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6-23 18:06: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

  2.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3.了解《西游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讨论

  1.在本组学习过程中,你喜欢那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分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人物交流分析: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语言等等

  3.喜欢他是为什么?除了课文中的这些情节,你在课外阅读时,还有哪些有关于他的描写?

  4.全班交流

  5.性格比较:廉颇与蔺相如

  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有什么特点?除了书上的这个故事,你平时阅读中还发现他们俩有什么特点?

  6.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样的性格特点来写的'呢?用了哪些事例、人物的语言又是怎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他的经历不同,对书中任人物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渎课文歇后语。

  2.与同桌互读,争取背诵。

  3.谈谈自己对歇后语的理解。

  4.情景造句练习。

  5.列举自己知道的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三、课外书屋

  1.介绍《西游记》

  2.交流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

  3.教师介绍《西游记》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4.谈谈自己在看《西游记》过程中的趣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写段意。

  3、认识并学习西门豹注重调查研究、关心民众、有勇有谋并能将计就计、巧妙地惩办巫婆、官绅、破除迷信、成功治妖的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按要求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要点: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学习文章的1-9自然段。

  过程:(略)

  第二课时

  要点:学习课文10-14自然段,重点理解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从而认识西门豹这个人物。

  过程: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刚到邺地,看到的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当他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找到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两个根本原因。这两个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首先是要破除迷信,而迷信的根源是巫婆、官绅在捣鬼。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西门豹是怎样解决河伯娶媳妇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讨论的内容。

  3、西门豹调查了解邺地的实情之后,他是怎么说的?(翻书P60,齐读西门豹说的话)

  4、我也去送新娘这句话含义深刻,你是怎么理解的?

  5、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去看看西门豹是怎样去送新娘的?(请大家自读课文10-13段,边读边思考:西门豹先后惩治了哪些人?是以什么理由并用什么办法惩治的?在书上勾画批注)。

  6、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刚才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问题的情况。请先讨论:西门豹先后惩治了哪些人?

  7、请一个同学读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看图边想,西门豹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巫婆和官绅头子去死的'。

  8、西门豹怎样当众送他们去死的呢?也就是说以什么理由、用什么办法为民除害的?(默读11自然段,用1、2、3标出西门豹送巫婆去死的三个步骤)

  9、是哪三个步骤?

  10、第一步西门豹看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1、第二步西门豹找了什么理由惩治巫婆?(用~~~~勾出西门豹说的话)

  理解句子:

  ①西门豹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②找了什么理由和借口来惩治巫婆?

  ③惩治巫婆最关键的话在哪里?从字面上看他说这句话时是以什么语气来说的?麻烦是什么意思?按这种理解该怎样读?

  ④西门豹内心深处真的是很客气的吗?那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态度强硬、不置分辩而没有商量余地?

  ⑤该怎样读这个句子(与刚才朗读比较)。

  12、巫婆愿意去说吗?他会怎样?

  13、西门豹第三步又是怎样做的呢?这里进一步看出西门豹怎样?14、西门豹惩治巫婆的这一部分我们是以怎样的步骤来学习的?

  15、下面就请按上面教的学法,自学西门豹惩治官绅头子这部分。(按小黑板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讨论)16、就这样,西门豹借着送新娘不费口舌、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当众处死了神害的首恶份子,这样达到了什么目的?作为县官的西门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仅仅这样做够不够?对!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面对漳河站了很久。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12自然段,他说了几次话?分别是怎样说的?用勾出)17、西门豹说这些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体会西门豹说话的语气和心情,同桌练读)

  18、真是说者容易听者难啊!此时此刻,官绅们怎样呢?(看图想象说话)

  19、看到此情,老百姓明白了什么?(读句子)

  20、从此,谁也发大水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21、学到这里,聪明的孩子们会清楚地认识到:西门豹借送新娘实际上做了什么?他送走的仅仅是两个人吗?

  22、作业 邺地的大官,他手握大权,完全可以直接杀了作恶多端的巫婆和官绅,可他却选择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借送新娘当众处死了他们,达到了什么目的?这个办法真巧妙啊!这叫什么办法?

  23、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看书)

  24、引读日久天长,背景离乡的人们陆续回到这里安居乐业、辛勤耕耘,人们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25、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学完了这一课。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26、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第三课时

  要点:总结全文,指导分段,感情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过程:(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点】

  1、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0、莫泊桑拜师

  二、精读指导

  指导朗读2--5节

  1、指名读,边听边划出福楼拜说的话,找出话中最关键的一句。

  2、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1)福楼拜是针对什么来说这句话的?

  (2)他为什么不说"是你的功夫还不行"?

  (3)他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学生回答)

  3、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1)一方面对两个人性格特点的感悟;

  (2)另一方面勤学苦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回顾上述学习方法,小组自学6--10节。

  5、反馈,学习效果。

  三、谈收获

  1、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小节。

  四、赏读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3、配乐朗读,评议后再读。

  五、造句

  1、分别找出"酷爱"、"滔滔不绝"所在的句子。

  2、理解意思。

  3、再读句子,体会用法。

  4、仿造。

  5、集体评议。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学写毛笔字。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地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自我介绍。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2、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板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行书运笔的过程和特点。

  (4)学生在自备本上练习上述几个字。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教师提示握笔的姿势及坐姿。

  4、反馈交流。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自己读一读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辅导。

  4、反馈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三、教学第三题

  1、学生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先让学生读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2)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3)让学生用画出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词,想一想:它们分别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为什么?

  3、独立作业 :用连线的方式将所列词语两两搭配。

  4、反馈交流。

  5、课堂作业 :将题2和题3按练习要求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读题,想一想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默读题目。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联系语言环境,思考这里带点的词的反义词该填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在书上填写。

  4、反馈交流。学生汇报作业 的完成情况,反复读读填好的句子,最好背下来。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3、学生大声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三、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们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2)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想词的大意。

  (5)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教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6)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3、自己练习朗读,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指名读,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讲清介绍的范围:家乡的特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故事

  (2)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选哪方面?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4)讲清写导游词的要点: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学生按要求练习写导游词,向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4、反馈交流。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比较指定的形近字。

  2、会给指定的词语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能划初步同类的词。

  3、能看图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几句话:进一步懂得邻居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

  2、能比较指定的形近字。

  3、会给指定的词语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1、比较上半部分的3组形近字,想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指名说。

  2、比较下半部分的3组形近字,同桌互相说说。

  3、独立完成组词。

  4、反馈、校对。

  二、第2题。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并填空。

  3、校对。

  三、第3题。

  1、读题,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练习。

  3、读句子,看一看词语填得对不对。

  4、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近义词。

  例:迎送生熟收放早晚苦甜

  四、、第4题。

  1、读题,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练习。

  3、校对。

  4、读读句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划出不同类的词。

  2、能看图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几句话;进一步懂得邻居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教学过程:

  一、第5题。

  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要求以及做法。

  2、看例子,说说为什么鸭子这个词下面要划上横线。

  3、做题。

  4、说说为什么这么划。

  二、第6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式。(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

  2、让学生说说:家用电器有哪些?水果有哪些?

  3、独立把句子补充完整。

  三、第7题。

  1、指名读图下的问题,搞清题意。

  2、自由练说。

  3、指名看图说话。

  4、讲评。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二、小组合作预习,展示与评价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二)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四、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各合作学习小组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各小组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小组展示,课堂交流与评价。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五、课堂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与评价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六、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3、布置作业:收集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等把《后羿射日》这篇课文读正确、流利。

  2.了解后裔与怪禽猛兽等斗争的过程中的神勇无比。了解祖先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3.积累,背诵《后裔射日》

  教学难点:

  了解后裔的神勇无比,了解祖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课文。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淮南子》中的秦西巴纵麑,谁来背诵给大家听。(指名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交流《淮南子》里面不仅收集了许多带有哲理性的小故事,而且还有许多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后羿射日》课件出示

  2.学习新课:

  (1)听老师读,你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同时注意老师在哪个地方停顿。

  (2)刚才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老师发现这些字很难读,老师把它拿出来,大家再读一读。(课件出示)

  (3)生字读熟了,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熟,自读3遍,找同学起来读。(指名读)

  (4)小组合作读准字音。展示读。

  (5)课文读熟练了,尧之时,发生了什么事?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那你知道文中的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是什么吗?(交流)对,它们是一些危害人类的东西,来咱们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6)当这些怪禽猛兽危害百姓的生活时,尧是怎样做的?谁来读有关的'句子。

  (7)后羿为人类做了那么多,你想对他说什么?(交流)

  (8)这个故事发生在上古时期,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时候,那时候科技不发达,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便赋予他神话色彩!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的祖先是勤劳、勇敢和智慧!

  (9)让我们带着读祖先的崇敬之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3、积累、背诵课文

  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先能背诵。交流展示。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体会对偶手法的修辞作用,并能迅速辨认对偶句。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2、师共同疏通课文大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层。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三、正音,完成预习二、三

  谪(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

  霏(fēi) 樯(qiáng) 薄暮(bó) 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 汀(tīng)

  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4、齐读课文第二段。

  八、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

  九、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三、四段。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2、3两段。

  3、体会对偶手法的运用。

  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

  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六、自读三、四段,力争背诵

  七、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最后一部分。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

  第二部分:第二层(3、4)

  (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

  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最后二部分。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

  4、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

  重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

  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

  4、学生齐读第五段、力争背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

  3、教师总结。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四、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项目设计方案11-15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1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4-04

教学设计方案06-17

教学设计方案06-19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17

《下雪了》教学设计方案08-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2-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03-10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