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18 17:28: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听范读

  ⑷个人自由朗读。

  ⑸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

  ⑶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

  ⑺供:参加。

  ⑻耕织:耕田织布。

  ⑼傍:靠近。

  ⑽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译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 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联系修改自己的作文。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任务的才思敏捷。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没译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依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译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二、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三、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一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的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四、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读书的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好似“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五、生活拓展:

  1 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 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课后反思: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激情,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依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全班交流:最想写什么?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事实,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伤害,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二、自主习作

  三、师生评议作文

  1 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 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 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 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在读一读。

  四、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 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 自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1 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 听写词语。

  3 互相纠错。

  二、读对话,了解内容

  1 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 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三、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 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 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四、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 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 熟读歇后语。

  3 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五、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 “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 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 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六、趣味语文

  1 自读二个小故事,读熟练。

  2 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 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 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七、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2、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2、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2、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⑴ 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⑵ 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⑶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3、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1、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指导写字:

  ⑴ 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⑵ 学生写字。

  ⑶ 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名、发”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火车的发展,激发创造的欲望。

  【课前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

  2、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分组读,抽读。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

  结合插图,边读边想

  4、自读第1、2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5、读第3自然段。

  ⑴ 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⑵ 磁悬浮列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列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上海也有)

  ⑶ 朗读领会。

  6、自读第4、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⑴ 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谁能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⑵ 爸爸还说了什么?

  ⑶ 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

  7、读第6自然段。

  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习巩固生字

  1、学生读生字卡片。

  2、游戏:教师读一字,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再组词语。

  三、书写指导

  1、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

  2、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成”的斜钩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

  四、拓展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大家交流。

  五、总结

  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析诗中那一个个生动画面,体会收获季节给农家、渔家、牧家带来的欢乐和喜庆。

  2、品味重点词语如栖息、游戏、梦寐等在诗中的作用。

  3、学会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的方法,培养自己独特的观察技能。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并背诵全诗。

  2、通过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视觉再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在脑中形成一幅画面,然后试着说出听后的第一感受。(培养学生感悟和视觉再现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师配乐诗朗诵,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划分诗的停顿和重音。

  (2)生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和重音后,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3)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思考: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三、研读赏析

 1、将自己想像成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优美语句赏析:

  (1)先找出优美的语句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a.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b.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c.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d.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e.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f.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

  四、小结点评

 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感情。

  师: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喜欢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六、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难点

  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三、逐幅看图,练习说话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四、把4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五、表演《借书》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布朗运动形成的原因。

  教具

  两人一台显微镜(设备不够的学校至少应有一台给学生轮流观察),红墨水、黑墨汁各一瓶。两只烧杯分别装入冷、热水,滴管一支,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一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分别将红墨水用滴管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各一滴。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应答:看到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追问: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应答:扩散快慢即分子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二、新课教学

  现在研究一个更明显的证明分子在做不停地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1

  介绍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植物花粉颗粒,发现这些小颗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

  2.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

  (1)先调好显微镜。

  (2)在载玻片上先放上一大滴水,后在水上滴一小滴稀释的墨汁,盖上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一般回答是小黑颗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追问:还看到些什么现象?

  应答:有的颗粒运动得快些,有的慢些,或颗粒越小的运动越明显。

  (对于这一追问,常常有许多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可借机教育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用滴管滴人玻璃片上一滴热水后,再继续观察布朗运动与前次看到的有何不同?

  应看到较前次的布朗运动加快。

  3.带领学生看课本64页图11-4,说明图上记录了三个小颗粒,每隔30s记录到微粒的位置后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虽不是小微粒的径迹但也可以看出小颗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

  4.布朗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用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边演示边说明。

  由于大量水分子(比小颗粒小得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和小颗粒相撞。每个水分子和小颗粒碰撞都使小颗粒受到冲力。每一瞬间各个方向都有大量分子碰撞小颗粒,哪个方向冲力大些,小颗粒就向哪个方向运动。下一瞬间另一方面冲力大了,小颗粒就向另一方向运动,结果使小颗粒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布朗运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使幼儿通过比较来区别物体的高矮,知道哪个高,哪个矮或是一样高,并能按高、矮排序。

  比较区别物体的高矮。

  明确必须在同一平面比较高矮。

  讲解法,实践法

  第一课时

  学会区别物体的高矮,知道哪个高哪个矮或是一样高,能按高矮排序。

  学会区别物体的高矮。

  知道在同一平面内比较高矮

  投影、米尺、挂图、自备学具。

  一、导入:

  谈话: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举例子、说一说是怎么比较的?

  (1、比较大小; 2、认识颜色。)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高矮。(板书)

  二、新授:

  1、目测高矮。

  引导学生观察,运用此比较物体的方法,目测判断,训练、培养学生比较高矮的能力。

  方法:

  抽出两组学生进行比高矮活动。(教室前面)

  (1)两个同学比;(2)左边的同左边的比;(3)右边同右边的比;

  (4)左边的同右边的比;(5)右边的同左边的比;

  提示:(指名)说说比较高矮是要注音什么? 【注意: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讲解要求:比较时——比较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不能垫脚。其余学生目测比较高矮。

  2、指导学生观察挂图。

  1)想一想:哪只长颈鹿高?哪只长颈鹿矮?

  ①方法:(1)两只比;(2)左边的同左边的比;(3)右边同右边的比;(4)左边的同右边的比;(5)右边的同左边的比;

  ②高的长颈鹿与树比;哪个高哪个矮?矮的长颈鹿与树比,哪个高哪个矮?同桌的相互说一说。

  指名说——大家评价。(大长颈鹿比小长颈鹿高,小长颈鹿比大长颈鹿矮)观察挂图

  2)想一想,说一说:哪个瓶子高?哪个瓶子矮?

  互相说一说。(大绿瓶比小白瓶高,小白瓶比大绿瓶矮。)

  3、活动:自选伙伴,比高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每个学生可以选甲、乙两个同伴,分别与他们比。

  并说出:我与某某比谁高谁矮;(训练学生口语能力)

  1)自由结伴比,并说一说。2)指名小组到前面说一说。

  练习目的:通过此练习,让学生体会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会得出同样

  一个“我”有时“高”,有时“矮”的不同的比较结果。

  三、指导练习:

  游戏:排队——看看哪个组排得对?

  要求:各小组到教室前面由矮到高排队。比一比,哪组排得对,排得快?

  练习1:打开书第6页,观看书中六个小朋友排队的图,讲一讲哪个小朋友排错了位置?他们应该排在哪里?你帮他行吗?(从高到矮)

  练习2:各小组同学打乱顺序排列进行排序游戏,说一说。

  1)如果从高到矮排序,应该怎样做?看看有没有站错的给他纠正过来。

  2)如果从矮到高排序,应该怎样做?看看有没有站错的给他纠正过来。

  练习的目的:从实物到抽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维活动。

  四、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帮助吗?(表扬、鼓励)

  五、作业:练习比较高矮。(注意说完整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 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 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道理。

  三、 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词语

  2. 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 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 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 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 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给“忽然”换个词。

  4. 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 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 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 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 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 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 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 )。湖里有十来支( ),花瓣上( ),荷叶上( )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 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 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 朗读这一句。

  4. 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 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 总结全文

  1. 齐读全文

  2. 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6题。

  五、 板书设计: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 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 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10篇】相关文章: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9篇06-25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7篇06-0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01-18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12-13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5篇10-0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08-0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四篇06-12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10篇03-02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5篇02-26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8篇02-22