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27 19:44: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四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四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展示精美图片,教师适时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

  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⑵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⑶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

  ⑴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析:详见教参144页

  ⑵“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教参P146

  ⑶“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教参P146

  ⑷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1)幻灯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师追问,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

  穷

  桑娜 渔夫 西蒙

  人 抱 熬

  担忧 害怕 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本课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被教育部电教馆收录于《全国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录像带中并出版发行。)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脊、莞、锦、姹、嫣、暇、颇”等7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第三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深入研读,围绕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在情境中,在想象中、在感悟中,在拓展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加强语言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

  (2)初步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的奇丽景色,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在读中培养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奇丽的景色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

  1、读读课文。

  2、搜集关于德国的有关信息。

  3、搜集整理有关季羡林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季羡林先生在回忆起自己留学德国的生活时,动情地对人们说:“在我的心灵深处,那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幻灯片出示句子1)

  德国,为什么会给季羡林先生留下这样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爷的写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生读课题。

  2、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选择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读一读,把它读通顺,读流利。(要想成功,一要自信,有信心,二要努力实践,克服困难。同桌读――个别读,教师随机指导。)

  (3)读了课文,你能概括地说说,季爷爷心灵深处的德国,是个怎样的国家?(美丽)

  (板书:美丽)

  3、深入研读,感悟美丽

  (1)默读课文,想想季先生为什么会觉得德国的美丽。用心地静静地去读,想想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交流反馈。

  预设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A、“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幻灯出示句子2)

  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以看出花的多,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

  (幻灯出示“如入山阴道上”的图片。指导理解花的多,花的密,花的美丽。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多。)

  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可以看出花一团团拥在一起,各种颜色都有,很美。

  (幻灯出示花:你还准备要什么词语来赞美这美丽的花?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美。)

  ☆这儿的景色是多么奇丽,难怪季羡林爷爷会把这份美丽刻在心中。(板书:奇丽的景色。)

  B、从“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看出德国民族的奇特,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花的主人把美丽留给了别人,心中想着他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是那么理所当然。他们的心灵就像他们的微笑一样美丽,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的民族)

  (学生圈出三处“家家户户”,师引读。他们家家户户都把美丽留给别人,人人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五十年前,他们家家户户养花给别人看,四五十年后他们依然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岁月流逝,没有流逝的美丽的风景和人们美好的心灵,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白杨礼赞》精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四篇】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汇编4篇06-22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八篇01-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九篇06-2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六篇10-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01-28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01-1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10篇11-2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10-08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7篇09-2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