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9-04 16:38: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音乐激情,诗歌导入 。

  1、音乐激情: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诗歌导入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诗歌诵读,感悟黄河。

  1、诗歌诵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2、感悟黄河:

  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流一下朗读感受。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③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国。)

  2、品读赏析:

  ①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

  ②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四、回味抒情,拓展延伸。

  1、回味抒情:

  同学们,情到深处自成诗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高声诵读《黄河颂》,再次感受黄河,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2、拓展延伸:

  ①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

  ②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学唱《黄河颂》。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读生字词,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4、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看车时、坐车出去时。)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段落。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1、师:这一课继续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课题课前板书)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7小节)

  1、读课文第1到7节,先分角色读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段对话,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当保罗听到小男孩说:“……天哪!我希望……”时是怎么想的?(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3、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读小男孩讲的那一句话:“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领会原句中隐含着的意思:像你哥哥那样为弟弟买一辆新车。相机指导朗读)

  4、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也十分吃惊。(读有关的句子)为什么很惊讶?(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相机理解词语“不由自主”,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5、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8——12小节)

  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读(8—12)小节,边读边思考小男孩为什么要保罗将车开到家门口呢?

  1、读后回答,并找出小男孩说的那一段话,指名读。

  思考: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会怎么做呢?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下了车抱进了

  5、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

  (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四、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五、小练笔

  想象保罗和兄弟俩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题目可取《难忘的夜晚》。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 什么是问讯处?用一个词说出你亲身实践后,对问讯处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起去倾听一个来自西班牙的也是有关问讯处的真实故事。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怎样的听是“倾听”?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故事,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再多读一遍。

  2、同桌轮流接读故事,若有读错的地方请真诚地指正。读后完成填空:《心灵的倾听》是一篇____文,是按照____写的,先写____,再写____,接着写____,最后写____。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和____,课文主要写的是____。

  3、简单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三、研读感悟

  1、这是一个发生在西班牙的真实故事,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感动了你?请默读全文,用“——”画出感动你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待会儿和大家一起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句子(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预设:

  ⑴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感到安慰)

  ⑵“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小精灵用悦耳的声音问我。

  (悦耳?请用悦耳的声音说这句话。苏珊为什么要用悦耳的声音问“我”?再读句子。)

  ⑶我总是问她很多事情,比如,“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怎样回答才叫“耐心”地回答?当我听不懂时,她总是“一遍遍”地解释给我听,虽然对成年人来说这些问题显得如此的幼稚和简单,你觉得苏珊是个怎样的人?有爱心。齐读,读出苏珊的爱心来。)

  ⑷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 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

  ? 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

  ? 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

  ? 一起读“我”说的话。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呢?

  ? 老师再读“我”的话,你们用心听,看听出了什么?

  ? 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

  ? 是的。她是一直用心在倾听“我”说的话,当然听出来了。那么,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 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请你读读8~11自然段。

  ⑸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母亲。

  小练笔: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因为________。(要求: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话尽量用文中的语言进行补白。)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4、因为苏珊在电话线那头用心倾听,给“我”带来的帮助和安慰,使“我”变得快乐和幸福。那么,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板书:

  人间真情冷暖

  四、总结深化

  ? 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人间真情冷暖,用爱心去对待绚烂美好的明天吧!

  ?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响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五、附板书

  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 汤米

  人间真情冷暖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或小黑板

  2、素材储备:《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大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位才智过人的杨主簿呢?杨修之死,是何原因?

  二、新授

  1、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并探讨杨修的'死因。

  2、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⑴ 复述故事:

  ①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A、“鸡肋”的故事;

  B、“改修花园”;

  C、“一盒酥”。

  ②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A、“梦中杀人”;

  B、“簏中物”;

  C、“斩吏出门”;

  D、“代作答教”。

  ⑵ 小组竞赛、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学生)

  明确:

  ① 给字注意、释义:

  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

  A、鸡肋(lèi):胸部两旁的骨头

  B、辕门外(yuán):军营的大门,

  C、数犯曹操之忌(jì):对某些言语举动或事情有所顾及所形成的禁忌。

  ② 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

  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

  A、竟取匙与从食 qì(讫)

  B、操因疑修 zèn(谮)害曹丕

  C、延弃弓 chāo(绰)刀

  ⑶ 抢答题(答错者倒扣10分)

  ①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② 叙事的方式有:A、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③ 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三、小组间辩论

  分两组,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明确观点:(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在辩论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四、反馈练习

  1、读字词(小黑板示)。

  2、研讨与练习二、三。

  五、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2、方法归纳:

  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原因

  杨修 曹操

  持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

  内 因 外 因

  (男)恃才放旷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到达哪个台阶:(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a 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 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b 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0、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1、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2、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3、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4、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5、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俩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活……”

  5、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窦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下课)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准备:

  1、练读第二幕。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课前板书:21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初读了剧本,我们知道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学习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随机板书:一心为国。

  这里有一幅对联,说的就是他们的事情,读:廉颇扬威盛气凌人,相如忍辱顾全大局,将相不和。

  2、小结过渡: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誓不两立,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的呢?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读剧本的第二幕,说好剧本第二幕的台词。

  二、角色品读

  1、通读第二幕:学习第一幕时,我们体会到了读好剧本说好台词的两个要求:一是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一是要注意方括号背景的提示,小括号动作、神情的提示,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现在请大家运用这样的方法读好剧本的第二幕,说好第二幕的台词。

  2、指导朗读第一个片断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 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 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 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 勃 是!

  教学思路:

  (1)过渡:这是第二幕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断,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韩勃和蔺相如的内心先后是怎样变化的?试着用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2)请两位同学说一说这个片断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你能不能听出韩勃和蔺相如的内心的变化。

  要求:人物的姓名、方括号和小括号里的内容都不读,直接说台词。(下同)

  (3)品读韩勃的台词

  引导:

  你觉得韩勃的内心先后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要点:

  ①大人!大人!

  第一层:韩勃看到廉颇上门了,心里会怎样想?(上门寻事,点:读书如果能注意前后联系起来看,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想到了这些,韩勃能不紧张吗?谁再来说说这句话?

  第二层:联系方括号中韩勃匆匆,老师描述:韩勃说这句话时,是急匆匆地,也可能是一路小跑了,他一边跑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谁会喊?

  ②廉将军来了!

  还在紧张之中。

  ③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紧张之中还有什么?

  ④是

  (韩勃这句话怎么读呢?我们等说好了蔺相如的话再来看)

  韩勃能领会蔺相如的意图吗?(联系第一幕,多元解读,肯定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根据学生的理解,给这句话加提示语。

  (4)品读蔺相如的台词

  引导:

  你觉得蔺相如的内心先后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要点:

  ①什么事?

  其一:联系蔺相如的身份说:蔺相如是文人,慢条斯理。

  其二:联系蔺相如的经历说:想当年,完璧归赵、渑池相会,面对凶残的秦王,蔺相如生死不顾,勇斗秦王,那是何等的壮烈,现如今,一个门客的紧张他会放在心上吗?

  ②(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看脸上有没有奇怪的表情,同座位互读互看脸上有没有奇怪的表情。

  ③快请廉将军进来!

  蔺相如知道廉颇来干什么吗?态度怎样?为什么要热情主动?

  设难:我有点想不通,在这之前,廉颇是三番五次地挡道,还侮辱蔺相如,蔺相如这么做不是太没有骨气了吗?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好好羞辱廉颇一番呢?

  从这句台词可以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计前嫌,宽容大度,一心为国,心胸宽广)随机板书:宽容大度,点蔺相如宽容大度是为了什么?为国而宽容大度,为国家而热情迎接廉颇。

  (5)总结读书要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应该能体会到,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不仅要注意小括号、方括号里面背景、动作、神情的提示,还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注意说话人的经历,体会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如果没有动作、神情的提示,你还可以补充出动作、神情的提示。

  (6)自由练读。

  (7)男女生分角色读。

  3、运用学法品学剧本后面内容

  教学思路: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读好了这个片断,读好剧本后面的内容就容易了。下面请大家运用读好剧本说好台词的方法,读读剧本后面的内容,说说后面的台词,请大家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练读句子。

  引导语: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呢?能告诉我们吗?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点拨要点: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一是体会自责、悔恨的心理,强调狠狠、抽。

  二是介绍荆条是古代刑具,体会真诚: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提示看背景介绍)跪。还有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

  机动:从这句台词中,你能想到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错能改、爽直磊落)板书:知错能改,点廉颇知错能改是为了什么?为国改错,为国向蔺相如请罪。

  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负荆请罪。

  ③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一是自责、悔恨;二是骂人,哪些词是在骂自己 (机动:由此,你体会到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三是动作低头。

  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 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讨论蔺相如的笑法。(机动)(文人身份:蔺相如用您,廉颇用你)

  蔺相如此时的心情如何?高兴什么?(提示联系后面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想)

  蔺相如的心思是什么?你想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含有国字的成语有哪些?(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大公无私、赤胆忠心、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忧国忧民)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

  另外随机点拨:迎笑,扔急切,别提原谅,明白由衷赞美等。

  4、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使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更加鲜明,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课堂上,我们没有时间对每一句台词来进行讨论,但是我相信,有了刚才的学习,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5、推荐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老师做韩勃,或者根据学生的愿望,自定角色参与朗读。)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内容(机动)

  师: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2、感悟人物

  (1)第二幕中的廉颇和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廉颇和蔺相如是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

  廉颇: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

  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赵国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个人,国势大增,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读: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四、拓展延伸

  1、编写对联

  这是邯郸市回车巷的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就是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的历史故事。邯郸市市政府想重新整修这个碑亭,还想在碑亭的两个高高的石柱上写上一幅对联。现在上联已经有了,下联还没想好。如果请你来对下联,你准备对什么样的下联?

  上联: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下联:( )

  对联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活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比试,一定要分出个高低。

  2、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板书

  廉 颇 知错能改

  负荆请罪 一心为国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潘融和符耀熙的诗句。)

  潘融:春天在那蔚蓝的天空上,你看那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地跳着春的舞蹈。

  符耀熙:春天在那各式各样的风筝上,她给了风筝无尽的生命,让她们在天空中尽情飞翔。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到三遍,认生字,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课件出示生词)

  师:这些词语都会认了吗?先自由地读一读。

  (指名读生词。)

  师:生词都认好了,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指名分节读全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正音。)

  师:现在明白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吗?

  生:风筝指的就是彩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生:蝴蝶和蜻蜓围着花儿飞来飞去,就像花儿放的风筝。

  师:我们认识了生词,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了。也弄明白了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已经学好了这首诗呢?

  生:不是。

  师:那么怎么才算是读好了这首诗呢?(板书:读)

  生:要有感情的读。

  生:要读出问题。

  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不光要读流利,还要读的有感情,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读我们就叫“品读”。(板书:品)

  你们看这个“品”字,三个口字,不正是让大家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吗?

  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品读一番吧!

  三、品读诗歌。

  第一节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

  生读“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

  师:当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生:我觉得很高兴,很快乐。

  师:那你就试着把这种感受读进去。

  (生再读。)

  天空蔚蓝而辽阔,风儿轻轻地吹过脸庞,多么让人舒服呀!大家一起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诗句里去吧。

  (生齐读)

  生接下去读“我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来到绿盈盈的草坪。”

  师: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

  生:这样写有意思一些。

  生:这样写读起来顺口,又容易记住。

  师:我们读一读看看是不是真是这样。

  (生齐读)

  生:“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显得更加轻快一些。

  师:谁来表演一下“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是怎么样的?

  (生上台表演。)

  生:我认为他表演得不好,他只有动作没有语言。

  师:那你来试一试吧!

  (这个学生上台来表演,边蹦蹦跳跳边喊着“哦!放风筝咯!”他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这样轻快的感觉来。

  生接着读“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生: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

  师:那我们首先来说说“渴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生:就是渴望,非常想得到。有个成语叫“求知若渴”。

  师:好,弄清楚了渴求的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

  生:他们渴求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些。

  生:他们渴求风筝把他们的理想也带上蓝天。

  生:他们渴求更多的快乐。

  生:孩子们一个冬天没有放风筝了,现在终于到春天了,总算可以放风筝了。所以他们很渴求。

  师:“放风筝”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渴望放风筝的那一刻的快乐和自由的感觉,是吗?

  师:我们怀着这种激动和渴求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不想再齐读一下这一节?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生:想。

  生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生齐读第二节。

  “这时,我们跳着,嚷着,远处的花儿也一样高兴。它们对我们说:“你们瞧,你们瞧,我们也会放风筝。”

  师:请注意,花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生再读。

  师: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

  一生练习朗读。

  师:看样子,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第三节

  指名读。

  师: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

  生:还有的停在花枝上,好像风筝被挂住了。

  生:还有的冲向了天空。

  生:还有的落在房顶上。

  师:看样子这个风筝是断了线的。

  生:还有的在空中跳着“8”字舞。

  生齐读这一节。

  师: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

  生:是花的香味。

  生:是花的花粉吸引他们来采蜜。

  生:是花的形状很漂亮。

  师:是啊,是花儿的芳香和美丽深深的吸引着小昆虫们。

  第四节

  指名读。

  师:“突然,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和前面的“我们叫着嚷着”这两个“嚷”字是一样的意思吗?

  生:“我们叫着嚷着”的“嚷”是很高兴的意思,“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的“嚷”是说他急着告诉大家他的发现。

  师:那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他的感情来?

  生再练习朗读。

  师:我们把整首诗来读一遍吧!

  生齐读全诗。

  四、拓展发散

  师:在善于想象的孩子眼中,花儿也会放风筝,在生活中,一些平凡普通的东西,如果加上了想象,就立刻变得富有情趣了,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一个孩子无拘无束的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一条条游动的鱼儿。妈妈来了,她用拖把把这些“鱼”一“网”打尽。

  在一个钟表柜台前,晴朗摇着拳头念起来:“锤子,剪刀,布”。我们往墙上一看,原来墙上很多钟摆在来回摆动,还真像在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呢!

  师:你曾经看到过什么,引起了你美好的想象?

  生:有一天,我和妈妈去逛菜市场,这时,一辆摩托车开进来了,我想这摩托车司机大概是把菜市场当成了赛马场吧!

  生:我在放冲天炮的时候,冲天炮一下子冲上了天空,真像小火箭啊!

  生:有一天下午,我在窗边看天上的云,发现天上的云一层一层的,好像电影院的座位一样。

  同学们,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做一个有心人,你的世界会变得更加情趣盎然。

  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项目设计方案11-1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4-04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10

教学设计方案06-19

教学设计方案06-1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17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04-15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6-22

教学设计方案【热】06-23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