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7-29 17:16: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通用17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通用1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 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 的作用。

  3、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程序

  一、 情景激疑:

  1、 媒体展示:

  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

  2、 设置问题,引导激疑:

  (1)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①同种动物的群体生活,虽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虽然对于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生物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

  ②结群是动物互助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是长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社会性”昆虫是结群的最高形式。

  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哲理。

  2、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地衣、冬虫夏草、白蚁与鞭毛虫、鳄鱼捕食、狼吃兔子、桦木树中生长的云杉、动物尸体上的细菌等活 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地衣、白蚁与鞭毛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鳄鱼捕食、狼吃兔子体现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桦木林中生长出的云杉则体现出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动物尸体上的细菌体现出了生物之间的腐生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关系比种内关系复杂,包括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种间的互助关系,也有种间的竞争关系。其中主要是围绕着食物发生的联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腐生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寄生、捕食、竞争之间的不同:

  ①从范围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竞争和捕食并无此限制,但捕食是动物所特有的。

  ②从斗争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或体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养料;捕食是某动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从那里获得食物和能量;竞争则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间而发生斗争。

  ③从斗争的结果看:寄生关系,对寄生物有利,对寄主不利;捕食关系则是以捕食者胜利和被捕食者失败而告终;竞争的双方谁胜谁 败则不一定,也可能两败俱伤,这与生物种类和时间不同而异。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在应用中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

  3、 分组讨论各自查找的资料: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全面理解。

  三、 归纳总结:

  这是对探索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手段之一。从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能脱离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网。各种生物个体都是此网中的一员,它即影响别的生物个体,同时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响。

  四、 迁移深化:

  1、教师出示多媒体录像:一群狼群攻击一群麝牛,狼群之间互相协作,一群麝牛之间也互相帮助,当一群狼捕杀掉一只麝牛时,狼群又为了食物争斗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录像中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又是怎样转化的?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达到对知识的深化。

  2、 教师出示资料:

  ①洱海引进太湖银鱼,造成洱海弓鱼、大眼鲤鱼等近2/3的洱海土著鱼灭绝。学生思考从中有什么启示?

  ②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原产中美洲,现仅云南就达2470公顷,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群居性高的特点,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的单优势群落出现,严重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发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马匹的气喘病,牛羊因无饲料而锐减,你能帮助云南省解决这个问题吗?

  ③ 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栌榄树。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生活过或者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枝叶繁茂,幼苗茁壮。16世纪至17世纪中,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们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使渡渡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到本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了解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后,会理解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开拓创新

  鼓励学生进行生态调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公园或效外的自然环境。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设计好调查表,记录完整的调查内容,如调查范围内的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称。上述植物上昆虫及其他动物等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说明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 生思维的积极性。多媒体、画面的展示,使学生在回味自然环境的意境中步入知识的学习中。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分析、归纳、逻辑思维的能力、交流表达则培养了语言能力,同时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开拓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四、加强责任意识、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树立生态科学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

  五、立足课本内容,注重课本资源开发,加强实践创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学生查找的资料,丰富了课堂内涵。课外生态调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朴素理论。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问题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资料的展示给学生一个发展延伸的平台,归纳总结,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选择一些实际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问题的深化给了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课堂教学中学生查找资料之丰富,令教师在兴奋、赞叹之余,又惶惶不安,从而更坚定了以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路。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4个生字的读音,认清“巧”、“绣“、“纹”、“腹”、“衬衫”等字的字形,理解“苇秆”、“小巧玲珑”、“鲜艳”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3、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颜色写具体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描写外形的语言,讲解句段关系,弄清总分结构

  难点:讲解句段关系,弄清总分结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课前准备:录象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或标本)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你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你现在见到的翠鸟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学,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翠鸟?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正音:衬衫、锐利.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zhǎng cháng)着一张细长(zhǎng cháng)的嘴。

  b 尽(jìn jǐn)管小鱼只(zhǐ zhī)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个小泡泡,可还(hái huán)是难(nán nàn)以逃脱翠鸟的眼睛。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每位学生读课文总数在2遍以上)

  (3)交流: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讨论得出结论,并找出相应段落:外形——1、2自然段;行动——3、4自然段;住处——第5自然段。)

  三、学习1、2两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翠鸟外形一个什么特点?找出概括性的一个词。(小巧玲珑)

  (1)理解“小巧玲珑”一词。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它的小巧玲珑?(一双红色爪、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看投影理解“透亮”。)

  (3)用喜欢的语气读这一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翠鸟的外形不但小巧玲珑,而且十分美丽。

  2.范读第2段,边听边标句序,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用划出。

  (1)自学。

  (2)反馈:这句话是: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用圈出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一个词。(鲜艳)

  小结:像“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既概括了一段话的意思,又放在一段话开头,我们把它叫总起句,“鲜艳”是这句话中的中心词。

  (3)读2—4句:

  ①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羽毛的鲜艳?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各部分的羽毛的呢?投影句子,与原文比较: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

  ③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好2——4句。

  ④这3句话与第1句是什么关系?(点明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段式。)

  3.齐读这两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意思。

  四、指导书写:巧、绣、纹、腹、衬衫。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1—2两段。

  (3)比一比,组词。

  逃( ) 隐( ) 疾( ) 衬( )

  桃( ) 稳( ) 病( ) 村( )

  (4)给带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疾飞( )

  ①病 ②恨 ③快,迅速 ④疼痛。

  锐利( )

  ①快或尖 ②感觉灵敏 ③勇往直前的气势。

  板书:

  总起分述的方法 找出总起句 主要写什么

  读分述部分 从哪几方面写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穷人们受苦受难却能互相关心、相濡以沫。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文章中心。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抓重点词忐忑不安,引读课文。

  1、板书:忐忑不安。读,今天我们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来读懂24课--穷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9-11节。

  ①、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哪些事情?

  他会怎么说?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生边说师边贴纸条)

  ②、你能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③、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一生到黑板上排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他会说什么呢?

  3、理解--忐忑不安。

  4、练读9-11节,同学们读桑娜想的话,老师读其他的。

  5、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桑娜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2)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二、抓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全文。

  ㈠、1、我们知道桑娜她忐忑不安地想了这样四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你从课文哪儿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3、①学习课文第二节你从这一节读懂了什么?这是桑娜第一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1)

  ②、学习课文第16节,你读懂了什么?

  ㈡、学习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1、请同学默读课文3-8节,思考: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2、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口答,联系课文补充句子句式训练。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③、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3、我们一起读第8小节,体现出桑娜这种美丽的心灵--指导朗读,齐读第8节。

  ㈢、1、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2、自由朗读桑娜对渔夫说的话,21节、23节,想:你从桑娜这些话中读懂了什么?

  3、此时的桑娜欲言又止,所以这里出现了两次沉默,请大家联系课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板书:沉默、沉默)

  4、学习第一次沉默内容。(板书:沉默)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5、学习第二次沉默内容。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会想什么?

  6、自读第24节,你渔夫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笔头训练: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渔夫在想如果不把他们抱来()

  如果把他们抱来()

  这种矛盾忧虑的心理?

  ②、你又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他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的这种决断的心理?--(熬)什么意思?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训练朗读?怎样体现渔夫这种决断的心理?

  7、齐读渔夫说的话:24-27节。

  8、课文《穷人》的中心--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互相帮助。

  三、总结:

  板书:

  12穷人

  (沉思1)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忐忑不安)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沉默1)

  (沉思2)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他会说什么呢 (沉默2)

  练习纸

  一、口答:联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桑娜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二、想象:

  第一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

  渔夫心里想:( );

  第二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

  渔夫心里想:( );

  三、笔练。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渔夫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页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图等实物,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在探索交流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交流资料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收集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交流。

  如:一袋方便面的价钱是1.2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是2.6元……

  (二)师出示图片

  师:王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看大屏幕。

  请你认真读一读,并说一说每张图表示什么含义。

  生读小数并结合图说小数表示的含义。

  (三)小结

  看来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猜测,实践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大家伙,(师举起给学生们看)什么呀?(生:米尺)它有多长?(1米)可以干什么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上它的功劳是最大的,借助它我们会掌握很多新知识。

  请两位同学合作测量一下课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长度,谁愿意?

  两位学生测量,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板书记录:桌子长60厘米多,高80厘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生:可以用小数。

  小结:在我们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直观感知

  1.借助课件,引导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生:1分米)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生:十分之一米)像这样的分数也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师: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怎么来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汇报。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则是……(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出示。)

  师:0.3米里有几个0.1米呢?0.7米里又有几个0.1米呢?1米里面有几个0.1米呢?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师出示米尺教具:谁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台前汇报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太棒了!通过观察以上分数和小数,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形式地强化认识,理解一位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渗透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2.借助直观迁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32页图片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厘米)1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么4厘米、8厘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呢?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汇报整理(课件演示)

  师追问:那么12厘米、38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谁来老师手里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并说为什么,那么1米里又有多少个0.01米呢?(100个)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3.直观迁移,独立探究,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33页的图。

  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书中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师追问: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如:0.006,0.015……)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汇报:分母是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小组交流等方法理解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具体意义,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又一次渗透了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迁移推理。

  师: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五位小数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迁移应用,已经对小数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理下去,有助于学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从而感知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认识计数单位

  师:整数有计数单位,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你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吗?尝试说一说。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

  师课件出示,并要求学生齐读(板书上显示)

  追问: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

  板书: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直接出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完成书36页1、2、3题,要求: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基础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

  1.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生畅所欲言。

  2.齐读书33页“你知道吗?”内容,了解小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理解。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小数产生的历史,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37页7、8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亲自经历测量活动,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加强了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在教学小数意义这部分时,我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具相结合,直观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然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借助迁移类推,合理安排引导和放手的时机,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时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自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联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最近刚下了一场雪,大家有没有到雪里玩呀?玩了什么游戏?人们赞美雪,不同的人对雪的感受不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雪有别样的滋味。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初读课文,扫请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的把课文读一读,注意看准生字、新词,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字、新词看准了吗?谁想来大声的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描写了自己严重的雪景,二三小节诗人此刻却惦记着夏天树林里的一个孩子。

  2、慢慢地、静静地读一读诗歌,找出描写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到的诗句并细细的读一读。

  3、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展开丰富想象。

  4、播放录像或课件:在静静的`画面中想象夏天树林里发生的故事。

  5、交流学生想象的夏天树林中的画面。

  6、指导朗读。

  7、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着类似的经历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由质疑,自主解疑。

  (了解作者艾青,诗中所写的小孩究竟是谁等。)

  五、试着背一背这首诗歌。

  六、总结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喜悦和期盼 下雪————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小孩:天真、快乐)

  作业设计:办一份关于雪的手抄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

  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父亲”的爱

  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情感目标: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小生命,要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意识和初步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难点:

  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

  心愿,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能说出几种小鸟的名字?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鸟的文章…….(齐读课题)

  3、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到下面的“树叶”中找一找,借助拼音读一读。

  4、齐读带拼音的字。

  5、学习“蒙、喃、味、浓、腾、猎、黎”7个生字

  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腾”是后鼻音(提示:“腾”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 “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6、齐读生字及它们的组词(幻灯片显示)(1-6共8分钟)

  7、学习“并,夜,喜,重,味,轻,刻,群”8个生字

  学习的内容:读音、偏旁、结构、换偏旁、加偏旁、注意写法、组词…

  (12分钟)

  8、指导写字(我会写)

  (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

  (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

  (3)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4)其他字,重点说“夜、味、轻”

  “夜”右边是“夕”加撇,“味”强调“未”与“末”,“轻”强调“车”变为偏旁时的笔画顺序。(共15分钟)

  9、课件显示飞快闪过的没标音的生字及组词,检查学生刚才的生字学习情况并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开火车读)

  10、摘枫叶(我会读)(9-5共5分钟)

  第二课时:

  1、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解说,引导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在欢快的鸟语声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同时将学生带进课文,提出疑问:“我”和父亲走进树林里,他们做了些什么?父亲和鸟又有什么关系?

  2、学生带着疑问读1-4段(齐读)

  3、文章一开头就说父亲是……(学生回答),教师复述故事,同时范读第三段。

  4、“雾蒙蒙”——在雾蒙蒙的天气里也能看得清

  你看到过雾蒙蒙的天气吗?在雾蒙蒙的天气里看东西是怎么样的呢? “树林边”——不用走进树林用眼睛望,用鼻子闻就能知道有不少的鸟。

  结论:父亲对鸟非常的熟悉。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请学生喃喃地说一说父亲的话。(全班将1-4段读一次)(1-4共10分钟)

  5、父亲望了望,闻了闻,就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了,可是我却…….父亲真是神了, “我”就站在父亲的身边,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听见一只鸟叫。可见,父亲平时对鸟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很喜欢鸟。他是怎样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请同学们齐读下面的段落(一直读到“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然后告诉老师,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

  6、父亲说话很轻,为什么?(父亲爱护小鸟,怕惊动它们)(请学生轻轻地读一下父亲的话)

  7、可是这时“我就提出了疑问:鸟也有气味?”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父亲的回答。

  8、动手的理解“焐”, 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它变暖 (我手很冷,你的脸让我焐一下好吗?用自己的手焐一下脸吧。)热腾腾的真舒服,指导用“热腾腾”这种ABB形式的词来说一说。你看到过什么是热腾腾的呀?(热的饭菜,刚烧开的水,刚出炉的包子……)那时热腾腾的气味,你一闻就能感觉到了吧,同样的,小鸟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父亲就闻到了小鸟的味道了,原来如此!

  9、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小组读作者旁白,一小组读父亲的话,一小组读“我”的'话,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5-6共10分钟)

  10、父亲对小鸟实在太了解了,同学们再往下看,找一找,还有那些方面体现父亲对小鸟非常了解的。(学生回答)

  11、“我”和父亲在聊天的时候,小鸟还是藏在树林里,可是当父亲说“听,鸟要唱歌了”,小鸟就开始唱起歌来,父亲对小鸟真了解。父亲还知道“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而“我”为什么说父亲这时也是最快活的呢?(学生回答)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好像在跟我们分享它们喜悦的心情。此时的小鸟是快乐的,树林是快乐的,父亲更是快乐的,他为小鸟的快乐而快乐。

  12、指导学生用“快活”说句子。

  13、父亲知道鸟儿最幸福的时刻也是鸟儿最危险的时刻。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父亲是一个如此爱鸟的人,你们能体会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吗? 抄多音字:中zhōng中心zhòng

  14、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对小鸟产生了喜爱之情。“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他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同学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你们能做到吗?

  15、分角色朗读最后一部分。(教师读旁白,两组学生读父亲的话,两组学生读小作者的话)(10-15共15分钟)

  16、分角色朗读全文。两组读旁白,其他两组的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小作者的话。

  17、作业:(16-17共5分钟)

  1、抄写二十九课生字

  2、组词

  3、预习语文园地七

  4、家听二十九课生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掌握不同的折纸方法及染纸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所有的同学都面朝黑板坐。

  二、趣味导入

  小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

  (魔术过程:教师展示宣纸,折叠——浸染——展示染纸作品。)

  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神奇的画笔第三课美丽的染纸。

  三、学习新知

  1、了解纸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这是普通白纸,滴上水,怎么样?

  师:再来看看在宣纸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师:看来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所以我们要使用它来进行染纸。

  师:还有哪些纸也可以用来染纸?

  生:(餐巾纸、毛边纸等吸水较强的纸。)

  2、展示范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想不想看看!(出示作品)

  师:看来,想染出美丽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3、研讨制作过程

  师:先请回忆一下,刚才染纸时老师先做的什么?再做什么的?

  生:……

  师:先折后染。

  教师板书——折、染

  四、研讨折法:

  (1)、介绍“米字折”

  师:老师刚才是先对折,再斜折,展开就像“米”字,我们称之为“米字折”。

  (2)、折纸竞赛:还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师:嘘!别说,下面我们要求来一个折纸比赛。

  师:好,请坐好,听比赛规则:请用纸将你想到的折纸方法折出来。比一比,看谁折得又快!又好!(注意边要对齐)

  师:不要打开。(为后面的染纸作准备。)

  教师简单讲解,并同时出示板书: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辐射折等。

  师:折法很重要,折法不同,决定了染纸的效果。

  五、研讨染法

  浸染法:刚才老师是将纸直接浸入颜料染色,这种方法称之为浸染法。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

  点染法:用毛笔点的方法。

  师:一点、一滴就行了吗?如何染透?

  小结:染时笔里要蘸满色和水,可以将纸进行挤和捏,正反染,中间张开加染等。其实几种染法可以结合使用,瞧,刚才这张作品(太空)颜色太淡,我们还可以加染,这样就丰富,更美丽。

  六、研讨色彩

  师:我们再来看看色彩,这一张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由一种颜色染成的!

  师:我们称为单色染纸。单色染纸美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单色染纸:质朴明快,单色染纸朴素简洁,清新明快。

  师:再看看这一部分的作品,色彩怎样?谁来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一下!

  彩色染纸:五彩斑斓、色色具全、五彩缤纷等等。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呀?

  这么多的作品,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呀!

  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染色位置、色块大小、色彩搭配,色彩深浅。

  七、染纸作品展

  1、染纸作品真是太美了!那么今天我们自己也来举办一个染纸作品展,好不好?请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折法、染法多染几张,最后每个同学选一张自己最漂亮的作品来参加我们的展览。

  2、作品展示

  3、作品评价

  (1)、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美在哪里?

  (2)、你认为哪些作品还需改进?怎么改进?

  八、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

  那么,这些美丽的染纸有什么用途呢?

  瞧!(这衣服)这些书签、窗花也是用染纸做成的。

  这些作品漂亮不漂亮呢?同学们的染纸太漂亮了,课后也用染纸设计几幅窗花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折叠、泡染的方法染纸,感受染纸活动的乐趣。

  2、体验不同折法染纸产生的色彩、图案变化,感受对称美。

  3、尝试重叠晕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二、活动准备:

  盘子、颜料、纸巾若干。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积极参与染纸活动,尝试用多种折叠、泡染的方法染纸,感受其乐趣。

  2、活动难点:尝试重叠晕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折法染纸所产生的奇妙变化,掌握染纸的折叠、泡染等方法。

  四、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激发幼儿的兴趣。

  (1)欣赏印染作品。

  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图案像什么?每件作品中图案都一样吗?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感受色彩、图案的对称美。

  2、谈话讨论,引导幼儿观察美丽的印染作品。

  (1)这些美妙的图案是怎样变化出来的?

  (2)为什么它们是对称的?

  (3)我们怎样才能染出不同的颜色、图案?

  3、尝试创作,鼓励幼儿大胆用多种折叠、泡染的方法进行染纸活动。

  (1)先将纸折叠,把需要染色的部分泡入颜料中,感受纸泡在颜料中的.长短与染色面积大小的关系。

  (2)泡染的面积大,泡染在颜料中的时间就要长;反之,泡染的时间要短些。

  (3)染好后慢慢将纸打开,平放在旧报纸上晾干。

  4、观看重叠晕染效果,尝试进行重叠晕染。

  (1)尝试重叠泡染,感受同一部分先后泡染在不同颜色中会产生奇妙的色彩变化。

  (2)为了避免后染的颜色完全遮盖先染的色,第二次染色可以不要泡染太深,时间简短些。

  5、请幼儿自由尝试多种泡染方法,并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受到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6、分享交流。(延伸活动)

  (1)将幼儿作品放置在展览区中。

  (2)请小朋友互相欣赏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染纸方法,感受染纸的艺术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14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一课,这些生字词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

  2、复习生字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随意读)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个小朋友非常渴望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假如》。(齐读课题)

  二、感知全文

  1、打开书108页,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其他同学拿出手中的笔,边听边划出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自由读读。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板书)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指名读。

  2、为什么要画红红的太阳呢?自由读。指名回答。

  3、出示: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你能把小树当时的样子表演出来吗?

  学生亲身体验: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4.在寒风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为它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小树带来了温暖,现在小树又是什么样子,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第一小节。

  5.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喜欢的齐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二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板书)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出示: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4.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谷粒、米饭、面碎……)

  5.善良的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许多好吃的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这是小鸟会怎么样呢?

  6.你真会体会,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三节

  1、小树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小鸟吃饱了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这个小女孩的朋友西西引读“西西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西西为什么只坐在屋里?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3、西西是不幸的。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4、你们对西西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一双好腿,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个小朋友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齐读。

  5、西西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指名说)。

  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6、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六、学习第四节

  1.这个小朋友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把你喜欢的愿望背下来好吗?(学生自由背诵)

  2.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3.她想怎样实现这些愿望?(靠神笔)读一下。

  4.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是呀,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板书:爱心)

  5.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6、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愿望。

  七、拓展想象

  1.这个小女孩特别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要用来画些什么?(小组讨论)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2.指名说。

  3.大家说得真好,假如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也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现在你们把自己刚才说的接着诗的最后一小节写下来。

  八、总结

  1.结束语:我们不仅会写更要会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神笔我们一样可以帮助他们。

  2、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5

  教学目标 :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难点

  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三、逐幅看图,练习说话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四、把4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五、表演《借书》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16

  一、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习

  郊( )坦( )攻( )设( )检( )记( )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

  五、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

  郊区

  反抗

  平坦

  纪念馆

  完好无损

  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找出评价卢沟桥的词句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卢沟桥的特点来。

  (3)解释词语:独一无二、奇观

  你知道这是谁的评价吗§、全班一起来朗读本段,读出卢沟桥的闻名世界的豪迈来。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余思考:卢沟桥有什么历史象征意义?

  (2)为什么称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里程碑呢?

  (3)解释词语:缅怀、悼念

  5、总结全文。

  (1)学到这儿,谁能说一说卢沟桥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有哪两点?

  (2)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二的写法你有什么感受?(总分)

  今后在写作上的写法运用。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教学设计方案 篇17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课文介绍了哪两种猫?

  2、交流板书:

  大猫 古怪

  小猫 淘气

  三、理清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1、课文的分段。

  2、段意的`概括。

  3、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学生任选自己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的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示范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可以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句子,研读领悟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过程具体地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这样保证他们有时间去读,有效地锻炼咯额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后,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先生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项目设计方案11-1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4-04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10

教学设计方案06-19

教学设计方案06-1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17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推荐】06-24

【精】教学设计方案06-3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