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6 20:22: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9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平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设计理念

  1.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作文前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作文时引进相关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加强感性认识;作文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2.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读自悟,在读议练的过程中掌握赠言的一般规律。

  3.提倡合作学习,在互评互赠中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1.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说出它优劣的所在。

  2.能根据同学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3.能感受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重、难点

  重点: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写赠言。

  难点:能选取合适的内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意。

  四、课前准备

  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有关赠言,选择几则自己喜欢的赠言背诵下来;制作一张精美的赠卡。

  教师:了解学生中流传的赠言,选择几则典型的抄录下来,制成录音;准备几则自己写的或从其他资料中找到的优秀赠言。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节选)

  1.激情导入 ,出示课题

  你认为在毕业临别之前,什么东西最能表达你对同学的情谊,最具有纪念意义?(小礼物、贺卡、赠言等,根据学生讨论,相机出示课题——毕业赠言)

  2.通过课前的阅读,你认为毕业赠言该写些什么?(怀念、劝勉、警戒、希望、回忆等)

  [这个提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所完成的知识的初期建构,以便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

  3.提出听辨要求:

  我从同学们的毕业赠言中选了几则,请大家听听,哪几则写得比较好,哪几则写得不够好?为什么?(播放录音,附录音内容:)

  (1)丁侃:

  你的文章“凤头豹尾”令我钦佩不已,相信进入中学以后经过努力,你的口才也能像你的文笔一样清新、流畅。

  同学 俞康康

  (2)叶凯航:

  我送你一个168,祝你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

  (3)王政达:

  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

  同学 胡世能

  (4)胡舒婷:

  今后的学习就像山路一样坎坷,你不要被困难打倒,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同学 张和清

  (5)邵韦蔚:

  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里选取的都是同学自己的赠言,具有更近的真实感,能够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4.听后同桌自由讨论。

  5.全班交流,教师从旁相机点拨。

  总评:第1、3、4则抓住了同学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对同学真诚的希望和祝愿。

  第2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挣钱不能作为学生努力的方向。

  第5则是套话,没有抓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针对性不强。

  小结:从刚才几则赠言中,你认为赠言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课文分析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二、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四、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小园、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从课文第2-6自然段中选一段背诵,并能正确默写。

  3、体会比喻句的作用,积累不同的比喻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代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出示学习要求:

  1、四人小组读通课文,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2、自学生字、新词,小组合作听写。

  3、小组合作,讨论课后习题。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检查反馈一:你认为哪个生字最难记,说一说。

  2、检查反馈二: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最想说?

  3、检查反馈三:你最喜欢读哪一段,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4、检查反馈四: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抓住了哪个词来写?你用什么方法读懂这篇课文。(诸如:抓中心词--诱人,找“诱人”的语句:抓中心句,画一幅幅四季图:……)

  5、检查反馈五:课后习题。重点是第2题,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五、熟读课文,自选默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

  四、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板书:21乡下人家)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朗读理解

  1.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并且说说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教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主读文

  自由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可以抓住以下两个教学点进行。

  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和“装饰”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四、整理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学习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锄禾》是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的一首古诗。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农民在烈日下锄草松土,汗流满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辛苦所得的道理。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3.理解诗中每个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把米粒宝宝送回家。

  2、我们的火车一路上遇到了许多词语宝宝,谁认识他们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

  (二)导入新课

  1、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课件点击,出现一幅中午炎热的情景,特写一个火辣辣的太阳。) 看图说话:图上画着谁?在哪里?干什么?

  2、唐朝诗人李绅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的古诗——《锄禾》

  3、朗读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生齐读古诗后,告诉学生在朗读五言绝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接着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然后让学生练习读。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题意,了解古诗结构。

  首先解题,“锄禾”,即给禾苗锄草松土。

  (二)、教给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行“锄禾日当午,”

  1、谁知道“锄禾”的意思?

  2、“日当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

  3、教师讲解:古人写诗时,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往往把词语的顺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在这一行里,就应该把“锄禾”和“日当午”

  的顺序还原,翻译起来才通顺。

  4、指名学生翻译,教师及时补充和表扬,注意要说出“谁”在“锄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古诗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连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诗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学生说:“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行诗句。

  4、两句放在一起翻译并朗诵

  5.这两句诗就写出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

  第三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学习方法同第二行,学生对整句话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 “皆”就是“都是”的意思为止。

  3、板书“皆”的意思,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这两句诗就写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 读整首诗的诗意。

  三、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在家庭和学校用餐时,自己或别人有无浪费粮食的现象。如果有,在学了这首古诗后,你会如何去做?从而让学生明白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道理。

  四、读读作者写的另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锄禾》这首诗,明白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在生活中珍惜粮食的好方法在一起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锄禾

  当:正当

  餐:饭

  皆:都是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9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6篇02-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四篇07-3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03-09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02-08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6篇01-19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10-15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8篇07-2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8篇03-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02-2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6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