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5 07:15: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语文教学设计2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语文教学设计3

  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

  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个别指导提示法

  教学用具:

  黑板、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8、0播放视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1、音乐 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播放flash视频)

  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 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4、教师板书课题: 雪 鲁迅

  二、 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①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初步把握 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博识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磬口 胭脂 目光灼灼 朔方 蓬勃 弥漫 旋转 精魂 )

  ②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 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 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 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 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语文教学设计4

  评课是同伴互助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还是专家引领的重要阵地。评课既要反对只讲好话,相互奉承,也要反对只说缺点,相互诋毁。评课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指出不足,更重要的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授课人共同进步。

  评课前要充分准备,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切忌面面俱到、轻重不分、条理不清。重点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一)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1、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设定单一的知识能力目标,还应在感情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设计明确的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2、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是评价这节课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的整合,即我们通常说的教材处理。但教学资源整合较之教材处理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对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把尺子。评课时要从教师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取舍、整合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教学资源的合理取舍、学生现有经验的有效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评价一节课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程序展开

  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点,既要看教学过程的预设,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应变、生成与发展。

  1、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二看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三看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五看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否根据教学实际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和发挥。

  2、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主要指教学环节或步骤。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是评价教学结构的主要内容。

  教学指导思想,是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问题为核心”。

  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以讲授新课为例,通常应有复习巩固、新课导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学生思考、教学小节、课堂训练(练习)等环节。

  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应十分注重给学生的参与、思考、讨论、练习安排较多的时间。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整节课教师的讲授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的自学、自悟、讨论时间安排15—20分钟,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安排5—10分钟。也有学校规定,课堂练习必须完成课本上的所有习题,并完成配套教辅上的部分练习。

  同时,还要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如是否突出重难点,是否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是否有效的前后转换与连接,是否根据课堂突发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时间与环节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条件和手段校际差异大。因此,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应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即使同一节课,也要根结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索阶段总会有许多瑕疵和不足,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评课人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不要囿于惯性思维横加指责。

  4、教学手段与工具的运用。既要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同时也要肯定不具备条件的教师使用传统的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技术。要客服片面强调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倾向,不能“为使用而使用”,更不能为装潢门面而滥用。教学条件和工具的运用,关键要看是否适时、适当、有效。

  (五)教师基本功

  “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课堂教学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评课,要透过教学过程,看到授课人内在的教学基本功。

  1、板书:一是看板书设计的合理性,是否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画龙点睛;二是看板书字迹,是否工整美观,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强调书写的规范、美观;三是看简笔画,是否具备必要的简笔画技能。

  2、教态: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是合格教态的基本要求。对教态的较高要求,教师还应该仪态优雅,富有表演力和感召力。

  3、语言:准确清晰、精当简练、语调适宜、快慢适度,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或哲理、激情奔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幽默感。

  4、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课堂教学效率,即单位时间取得绩效,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学生学得越轻松越好、学习过程越快乐越好、学习负担越轻越好。

  二是看目标达成度,主要看是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这里要强调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仅看学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还要看学生在思想教育、情感体验、实际操作等方面收获。

  三是看学生受益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收益状态,从不单要看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要看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进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各上层楼。

  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结合听课时当堂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评课有理有据、客观公正。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平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理解视而不见、准是等词,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利用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

  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教时

  学习内容:审题,自学生字词,学习第2-6节,了解各种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背诵、想象、说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怎么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3、回顾第五单元提示,复习科普文章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划出来。

  2、交流讨论,学生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

  三、学习2-6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理解准是。

  (2)朗读练习:应用什么语气来读?(高兴,因为天气好)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白云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4)背诵第2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蚂蚁搬家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哪个词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2)朗读练习:要下雨了,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着急)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蚂蚁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3、第2、3自然段对比互练

  (1)分组对比朗读。

  (2)调换句式练习:

  白云飘得高高,出门_________。

  蚂蚁忙着搬家,老天准要_______。

  4、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习几个生字:泳、逗、编、雁

  (2)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第5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个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练习:把两个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句。

  理解这两句用比喻方法写的好处。

  (4)训练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抓住春天与秋天的不同来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第4或第5自然段进行背诵。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本领?

  (2)理解年轮:什么叫年轮?

  教师画几个树桩,让学生来说说每棵树各有几年了。

  教师说树的年龄,学生来画树的年轮。(注意由内向外画)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5两题

  第2教时

  学习内容:学习开头与结尾,语言训练,举实例,仿写练习,总结全文,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背诵练习:学生自找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

  二、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

  1、读第1自然段,练习:

  (1)我本以为______,现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们_______,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

  (1)只有_______,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2)如果不认真观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观察了,但不动脑筋思考,那也会______。

  3、理解视而不见,学习多音字假。

  4、读、背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读写结合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刚才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小结

  1、这两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与本领?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3、4、6题。

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语文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知道什么是“花脸”。

  二、资料交流:了解作者冯骥才。

  三、范读课文,相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体会(“我的视角”。)

  五、作业:

  1、默读课文,勾画描写生动形象的段落或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将体会批注于

  书上。

  2、抄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交流描写精彩的部分,相机指导朗读。

  三、看丁丁的视角,找出描写花脸的.句子,朗读,讨论:这样的描写有必要吗

  四、提问:我悟到的“祖传的经验”是什么?生活中,你悟出过什么经验?

  五、作业:

  1、作文:将生活中的经验写下来。(注意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节描写)

  2、朗读课文,完成自主作业反面。

  3、预习。

语文教学设计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识字课文和一个练习。《识字1》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勾画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分别从“气象、草木、动物、花朵”等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春天的特征,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多姿。《识字2》也是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足球运动,把12个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成四组,第一组介绍了和足球相关的场地,第二、三组介绍了踢足球的动作和技巧,第四组介绍的观众反映。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增长知识。《识字3》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展示“舟、竹、石、泉、川、燕”

  “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儿歌,把前面所学习的生字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识字4》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显示了基本字“车”和不同偏旁所组成的字及所组成的词语。第二部分是一首儿歌,把前面学习的生字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和谐号快速飞奔的画面,表达社会科技发展的迅速。《练习!》包括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口语交际这五方面内容。

  1、晨 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认识5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诗歌顶针、拟人、反复等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3.在诗歌中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晨光中大自然变化的神奇、焕发的勃勃生机,愿意读、主动读更多的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读出大自然的变化和勃勃生机。

  教学难点:

  仿照第3小节说出自己眼中的世界。

  第一教时:

  课前预习:正确朗读课文,主动识字。

  一、导入新课

  1.字源识字认识“光”,教写“光”,认识“尚字头”。 2.完成课题板书:晨光(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伙伴互助

  1.同桌分别读一遍课文,互相做小老师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2.出示PPT,课文中的生字词

  同桌互相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伴帮助。

  3.《晨光》是一首诗歌,你知道它有几个小节吗?你是怎样标出小节的?

  你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请三位同学分小节读课文,读后,伙伴评价。根据朗读评价,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晨光图片:孩子们,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啦。谁被一一叫醒啦?

  你愿意叫醒它们吗?你会用什么样的声音叫醒小伙伴?(指名朗读)

  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晨光、风、树、鸟、云,并朗读。

  晨光:晨光叫醒了风

  风: 风叫醒了树

  树:树叫醒了鸟

  鸟: 鸟叫醒了云

  云:(云会叫醒谁,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可以往下接着说。

  同学们,这一小节写得有意思吗?你觉得哪里有意思?(初识“顶针”)

  他们在叫醒对方时,会说些什么呢? 你能背诵第一小节吗?

  四、字源识字,指导书写 田字格中有7个生字,我们已经会写“光”了,剩下的6个生字中,有两个字跟“光”有关,你找到吗? 字源识字:阳 亮

  阳(认识新偏旁:双耳),重点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 亮:上紧下舒,中间宽,上下对正。

  五、作业

  1.习字册:光 阳 亮

  2.给“光 阳 亮”找朋友

  3.把第一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教时:

  教学新课前,诵读《日有所诵》(一年级)金波的几篇诗歌。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背诵第1小节。

  二、学习第2小节

  1.云醒了,在做什么?

  大海有什么变化?大海又在做什么?

  大海怎么会把太阳“洗亮”?你是怎么理解的?

  2.云“变成”雨滴,海水“变蓝”了,你喜欢这样的变化吗?能跟大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吗?

  3.变化很神奇,变化很美丽,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老师也来读一读)

  4.学生看着PPT,根据画面背诵第2小节。

  三、学习第3小节

  1.升起来的太阳,睁着亮眼睛——学生齐读“望着树,望着花……”

  2.太阳“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看到这一切,你觉得太阳心情会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呢?

  3.“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你看到了吗?感受到了吗?

  4.把你眼睛里的美丽世界跟大家说一说。 PPT: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望着( ),望着(),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自己思考,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5.齐读第3小节

  四、诵读,走近诗人,走进诗歌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金波爷爷,他为小朋友写了很多的诗歌和童话。PPT出示《日有所诵》中已诵读篇目及内容:《蝴蝶飞》《野牵牛》《小螳螂》《小枕头》《捏泥巴》学生诵读诗歌。

  2.读完这些诗歌,你有什么话想对金波爷爷说。

  3.感谢金波爷爷为我们写了这么多美妙的诗。孩子们,捧起书,让我们美美地再读《晨光》。

  4.如果你喜欢金波爷爷的诗,可以读一读这本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

  用你的耳朵去听,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感受,你也会发现世界的美丽,你也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五、字源识字,写字指导

  1 .成:字源识字,认识“戈”字部。书空笔顺

  起:学生说出起的偏旁。

  处:教学偏旁,知道名称,正确写出“夂”。

  2.教学半包围字的书写(左下包围)左下包围的字,应注意左边伸展,右边收缩,内外要靠得紧一些。

  学生描红仿影临写“起”“处”,点评作业,继续练习。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背诵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习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校园里的画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同时感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3、学习生字商量,理解聚和商量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

  2、了解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懂得对好朋友要关心。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知识,懂得对好朋友要关心。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1、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个小动物,还记得他们是谁吗?(师贴图)引读: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的很快乐。

  2、可没过多久啊,秋天就到了,天气越来越凉了,三个小动物想,我们该怎样过冬呢?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遇到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才是好朋友,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发现他们是一起想办法的。还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聚和商量

  商量:师: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好朋友商量商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你看(出示商、量)(1。指导记住这个字。2。指导轻声的读法)

  2、小朋友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两个字,让我们把这个词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聚:怎样就是聚在一起了呢?你能上来帮小动物们重新摆摆位置吗?(上台重新贴小动物的位置)这就叫做聚。

  (1)一般来说,我们遇到一些开心的事或有什么大事情就会聚到一起,就像我们过年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多开心啊!

  (2)三个小动物聚到一起干什么啊?(商量过冬的事)

  (3)你们知道小动物为什么要商量怎么过冬吗?春天、夏天、秋天他们也不需要商量啊!(冬天太冷了)

  是啊,冬天好冷啊,我们小朋友可以穿上厚厚的棉衣,还可以待在空调房里度过,可小动物又不能穿棉衣,开空调,看来他们是得好好商量一下。

  3、课件出示三个小动物聚在一起商量的画面。(指导读这段,评价)

  4、师小结:他们是怎样商量的呢?商量的结果又如何呢?

  二、

  学习37段。

  1、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37段,边读边想,这三个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通过读课文大家一定发现了小动物们可聪明了,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

  谁来说说燕子是怎样过冬的?青蛙呢?蜜蜂呢?(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3、小朋友,你们读懂他们的话了吗?真的读懂了吗?我们读书的时候,有时就要把自己当作小燕子,有时你就要像青蛙,有时你又要变成了小蜜蜂。下面,你对哪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特别感性趣,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好好地体会一下它的心情、也可以边读边想他在说话时会有什么动作。待会儿你就把自己当作这个小动物,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过冬的。

  4、交流。你是哪一个小动物?

  燕子

  (1)生读。

  师:就要离开好朋友们了,你的心情怎样?(有点难过)是啊,离开自己的好朋友肯定舍不得。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吗(指读)

  师:小燕子,还没有分别就想到明年再飞回来了。明年什么时候回来啊!(理解春暖花开补充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春光明媚)

  师:小燕子真了不起,靠着自己的一双翅膀,可以让自己顺利的渡过寒冷的冬天。

  (2)像燕子这样,秋天飞到南方,春天飞回北方的过冬方式,我们把它叫做迁徙(板书),每年秋天迁徙到南方过冬的鸟叫候鸟。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和燕子一样,也要飞到南方过冬呢?

  (3)燕子不仅为自己过冬做好了准备,他还特别关心自己的朋友,他是怎样关心青蛙的呢?(指名读:青蛙哥哥)

  青蛙

  (1)小青蛙们,你们是怎样过冬的?(生读:不到南方去)。

  (2)青蛙哥哥,你这一睡要多长时间呀?

  你睡整整一个冬天,不吃东西,肚子不饿吗?

  青蛙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好好地睡上一大觉,真舒服呀!你

  能一边做动作,一边来读读这段话吗?(我要吃的饱饱的,好好睡上一大觉)圈出饱饱的、一大觉。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小青蛙虽然没有燕子那样的翅膀,但它的这个大肚皮可管用了,只要吃饱之后好好睡上一觉就能过冬了,真神奇!老师告诉大家,整个冬天啊小青蛙不能说话,只能睡觉,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能量的消耗,要不然肚皮再大也不够过一个冬天的,是吗?

  出示第五段。自己再仔细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能配上什么动作。

  (3)谁来当小青蛙。

  评:让我来摸一摸肚子。哎呀,还没吃饱,怪不得不太舒服,还要努力。

  让我摸一肚子,你的肚子吃得饱饱的,读得真好,一定会睡得很舒服的。

  (4)这下我可放心了,小青蛙,你的这种过冬方式好象叫(

  )。

  蜜蜂

  (1)小蜜蜂还没有介绍呢!你是小蜜蜂,你来说一说。

  (2)从一个早字可以看出小蜜蜂多勤劳啊,(画出早)在冬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他就做好准备了,谁来用一个成语夸夸他。(有备无患、防患未然)(通过你的朗读来夸夸她)

  5、小结:瞧,小动物们多聪明啊,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为自己过冬做好了准备,燕子是(),青蛙是(),小蜜蜂是(),而且他们互相()。

  6、瞧,小动物各有各的过冬方法。看来,遇到事情多商量还是挺有用的。现在,我也有些心痒痒了。我就想做那只小燕子,谁是我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来和大家商量商量。(指一生)就请你。其他小朋友拿起书,看看我们是怎么商量的?都做好准备了吗?(做好了)好,开始!

  师:冬天快要来了,虫子快要没了,我要飞到南方去,那里很暖和,还有很多虫子。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是你不会飞,怎么办呢?

  生: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师:小青蛙,你是这么过冬的.啊,我不担心你了。

  师:刚才我们俩在商量的时候,我发现这边的小朋友在笑嘻嘻地跟着我们读。瞧,他们多会学习啊!

  师:下面让我再来试一次,我还当燕子,谁来做我的好朋友小蜜蜂?(指一生)好,就请你。其他同学跟着我们轻声地读。你就是我的好朋友了。

  师:蜜蜂妹妹,冬天地上没有鲜花,你怎么生活呢?

  生: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师:小蜜蜂可真勤劳,会学习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们想不想像我们刚才这样这样商量商量啊?

  生:想

  师:那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相互练一练,怎么商量商量。

  学生自己练习分角色商量。

  师:来,会商量的小青蛙和小燕子在哪里?其它的小朋友听一听他们商量的好不好?

  师:(问两个孩子)你是谁?(小青蛙)你又是谁?(小燕子)

  生1: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呢?

  生2: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师:这下你还担心小青蛙吗?可是在没有听到小青蛙的话之前,小燕子可是充满了担心。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青蛙哥哥

  师:会商量的小青蛙和小蜜蜂在哪里?这样我们商量一下好不好?左边的小朋友做小燕子,右边的小朋友做小蜜蜂,我们来试一试。

  齐读。

  师:我最后再请三个小朋友,最会关心别人的小燕子,最神奇的小青蛙,最勤劳的小蜜蜂来商量商量。

  7、你们喜欢他们吗?

  冬天即将到来使这三个好朋友不得不分开,他们商量的结果是什么呢?(明年春天再相聚)

  总结:今天,我们不仅从这三个小动物身上学到了动物过冬的知识,还懂得了好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道理。你们快乐吗?

  他们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在动物世界中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冬方式,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向家长请教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关于动物过冬的知识。下一节课大家再来讨论好吗?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 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 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有关天气的字词,学会7个新生字。

  2、巩固汉字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积累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巩固汉字书写规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谈话导入:今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天气预报”,那里边经常都会怎么来形容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自由拼读书中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请大家打开课本11页。

  3、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字。

  5、交流识字方法。

  6、游戏开火车读,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7、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吗?

  二、书写提示

  写字:白、回、国

  1、请学生认一认这三个字,并仔细观察字的收写占位。

  2、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做好书写准备,自由尝试书写。

  4、展评。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美丽的春天吗?(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一些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内自由读。

  3、检查认读情况。小老师带读,批名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词,并描述一下词中所描述的美景。

  5、全班汇报。

  6、再读词语,记住词语,说话训练。

  四、小结

  说说自己在语文园地里的收获。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扫除障碍,熟读课文。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揣摩语言,找出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演读法(课本情景剧)3.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朗读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

  “我背靠传统,面向未来,身后是川,剧眼前是未来。面向着瞧不起祖宗的愣头青!背靠着看不惯后代的倔老太!……”同学们!刚才我朗读的是当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散文《川剧恋》总的片段,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对川剧的赤诚之心。到底川剧的魅力如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魏明伦的《变脸》,体会来自巴蜀的戏曲之美吧!

  二、资料助读

  1、作者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9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川剧剧本《变脸》是作者于1997年,根据他先前创作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人物活动的地点是当时的川江沿岸一带。剧本写的是:流孩狗娃被人贩子装扮成男孩,被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水上漂买下,收为自己的孙子,二人之间,就此发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纠葛。

  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三、初入情境 把握情节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ài) 鹭鸶(lù sī)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

  (1)本科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冲突。

  (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买来狗娃、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3、提问:矛盾冲突的关键是什么?(所谓冲突,就是在同一件事上双方持不同态度,有不同看法)

  示例:(1)水上漂重男轻女 的思想 。(2)水上漂想要个男娃接续变脸绝活,可狗娃是女孩。

  4.比较阅读找出特点 (与《威尼斯商人》比较试找出戏曲剧本的特点。)

  示例:

  (1)本课既有台词又有唱词,这是与话剧的不同之处。

  (2)本课出现了一个帮腔人,是川剧的特色。

  (全班交流,互相评价、补充,老师适当总结)

  教师总结: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 .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潜相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

  四、品味情境体会人物 1、小组合作组揣摩人物表情、语气、心理。

  2、组内分角色朗读 相互纠错、点评、完善。(老师适时指导:台词可生活化一点,唱词要读出节奏感)

  重点研读:

  1、“船上晚饭”一幕,水上漂一脸慈祥,甚至有些“得意洋洋”,有孙足矣,心满意足,在他苦难的生活中,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瞬间幸福啊!狗娃也兴高采烈,与爷爷应和,对这个苦难的孩子来说,这也是难得的一瞬间幸福。

  2、“真相暴露”一幕,水上漂怒气冲冲,痛苦万分,狠心抛弃又心存不忍。狗娃惊恐不已,苦苦哀求。

  五、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小组排练课本剧,力求做到脱稿表演。

  3、将排练中对人物的揣摩、理解、赏析写到书上相应的句子旁边。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本剧表演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表演难度很大,我们表演不要求过高,我们排练的目的是了解戏曲剧本的特点,把自己对剧中人物的认识表现出来,下面请各组一展风采吧!

  二、体会人物 再现情境

  小组表演师生点评:

  1、每组表演完后,大家说说最欣赏谁的表演,为什么;谁的表演需要改进,为什么。

  教师指导:

  (1)对人物形象是否把握准确。

  (2)是否体现出了“变脸”----水上漂和狗娃的面部表情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变化。

  (3)象征性的舞台动作是否能让大家看明白。

  (4)能否区别说白与唱词。

  三、挖掘内涵 与作者对话

  精读课文,自由发言,探讨以下问题:

  1、“变脸”表现的只是表面的变化吗?人物内心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紧紧抓住“变”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认识剧本内涵)

  示例:唱词、动作、表情的变化,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变化服务的。也可以说,人物内心的变化,反应在表面上,就是“变脸”。

  2、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示例:水上漂的生活年代、环境、他自己的悲惨遭遇使得他有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我们理解但不赞同。狗娃担心女孩身份被发现的大段唱词、水上漂最后在危急之中救起狗娃,都表现了作者否定“重男轻女”世俗思想的立场。

  四、课堂拓展

  1媒体展示本地戏曲,欣赏了解当地戏曲特点。

  2、课堂小结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阅读戏曲剧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一个准戏迷了。

  五、布置作业

  1、完整阅读《变脸》全剧剧本。

  2、写一篇学习体会:“浅谈我对川剧的认识”

  【板书设计】 变脸(节选)

  船上晚饭,其乐融融—真相暴露,震惊绝望—危急救难,无奈收留

  喜 (变) 怒 (变) 哀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了解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能对相声感兴趣。

  3.体会相声里的人说话罗嗦的特点,认识到说话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懂得说话不仅要抓住要点,还要做到简明、得体。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会有精彩的相声节目。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相声《疯狂的股民》、《学跳水》就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欢笑。

  你看过相声表演吗?你有什么感受?(副板书:幽默、搞笑……)

  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确定搜集相声的小组向大家介绍几个相声节目。

  2、我们国家有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老师先向你们介绍一位相声界的老前辈。(幻灯片)最后定格在马季与郭启儒。 3、揭题: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两位著名相声演员合说的相声《打电话》(板题)

  二、模拟表演,为对比语言作铺垫

  1、大家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那么打电话时说话要注意什么呢?(板书:省时、简明、得体)

  2、如果你要给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七点在北仑影剧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计时表演。板书----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如果有人为这么一点儿事而打了两三个小时电话,你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1、学生自学。

  2、幻灯片,抽读词句。

  3、交流思考题。

  这个相声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四、精读感悟,指导表演。

  1、这个相声是几人表演的?你认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呢?

  幻灯片,简介相声种类。

  2、故事中演年轻人的'是这个相声的主角,他名叫啰嗦,你认为给他取这个名字怎么样?

  3、相声是笑的艺术,《打电话》这个相声中什么地方最令你发笑?济览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例:

  (1)“喂……喂……,怎么不说话,哎呀,拿倒了!……”

  ①说体会:这人慢吞吞拨号,又不紧不慢“喂”了半天,见对方没问答,又放下电话盯着看,才发现是电话拿倒了,太可笑了!

  ②师指导表演,你能学学他说话的语气、动作,来表演这句话吗?

  (语气:不紧不慢 动作:先慢吞吞拨号,再放下电话盯着话筒,忽然一拍脑袋,大声、惊讶“拿倒了!”)

  (2)“……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

  唱山歌来------……”

  ①说体会:公用电话旁有很多人等着打电话,啰嗦还要学唱歌剧给未婚妻听,叫人家再等一会儿,太不道德,太可笑了!

  ②指导表演:说“你们几位再等一会儿”时,身体转向另一边,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山歌调子试唱文中的歌剧段子。

  (3)“还没吃饭吧?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

  ①说体会:真不愧是啰嗦!准备晚餐买几块饼干,吃掉几块留几块都要在电话里报帐,太好笑了!这不浪费电话费吗?

  ②指导表演:极尽啰嗦的事,索性扳着手指一块块数饼干“一块、两块、三块……十二块”。(四块、八块照样数)

  4、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想法?

  5、如果你是旁边等着打电话的人,你会怎样?

  (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6、师小结:打电话啰嗦真是害人害已。看来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和金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五、课堂表演。

  1、同桌练习表演相声。(将文中相声节选两段,第一段:P58——60;第二段:P60——61)

  2、推荐两组上台表演。教师板书:____小时

  3、评价表演。(副板书的标准)

  4、了解相声,出示幻灯片介绍,齐读。

  六、作业超市。

  1、演演说说

  根据相声材料《一吐不快》进行表演,再说说哪些语句令你捧腹或欣赏。

  2、熟读《打电话》,用叙述的语言写下这个故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甲没有太高文化水平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己有知识,因“海马”一词,出人意料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有两上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俩又吹上啦!

  (3)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用机智妙语帮自己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