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02 12:19: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

  一、读春:积累词句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学生读词读句子。帮助学生进行有关春天的词句积累。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指名读,师生评议。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第一课《燕子》讲讲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美丽。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三、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生诵读古诗。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1.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的——引读《春日》;

  2.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师生合作读诗。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咏柳》;

  2.完成指导丛书。

  板书设计:

  1、咏柳 碧玉 柳枝 柳叶

  妆 打扮

  一树 满树

  2、春日 胜日 晴日

  滨 水边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2.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 ) 骏( ) 俏( ) 悄( ) 拢( )

  竣( ) 峻( ) 哨( ) 梢( ) 笼( )

  添( ) 沾( ) 倦( ) 谱( ) 符( )

  填( ) 粘( ) 圈( ) 普( ) 附( )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5)背诵第1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继续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仿照课文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

  《燕子》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备课时,我发现课文的插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灵巧翻飞的燕子,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决定指导学生看图,并提示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但是,假如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的话,学生可能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就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念一想,何不在此给学生创设一段优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呢。我就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啊!”说着,我一边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句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群山绿了,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桃花笑红了脸,柳枝压弯了腰,美极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春风把田野吹绿了,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多可爱!”……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3、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会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优美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借助关键语句说出第1、2自然段的大意。

  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体会、感悟不同表达方法的妙处。

  2.根据花开放的时间制作花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词句表达鲜花开放的特点,仿照这种特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会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优美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会用文中的重点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趣导入。

  1.板书“钟”,说说钟是干什么的。

  再板书“花”,组成课题“花钟”。

  2.(自由读一读)读到“花钟”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预设:“花钟”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

  设计意图:

  用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质疑,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花钟”。

  出示:

  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2.“花钟”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同学互读。

  朗读要求:(课件出示)

  (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

  (3)说说课文围绕“花钟”这个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4)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有趣?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3.了解课文讲的内容。

  师:课文读通顺后,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原因: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植物学家把花圃修建成花钟。

  4.我把大家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了。原来,课文围绕“花钟”这个题目写了三部分内容,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课文围绕“花钟”写了三部分内容,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与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植物学家利用以上特点把花圃修建得像花钟)

  5.请同学们再看黑板,每一部分内容恰好能概括每一个段落的段意,你能从文中找到和这些内容有关的语句吗?

  课件出示语句: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6.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7.同学们,想看看花钟的场面吗?

  课件出示:日内瓦大花钟图片。

  说说感受:欣赏完这些花,你们有什么感受?

  老师也想用几个词语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板书: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指导朗读:你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吗?(用欣赏的语气读)

  设计意图:

  用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串联起来整篇课文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指导朗读,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花的美,“花钟”创意的巧妙。

  三、生字过关,感悟文意。

  1.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

  出示会认字,(说说哪个生字识记起来有困难,大家讨论讨论)指名读。

  2.这些生字宝宝脱了帽子你认识吗?(去掉拼音)小组开火车读。

  3.这些生字宝宝回家了,你还能认出它吗?分组开火车读。

  (课件演示,结合课文组词)

  4.小组互动:“我说你找”。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5.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四、总结延伸。

  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细细地欣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背诵第1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词句表达鲜花开放的特点,仿照这种特点写一段话。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花钟”。

  1.什么是“花钟”?(指名介绍)

  出示: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板书: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2.“花钟”有趣,花更有趣,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二、入境入情,欣赏“花钟”。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

  2.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

  3.同桌二人合作: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4.指导朗读。

  (1)这些花不仅按时开放,而且开得特别有趣。听老师读,帮助老师设计花开的动作。(学生表演动作)多有意思呀,花儿就像你们表演的那样开放了。

  (2)你们自己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3)出示鲜花的画面,引导朗读。

  画面一: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画面二: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画面三: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4)体会课文用词的丰富。

  师:这么多花中,每种花开放的姿态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课件出示: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可以选择其中两种花改变其表达方式,怎么改呢?

  (例: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对着太阳微笑;夜来香在晚上八点散发出缕缕清香)

  小结:可以使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示出花开放的姿态。

  5.背诵竞赛。

  把花可爱的样子记在我们心里吧。

  6.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或根据表格进行背诵。

  7.出示小练笔。

  课件出示: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其他的花。

  (课件上同时展示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的图片,也可以增加别的植物开花的图片)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词句表达鲜花开放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创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文本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充分地融进自己的感性积累、独特感受。

  三、了解原因,引读。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说明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朗读并交流“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等句子。

  出示: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板书: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

  3.据理推测,合理想象。

  (1)四人小组内交流。除课文提到的花以外,自己熟悉的花什么时候开放?推测一下是什么原因。蝶类一般在露水消失后出来活动,所以蝶媒花大约在早上9点~10点开花。

  (2)全班交流。除了书上提到的开花原因,你还知道其他原因吗?

  四、总结拓展,写话。

  原来奥秘在这里。花儿开放的时间跟“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系。发挥想象,我们也来设计一个花钟。(老师在黑板上贴一个钟面,相应的地方贴上蛇麻花、羊须草、龙葵花、蒲公英……)

  师:(指着师生共同设计的花钟)一个美丽的花钟出现在我们面前。有点可惜的是,这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在空白处贴上问号)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探究奥秘了。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花钟(指课题)。

  【板书设计】

  13花钟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原因: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植物学家将花圃修建成“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理解:

  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它们升上天空,变成大熊星座。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童话内容,在了解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明白变化的原因,从而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难点:

  1、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具准备:

  字卡、句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讲关于它的动人传说。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

  3、交流预习情况,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旱灾:由于长期干旱缺水造成作物枯死或大量减产的灾害。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焦渴:非常干渴。

  喜出望外:非常高兴。

  唾沫:口水。

  4、默读课文,说说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第一次:小姑娘找不到水累倒了,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的水。

  第二次: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第三次: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第四次:水罐里变出了七颗大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

  三、再读课文,体会水的重要性。

  1、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找水的?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非常缺水?读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干涸、干枯、焦渴。

  3、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能救命……)

  四、三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变化的过程。

  1、在这么缺水的情况下,小姑娘出来找水,她的水罐第一次是怎么变化的?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

  2、第二次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作者怎样写出了变化的过程?读一读,自己体会感悟。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三次变化的过程呢?

  4、请你找一找第四次变化的过程,自己读一读。

  五、通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词语

  旱灾,水井,金银,竟然,舔水,哀哀地,忍不住,凑上去,咽唾沫,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焦渴而死,清澈新鲜

  2、交流:“球、枯、狗、银、讨、沫”左窄右宽,“旱、灾”上紧下松。“沫”字右半部分上横比下横长,“旱”字下半部分的上横比下横短。

  3、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我们继续来学习感人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1、回忆一下,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板书:空,满,银金,七颗钻石

  2、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找找原因吧!

  二、品读探究,体会思想

  (一)体会小姑娘的孝心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好好读读第一次变化的过程,看看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

  3、出示第一、二两句话

  (1)这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指导练读。

  4、当她醒来时,水罐里却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猜猜看,水罐里为什么会有水呢?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5、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这时小姑娘的心情又如何?(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的句子)

  (1)“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喜出望外?

  (2)这一句中用了一对关联词,能找出来吗?(一……就……)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练读。

  6、小结。看,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为了母亲忍住了干渴,多么爱妈妈,多么孝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内容,要读出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二)体会小姑娘的善心

  1、读第二次变化的过程。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讨论

  (1)小姑娘只倒一点水在手掌里,对小狗太小气了吧?

  (2)小狗为什么变得欢喜起来?

  3、是什么使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4、小结: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爱心来对待小动物,这银水罐多么像小姑娘那颗晶莹美丽的爱心呀!

  (三)体会妈妈的慈爱

  1、第三次是怎么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读完后可以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交流体会。

  3、谁愿意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导朗读。

  4、小结:母爱真伟大!是母爱的力量把银水罐变成了金的!这金光闪闪的水罐多么像母亲对孩子金子般的爱呀!

  (四)体会小姑娘的爱心

  1、水罐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请你读读第四次变化的过程。

  2、小姑娘接过妈妈手里的水罐,她再也忍不住了,就在她想凑上水罐喝水时,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读出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出示: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3、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小姑娘是多么无私,她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她有着钻石般闪亮的爱心。这时突然从水罐里面跳出了——接着从里面——(引读)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5、出示北斗七星,播放音乐

  同学们,看着这闪亮的北斗七星,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挂在高高的天空呢?

  6、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呢?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再写下来。

  7、交流所写内容。

  三、总结升华

  1、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上天,更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心怀这颗爱心一起来重温这个美丽而感人的童话故事吧!学生感情朗读。

  2、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扉。让我们像文中的这位小姑娘一样,从小拥有一颗孝心,一颗善心,一颗爱心,愿这颗颗爱心永远像钻石那样闪亮,像星星那样璀璨!

  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空,满,银金

  孝,善,慈

  爱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6

  一、自主识字,灵活运用

  本单元要求识记的生字有3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40个。

  (一)要求会认的字:首先要加强预习,独立识字。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扩词、说话、连词成句等方法,对字词进行拓展和运用。其次是加强检查,合作识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检查;对容易混淆的字进行必要的辨析;难字做必要的提醒;读音做必要的矫正;对优美的词语或成语进行仿写。

  (二)要求会写的字:要加强写字的指导,书写规范。重点是具体笔画和结构上的特点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使用钢笔,用笔还不够熟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规范学生的字。如指导秆、腹、衬等属于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二、精读巧练,拓展延伸

  这四篇文章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一)整体导读

  引导学生阅读导读内容,针对人们对待动植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这句话,谈谈自己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组的四篇文章,说说每篇文章都写了什么事,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从而对本组教材有整体的了解。

  (二)每课研读

  1.收集和汇报资料,为理解课文打基础。本组教材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在课前准备有关挂图、幻灯片、录像资料,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汇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做铺垫。如我国的森林覆盖情况、森林减少情况以及有关瑞士的资料等。

  2.精读和巧练相结合,课后进行适当拓展。在读本组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品读体会、对比感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达到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后也要安排一些拓展性习题,让学生完成。

  ●《翠鸟》这篇课文的独特之处是在表达上抓住翠鸟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读的指导,通过自由读、指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读出翠鸟外形的美、动作的灵活,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可以结合课文当中的画外音:翠鸟的动作真快啊!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动词蹬、飞、叼、贴来体会。

  其中有关翠鸟外形特点与动作的描写是读写结合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在阅读训练中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仿写。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选材视角和叙事顺序较为独特,可以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①感悟叙述方法。教师通过对比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倒叙,先写人们向乘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送行一幕,首尾呼应。②感悟人文情怀。教师设计一个提纲:政府和人民是怎样关心、保护遇难的燕子的?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阅读。重点抓住描写普通居民作出巨大努力的句子与词语,让学生了解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最后,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课后引导学生对贝蒂说几句话,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以贝蒂的身份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村里人由于的乱砍滥伐,最后丧失了自己美丽的家园的故事。这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斧头入手,抓住文中的几处含义深刻的词句,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一是体会小村庄以前的美丽。通过朗读和想像小村庄的样子,使学生感受到小村庄的山青水秀。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树木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等,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课后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

  ●《路旁的橡树》是篇略读课文,着重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像的方法体会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文中的句子较多,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教师做必要的点拨。

  3.积累词句,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内和课外积累相结合,自主抄写、体会、积累。

  (三)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本单元专题环境保护而展开。教师要做好整体设计。

  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现的问题:1.动物、土地、森林、草坪、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和破坏;2.破坏的程度怎样;3.污染源在哪里;4.当地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5.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6.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等。

  二是做好分组工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和爱好分为土地组、森林组、水资源组等,这样有利于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最大的收获。

  三是资料整理。根据学生的不同材料,采取不同的整理方式。如可以将学生收集的反映同一情况的材料归为一组,还可以按照资料的不同属性分类,如按文字、图片、图表等归类。

  四是汇报形式。让小组经过讨论确定最有特色的展示方式,然后做专题汇报。所有资料可以与友好班级共享。也要结合展示台、口语交际、作文的需要,保留展示的内容,以便学生学习。

  三、语文园地

  (一)口语交际

  围绕本组的专题,教材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组织学生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交流:你在自己的调查中有什么发现?你能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对自己的调查进行详细说明吗?改善家乡的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通过本次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2.在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一二个有代表性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做好评价。

  (二)习作

  本次习作,教师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1.以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学生调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导入;2.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习作内容;3.指导学生习作。以《我在调查》为题,指导学生把调查写具体,写详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我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句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启发他们运用这些规律,试着自己说几个类似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个内容。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扩展,列举一些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读读背背,安排了五组古诗佳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熟读,并能够背诵下来。

  (五)展示台

  展示台中列举了几种成果:保护环境的标语牌、建议书、手抄报。这三种形式只是教材所举的例子,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减,积极创新。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详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为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7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课文配有二幅插图:第一幅展示的是介子推割肉奉君,重耳深受感动的场景;第二幅展示的是清明节这一天,晋文公在“清明柳”前祭奠介子推的场景。这二幅图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本课设计将从问题入手。只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情预设: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参考教参253页)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注: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

  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四、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第三课时

  一、指导学生写字。

  1注意易错的字,要写正确。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③“臣”字中间不是“口”。

  2把字写好看。

  ①“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③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两边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宽。

  3学生书写练习。;

  二、小组交流。

  1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读“学习链接”,与同桌相互说一说清明节的第二种说法。

  四、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五、美读课文,填写词语花篮。

  六、布置作业

  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培养语感。

  3、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预备铃两分钟:《种太阳》歌曲播放。

  学生了解歌词,跟着学唱。

  一、散文欣赏引入:

  1、出现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

  师读

  师:什么感觉?这段话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美!很生动!

  2、师:巴金爷爷的描写非常美,自己也有感情地读读。

  学生朗读感受。

  二、初读文,感知《太阳》的语言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写太阳,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走进课文读一读。

  2、师:课文语言给你什么感觉?

  生:硬梆梆的

  生:单调

  师:同样写太阳语言怎会不同?巴金的这篇文章写什么?(生:日出)写景的。而这篇写什么呢?

  三、再读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写了些什么,每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概括,注写在课文上。

  学生默读,注写。

  师板书:

  1、4、6、8、

  2、5、7、

  3、

  8个自然段分别让学生板书段的概括。

  教师与同学讨论:根据自然段的意思,归并意义段。

  交流板书内容,小结:课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它与人类的关系。

  四、细读1-3节,品味语言特点

  1、再读课文,哪些地方值得夸一夸。

  2、交流,边让学生板书。(数字、举例等等)

  生:①举例说明太阳离我们远,步行差不多要3500年,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师举例中国到美国坐飞机16小时,可见太阳离我们多远。请学生把“举例”写上黑板。)

  ②用比较的说明太阳的大。(请学生把“比较”写上黑板)

  ③用词准确。(师:把“用词准确”写上黑板。)

  ④师:刚才说到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你们知道6000度有多热?想到了什么?

  生:天气30度已经很热了。

  生:开水100度非常烫。

  师:是呀!可见6000度有多热了。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生:数字。

  师:“数字”写上去。

  3、自读,把特点表现出来。

  4、抽读课文。

  5、师生合作读。谈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给你的感受。

  师:原来说明文的语言也很——生动,生动来自——举例、比较、用词准确、数字。这是说明文的——特点。

  五、读4-8节,感受密切关系

  1、看录像。(大自然中阳光下的动植物茁壮成长,背景音乐:意语《太阳》)

  2、

  师:走在阳光里,你是否感受到太阳虽离我们很远却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到哪些地方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某些镜头或的知识,就在这句话旁边打五角星。

  3、用“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他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开头进行说话。

  生: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他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林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师: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生: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他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用假设说明。

  ……

  师:可以说太阳打个喷嚏,地球就发烧。请同学们去搜集一些资料。

  师:刚才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举例)

  4、小结。

  5、引读第8节

  6、对大家,对太阳说句话,写在课文后面,交流。

  生:啊!太阳给了我们世界,给了我们生命。

  生:太阳,你真伟大,没有你,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生:太阳,你是大地的母亲,是万物生存的源泉。

  ……

  师:还可以说说愿望。

  生:人类呀,一定要好好开发太阳,让太阳为我们服务。

  ……

  六、拓展阅读

  1、艾青的《给太阳》(师生互读)

  结语:

  今天一起学习,心里充满了阳光,这阳光指什么?(快乐)太阳成了快乐的代名词。带着阳光般的笑脸道别。带着阳光般灿烂的心情回去了。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感受,积累语言;在实践体验、丰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设计特色】

  从语言入手,体验情感,又熏导语言艺术;超越文本,提升语言,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麻烦、提心吊胆、面如土色、闹”等词义。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借助文本,多角度地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4、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懂得邺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原因和西门豹认真调查,分析原因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围绕人物,理清思路

  1、读题质疑:

  围绕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自读课文:

  课文围绕人物,重点写了什么?(自读课文要到位,要求能把课文读正确。)

  3、理清思路:

  课文哪一部分写惩治恶人?哪一部分是起因?哪一部分是结果?

  二、创设情景,自读研究

  1、创情景:

  老师扮西门豹,你们就是我的谋士,咱们就要分头调查。

  2、定组名:

  讨论调查小组的名称。

  3、明要求:

  ⑴ 你们想调查什么?交流,提示。

  ⑵ 阅读课文第2~9自然段,讨论并填表。

  ⑶ 小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三、汇报交流,点拨展开

  1、帮助释疑:

  你们在调查和写报告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重点理解:

  闹: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

  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2、交流报告:

  (重点交流调查结果)

  四、小结提升,设悬延伸

  1、通过调查,你们有什么想法?

  2、大家说,“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知道诗歌的大致意思。

  4、能够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所谓“一年之季在于春”,唐朝大诗人贺知章通过咏柳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却是一首深藏诗人对春天的留恋而作的一首惜春之作——《送春》

  (出示古诗)

  二、解题

  关于诗人王令,你都了解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大致有以下这些内容:

  王令,北宋诗人,字逢源。他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要职,而他父亲只当过几年郑州管城县主簿。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至和二年(1053),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进京,路过高邮,他赋《南山之田》诗求见。王安石大喜,誉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并将其妻妹嫁给他。28岁卒。王安石在《思逢源》中有“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对他的才高命短、未得重用表示惋惜。王令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磅礴,意境奥衍。

  看来同学们在预习时下了很多功夫,不知道预习时诗读得怎么样?[都背下来了(大多数同学)]那好,就背一下,不能背的看着前面读(课件出示诗)

  三、学习生字

  1、正音

  老师听到大多数同学已经背下来了,真了不起,在你预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字音容易读错,你能帮大家找出来吗?

  A、我想告诉大家第一句中“落更开”中的“更”应读geng。

  B、第三句“犹啼血”中的“啼”应读ti不能读成dī;“血”应读xue不能读成xuě。

  C、第四句“唤不回”中的“唤”应读huan。

  (同时课件出示这几个字及字音,让这几名同学带大家读一读)

  这几个字音还真是容易读错,谢谢你们的提醒,那就让我们试一试,看看这回读得怎么样。(齐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

  刚才同学们找出的这几个读音易错的字中有几个也是本课中的生字,课件出示“犹”、“啼”、“唤”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自学这几个字,看看谁记得最扎实。

  3、汇报

  “犹”

  A、我是用音序查字法认识了生字“犹”,我查的音序是“Y”再查音节you,可以组词:犹豫、~如、过~不及。

  B、我用部首查字法,先查“犭”旁,再查4画,组词~且、~自、困兽~斗。

  C、犹的意思是(1)相似,如同(2)还、仍然(3)如同、好比。在本课中是还的意思。

  “啼”

  A、《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中我认识了“啼”是啼叫的意思。

  B、组词:啼哭、悲啼。

  “唤”

  A、我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我以前认识交换的换,我把“扌”去掉换成“口”就是呼唤的唤了。

  B、组词:唤起、~醒、叫~、召~

  同学们说得比较全面了,那么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呢?

  A、犹字要注意右边是尤不是

  B、啼字要注意右边帝的第6笔和第8笔。

  (在写字本上练写几遍,老师下去巡视。)

  同学们掌握的识字方法很多,有换偏旁、加一加、形近字比较,多音字识字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识字方法:拆字法识字又叫减一减。

  “啼”和“犹”用减一减的方法就能变成两个新的字,你们认识吗?查查字典自学这两个字。

  四、解诗意

  1、再读古诗,提出问题

  (1)名同学读诗,其他同学评议,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2)自已读一读,看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残花”是什么花“落更开”是什么意思?

  小檐是什么?子规为什么啼出血来?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2、小组学习研讨问题

  下面请小组合作解决以上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

  3、解决问题、理解诗意

  (1)前两句

  题目既然是送春,说明春天已经开始悄悄逝去,第一句中的三月指的就是“暮春”即春天要结束的时候,那么这句话中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意思?

  (残花就是晚春撒落在地上的开败的花,更是又,更开就是又开了。)

  解释的不错,那么你能用自已的话说说这一句吗?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

  看来,同学们合作学习很有成效,你们还解决了哪些问题。

  (我们知道“檐”是屋檐是意思,第二句就是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2)后两句

  “子规”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刚才同学们的问题中有“子规为什么啼出血来?”哪个小组研究出答案了。

  (夜半就是半夜,犹是还的意思,啼是啼叫,犹啼血指的是杜鹃鸟不停地叫,叫的声音很凄切就像要啼出血了一样,是个夸张的写法,并不是真的啼出血来了。)

  这个解释你们满意吗?那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杜鹃鸟为什么这样啼叫呢?

  (第四句就是答案:它不信呼唤不回来春风)

  哦,看来连杜鹃鸟也在为即将逝去的春光感到惋惜。送春的方式各有不同,诗人却以杜鹃鸟留春的方式来送春,叫人感受到了杜鹃鸟在半夜里苦苦啼叫的悲切,别有一番意境。除了感伤,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吗?

  (一种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说的太好了,其实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有杜鹃鸟那种为了追求美好事物,而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五、巩固诗意,感受意境

  1、同桌合作,结合“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说说诗意。

  2、学生汇报

  (看到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听到杜鹃鸟在半夜里不停的叫。

  想到了杜鹃鸟不信呼唤不回来春风)

  [通过学生汇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六、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书后填空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书后积累的古诗

  使学生达到会背,简要理解诗意的程度。

  七、总结

  自古以来诗人们便用大量诗文来咏叹春天,今天我们学习了王令的这首《送春》,你觉得你收获了什么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郁、澈”等9个宇,学会“林、郁”等13个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乱砍伐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适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字词)。

  2、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一、投影插图,导入新课

  1、师: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请同学们看一看,它给你留下怎样丁怎岸的印象?

  2、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3、今云,我们就读一读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出示课题)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许多年前开始。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咆哮、 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

  3、边读边思考:小村庄结果怎么样了?

  三、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小结: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令人痛心,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探究这个问题。

  四、熟读课文,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讲述。

  2、指名讲述。评价读音的准确,故事的完整。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写好带有“页字旁”的生字。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四字词语,并能灵活、准确的运用。

  3.了解对话提示语的不同位置以及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对子歌,感受其中的声律之美。

  5.通过漫游寓言世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动手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培养正确、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收集对子歌。

  2.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各种寓言书籍。

  四、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练习写带有“页字旁”的字。

  (1)出示两组汉字,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的特点了吗?(两组字都带“页字旁”,都是左右结构)

  (2)你能读懂它们,并用它们各组几个词语吗?(同桌互读、互说)

  (3)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一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第二组字左右约等宽。“页”字最后一笔是点,要写得稍长一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写完后互相评价交流:字是否写得正确、匀称、美观。

  2.我能填。

  (1)出示:披头散发垂头丧气撒腿就跑

  又蹦又跳筋疲力尽浓眉大眼

  (2)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3)交流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提出不懂的词语。

  (4)按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5)尝试运用: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6)交流汇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3.我能写。

  (1)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这组对话,整体感知有关对话提示语的位置的三种不同句式。

  (2)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三句话中说话人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又有什么变化?

  (第一句话说话人在后,“说”字后面是句号;第二句话说话人在前,“说”字后面是冒号;第三句说话人在中间,“说”字后面是逗号)小学/教/学/设/计/网

  (3)填一填:指导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填空练习。

  (4)练一练:小组合作练写这三种不同句式,看哪一组写得好。

  第二课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写好带有“页字旁”的生字。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四字词语,并能灵活、准确的运用。

  3.了解对话提示语的不同位置以及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对子歌,感受其中的声律之美。

  5.通过漫游寓言世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动手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培养正确、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收集对子歌。

  2.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各种寓言书籍。

  四、教学过程

  (一)百宝箱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指名回答)寓言往往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寓言王国,感受寓言故事的无穷魅力。

  2.回顾已学过的寓言故事。

  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收集到的寓言故事,可以是讲,也可以是演,还可以是画……

  4.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

  5.师生评价,评出最佳表演者。

  (二)完成练习: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溜”。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帽子图。

  2.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帽子是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多数可以覆盖头的整个顶部。帽子有遮阳、装饰、增温和防护等作用,因此帽子的种类也很多,选择也有很多讲究。我们现在戴的帽子各种各样,种类繁多。非常奇怪的是,从前有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你见过方帽子吗?方帽子戴在头上舒服吗?方帽子店的生意红火吗?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帽子,用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橱chú(橱窗)改gǎi(改变)蕉jiāo(香蕉)

  扣kòu(扣子)筒tǒng(圆筒形)董dǒng(古董)

  嚷(rāng)嚷叫嚷(rǎng)一溜(liù)烟

  溜(liū)冰

  (1)注意:“嚷”“溜”是多音字,“橱”是翘舌音,“筒、董、嚷”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从前有一家帽子店只做(),从来没有做过(),方帽子戴着又()又()。小孩子们不喜欢(),他们喜欢(),戴着()。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卖()的商店,顾客们最后都进了()。那些不舒服的(),慢慢地成为()。

  设计意图:

  运用填空题可以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有法可循,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师生研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一。

  (1)这家帽子店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画出句子读一读。

  (2)人们戴着方帽子舒服吗?画出句子读一读。

  2.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概括介绍帽子店的情况。理解“从来”)板书:方帽子

  (2)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这段话先概括叙述,后具体讲解,强调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3)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第一句话写出了方帽子的缺点,后面是设问句,发出感叹,表明方帽子戴着真不舒服)板书:不舒服

  3.学生自由读这几段话,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几段话的主要内容。(帽子店只有方帽子,人们只好戴不舒服的方帽子)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5~15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二。

  (1)小孩子们喜欢戴方帽子吗?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大人们认为方帽子戴着舒服吗?

  (3)孩子们戴上了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有什么表现?

  (4)孩子们喜欢圆帽子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汇报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

  (1)①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这两句话用疑问的语气写出了孩子们的想法,他们不喜欢方帽子,想戴圆帽子)

  ②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孩子们用纸做出的各式各样的帽子又舒服又漂亮。真有创意)

  ③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孩子们用布做出的圆帽子戴着很舒服)

  (2)大人们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大人们也觉得方帽子戴着不舒服,但是没有办法,理解“一直”的意思。这句话说明人们没有创新意识,守着传统的东西,不求改进)

  (3)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大声呼喊,还把儿子戴着的圆帽子丢在地上。方帽子店的主人思想守旧、固执,不敢改变传统的东西)

  (4)①“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②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孩子们非常喜欢圆帽子,他们不顾大人的反对,坚持戴圆帽子)

  3.出示课文插图,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

  4.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几段话的主要内容。

  5.在小组内练习表演。

  (三)自学课文第16~20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三。

  (1)孩子们长大后做了哪些事情?

  (2)新帽子店和方帽子店有什么不同?

  (3)后来的人们还喜欢方帽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方帽子店的主人又有什么表现?

  2.汇报交流。

  (1)孩子们长大后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帽子,不同的季节戴不一样的帽子,还在方帽子店对面开了一家帽子店。板书:各式各样的帽子

  (2)新帽子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板书:舒服

  方帽子店: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

  (3)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着圆筒形的呢绒帽……板书:变了样子

  (4)方帽子店的主人气得几乎昏过去!板书:几乎昏过去

  (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讨论:“古董”是什么意思?那些方帽子为什么变成了古董?

  “古董”的意思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也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各式各样的新帽子代替了方帽子,人们都不戴方帽子了,所以那些方帽子变成了古董。

  设计意图:

  通过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

  五、回顾总结,体会道理。

  1.指名朗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跟着转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板书:改变

  2.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结合本单元课文,明确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2.结合画面识字。

  3.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4.积累与知错就改有关的名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出示课件)

  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1)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预设:实在不好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词典,或者上网查资料,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2.(出示课件)

  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1)小组讨论: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

  3.(出示课件)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写小孩子采到蘑菇时高兴地叫了起来,因此,这里是说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4.(出示课件)

  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5.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板书: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出示书中字词。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画面上的词语,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巡、缆、瞭”。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

  4.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出示课件)

  (示例:旭日东升,海滨哨所,海防战士们已经早早起床,他们有的站在一艘军舰上向四周瞭望,有的在附近岛屿上四处巡航。沙滩上,美丽的贝壳静静地躺着,和缆绳、铁锚相望,他们一起说着悄悄话)(板书:看图识字)

  设计意图:

  看图识字,并用上这些词语,想象画面,连成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出示书中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小组代表发言。(板书: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第一组句子,加点的字是“熟”。在第一句话中“熟”的意思是“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第二句话中“熟”的意思是“熟练,表示程度深”。

  第二组句子,加点的词语是“味道”。在第一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舌头接触苹果时所得到的感觉”;第二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看这本书时的感受、情趣、意味”。

  (二)(出示课件)

  下面的例句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一读,再选一个开头照样子写一写。

  出示书中例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两段话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两个例句的构成规律是,句子是围绕开头的小句来写的,后面部分把这个意思写得更加清楚明白。

  第一句话是围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写的;第二句话是围绕“他们高兴极了”写的。

  3.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出示课件)(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示例:雨下得真大。哇!雨点一串又一串“噼里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不一会儿汇到一起变成了潺潺流淌的小河,流向远方。往远处看,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分不清哪里是楼房,哪里是大树。树叶被雨水冲刷得更加翠绿、透亮,树枝摇摇晃晃的,好像快要掉到地上似的。路旁的花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片又一片地落到了地上,顺着雨水漂向了远方。

  设计意图:

  词句段的设计其实就是对“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段的运用与实践。

  四、日积月累。

  板块四:日积月累。

  1.出示书中“日积月累”的内容。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以上都是关于什么的名言?(都是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4.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改正过错不要吝惜,听取正确的意见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5.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会了看图自主识字、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还积累和理解了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1.结合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词语并展开想象;

  3.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现象;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积累背诵关于“改过”的名言。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4-02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28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1-26

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04-10

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学设计08-29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06-25

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10-09

语文《荷花》教学设计08-06

语文《长城》教学设计04-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