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7 10:42: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迁移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2 10-3 8-7 6+4

  0+9 5+5 10-8 2+5

  3+7 10-2 4+3 7+1

  2、情景引入:小明的妈 妈带他回了趟农村老家,小明课高兴了。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喂小鸡。这不,他又来喂了(出示课件),刚开始来了几只小鸡啊?后来又跑来了2只,一共有几只小鸡?该如何列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会儿,又跑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该如何列示呢?还可以怎样列?5+2+1,这个算式与以前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介绍:有2个加号,是连续的加法的算式叫做连加。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读。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读法

  5加2加1

  2、学习计算方法

  5+2+1怎样计算呢?请再看一遍小鸡图的演示过程:原来有5只小鸡,又跑来2只,所以可以把5和2合起来,先算5+2=7,接着又跑来1只,所以这时候算7加1的得数,就是7+1=8

  3、指名再次说计算方法

  4、总结连加的计算方法

  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②从左往右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小明在喂鸡的时候还看到了天空中飞过一群快乐的燕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3、4、2,说说数字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提一个问题吗?试着列出算式3+4+2,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9表示什么?

  2、中午,妈 妈把全家的脏衣服洗了洗,晾了起来。出示图片,你会算一共有几件衣服吗?指名列示,说计算方法。

  3、在果园里,小明动手摘了好几种水果,我们一起去看看,有樱桃、草莓、桔子,他们一共有多少个呢?在练习本上列示计算,指名板演。

  共同交流计算方法。

  4、比一比,赛一赛。

  3+4+1 4+3+2

  2+2+4 5+0+3

  7+2+1 6+4+0

  5、动脑筋

  ( )+( )+4=9

  四、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买铅笔”当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买铅笔。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模拟情景,探究方法

  (1)学生独立探究(操作体验),初建模型。师:15支铅笔,卖给小白兔9支,还剩下几支?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呢?21教育网

  生答后,师板书:15-9=?

  师:如果你是售货员,请你把卖铅笔给小白兔的方法用小棒来摆一摆。

  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探索15-9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再建模型。师:你是怎样摆的?请把你的方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接着各小组汇报计算“15-9”的不同的方法,教师同时用电脑演示各种不同的方法。

  (3)自学课本(讨论比较),构建模型。

  要求:把书上的方法和学生自己探索的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对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好的方法,进行选择。2.运用模型,尝试解题教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3道题。14-9=()13-9=()16-9=()

  三、运用模型,巩固新知

  1、试一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4个问题写在答题卡上。16-8= 17-8= 15-8= 11-8=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玩一玩,做一做

  (1)学生独立口答,说出计算的方法。

  (2)集体进行“找朋友”的游戏,练习提高计算的速度。

  (3)小组“开火车”。先师生示范,后分组游戏。

  (4)制作转盘。(给出基本模型,让学生设计制作)

  (5)同桌同学玩转盘,练口算,回家和爸爸、妈妈进行数学游戏。

  3.数学故事让学生自己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试图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和游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探索过程中,掌握“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8、9”的运算,并且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开课时,通过创设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这一情境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了空间。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学生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中,数学问题蕴涵其中。再进一步问:像这样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还能说出一些例子吗?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是我们教学的理念之一。当学生找到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后,我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买铅笔”的问题。

  2.模拟情景,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如果你是售货员,你怎样把铅笔卖给小白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拿出小棒,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了方法,获取了新知。将学生应有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敢想、敢说、敢问,学会分析,善于创新。

  3.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法的优化和选择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注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当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方法,倾听别人的方法时,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最后将各小组的方法进行汇报。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出现的每一种方法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我不急于评价学生的方法哪种好,哪种不好,而是通过两次比较,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自己进行方法的优化。

  4.练习的设计讲究质量,形式多样有效的练习不在于教师出了多少道题,而是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内在的功能。我的练习只有一个数学转盘,却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先个人抢答,说出思考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和理解。再进行“找朋友”的游戏,一人答一题,虽然练习的面很窄,但这一环节的设计突破了难点,达到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然后进行师生“开火车”和小组“开火车”,不仅人人参与,而且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后学生动手制作转盘,将活动引出课堂、走进生活,与爸爸、妈妈进行数学游戏。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学难点:

  写数,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一、

  1、拍手数数20以内的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说出下列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13、10、17、19、20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那么这些数怎么样写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出示数位表。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1,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出示小黑板,小棒图。

  师:这个数是多少根小棒?(生:11根。)

  师: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

  3、课件演示17的写法。

  完成后,四个人一组摆小棒,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

  教师小结:要写0,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教材第75页“做一做”。

  同学们,你们的收获一定不少,你能与大家分享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正确书写11~20各数,初步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位”,我是这样说的:我们小朋友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数写出来的时候,每个数字也要“坐”个位置,数字所占的位置我们就把它叫做“数位”(对孩子们只能这样讲了),学生似乎有点理解,再教学“个位”、“十位”就显得容易了许多。但学生对于十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难以接受,不明白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2表示2个“十”,他们理解是:十位上的1表示10,2表示20,还停留在以“一”为计数单位。在练习时,我问大家:17这个数中的1在哪个数位上?表示多少?7呢?大多

  数学生回答是:1在十位上,表示10,7在个位上,表示7。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以“十”为单位这个概念,没办法,只有慢慢来。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

  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回家之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柜,看谁整理的最干净、整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特殊时间,并正确进行书写。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读写时间的具体方法。

  2、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准确说出当分针从12走到各个数字时所表示的时间是几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实物钟表、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实物钟表、记录单。

  一、课件导入

  1.引导观察图片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张图片,(出示课件)请仔细观察你在上面获得了那些信息?(每个图片上都有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认识时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上的60个小格,及其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钟面)谁知道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钟面,从刻度12到1这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子?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

  师: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吧!(钟表模型演示其中一个大格)

  师:这个大格里真的有5个小格。

  师:1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几分钟?

  生:5小格是5分钟。

  师:从刻度12到2呢?你是怎样想的?从12到3呢?……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小格的规律,给学生时间小组讨论,并填上记录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从12到2有10个小格。

  生:从12到3有15个小格。

  生:从12到4有20个小格。……

  师:通过大家的细心观察,我们知道了,每个大格中都有5个小格。那你有办法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生:一共有60个小格

  师:60个小格是多少分钟呢?

  生:60个小格60分钟。

  师: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添上与12个刻度相对应的分钟数。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钟面一共有60分钟。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现在老师还要再来考一考你们,看一看这次你们回答的有没有上次快!(出示课件)

  2.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1)(课件)请同学们注意看,现在是几点?

  师: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生:9时5分。

  师:哪我们怎样来记录呢?

  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法(几时几分),另一种是电子表表示法。(板书记录)

  师:注意如果分针数步到10,就在分钟前面加0占位。

  (2)(课件)这是什么时间。(6时25分)

  师:先根据时针来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在6和7之间。

  师:确定为几时多

  生:6时多

  师:再看分针在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生:6时25分。

  师: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一认课件上三幅图上的时间,并且用两种表示方法在记录单上认真的做好记录。(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3、时与分的关系(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6时)动画演示

  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动的?

  生: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走动。

  师:时针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从12走到1是几个大格呢?

  生:1个大格。

  师: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从刻度12又回到了12。

  师:那分针走了多少?

  生:分针走了1圈。

  师: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时=60分(板书)

  4、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课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生:用1分1分数出来的。

  生:在15分的基础上1分1分数到19分。

  生:在20分上往回数1分就是19分。

  5、出示课件做练习。

  三:总结:你学会什么?

  四:课件古诗《明日》

  这是一首关于时间的古诗,告诉我们 要珍惜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师:我们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生活中有这样的钟表,钟面上1个数也没有,不好看时间。(课件中出示实物照片)请你们大胆猜一猜钟面上的时刻?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第44-45页 “乘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

  教学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5+3 6-4 8-4 9+0 6+4 10-5 9-3 2+8 5+4 3+4

  2、编数学问题:

  (1)加法。

  例如:我有3枝铅笔,又买了2枝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

  3+2=5(枝)

  (2)减法。

  例如:原有7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

  7-3=4(个)

  二、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都坐过公共汽车,注意公共汽车到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车会停下,有人下车,有人上车)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乘车”的游戏,好不好?

  板书:乘车

  三、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学习连加

  请学生表演:

  车上原有2人,上来3人,又上来了2人。

  当学生表演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人?并列式:2+3当表演全结束时,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有2人,上来3人,又上来了2人,现在汽车上有几人?

  列式:2+3+2=7(人) 取名字:连加

  (二)活动二:学习连减

  请学生表演:车上原由7人,下车3人,又下车2人。

  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由7人,下车3人,又下车2人,还剩几人?

  列式:7-3-2=2(人) 取名字:连减

  (三)活动三:加减混合

  请学生表演:车上原有5人,下去4人,又上来3人。

  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有5人,下去4人,又上来3人。现在车上有几人?

  列式:5-4+3=4(人) 取名字:加减混合

  四、巩固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

  (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

  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①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②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3、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板书课题)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是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师: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生:直径

  师: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

  师: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生: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师:如果我们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四、回顾小结,体验收获: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看数说数

  1、教师课件出示数字1、2、3、4、5。问:你认识这些数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关于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

  2、师问:你能用图片、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东西来表示这些数吗?

  3、大家能在教室里找出1、2、3、4、5吗?老师相信你,找找看。(学生观察周围,说出各数,说得清楚、数量词正确都给予表扬。)

  二、看图找数

  刚才小朋友们找了我们身边的1、2、3、4、5,小朋友们说了很多,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这儿有一幅图,你能帮老师找找图中的数吗?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的数。(1个圆、2个三角形、3个桃心、4颗五角星、5个太阳)

  三、说一说

  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大家真棒!今天老师还想和大家说一说,这次我们换一种方法说好吗?大家先观察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的图,说一说:第一个小朋友拿出3,第二个小朋友用3朵花表示,第三个小朋友摆了3个圆,还伸出了3个手指,而妈妈用3个苹果,他们都是3。你能说出3个什么呢?如果老师说4呢?5呢?2呢?

  四、比一比

  1、谁的眼睛最亮?课件展示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出有几个?2、谁的耳朵最灵?教师在4个杯子中放入围棋子,让学生听声音判断多少,先排排队,再进行一一验证。

  五、写一写

  1、观察1、2、3、4、5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象什么(1字像粉笔、2字像鸭子、3字像耳朵、4字像红旗、5字像秤钩)。

  2、看教师写,注意书写顺序。

  3、学生在书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将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

  《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金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金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金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金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金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金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金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金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节纯粹的数学课。值得学习,值得借鉴。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用数学 (P19:例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思维训练

  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15位乘客,到站后有5位乘客下车。7位乘客上车,这时车上乘客比原来少3,对吗?

  2、一班得了15面卫生红旗,二班得了20面,三班得的比二班少,比一班多,猜一猜三班可能得了几面红旗。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很出色,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学数学、用数学

  例3: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8+6=148-6=2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13-6=7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16-9=7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17-8=9(只)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并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2、 图上有几只兔?每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图片、砖头图片。

  3、 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1只小兔对着1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说的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就行。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让生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6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得和投影仪上摆得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得苹果片要和梨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很回答:梨片有几个,1个苹果片对着1个梨片也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师一般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1个小猪头对着1 根木头,最后也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 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操作。

  1、 第一行摆5个三角形,在三角形下面白圆,三角形要比圆多1 个。第二行摆几

  2、 第一行4朵红花,摆得黄花比红花少1 朵,第二行摆几朵黄花?

  五、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 第一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

  2、 第二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

  3、 第三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一排蛋糕同样多,在去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 第四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五次循环出现珠子时,之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3

  第二课时

  信息窗3---参观水族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书73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综合练习,深化、巩固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我们在计算准确性上和计算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通过我学会了吗这幅情境图来检测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吧!

  2、自主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怎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

  学生找到的信息可能有:关于小鹿、小鸟、仙鹤、小猴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一共有几只小鹿?左边的小鹿比右边的少多少只?一共有几只小猴?等

  3、汇报交流

  学生说明算理,我是怎样想的。

  4、单元回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在这个单元里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说——

  知识:我学会了竖式计算,会加减混合运算了

  过程:我是通过情景图提出问题的,我会用小棒,计数器解决计算问题

  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计算,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态度:计算时,我们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二、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计算

  53+24= 66+33= 56—24=

  85—37= 19+26= 86—59=

  实践活动

  ——小小信息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加减法及有关人民币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经历搜集数学信息的活动过程,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以开展活动的方便为原则,让学生根据家庭居住情况及兴趣爱好自愿结成4——6组,选出组长。

  2、个小组决定好活动地点,活动阶段准备好橡皮,铅笔等所需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留心观察,可以发现生活中经常需要数数、进行数的加减计算等。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里有数学?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如:我今年七岁了,我们班有41个同学。

  如:到商店买东西要用到钱的加减运算,我买铅笔盒花了9元,买削笔器13元。

  如:我看电视时……

  (如果学生有困难出示74页插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小朋友在那里发现了数学吧!

  看来生活中真有不少数学学问,同学们想不想想数学家一样到生活中去发现搜集数学信息呢?

  2、拟定计划

  教师:如果我们分组进行收集活动,请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你准备到哪些地方收集信息?

  (2)想收集什么信息?怎样收集?

  (3)为了不使你收集到的信息遗忘,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记录时要注意什么?

  (4)你认为收集信息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时间、安全等)

  学生可能想到:

  (1)我们到商店超市询问书包、文具盒、小足球的价格

  (2)我们到公园搜集游玩的人数

  (3)我们打算到书店找一找恐龙有多少种

  (4)也可以到停车场查一查各种车有多少

  (5)我们认为大家要分分工,以免及乱了

  (6)有一个同学专门记录,其他同学搜集信息

  ……

  教师:我们的活动安排在周末,所以大家要注意安全。

  二、活动交流阶段:

  1、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数学信息小组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信息,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以“文具商店里的数学问题”为例,要让学生说出以下内容:

  各种文具的价格:

  文具店有各种书包,有的书包每个28元,有的每个20元,有的每个56元……

  小足球的价格也不同,美格的价钱有35元、15元、……

  其他的数学信息如“铅笔每支2角,彩笔每盒18元”等。

  可以求出的数学信息:

  买一个最贵的书包比买另外两种书包的价格还要多:28+20=48元,56﹥48

  买45元一个小足球的 价钱正好等于买35元、15元的 小足球各一个。

  3、总结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把调查活动和计划的相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活动有什么体会?

  4、课堂总结:

  计划的制定,收集过程,解决的问题,发现的问题等。要说明的是:从信息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做解答,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

  教学目标 :

  1、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计数器、数位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十个十是( ),一百里面有( )个一。

  2、6个一和3个十组成( )。

  3、7个十和6个一组成( )。

  4、8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5、62里面有( )个一和( )个十。二、学习读数、写数:

  1、 教学例4:

  (1) 同位两个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放在计数器的那个数位上?4根呢?

  (2)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柱,4个一在各位上拨4颗珠。

  (3) 在数位板上用数字卡片摆出24,并读出来。提问:“2在哪个数位上?4在哪个数位上?”

  (4) 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2、 教学例5:

  (1) 学生独立写出例5中上面一组数,写完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将写得又整洁又美观的学生作业 进行展示,并抽出其中一个数(如67)提问:6在哪个数位上?它表示什么?7呢?”

  (2) 例5下面一组数的教学过程 与上面一组数大体相同,应强调的是: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3、 教学例6:

  (1) 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珠。先一个一个地拨,在个位上拨9颗珠后提问:“再拨上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非颠倒多少?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

  (2) 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出9颗后提问:“这9颗珠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怎样读写?”

  (3) 学生在课本上尝试写出一百,并轻声读一读。

  (4)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100的写法,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比一比,看谁写得整洁、美观。对写得不美观的在练习本上再写一次。

  (5) 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位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然后在数上填空。

  (6) 让学生再回头看例6、例6中自己写的数,并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左边和右边)开始的?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精灵聪聪说的话:“读书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使学生感知自己说的和小精灵聪聪说的一样,体验自己在概括知识方面获得的一个小小的成功。三、练习:35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从兴趣入手,抓注意力。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从这节课中就能体会到。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训练室和探究室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2.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教学中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说出来,在活动室和竞赛室中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他们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瓶、圆锥体的冰淇淋、草帽及一些简单的建筑物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3.需要改进的三个问题。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平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案例点评

  这一节课是七年级数学的起始课,能否较快地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年龄特征。虽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小学已有所接触,且都是学生身边的物体,但教师能很好地挖掘教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欣赏数学。

  2.各教学环节有一定特色,较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标准》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以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等形式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设计意图上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

  3.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循序渐进,教学活动组织有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简单图形逐步过渡到复杂图形,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分解为数学中的'基本图形,教师都作了很好的处理。本节课活动较多,学生参与量较大,但老师都能较好地组织调控,使教学的实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有效落实“双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该课既开展了有效的活动,同时通过画图、几何体分类,使这堂课成为真正意义的数学课,而并非活动课。

  5.渗透激励机制,鼓励成功与发展。好奇是兴趣的源泉,而成功的喜悦则是保持兴趣的动力。通过竞赛室的活动以及训练室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参与竞争,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增加数学知识的储备,巩固学习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2-27

精选数学教学设计04-30

数学《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4-19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4-17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设计04-22

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04-20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04-28

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11-2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