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5 17:46: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神的一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

  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他把周围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课文《神的一滴》即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二)体味赏析感情色彩浓烈的词句。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学生集体诵读第一节)

  导问:(1)第一节中的湖是不是瓦尔登湖?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最有表情的姿容”具体指什么?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1)不是。这里的湖是广泛意义上的湖,当然这里的湖也包括瓦尔登湖。

  (2)比喻。这个形象传神的比喻,将湖人格化了。

  (3)“最有表情的姿容”具体指湖是眼睛,树木宛如睫毛,群山和山崖似眉毛,写出了湖的共性美,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和赞颂。

  2.导问:(1)作者由湖的共性美继而具体写瓦尔登湖的个性美,具体写了瓦尔登湖的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写了树和山。用了比喻的手法。两个比喻句:“像一个圆形剧场”(静景)“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动景)一静一动

  导问:(2)写作者对于瓦尔登湖美的感受。作者使用了哪些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慵懒”“偷闲”“虚掷”“挥霍”

  对瓦尔登湖的感情通过贬义褒用,实际表达的是作者尽情地享受这种美、感受这种美,作者体味到了这种与金钱无关的富有,这种富有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虚空的富有。

  导问:(3)写到这里,作者来了一个急速的转折——“可是”,将一种与大自然美景相去甚远的丑陋举动揭露出来:人们的大砍大伐破坏了洒满古典生态(原生态)阳光的湖岸。作者进而揭示出,自然的生态破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影响了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指名学生诵读第2节)

  3.导问:(1)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描述生态破坏的行为及其恶果。作者运用了哪些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明确:“恶魔”“震耳欲聋”“喧嚣”“肮脏”“混浊”“吞噬”

  通过这些贬义色彩词语的运用,抨击了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

  导问:(2)第四节,即使在四个“已经”的前提下,作者笔锋再次转折——“然而”,将瓦尔登湖的坚忍和顽强描写出来,这使得读者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丽所包含的一种生命力。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湖的生命力?(学生默读第4节)

  明确:“神秘和活力”“蓬勃华丽”“欢乐”三个“喜悦”

  作者慨叹它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抗争面貌出现。

  4.大自然生命的活力和它的抗争精神——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的深刻和清澈,它的这种天性比它的表面的风景更有魅力,滋养了作者的故乡康科德镇,并且陶冶了作者的情操,作者为它而惊呼,而吟颂。

  (1)学生集体朗诵理解诗歌:

  面对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会美好。梭罗面对着湖,“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爱瓦尔登湖,爱它的思想,至此作者已完全陶醉并融入在瓦尔登湖中,由湖引发出沉思——湖的思想躺在我的思想中,瓦尔登湖的美并不仅仅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

  (2)导问:为什么称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

  明确:因为哪怕对它的一瞥,也能引发人们的沉思,能用湖水洗净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污浊的灵魂,从而构建一个健康的人格,所以称它为“神的一滴”,这一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文章所反复渲染的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三、课堂总结

  本文是第三“板块”“湖山沉思”的首篇文章,另一篇是《像山那样思考》。湖的沉思,沉思什么?

  人类要珍爱、保护古典生态的大自然,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中是怎样抒写沉思的呢?作者运用饱含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一是褒义,二是贬义,三是贬义褒用,抒写了湖的沉思,亦即作者的沉思。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

  2.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五、探索发现(任选其一)

  (1)人们在谈及梭罗的时候,喜欢与中国的著名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归隐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异,在隐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着不少实质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美国梭罗博物馆曾在互联网搞了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四十六万七千四百三十二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看来许多人即使生活优越但是内心却并不满意。什么是最好的生活?如何看待梭罗的人生选择?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2

  一、导入

  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这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够成熟。这也被看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之一:读者和作者没有距离,就像自然和描绘它的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一样。

  二、思路解析

  1对湖光山色的礼赞

  2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

  3进一步描述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4写出了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

  5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

  6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

  三、赏析品味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瓦尔登湖)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什么样的内涵?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梭罗的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之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句中的“天性”,指自然的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真实的天性。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真正的“富有”:不以金钱衡量,精神才是标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得到的一种自得其乐的圆满。

  3、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自然生态破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影响了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

  4、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

  ①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其内心地位之高,内心热爱与崇敬;

  ②突出圣洁,为下文喻作“神的一滴”做铺垫。

  5、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

  ①自身角度: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的变迁中一直以年轻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

  ②欣赏者角度: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人带来新的喜悦。

  6、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着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创造者的喜悦:对其坚持自身本性的肯定;对其自我修复的生命力的讴歌。

  我的喜悦:赞叹;融合;对大自然修复人类灵魂创伤的感恩。

  7、我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看到了同样的倒影。

  虚写;内心的领悟——对纯美天性的领悟;

  8、诗的解读

  人与自然平等;

  内在本性的精神引导;(纯化灵魂)

  诗节将上文以诗的方式进行了浓缩,并将作者的情感取向勾勒得更加明晰:瓦尔登湖的美并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将人们引上澄明之境;瓦尔登湖和欣赏它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交融,成为一体。湖的内在的深邃隐秘的审美品性和亲近它的人的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也同居于一个空间,不分彼此。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9、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对受工业文明所污染的人类的灵魂的洗涤和修复。

  10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神的一滴”的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对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无上的洁净作用。

  四、写作特点

  1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神态

  把湖比作“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

  把湖边的树木比作“睫毛一样的镶边”。

  四周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2取景——善于变化,多角度展现了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

  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自然、逼真、传神地写出了瓦尔登湖的风光。

  3语言——质朴、凝练、意味深长

  朴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

  文字是从作者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

  五、总结:

  在瓦尔登湖,他与大自然同起同睡,像一位高古的哲人漫步在森林的小径上。大地是如此的神奇,到处都有鲜花和嫩草,散发着芳香;虫吟蝉鸣,是大自然中天然的歌手;而哲人高贵的思索则是人类历史上最美的竖琴。梭罗清晰地记得,一切的生活都因为自然的影响而变得洒脱和超凡脱俗,他的心就如大海般宽广,他的神思则像冰山上的雪莲那样无暇。“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爱时,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梭罗描写了他的平民意识、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他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六、思考感悟

  1、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劳作之余,梭罗面对瓦尔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飞心灵。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变得滋润和富有。梭罗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与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而且,也只有从繁杂的俗事纷扰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反观和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

  2、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参考: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意识中的工具理性日益膨胀,对自然的侵害变得越来越肆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贪婪,人成了物欲的奴隶。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那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朴的隐居生活,对于沉溺于欲望生存之中而不可自拔的人们来说,则无疑是当头棒喝。梭罗以他的亲身实践告诉世人,人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最最俭朴的生活方式来获取精神的最大快乐与满足。

  七、小结

  阅读本文,它那清新朴素的文字所展现的迷人风光和作者的宁静心境,使我们的心灵顿时离却尘世的喧嚣,减轻甚至消除我们生存的疲惫,使我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描绘中重新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重新找回灵魂安宁的居所。

  八、课后探索发现(任选其一)

  人们在谈及梭罗的时候,喜欢与中国的著名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归隐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异,在隐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着不少实质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隐士的一面。陶渊明是历史上著名隐士,“隐士”这个头衔加于陶渊明身上非常恰当;虽然梭罗曾经独居了两年多一点时间,但他记录了自己的观察体会,分析研究了从自然界得来的音迅、阅历和经验,所以绝不能把梭罗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只是沾点隐士的色彩罢了。

  对于人生态度。不管是陶渊明还是梭罗都是人生的热爱者,他们都寄情于山水,从自然界里获得乐趣。但陶渊明和梭罗的境遇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仕宦之家,妻儿环绕,而梭罗与孤独为伴,家境艰难,他们对于人生的感受有差异性。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湖,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我们眼前,就有美丽的太湖;在我们耳边,就有《太湖美》的歌曲。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神的一滴》,选自《瓦尔登湖》。所谓“神的一滴”,就是湖;是个比喻的说法,是说湖像神的一滴。的确,湖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上帝的神来之笔。作者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他独立高洁,热爱自然,著有《郊游》《瓦尔登湖》《缅因森林》等。

  二、新授内容

  (一)导读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第一节写了什么?“最美”表现在哪里?最有表情又表现在哪里?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最美和最有表情的?

  (1)湖的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2)最美表现在湖如眼睛,树如睫毛,山如眉毛。

  (3)有眼睛,有睫毛,又有眉毛,当然最有表情了。

  (4)通过比喻和拟人来写的。

  3、这一节有没有表达得不好的句子?请找一找。如果有,请加以修改。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湖是姿容”搭配不当。可以删去“姿容”,也可将“是”改为“具有”,还可以将“姿容”移到“是”前,变成“湖的姿容”。但根据语境,比较一下,宜于删去“姿容”。因为删去“姿容”,可以强调“最美、最有表情”,还可以与后面的“它”(湖)相照应。

  (2)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单独看,没有什么问题。但联系前一句,就觉得有问题。因为前一句的主语是“它”,而这一句主语是“望着它的人”,前后主语不一致,衔接不紧密。宜于删去“望着它的人”,将自己改为“观者”。

  (3)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应该说,用“森林蓊郁”修饰“群山”没有问题。但用它修饰“山崖”就有问题了。因为“山崖”是“山的陡立的侧面”。它不可能有森林,更不可能“蓊郁”,可以删去“森林蓊郁”,也可以将“山崖”移到“四周”之后,还可以在“山崖”前加上“笔陡笔陡”。但第一种改法干净利索,宜于取第一种改法。

  (二)导读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

  2、第二节写了哪三件事?从作者的感觉来看,分别突出了什么?三件事共同表现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首次划船、湖上漂浮和林木被砍伐。

  (2)第一件事,突出惬意;第二件事,突出诱人;第三件事,突出痛心。

  (3)共同表现湖的风景。

  (4)对比,用湖岸美景与林木被伐进行对比。

  4、体会一下,这一节有哪几句表达得不好?为什么?

  (1)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游弋的时候。

  “划船”与“游弋”在语意上重复。因为“游弋”泛指在水中游动,而“划船”当然也是在水中游动。可以删去“划船”,也可以删去“游弋”。但相比较之下,觉得删去“游弋”更好。因为留下“划船”,语意更明确。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前面,主要是“虚掷”句与“我是富有的”之间缺乏联系,衔接不紧。如果在它们中间加上“即使这样”,在“我”后加上“也”,那就连贯多了,紧密多了。后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日”与“阳光”重复,二是一直讲“在上午”,何来的“月”?再说,最宝贵的光阴,恐怕也不包括“月”。三是“我可以挥霍时辰”,但似乎不可以挥霍日月。所以,宜于将原句改为“我拥有耀眼的阳光和宝贵的时辰”。

  (3)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缪斯女神放在句首,表示两个分句主语相同,第二个主语可以省略。可是第二句用了主语“她”,并没有省略,用得不规范。所以,应当将“她”改为“也”。如果将“缪斯女神”移到“如果”之后,可以将“她”改为“那她也”。再说,破折号的用法也不正确,因为破折号似乎没有表因果的用法。所以,宜于将破折号改为“因为”,并在“情有可原的”后面加上分号。

  (三)导读第三节。

  1、南面两组齐读第三节。

  2、第三节继续写湖的生态被破坏,它主要写了什么?对此,作者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1)湖水被乱用。

  (2)是非常愤怒的态度。

  (3)因为作者认为湖水是圣洁的,不应成为自来水,不应成为工业用水,应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热爱自然者的灵魂深处。

  3、能否将第三节与第二节末尾三句合并?为什么?

  不仅能,而且必须。因为第二节末尾三句话,是讲林木被砍伐,与第三节讲湖水被乱用,同属于生态被破坏。合并之后,第二节更独立,讲湖的风景。第三节更完整,讲湖的生态。

  4、找一找,第三节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句子?

  (1)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喧嚣声已经传遍了全乡镇了。

  “喧嚣声”可以传遍“全乡镇”,但“铁马”不能传遍“全乡镇”。也就是说,“铁马”与“全乡镇”不搭配。或者说,照应不周。可以改为铁马已经奔向全乡,喧嚣声已经传遍全镇。

  (2)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树木”属于“风景”中的植物,“风景”包括“树木”,二者属于属种关系,不能并列。可以将“树木”删去。如果要突出“树木”,可以改为“特别是树木”,放在“吞噬”的后面。如此说来,原句可改为“把瓦尔登湖岸上的风景吞噬了,特别是树木”。再者,两个“它”,都应该代“人”;因为用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的是“人”,吞噬“风景”,特别是吞噬“树木”的也是“人”。所以,宜于将两个“它”分别改为“他们”。

  (四)导读第四节。

  1、北面两组齐读第四节。

  2、第四节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湖的活力的?面对顽强生存,作者感叹什么?面对蓬勃生长,作者有什么喜悦?

  (1)湖顽强生存,树蓬勃生长。

  (2)作者感叹湖没有永久不变的皱纹,感叹它永远年轻,感叹它充满活力和神秘。

  (3)水漉漉的喜悦,内在的喜悦和创造者的喜悦。

  3、对“水漉漉的喜悦,内在的喜悦和创造者的喜悦”如何理解。

  林子拔地而起,蓬勃生长,带有灵性,所以说“水漉漉的”;林子自我修复,富有生命力,所以说是“内在的”;善于发现美的人看湖,一定会常看常新,所以说是“创造者的”。

  4、下列句子有没有不妥之处?

  (1)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根据上下文,第一个“它”代“湖”,第二个“它”代“湖水”。前后指代不一。第一个“它”与“湖水”也不一致。所以,宜将“湖水”改为“湖”,将第二个“它”改为“湖水”,将破折号改为句号。

  (2)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

  “厮守”中已经含有“在一起”之意,所以,宜将“在一起”删去。

  (3)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

  “华丽”是“美丽而光彩”,用它修饰林子生长,不是很妥当,宜删去。另外,前边讲“去年冬天”,后边似乎应该将“而”改为“而现在”;这样,前后的意思才衔接更紧密。

  (五)导读第五、六两节。

  1、齐读第五、六两节。

  2、第五、六两节是赞美瓦尔登湖的,或者说是湖的赞歌。第五节重点赞美湖的什么?第六节着重赞颂湖的什么?

  毫无虚伪//洗净污秽

  3、所引诗歌说的是什么意思?

  湖的神圣、圣洁,是真实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在瓦尔登湖容易接近上帝和天堂,也就是更容易接近神圣和圣洁。湖与观赏者之间是平等的,已经相互交融。湖深邃隐秘的深刻与纯洁的品格,已经融入我的思想之中。

  4、第五、六两节能否对调?诗歌能否放到最后?

  (1)不能对调。因为第五节是紧接第四节写林中湖泊,赞美湖的;而第六节已经到了湖岸,离湖远了。

  (2)不能放到最后。因为诗歌是紧接第五节的内容,是直接观湖的感受。

  5、这两节有没有不妥当的句子?

  (1)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毫无”就是“丝毫没有”,而“丝毫”与“一丝一毫”在意思上有重复。所以,宜于将“毫无”改为“没有”。或者改为“毫无虚伪”,但从与前句协调来看,似乎前者更好。

  (2)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可以”表示“事情可能或能够”。显然,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要么删去“已经”,要么删去“可以”。根据语境,宜于删去“已经”。

  三、总结课文。

  1、就层次而言,二、三两节是写湖的过去,四、五、六三节是湖的现状。

  2、“神的一滴”“神”在哪里?

  “神”在美丽,“神”在圣洁,“神”在活力。而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是人工湖,那么,“神”在人工巧妙,“神”在人工智慧,“神”在人工伟大。所以,作为人,应当像湖那样,充溢圣洁,充满活力,创造美丽。

  四、布置作业:

  1、第二节中,“有些山凹中”前的逗号能否改为分号?为什么?

  2、第二节第四行中的“水上”,能否改为“上面”?为什么?

  3、第三节第二行“都没有了”后能否改用句号?为什么?

  4、第四节中第三行“然而”前,能否改用分号?为什么?

  5、阅读拙作《关于〈神的一滴〉的修改》。

  【板书设计】:

  神的一滴:湖——美丽、圣洁、活力

  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风景:首次划船湖上漂浮

  生态:树被滥伐水被乱用

  活力:顽强生存蓬勃生长

  赞歌:毫无虚伪洗净污秽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03-17

《你,浪花的一滴水》优秀教学设计01-21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教学设计范文04-04

0的运算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11-20

教学教学设计06-15

一年级语文《珍惜每一滴水》教学设计01-20

设计贺卡教学设计01-20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03-01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01-16

动物设计教学设计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