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7 11:32: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配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图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多媒体展示),自然导入课文。

  二、文本助读

  1、奥斯威辛简介(多媒体展示)

  2、多媒体图片展示:通过有关奥斯威辛图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与课文的共鸣点。

  3、写作背景知识介绍(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这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篇新闻到底有什么价值使它荣获了大奖?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课文找答案。导入文本阅读!

  三、学生朗读课文

  带着以上的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突破教学重点一:匠心独具的写作角度张显新闻独特的价值

  1、新闻主要内容:既然申明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参观

  2、参观线路(多媒体显示):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学生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然后多媒体显示:“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4、写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然后多媒体展示:

  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请从文中第五段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5、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威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

  (1)请学生齐读第一、二两段。

  (2)“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难道不好吗?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噩梦”、“都可怕的颠倒了”?“某种意义”指什么?(四个“不该”两个“永远”一个“因为”)

  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标题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用意?由任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下去。

  (3)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4)教学小结(多媒体显示警句)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5)扩展:奥斯威辛今天已经有了新闻!!(多媒体展示纪念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的相关新闻报道,并用图片与抗战60周年纪念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突破教学重点二: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

  1、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语句

  2、“细节描写”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3、下面我们就来揣摩文中的几个细节(多媒体提示思考问题)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②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个姑娘给人感觉怎么样?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③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请各学习小组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多媒体展示)——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七、结束:齐唱《祈祷》(多媒体展示,机动)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新闻的第三篇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教学中是想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初读、细读来感知作者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这种突破“零度写作”的方法正是本文成功经验。所以教学时可以就应该明白这点。所以才有了以下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

  2.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3.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暴行的罄竹难书。

  三、教学教程

  1.导入新课

  本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言外之意写的就是旧事,也就是说文章是现过去了,请同学们读课文,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并找出相应的文字来佐证。

  2.初读课文

  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比如“恐怖”、“可怕”、“阴森”“讽刺”等等词语来概括,相应的语段有“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

  (这里不能有教师的预设,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情况)

  3研读品味

  (1)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研读的内容。

  (2)注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这里是由学生细读文章之后的总结。)

  4归纳升华

  (1)提炼文章的写作技巧

  “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2)本文还运用了散文的笔调来写作新闻报道。体现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指的是文章的各个场景的描写,神——文章的主线就是参观者神情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第五题第三篇《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文中提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开办的规模最大的杀人工厂,据报道,有四百万至六百万人牺牲在这个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和绞刑架上。选译在这里的《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是一篇融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不过同前两篇相比,记者更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通过描写别人的动作和表情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记者写道,参观者在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就“浑身发抖”,在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这些都是记者当时的亲身感受。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高妙。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2本文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请你给作者罗森塔尔写一段的颁奖词。

  如下面是“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评委会为巴金写的颁奖词(略有改动),同学们可以参考。

  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袒露的真诚,扣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在文学和生命中坚守的热情、忧患、良知,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03-17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10-09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

《zcs》教学设计03-26

草原教学设计03-11

《景阳冈》教学设计03-05

蝗虫教学设计03-05

《蛇》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