  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问题四:文章有几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

  四、总结: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作业:

  1、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中《华罗庚》这一课的练习。

  2、整理生字词,收集成语。

  3、预习《罗曼·罗兰》,扫清字词障碍。

  ①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②《罗曼·罗兰》在写法前面两篇人物传记有什么异同点?

语文教学设计12

  学情分析

  这两篇短文都是关于生命的文章,该怎样来度过一生,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可能对人生、生命有一些思考,也许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大多处于稚嫩状态,谈论这样的话题,学生应该感兴趣。阅读学习这些中外先贤的优秀散文,教师引导得当,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讲解前指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思,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文章的内容。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探讨体会富含哲理的文句,以合作探究教学为主。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从童年走来,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鲁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鲁迅及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

  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à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i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策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

  什:shí什物shén什么

  模:mó劳模mù模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⑵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四、布置作业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那么还有哪些行为是人的天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有关天性的名言。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看清笔顺、写好铅笔字、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的课程实际,说说共有几门课。再借助拼音读准词语,然后练习描红。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课程表。第三项练习,加标点,再分角色读一读。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先练读,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分别填上问号和句号,再分角色练读。最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精心制作的课程表有什么作用。这样既进行了字词句的实际练习,又启发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语积累”这种练习形式,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成语读正确,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或多媒体,再现中国申奥成功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庆贺的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开心、激动的心情,从而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这是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在教学时,先让一起来欣赏一部有趣的动画片《小白兔找家》,讨论:为什么小白兔找不到家了?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明确了要求,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家。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来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家,并请其他学生做评委,说说谁把他的家介绍得最清楚。练说时,要注意说好开场白,说话时要有礼貌,并把事情说清楚,做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响亮。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写铅笔字,认识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练习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3、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识字,加强对所学偏旁部首的印象,掌握生字的笔顺。

  4、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是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籍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5、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读读背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背背,做到正确、流利。

  7、口语交际,鼓励学生能大胆地当众说话。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3、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20日总第1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练习1》,板书课题:练习1激发兴趣,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教学“认清笔顺”

  1、审题:

  (1)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

  (2)组织讨论,明确题目意思。

  (3)教师小结:读准每一个字,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3、指导。

  (1)指名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相机纠正。

  (2)质疑: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生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3)强化记忆板书下来的生字的笔顺。

  (4)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

  (5)教师小结。

  4、练习。

  (1)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5、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自轻读,书空笔顺。同桌交流说笔顺。学生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学生说难记笔顺的字。强化记忆难记笔顺的'字。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学生按笔顺描红。认识笔画和笔顺,能说出笔画名称。能按这些字的笔顺写字。)

  三、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指导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弄清笔顺,练习描红。

  3、点拨笔顺规则,仿影体会。

  (1)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2)学生仿影体会。

  4、指导临写。

  (1)出示“干”,提醒学生注意“干”的第二笔横较长。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干”。强调临写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写,写完后认真对照,看临写是否准确、到位。注意保持本面整洁。

  (3)学生练习写一个“干”。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出”和“击”。

  5、反馈。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指名说笔顺,教师同步示范描红。强调描红要求与写字姿势:每个笔画要一笔写成,不能描,不能有复笔,要使铅笔的笔锋在字的点画中间运行;要按照字的笔顺一笔一画地写。注意保持本面的整洁。学生完成描红练习,师个别辅导。能写好铅笔字,注意撇和捺的书写。)

  第二课时

  2月20日总第13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读词语、认真描红。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分角色地朗读句子。

  3、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学用字词句。

  1、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2、哪些字的笔顺比较难写,请你来说一说,教师示范描红。

  3、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

  4、反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指名说,其他人补充。学生自由读词。质疑生字的笔顺。学生自己提醒注意写字的姿势,练习描红。)

  二、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反馈。展示部分学生制的表格,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给这些课表提个建议。。)

  三、教学第三大题中的第三小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完成学习单二

  3、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4、分角色朗读。

  5、指导点标点。

  (1)出示第一句话并指导: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6、教师小结:这四句话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他俩一个提问,另一个作出相应的回答。想一想,要想问得清楚该怎么读,要想答得明白,又该怎么读,然后与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7、反馈。

  (1)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

  (3)教师小结。

  8、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9、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读题,说题目的要求。回忆学过的标点和使用方法。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评判对错,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第三课时

  2月21日总第14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插图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理解成语及诗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有条理地进行介绍。

  5、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

  6、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家庭的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一、教学第四题。

  1、师谈话激趣: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诵读它,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提高,文化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学期我们就开始练习“读背成语”这种童子功。

  2、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1)看书上图,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2)指导学生表达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教师问:看了这图,你们好像听到了什么?

  这些声响混在一起,真像一阵又一阵的响雷从头上滚过,就叫做“欢声雷动”。

  人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叫“欣喜若狂”。

  为了庆祝申奥的成功,人们纵情地欢呼,不停地挥动手中的彩旗,情不自禁地边唱歌边跳起舞,这就叫——载歌载舞。

  这一天,北京城没有夜晚,所有的灯都亮着,绚丽的烟花在空中不停地绽放,这就叫——灯火辉煌。

  3、学生练读练背成语。

  4、反馈。

  (1)指名背诵,说说记忆方法。

  (2)多种形式背诵成语。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拼音试读4条成语。相机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再以多种形式练读。)

  二、教学第五题。

  读背古诗《村居》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一听吗?

  2、引导学生观察《村居》的背景图,弄清图意。

  3、揭示古诗《村居》,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读,相机正音,教师示范读。

  5、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

  (1)诗歌主要写春天的什么景色?

  (2)田野的风光美在哪儿?

  (3)儿童是怎样放风筝的?

  (①田野风光②儿童放风筝③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第一句。④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理解第二句诗。)

  6、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7、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背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学生看图。借助拼音各自练读古诗。再练读,直到读准音,读通句子。)

  三、口语交际。

  A、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B、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说话要求。

  1、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城花园2号楼305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布厂的工人。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听一听王小明是怎么介绍“我的家”的。

  (2)学生回答问题。

  (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学生借助拼音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4)借助板书,师提示说话要求。

  3、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C、练习。

  1、然后推荐同学向全班进行介绍。

  2、指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3、请一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介绍。

  D、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连贯。对照要求评议。学生分小组练说。)

  板书设计:

  说说我的家

  住在———————————————————————

  家里有————————————————————

  他们分别做—————————————

  我喜欢自己的家。

  教学反思

  适时出示投影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文字内容实在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奠实了基础。口语交际是我们一年级小学生第一次接受的训练,再引导学生口语交际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到讲台上前当众说话。

语文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知道什么是“花脸”。

  二、资料交流:了解作者冯骥才。

  三、范读课文,相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体会(“我的视角”。)

  五、作业:

  1、默读课文,勾画描写生动形象的段落或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将体会批注于

  书上。

  2、抄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交流描写精彩的部分,相机指导朗读。

  三、看丁丁的视角,找出描写花脸的句子,朗读,讨论:这样的描写有必要吗

  四、提问:我悟到的`“祖传的经验”是什么?生活中,你悟出过什么经验?

  五、作业:

  1、作文:将生活中的经验写下来。(注意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节描写)

  2、朗读课文,完成自主作业反面。

  3、预习。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试卷教学设计 语文试卷教学设计范文04-14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11-18

语文综合教学设计04-29

语文《爬山》教学设计06-20

语文试卷教学设计04-14

《语文乐园》教学设计04-20

语文《荷花》教学设计08-06

语文《散步》的教学设计06-09

语文教学设计06-17

语文教学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